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历史
⑴ 江西省安福县有哪些名人
安福县南乡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宋元以来,文风蔚然,人才辈出,乃人杰地灵之域、物华天宝之地。历代名人学子、忠臣义士不乏其人:唐禅宗七祖行思、文学家刘弇、诗人王庭珪、宰相彭时、理学名家邹守益、文武女豪刘淑英、"七君子"之一王造时、诗人王礼锡等均出生于此。
安福县距今有2200多年的建县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听从了廷尉李斯“废分封,立郡县”治理天下的建议,次年(前220年),秦王朝在安福泸水河东面的竹江乡设置了安平县(今城田、矮屋、洋口村一带),隶九江郡(郡治安徽寿县);在泸水河的西部的严田镇设置了安成县(横屋村一带),隶长沙郡,两地相距只有48公里。
⑶ 安福孔庙的历史沿革
安福孔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四年(公元1010年)。只过了100多年,新县令认为此孔庙规模太小,格局也不大规范,故在南宋绍兴十三年拆了重建。元军南侵时进攻安福,孔庙毁于兵火。到了明代,皇帝钦定了天下孔庙统一建筑格式,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知县余夔便按照朝廷统一的格式再建。明、清期间虽进行了几次大修,其主体建筑仍保持了明朝的规制。2012年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安福孔庙榜上有名,安福孔庙由省保单位晋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⑷ 江西吉安市安福县平都镇江南村的历史
安福县政府坐落在平都镇,即安福县城就是平都镇
吉安市,安福县,江西,平都镇,江南村
安福县政府坐落在平都镇,即安福县城就是平都镇
⑸ 江西安福县的历史我要中国地图
秦朝以前,安福先后隶属吴国和楚国。公元前222年,秦朝在今安福境内设立安成和安平二县。县治所分别设于今严田镇和竹江乡境内。西汉初年,境内安平县为豫章郡18县之一;安成县为长沙郡辖县。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安成、平都(公元96年,改安平为平都)、宜春、萍乡、新余、永新6县合并,设立安成郡,郡府设于境内安成县,归属扬州。太康元年(280),安成郡新增广兴县,安成改为安复县,统7县,改隶荆州。隋开皇九年(589),将安复、平都二县合并为安成县。十年(590),废安成郡,安成县隶属吉州。十八年(598),安成县改为安复县。唐武德五年(622),升安复县为颖州,七年(624)废州,改安复县为安福县,安福之名自此始。元元贞元年(1295),安福升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县。清乾隆九年(1744),从安福县上西乡划出12个都之地(即今莲花县的路口、湖上、闪石、坊楼、高州、六市等乡镇),与从永新县划出的一部分辖地,设置莲花厅(今莲花县)。自那时起,安福版图基本未变。
民国时期的安福县,1912年直属省;1914年属庐陵道;1926年直属省;1932年属江西省第十行政区;1935年属江西省第三行政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安福县属老革命根据地,先后隶属井冈山根据地和赣西南苏维政府、湘赣省苏维埃政府。
1949年7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安福县。安福县先后隶属江西省吉安分区、吉安区、吉安专区、井冈山专区、井冈山地区、吉安地区、吉安市。
⑹ 安福系是什么
安福系是中国北洋军阀时期依附于皖系军阀的官僚政客集团。因其成立及活动地点在北京宣武门内安福胡同,故名。袁世凯死后,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操纵了北洋政府。为了排斥异己,推行“武力统一”,建立皖系的独裁统治,段祺瑞指使其亲信徐树铮组织自己的政客集团。1918年3月,在徐树铮的策划下,王揖唐、王印川、光云锦等皖系政客在安福胡同成立安福俱乐部,为该系形成肇始。徐树铮、王揖唐是核心人物。从成立到1920年直皖战争皖系失败止,该系作为皖系军阀左右北方政局的政治力量在政界颇为活跃。在1918年8月的新国会选举中,安福系以非法手段操纵选举。在全部议员的400多人中,安福系即占380余人,王揖唐被举为众议院议长,因而这届国会被称为安福国会。后徐世昌就任大总统,段祺瑞被免总理职,皖系军阀仍通过安福系成员在参、众两院的多数议席左右北京政府。1920年直皖战争后,段祺瑞通电辞职。直系军阀控制下的北京政府下令解散安福俱乐部,通缉徐树铮等首要分子。徐避匿日本使馆,王揖唐潜逃日本,但安福系势力仍然存在。后徐树铮著《建国真铨》,宣扬其政见,又鼓吹皖、直、奉三系军阀联合以对抗广东革命政府。直到段祺瑞在1926年4月彻底垮台时,安福系始告解体。
⑺ 江西安福县在历史上发生过易子而食吗
江西安福县在历史上发生过一只20吗?这是历史问题我没有看过。
⑻ 安福发生历史灾害
江西省安福县蒙岗岭发生滞后性滑坡灾害 【字体:大 中 小】 2014-07-03 11:58:08 来源: 中国天气网江西站
受6月27~29日强降水过程的影响,江西安福县蒙岗岭7月1日凌晨发生滑坡地质灾害。滑坡体前缘发生小规模滑塌,下方的排水渠在土体的挤压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垮塌。 据专家介绍,此次滑坡由强降雨引发,但发生时间稍晚于降雨过程,在滑坡地质灾害中属于常见现象,在降雨诱发型滑坡中表现尤其常见。滞后性滑坡多发生在较大程度的降雨之后,滞后时间的长短与滑坡体的岩性、结构及降雨量的大小都有一定关系。文图:江西省安福县气象局,蔡哲
⑼ 吉安安福历史出了什么名人
知道神社?日本
⑽ 安福国会的历史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由比较集中的独裁统治,变成了分散的军阀割据局面。他们分别在不同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进行争夺或控制中央政权的斗争,在政治上出现了极端混乱的局面。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后,北京政府由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但是政府的实权却操纵在国务总理段祺瑞手中。段是袁世凯的忠实走卒之一,他继承了袁的衣钵,企图组织新的独裁政府。但由于当时各派政治势力对于国家政制究竟依《临时约法》来制定,还是按《新约法》来组织,发生了一场争执。争论的结果,段祺瑞被迫宣布恢复1912年3月由南京临时政府所颁布的《临时约法》,并恢复民国元年的官制与国会,实行责任内阁制。国会重新开会后,选举冯国璋为副总统,并重行审议《天坛宪草》。为时不久。国会与内阁因“对德宣战案”发生了冲突。黎元洪借机利用国会免去了段祺瑞总理职务,可是他在督军团的要挟以及张勋的所谓调停下,又下令解散了国会。接着,1917年7月1日,北京城又演出了一幕为时12天的张勋复辟丑剧。于是段祺瑞东山再起,黎元洪引咎辞职,冯国璋继任总统,段祺瑞仍担任国务总理。
冯、段执政后。段祺瑞因为与原国会矛盾较深,所以不打算恢复被解散了的国会。于是着手改造国会,以为己用。他与研究系的人物互相勾结,主张仿照民国元年的先例,先召集临时参议会,重新制定国会组织法及选举法,然后再召集新国会。对于被解散了的原国会,则不再过问。于是原国会中的国民党议员奋起反对,他们在上海集会并发表宣言,主张仍召集原国会,孙中山于1917年7月17日,带领这一批人南下,在广州组成军政府,开展护法运动。于是出现了南北两个政府、两个国会相互对峙的局面。
在反对帝制的过程中,《临时约法》终于再现了它那历史的光辉。在袁世凯死后,尽管军阀们并不准备实行民主政治,但是民主的潮流迫使他们不得不承认《临时约法》的合法地位。1916年6月7日,黎元洪宣誓就任大总统之职,以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在经过了一番“法统”问题的争执后,6月29日,以黎元洪的名义发布申令:“共和政体,首重民意;民意所寄,厥惟宪法;宪法之成,专待国会。我中华民国国会,自三年一月十日停止以后,时越两载,迄未召复,以致开国五年,宪法未定,大本不立,庶政无由进行,亟应召集国会,速定宪法,以协民志而固国本。宪法未定以前,仍遵用元年三月十一日公布之《临时约法》,至宪法成立时为止;其二年十月五日宣布之大总统选举法,系宪法之一部,应仍有效。”8月1日,国会在北京正式恢复,称为国会第二期常会。国会恢复后决定以《天坛宪草》为基础继续制宪。9月初追认段祺瑞为国务总理。于是责任内阁制的民主共和政体又在形式上建立起来了。从此时直到1924年10月底,北京中央政府的政治制度并无多大变化在这段时间里,由于袁世凯的死,便北洋集团失去了统一的首脑,开始以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为核心,分裂为皖、直、奉三大派系。三派之间明争晴斗,在中国出现了军阀混战、轮流坐庄的政治局面。这是北洋集团开始分裂、衰落的阶段。在这短短的7年中,北京政府更换了4个总统。国务总理包括正式任命、署理、代理、暂代等各种名义上台的有28人次。其中任期最短的仅仅是6天。作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象征的国会,由于军阀们的破坏和操纵,也发生了极大的蜕化甚至变质。
1916年8月国会恢复后,于9月5日成立宪法会议,开始继续制宪。此次制宪,各方面人物都异常活跃,争吵激烈,一时间似乎很有点民主气氛。但实际上,国会此时已经蜕化,成为各派军阀之间公开争权夺利的场所。
国会恢复后,从国会原有的几个政党中又分化出许多小的派别。其中势力及影响较大的,一为梁启超为首的宪法研究会(研究系),一为一部分国民党议员所组织的宪政商榷会(商榷系)。研究系和商榷系分别以段祺瑞和黎元洪为靠山,于是为了各派的利益,议员们围绕宪法迭起纷争,喧嚷不可终日,当时,围绕宪法内容争论的主要焦点在于总统、内阁和国会的关系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两方面。在总统、内阁和国会的关系方面,商榷系主张扩大总统和国会的权力,以削弱段祺瑞把持的国务院的权力,研究系则主张加强国务院权力以体现责任内阁精神。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商榷系主张省长民选,各省可制定省宪。研究系为了支持段祺瑞的武力统一则反对省宪及省长民选。
1916年12月8日,众议院举行审议会,讨论省制问题,研究系与商榷系议员争论激烈,相持不下,最后竟导致大打出手,酿成著名的“国会殴斗案”的丑闻。可见此时的国会已经蜕化为军阀政客们的交易场所,议会民主制完全成了幌子。
1917年5月,在制宪之争远未结局的情况下,又爆发了“府院之争”。黎元洪免去了段祺瑞的职务。在张勋的逼迫之下他又下令解散了国会。第二期常会就这样结束了。
1917年6月,张勋复辟,解散民元国会(第一届国会)。
1917年7月,段祺瑞再造共和,打败张勋。但是段因为民元国会曾反对他参战欧战,故段没有恢复,而是在梁启超等建议下,“效法”辛亥革命初期成立临时参议院,制定新的国会组织法,于1918年5月至6月间举行全国大选。南方五省(粤、桂、滇、黔、川)均反对,当时南北交战,湘、鄂、陕等三省因战乱,也不能正常办理选举,故实际进行选举的仅十四行省。在选举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腐败、作弊现象。选举结果:安福系获得多数,获330席次,旧交通系120席次,研究系只获20余席次。
但是孙中山及部分南方军阀不承认解散民元国会。
1917年8月25日,部分民元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中国南北并存两个政府。
1918年8月12日,也是第一届国会期满之时,临时参议院解散,安福国会正式成立。8月20日众议院议员406名,选举安福系领袖王揖唐为众议院议长,刘恩格为副议长。22日参议院议员168名,选举旧交通系领袖梁士诒为参议院议长,朱启钤为副议长。
1918年9月4日,安福国会正式选举徐世昌任中华民国总统,接替了代总统冯国璋。但是直系将军吴佩孚于9月13日在衡阳通电,不承认安福国会的总统选举。安福俱乐部暗中操作,拟推选曹锟为副总统,因研究系、旧交通系和部分安福系议员抵制[5],副总统竞选会因法定人数不足而流产。
1920年7月,爆发直皖战争,直系曹锟吴佩孚取胜之后控制北洋政府,迫段祺瑞辞职。
1920年8月,解散安福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