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闽侯历史

闽侯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5 02:38:48

❶ 闽清的历史哪些

简称梅。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拆侯官县西乡十里设梅溪场,旋升为县,后改名梅清县。五代后梁乾化元年(911年)以梅溪与闽江汇合,江水浊溪水清,改名闽清县。历属福州、长乐府、东都、福州、福安府、福州路、福州府、闽海道。
1949年8月15日解放。1950年属闽侯专区,1956年改属南平专区,1959年复属闽侯专区(1971年闽侯专区改称莆田地区),1983年划归福州市。
宋时分为奉政、寿宁2乡。元明仍沿其旧。清顺治十七年(1661年)分为升平、和丰2坊和旌良、旌善、绥来、淳化、怀德5乡。
民国25年(1936年)划为3个区,民国31年并为梅南区,民国35年划为梅城、玉文2镇和白台、半岭、金沙、龙峰、合龙、清溪、双芝、杉村、埘坪9乡。
1949年仍沿其旧。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1961年划为16个人民公社,1983年划为17个人民公社。
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各公社分别改为乡(镇),共设3个镇14个乡,后增设云龙乡,并陆续将7个乡改镇。
2000年,撤销省璜乡,设立省璜镇。2000年辖梅城、东桥、雄江、梅溪、金沙、白樟、白中、坂东、池园、塔庄、省潢11个镇,下祝、桔林、云龙、三溪、后佳、佳头、上莲、7个乡,设17个居委会、271个村委会。面积1466平方千米,人口30.41万人。
2003年辖11个镇、7个乡:梅城镇、坂东镇、池园镇、梅溪镇、白樟镇、白中镇、塔庄镇、东桥镇、雄江镇、金沙镇、省璜镇、云龙乡、上莲乡、三溪乡、下祝乡、桔林乡、后佳乡、佳头乡。
2004年7月2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文[2004]243号)批复同意撤销闽清县后佳乡、佳头乡并入上莲乡。合并后的上莲乡辖上莲、溪坪、新村、莲埔、上寨、田溪、石漏、下丰、上丰、佳头、大土乾、街中、福星、佳洋、卑溪、林中、顶洋、樟里18个村委会。上莲乡政府驻上莲村。
2004年调整后 闽清县辖11个镇、5个乡:梅城镇、坂东镇、池园镇、梅溪镇、白樟镇、白中镇、塔庄镇、东桥镇、雄江镇、金沙镇、省璜镇、云龙乡、上莲乡、三溪乡、下祝乡、桔林乡。

❷ 闽侯橄榄的历史发展

闽侯县种植橄榄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已很盛行。据《新唐书》及《八闽通志》记载,唐朝时福州府在土特产贡品中就列上橄榄;民国版《闽侯县志》载:橄榄“出福州甘蔗洲,芋原八十里间,沿麓树之。”20世纪80年代末,该县开始大规模种植橄榄,至2006年橄榄种植面积达4万余亩。闽侯橄榄有多个品种,其中惠圆品种最多,每年产量是闽侯所有橄榄产量的一半左右。闽侯橄榄特别好吃,它比较嫩脆,又回味,甜的回味。闽侯县橄榄行业协会致力协助推动闽侯橄榄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工作。
2007年8月14日,福建闽侯县橄榄行业协会正式成立,该县橄榄行业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推广、管理等领域的121人成为首批会员。

❸ 福州的历史简介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秦置闽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闽越王无诸都此,称东冶,武帝后为冶县,属会稽郡。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立晋安郡,为郡治,属扬州,元康元年(291)属江州。

南朝宋初领侯官、原丰、晋安、罗江、温麻5县,泰始四年(465)改晋平郡,齐建元二年(480)复称晋安郡,梁天监(502-519)中分设南安郡,普通六年(525)属东扬州,陈永定元年(557)属闽州,为州治。

隋开皇九年(589)改为泉州,大业三年(607)州废,改为建安郡,领闽、建安、南安、龙溪4县,闽县为治所。

唐武德元年(618)改郡为建州,六年(623)复称泉州,八年(625)又改名丰州,置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又称泉州,属岭南道,景云二年(711)改为闽州,唐开元十三年(725)始称福州,治福州,天宝元年(742)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 (758)复称福州,领闽、侯官、长乐、福唐、连江、长溪、古田、尤溪8县。唐末,地为闽王氏所有。

五代梁开平三年(909)王审知为闽王。闽长兴四年(933)闽王王延钧称帝,改福州为长乐府,领14县,闽天德二年(944)号为东都,析出顺昌,三年(945)闽亡,属南唐,五代汉乾佑元年(948),地为吴越所有,称福州威武军,分出尤溪、德化2县,五代周广顺元年(951)改彰武军。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复称福州威武军,属两浙西南路,六年(981)由闽县分立怀安县,雍熙二年(985)属福建路,为治所。景炎元年(1276)端宗即位于此,改福安府。

元称福州路,领闽、侯官、怀安、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9县及福清、福宁2州,属福建行中书省。

明洪武元年(1368)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属福建 布政使司,领闽、侯官

❹ 福建的历史

名称由来
因境内有福州、建州两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才开始出现福建。

建制沿革
福建,远古属百越之闽越部落,《禹贡》属扬州。在周朝为七闽地,春秋以后为闽越国。秦南平百越,置闽中郡。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承认驺无诸为闽越王于此。汉惠帝三年(前193年),分闽越地,封驺摇为东海王。建元六年(前135年),封驺无诸孙驺丑为闽繇王,复封余善为东越王,元鼎五年(前112年),闽越国叛乱,汉武帝率军平息,并以其地险阻,故迁闽越人于江淮流域,而福建隶属于会稽南部都尉管辖。
闽越国北迁之后,自汉始元二年(前85年)汉承认冶县、置东部都尉开始,中经东部都尉从冶县迁到章安(回浦),留下候官管理冶县,隶属于会稽郡,到设立南部都尉,再到建安十二年(207年)正式成立建安郡止,福建都在王朝军事管制之下。[12]

三国时属吴国,设建安郡,辖建安、南平、将乐、建平(建阳)、东平(松溪)、昭武、吴兴(浦城)以及候官、东安(南安、同安)共9县。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拆建安郡为建安、晋安两郡,到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又从晋安郡分出一个梁安郡,辖兴化、泉、漳等地。自晋宋至齐梁,福建初属于扬州,至普通六年(525年),福建属下的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又归东扬州管辖。陈朝永定时(557~559年),陈武帝为羁縻陈宝应而设“闽州”,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州治设在晋安(今福州),下领建、晋、南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还属东扬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把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合并为一,称建安郡;原设置的15个县裁并为四(即闽县、建安、南安、龙溪)。郡治由建安(建瓯)移至闽县。唐武德初年,设泉、建、丰三州,下辖10县。州数和县数均为隋代的二至三倍。

唐朝,福建属江南道。景云二年(711年),立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建、泉、漳、潮五州。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隶属于江南东道,为福州名称出现之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 [12]

五代十国时期,福建先后为闽国、殷国、南唐、吴越各国所据,区划名称几经变迁。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称帝,国号大闽,改元龙启,升福州为长乐府,称东都,领福、泉、建、汀、漳五州。

北宋时期,置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及邵武、兴化二军。南宋孝宗时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路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府、州、军实际是同一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福建号称“八闽”。这时,福建全省有42个县,成为东南全盛之邦。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攻破宋都临安(今杭州),宋帝赵显被俘。益王赵昰、广王赵昺逃到福州,陆秀夫、陈宜中等拥立赵昰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力图恢复宋室江山。后因王积翁叛变,南剑州失守,福州被元兵攻破,帝昰由朝臣拥戴渡海去广东。
元朝时期,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行省于泉州。至元十八年(1281年)迁福州,次年还治泉州。至元二十年(1282年),又徙福州。至元二十二年(1284年),并入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5年),复置。次年,改行尚书省。至元二十八年(1290年),并入江西。至元二十九年(1291年),仍置行中书省。大德元年(1297年),设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徙治泉州。大德三年(1299年)撤销。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置。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福建全省八路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洪武九年(1376年),置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成化九年(1473年),恢复被废为县的福宁州,直隶于布政司。终明一代,福建设八府一州。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下南京,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被俘杀。郑鸿逵、苏观生等迎唐王朱聿键来闽。六月,朱聿键在福州即皇帝位,建元隆武,改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翌年,隆武政权覆灭。 [8]
清代,福建区划继承明制,设福建布政使司。省下辖有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汀州八府及福宁州。顺治十三年(1656年),郑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后,改台湾为东都,设承天府,置天兴、万年两县,又在澎湖设安抚司。郑经治理台湾时,把东都改名东宁,升天兴、万年两县为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增设台湾府,属福建统辖,下设三县一厅。雍正二年(1724年),升福宁州为福宁府;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龙岩两县为直隶州。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府单独设省。到清末统计,福建省共设有9府、2州、58县、2厅。省与府之间还设4个分道作为派出机构:宁福道驻福州,辖福州府、福宁府;兴泉永道驻厦门,辖兴化府、泉州府、永春州;汀漳龙道驻漳州,辖汀州府、漳州府、龙岩州;延建邵道驻南平,辖延平府、建宁府、邵武府。此外,清代在福建设置闽浙总督(驻福州或杭州)和福建巡抚。督、抚原属临时设置,可是后来迄未取消。由于督、抚权力很大,成为全省最高军事、民政长官,原来正式的省一级长官——布政使、按察使,反成属官。另外,清朝还设置管领满洲驻防旗兵的镇守将军,原和地方行政无关,却兼管海关和粮储道、盐法道,遂也成省级官员。

辛亥革命后,历届中央政权均置福建省。民国2年(1913年),废除府、州制度,分设东、南、西、北四路观察使。民国3~16年(1914~1927年)改设闽海、厦门、汀漳、建安4个道;合并闽县、侯官为闽侯县,建安、瓯宁为建瓯县;改永春州、龙岩州为永春县、龙岩县;废除厅制,改平潭、云霄为县;析出同安县的厦门岛成立思明县。经过改革,全省计有4道、61县,仍然是省、道、县三级建制。民国23年(1934年)末,废除道的制度,成为省、县两级制;设10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分别驻长乐、福安、南平、仙游、同安、漳浦、龙岩、长汀、邵武、浦城等地。这是福建划分专区的开始。经过一段试行,又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在这前后,对县、市也作了调整。民国17年(1928年),从龙溪县划出华安县;民国22年(1933年),改思明县为厦门市;1934年,把光泽县划给江西省(1949年划回);民国29年(1940年),从沙县、明溪、永安县各划出一部分设立三元县,从建瓯划出一部分设水吉县;民国34年(1945年),柘洋(原属霞浦)、周墩(原属宁德)两个特种区改建柘荣、周宁二县;民国35年(1946年),把闽侯县的鼓楼、南台、仓山等地划出设立福州市。这样,从民国35年(1946年)至1949年解放前夕,全省共分7个行政督察区、2市、67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人民政府驻福州市,直辖福州、厦门2市,分设8个专区、67县。

1950年4月1日起,将第一至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冠以各该署驻地之县名,即将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建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南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福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原林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闽侯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晋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龙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永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龙岩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1年,设立县级市泉州市、漳州市,分别划归晋江专区署和龙溪专区署管辖。建瓯专区改名为建阳专区。
1953年,原由晋江专区领导的泉州和龙溪专区领导的漳州二市改由省辖。

1956年,设南平市,为省辖市;撤销闽侯、永安、建阳三专区。原闽侯专区所属闽侯县改由省直辖,原闽侯专区所属闽清县改归南平专区管辖,连江、长乐、罗源三县改归福安专区管辖,福清、永泰、平潭等三县改归晋江专区管辖。撤销永安专区,将所辖明溪、三元二县改归南平专区管辖,大田县改归晋江专区管辖,永安、宁化、清流改归龙岩专区管辖。撤销建阳专区,将所辖建瓯、浦城、邵武、建阳、崇安、松溪、政和、光泽、水吉九县全归南平专区管辖。撤销水吉、柘荣、宁洋三县,并将三元、明溪二县合并改称三明县。
1958年,原由省直辖的泉州市划归晋江专区署管辖,漳州市划归龙溪专区署管辖,南平市划归南平专区管辖,闽侯县划归福州市管辖,同安县划归厦门市管辖。
1959年,恢复闽侯专区,辖闽侯、闽清、连江、长乐、罗源、福清、永泰、平潭等八县,专署驻闽侯县。

1960年,设立三明市,由省直辖,设立清宁县,撤销清流、宁化二县。撤销南平县,将其并入南平市。
1963年,设立三明专区,三明市划归三明专署管辖。
1970年,原南平、福安、闽侯、晋江、龙溪、龙岩、三明等7个专区改为地区。
1971年,闽侯地区改为莆田地区,行署驻莆田县;福安地区改为宁德地区,行署驻宁德县;南平地区改为建阳地区,行署驻建阳县。
1973年,莆田地区所属闽侯县,划归福州市管辖。
1975年,恢复柘荣县,属宁德地区管辖。撤销松政县,恢复政和县、松溪县,属建阳地区管理。
1981年,撤销龙岩县,改为龙岩市(县级),由龙岩地区行署代省管辖。

1983年4月,改莆田地区改为莆田市,扩大福州的管辖范围。原由莆田地区管辖的闽清、永泰、福清、长乐、平潭五县和宁德地区管辖的连江、罗源二县划到福州,加上原辖的闽侯县,福州共辖8个县。9月,设立莆田市(地级),原莆田地区管辖的莆田、仙游二县划归莆田市领导。撤销邵武县设立邵武市(县级),划归建阳地区行署代省管辖。

同年,还撤销三明地区,三明市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原由三明地区管辖的永安、宁化、清流、明溪、建宁、泰宁、将乐、沙县、尤溪、大田10个县划归三明市管辖。
1984年9月,撤销永安县设立永安市(县级),划由三明市代省管辖。
1985年,漳州市升为地级市,撤销龙溪地区;龙海、云霄、漳浦、诏安、长泰、东山、南靖、平和、华安县划归漳州市。泉州市升为地级市,撤销晋江地区;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县划归泉州市。1987年新设置石狮市、厦门市湖里区两个县级行政机构;厦门市的郊区更名为集美区。
1988年,建阳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由建阳县迁至南平市,并更名为南平地区。南平行署仍辖南平市、邵武市、建阳县、建瓯县、顺昌县、浦城县、崇安县、松溪县、政和县、光泽县。撤销宁德县,设立宁德市(县级市)。为宁德地区行政公署驻地。
1989年8月21日起,撤销崇安县,设立武夷山市(县级市)。11月13日,撤销福安县,设立福安市(县级市)。

1990年8月15日起,撤销漳平县,设立漳平市(县级市)。12月26日,撤销福清县,设立福清市(县级市)。

1992年,撤销晋江县设立晋江市(县级);撤销建瓯县设立建瓯市(县级市)。原行政区划均不变,亦不增加机构和编制。
1994年,撤销南平地区,设立南平市(地级市)。撤销南平市(县级市),设立延平区。撤销长乐县,设立长乐市(县级市);撤销建阳县,设立建阳市(县级市)。
2014年5月,撤销建阳市,设立南平市建阳区。同年12月,撤销永定县,设立龙岩市永定区。
2017年11月,撤销长乐市,设立福州市长乐区。

❺ 闽侯的简称或别称

距今2079年前的西汉昭帝始元二年,福建政区建置上出现了第一个县“冶县”,冶县范围几乎包括了今天全福建,还要加上江西铅山。过了281年,东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冶县改称为候官县。因为西汉立冶县后,设东部都尉管理,这机构开始设在冶县,后移到浙江东安,只留下都尉属下一员“候官”镇守,久而久之干脆就以官名称地名。民国后“候”字作“侯”,但音仍读“hòu”。晋太康三年(282年),分出候官县的东部地置原丰县,原丰与候官两县都隶属于晋安郡。当时晋安郡管着8个县,地域包括闽西和沿海一带,郡中心在原丰县,所以原丰为首邑。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原丰县与候官县合并,称东部候官。隋开皇九年(589年),东部候官又改称原丰县。592年,原丰县改称闽县。当时福建省只有4个县:闽县、南安、万溪、建安,也就是把闽地分为东南西北四大块。福建郡设在闽县,闽县仍列为首邑,这就是今日闽侯称首邑的由来。而福建在宋代后又称“八闽”,那么作为福建首邑的闽县,即亦是民国二年(1913年)闽县、候官县合并后的闽侯县前身,当然被誉为“八闽首邑”~

❻ 闽侯历史名人

严恺是福建闽侯人,水利和海岸工程专家。他从事水利事业近70年,为中国的水利教育和建设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严恺早年曾承担并主持国家重点项目《天津新港回淤研究》,长期参加长江三峡工程的技术咨询工作和论证工作,并致力于长江口航道整治以及珠江三角洲的整治研究,取得许多重大成果。80高龄后严恺仍坚持教学、科研工作,并于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首届中国工程科技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1年获中国水利功勋奖。

❼ 闽侯的悠久历史

闽侯县,地处福建省福州市西南侧,是福建最靠近省会城市的一个县,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和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县之一,是“中国橄榄之乡”,素称“八闽首邑”,闽侯县级经济综合实力从1998年起进入福建省“十强”县行列。

闽侯县,地处福建省福州市西南侧,是福建最靠近省会城市的一个县,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和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县之一,是“中国橄榄之乡”,素称“八闽首邑”,闽侯县级经济综合实力从1998年起进入福建省“十强”县行列。 闽侯县自然资源丰富盛产橄榄、龙眼、荔枝、柑桔等名果。橄榄、柑桔、龙眼、荔枝四大名果蜚声海内外,橄榄最为珍贵,素誉“八闽珍果”;柑桔遍布闽江两岸,素享“闽江桔子红”之誉,尚干单脚蛏、峡南凤尾鱼、南通银鱼、侯官河鳗素称“水中四珍”闽侯县名胜古迹甚多,旗山、雪峰寺、五虎山、十八重溪、昙石山文化遗址等名闻名遐迩。有闽台古文化摇篮的昙石山史前文化遗址,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十八重溪,有与福州鼓山齐名的旗山,有南方丛林第一的雪峰崇圣禅寺,以及三叠井等多处旅游胜地。
闽侯县为福建省福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福建省东部,福州市西南侧,闽江下游两岸,呈月牙形拱卫省城。东邻福州市区,长乐市、罗源县,南接福清市、永泰县,西抵闽清县,北靠古田县,是全省离省会最近的一个县。北纬25°47’—26°37’,东经118°51’—119°25’。面积2133平方千米,辖9镇、7乡。总面积2136平方公里,人口61.95万人,人口以汉族为主,有畲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旅外华侨、华裔、港澳同胞约10万人,通行闽东方言福州话。是福建省著名桥乡和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县之一。

公元196年(汉建安元年)置侯官县,属会稽郡南部都尉。公元282年(晋太康三年)侯官析置原丰、温麻县,三县同属晋安郡。公元502—519年(南朝梁天监中年间)侯官、原丰合并为东侯官。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复名原丰。公元592年(隋开皇十二年)改名闽县,属建安郡。公元623年(唐武德六年)闽县析置侯官、长溪、新宁(长乐)、温麻(连江)县。公元631年(贞观五年)侯官又并入闽县。公元702年(武周长安二年)复置侯官县。公元766年(永泰二年)划侯官西部地置永泰县。公元785年(贞元元年)划北部地置梅溪场(后为闽清县)。公元808年(元和三年)侯官并入福唐县,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复置侯官县,闽县和侯官县同属福州。公元941年(五代晋天福六年)改闽县为长乐县,翌年又恢复原名,时属长乐府。公元981年(宋太平兴国六年)闽县析置怀安县,侯官、闽县、怀安三县同属福州。元属福州路。公元1580年(明万历八年)怀安县并入侯官县,自此闽县、侯官两县并立,同属福州府。
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府废,翌年两县合并,各取首字定名为闽侯县。1913年闽县、侯官县并为闽侯县,属东路道(闽海道)。公元1942年(民国31年),析县治部分区域设福州市政筹备处,从此县市分治。1944年改名林森县。
1949年8月16日解放,1950年复名闽侯县,属闽侯专区。1956年3月直属省辖,8月改属福州市(或说,1958年属福州市)。1959年复属闽侯专区。1971年划属莆田地区(闽侯专区改称莆田地区)。1973年归福州市。
县治先后设于福州西涧、义序、尚干、螺洲,1970年县人民政府驻地由螺洲镇迁至甘蔗镇。

2008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42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45人,“4050”人员再就业680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190人。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县共有43.4万农民参合,年理赔2067万元,人均1383.4元。扶贫济困工作取得成效,发放扶贫资金146.3万元,243户802人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实现基本脱贫。“造福工程”搬迁农民202户1050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发放城乡低保金1011万元,比上年增加310万元。完成《闽侯县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编制工作,积极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问题。

闽侯县名胜古迹甚多,旗山、雪峰寺、五虎山、十八重溪、昙石山文化遗址等名闻名遐迩。有闽台古文化摇篮的昙石山史前文化遗址,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十八重溪,有与福州鼓山齐名的旗山,有南方丛林第一的雪峰崇圣禅寺,以及三叠井等多处旅游胜地

好不容易找的嘞!望LZ采纳

❽ 闽候县是福州市的吗

简介 邮编:350100代码:350123区号:0591拼音:Minhou Xian闽侯县位于福建省东部,福州市西北部,闽江下游。东与长乐市、罗源县及福州市区的晋安区、鼓楼区、仓山区相连,西与闽清县接壤,南与福清市、永泰县毗邻,北与古田交界。地理坐标为北纬25°47′~26°37′,东经118°51′~119°25′。总面积2133平方千米。2003年末,全县户籍人口60.7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1万人。通行闽东方言福州话。县人民政府驻甘蔗街道,全县辖1个街道、8个镇、6个乡:甘蔗街道、白沙镇、南屿镇、尚干镇、祥谦镇、青口镇、南通镇、上街镇、荆溪镇、竹岐乡、鸿尾乡、洋里乡、大湖乡、廷坪乡、小箬乡;江洋农场。 闽侯县地处福建省东部,福州市西南侧,闽江下游两岸,呈月牙形拱卫省城。东邻福州市区,长乐市、罗源县,南接福清市、永泰县,西抵闽清县,北靠古田县,是全省离省会最近的一个县。总面积2136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313个行政村(居),总人口61万人。 旅居国外华侨11.6万人,港、澳、台同胞5.5万人,人口以汉族为主,有畲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和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县之一。历史悠久。素有“八闽首邑”之称。五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居住于此,创造灿烂的“昙石山史前文化”。两千多年前,自闽越王无诸起至建国止,境内历为王都、省、郡、路、州、府驻地。山水灵秀。依山傍江,环境优越,一年四季气候宜人,绿树常青,花开不断,盛产橄榄、龙眼、荔枝、柑桔等名果。有闽台古文化摇篮的昙石山史前文化遗址,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十八重溪,有与福州鼓山齐名的旗山,有南方丛林第一的雪峰崇圣禅寺,以及三叠井等多处旅游胜地。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民族英雄林则徐、民主革命者林觉民、启蒙思想家严复、报界先驱林白水、“二七”烈士林祥谦、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化学家侯德榜等均是闽侯人。闽侯县历史悠久,素称“八闽首邑”,远在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境内名胜古迹甚多,旗山、雪峰寺、五虎山、十八重溪、昙石山文化遗址等名闻名遐迩。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9.5摄氏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优越的自然条件,使闽侯自然资源丰富。全县耕地3.7万公顷,林地面积11.5万公顷,园地1.4万公顷。境内地热温泉广布,多处地热资源已被开发成淡水鳗和热带鱼养殖基地,已探明地下矿有金、钨、铜、铁等21种,粮丰材茂,物产丰饶。苍苍青山竹木参天叠翠,泱泱闽水鱼贝珍奇泛彩。橄榄、柑桔、龙眼、荔枝四大名果蜚声海内外,橄榄最为珍贵,素誉“八闽珍果”,我县是“中国橄榄之乡”;柑桔遍布闽江两岸,素享“闽江桔子红”之誉,尚干单脚蛏、峡南凤尾鱼、南通银鱼、侯官河鳗素称“水中四珍”。

❾ 福州的历史有多少

秦置闽中郡。福州历为汉闽越国都,三国建安郡、晋安郡,南朝晋平郡、闽州、丰州,隋泉州、建安郡,唐建州、泉州、闽州、福州、长乐郡,五代闽王都长乐府,宋福州、福建路、福安府,元福建行中书省、福州路,明、清福州府的治所。1913年为东路道(1914年改闽海道)驻地、福建省省会、闽侯县治。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及所属“闽海省”省会设此,为特别市,旋废。1946年正式设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解放,为福建省省会、省辖市。
考古发掘证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福州地区就有氏族部落长期定居

热点内容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
班主任培养总结 发布:2025-07-04 14:40:37 浏览:89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5-07-04 12:20:45 浏览:578
怎么去掉双下巴 发布:2025-07-04 07:30:04 浏览:14
男孩性教育书籍 发布:2025-07-04 06:45:07 浏览: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