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志
Ⅰ 狗进化成什么
犬的来源是一个多年来使人感兴趣又众说纷纭的问题。尽管各国的动物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与考证,但由于其驯化年代是在史前时代,因而现在掌握的有关资料和见解仍不是十分完善的。 有些人主张:犬唯一的祖先是狼或豺,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灭绝品种。但最为大家接受的说法是犬有多个祖先,其中包括已灭绝的和现存的。查尔斯-达尔文非常赞同多个祖先的理论,并认为家养犬至少是两种狼的后裔。但他又谨慎地补充道:“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确切地查明家养犬的起源。古生物志没有弄清这个问题,一方面因为已灭绝动物的头骨与现存的狼和豺的头骨非常相似,另一方面因为家养犬各品种间的头骨又极不相似。” 达尔文时期以来,对犬的祖先这一问题进行最广泛、最实际探讨的是理查德和艾利斯-法因斯,他们著书《犬的野生史》中认为较早期的犬像澳洲野狗,爱斯基摩犬,非洲猎犬,印度杂种野狗与野生的犬科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如何不能把他们分开。 原苏联的现代驯狼实验表明,虽然狼很少像犬那样温顺,戒心很强,但它们相对来说还是害怕人的,并非都是凶残的。在美国华盛顿的奥林匹克丰岛上,有一个饲养群的牧场,这些狼都能和它们的主人友善相处与合作。世界各地曾有许多关于母狼收养遗弃在荒野的婴儿,并哺育成“狼孩”的真实报导。1972年5月,人们从印度森林中发现了野狼哺育长大的弃婴巴斯卡尔,他居然依靠“狼母”的哺育和保护安然度过了几个春秋。这些事实向人们提示了所谓“狼性”的另一面。虽然人类还没有彻底揭开犬的起源的最后秘密,但是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犬的原始祖先系不同类型的狼。至于狼和野犬更远的祖先,则要追溯到四千万年前的始新世,有一种身体不大、四肢短小、尾巴较长、会爬树、善驰骋、性凶残的动物,这就是当今狼、狐、野犬的共同祖先。二、犬的驯化 犬原属野兽,当初人类驯养犬的动机,可能是出于食用和衣着(皮张),至于后来又出于宗教、使役、爱玩等不同目的,都是在长期饲养过程中逐步认识和发展了的用途,而事先并没有这种预见性。人类驯化犬的原始动机和驯化过程,这些史前的事情没有文字记载。现代的种种?说,尽管许多是合理的和可能的,但都是无法证实的推测。 一种说法是:穴居的原始人周围经常有大型野兽栖息着,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类有意无意地将多余食物投给野犬吃,使它们尽量待在自己身旁,利用野生犬对其它野兽的警戒心为人们站岗放哨。 另一种说法可能是原始人类捕获了较多的野生犬七野生犬的仔幼犬,没有将它们全部杀掉,而是把它们喂养起来以备后用。 还有一种说法:原始人类定居以后,常把吃剩的或不能吃的肉、骨、皮等抛弃在住处周围,那时游荡寻食的野生犬能在人类居所附近很容易得到食物,便昌险留了下来,其中比较凶残的或胆怯的个体不是被打死就是被赶走,温顺驯服的个体得以保留,这些野生犬有机会参加人类的狩猎活动,体验到了追溯人类的优越性,分享一些食物,逐渐把人类看成是它的首邻,由此逐步演化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总之,人类由捕杀野生动物转变为饲养野生动物,继而驯化为家畜,这是一个巨大的变革。野生犬被驯化为家畜是人类劳动的结果,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狗的祖先狗的祖先是狼,虽然经过一万多年的饲养与驯化,但其遗传基因中,还是保有许多原始狼的习性,而群居.社会性就是其中之一. 狼是群居的动物,它们通常七.八只为一群,采集体狩猎的方式来猎食,这当中,每只狼在族群中的阶级地位都不相同;动物学家习惯将狼群之中的领袖称为阿尔发狼,族群中包括食物的分配,纷争的平息,乃至后代繁殖的责任,都要靠它;其余的狼也都安于本身在族群之中的地位,并服从阿尔发狼的领导,这就是狼的社会. 那么狗又是如何呢?虽然经过长时间演化,可是狗还是保有这些狼的本性,但群居的对象已由同类扩大到饲养它们的人了.在家中,狗把每个家人都当成族群之中的一份子,和我们一起生活,一起游戏,一起狩猎(外出散步). 在与人类共同生活的时间里,感觉敏锐的狗儿已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为自己于家中。 狗的祖先是东亚的狼 科学家在对来自于欧洲、亚洲、非洲和北美洲的上百只狗进行DNA分析后发现,世界上所有的狗的基因都有着相似的基因序列,因此他们得出结论,世界上所有的家狗都是在大约1.5万年前,从东亚狼进化而来的。这些狗的祖先和美洲最早的定居者通过白令海峡,一起穿越亚洲和欧洲到达美洲的。 瑞典和中国的科学家们对654只狗的基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了东亚狗的基因具有很强的多样性,这说明东亚人是最早把狼驯服成狗的。
Ⅱ 孙云铸的主要成就
1960年他担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1979年1月6日孙云铸在北京病逝,终年84岁。
孙云铸一生致力于古生物和地层的综合研究,著作有大量论文和专著。
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孙云铸在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理论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成绩。1928年他根据中三叠统上部所产锯菊石类化石的口缘和住室特征,认为这类生物适应于碳酸盐岩石地浅海环境,并研究了锯菊石类动物的生存方式。该理论成为习性古生物学、功能形态学和古学的经典著作。
他在地层古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有:在1959年发表的“从古生物混合群组合论中国古生代各系间的界线”这篇论文中,孙云铸指出“混合生物群”问题,即不同时代的生物化石往往出现在同一层中,造成地层时代的确定困难。在此基础上,他认为“湾湾统动物群应归于上寒武统,五峰页岩动物应归入上奥陶统,妙高山层动物群应归于上志留统,五通砂岩动物群应归于上泥盆统,马平灰岩动物群应归于上石炭统,合山层动物群应归于上二叠统之上部”。1962年,孙云铸在“海侵的基本概念与问题”一文中,阐述了海侵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与海侵相关的问题;探讨了中国古生代各个纪海相动物群和生物地理区的划分及其演变,为中国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开创了新天地。
在从事地层、古生物研究的同时,孙云铸还开展了大地构造的考察和研究。在1945年发表的“早古生代中缅地槽的范围与特征”一文中,他认为云南西部和缅甸北部、西部的强烈褶皱造山带,在早生代为一狭长的地槽,后来下古生界呈线形褶皱,岩浆频繁活动,具有优地槽的特征。该文成为云南区域地质、大地构造的研究和特提斯海槽的理论基石。 学术著作
孙云铸的学术著作超过100种。其主要著作中包括古生物学24种,地层学16种,古生物地理3种,大地构造1种,学科理论综述等11种。古生物学著作中,有《中国古生物志》专著6种,其中三叶虫3种,笔石2种,珊瑚1种。
翻译著作
孙云铸也十分重视古生物地层学研究中的国际合作。由他译写中文节要的外国古生物学家所著《中国古生物志》有以下这几部:傅兰林(Flanlin)的《中国南满第三纪初期之植物化石》(甲种第1号第1册,1922年),葛利普的《中国北部奥陶纪之动物化石》(乙种第1号第1册,1922年)、《中国古生代珊瑚化石》(乙种第2号第1册,1922年)和《云南东部志留纪动物化石》(乙种第3号第2册,1926年)、O.师丹斯基(Zdansky)的《中国食肉类化石新发现之特征》(丙种第4号第4册,1927年)和《中国鹿类化石新发现之特征》(丙种,第5号第1册,1927年) 。
1924年孙云铸发表的《中国北部寒武纪动物化石》,是我国第一部古生物专著。
1YCSun,Contributions to the Cambrian Fauna of North China,PalSinica,serB,1924,1(4):1~109,plsⅠ—Ⅴ.
2YCSun,Cambrian,Ordovician and Silurian of China,ⅩⅣe Congres Geologique International,Espagne,1926,Compte Rens,1927:725~734.
3YCSun,Mundsaum und Wohnkammer der Ceratiten des Oberen Muschekalk s,Leipzig,Verlag von Max Weg,1928.
4YCSun,Ordovician Trilobites of Central and Southern China,Pal Sinica,serB,1931,7(1):1~47,plsⅠ—Ⅲ.
5YCSun,Ordovician and Silurian Graptolites of China,PalSinica ,serB,1933,14(1):1~71,plsⅠ—Ⅶ.
6YCSun,The Upper Cambrian Trilobite Faunas of North China,Pal Sinica,serB,1935,7(2):1~93,plsⅠ—Ⅵ.
7YCSun,Lower Ordovician Graptolite Faunas of North ChinaPalS inica,serB,1935,14(2):1~20,pls1—Ⅱ.
8YCSun,Sino-Brumese Geosynclines of Early Palaeozoic Time with Special Referenc to Its Extent and Character,BullGeolSocChina,1945,25:1 ~8.
9YCSun,The Pacific—A Main Centre of Dispersal of Early Palaeozo ic Life (Abstract),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Report of the Eighteenth Session,Great Britain,Part Ⅹ,p26,1948.
10孙云铸,关于中国寒武纪地层界线问题,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丛刊,第8号, 1948:323~330。
11孙云铸、张席禔、郝诒纯、杨遵仪、徐仁、周明镇,古生物地史学,地质出版社,1955。
12孙云铸,寒武纪下界问题,地质学报,1957,37(3):231~239。
13YCSun,The Upper Devonian Coral Faunas of HunanPalSinica,new serB,1958,8:1~28,plsⅠ—Ⅺ.
14孙云铸,从古生物混合群组合论中国古生代各系间的界线,地质论评,1959,1 9(3):99~102。
15孙云铸、常安之,南岭粤中区里阿斯统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古生物学报,1960 ,8(2):133~154。
16孙云铸,中国寒武纪地层划分问题,地质学报,1961,41(3~4):285~289。
17孙云铸,海侵的基本概念与问题(着重讨论中国古生代各纪动物群及其分区), 地质学报,1963,43(2):99~115。 身为地质教育工作者,孙云铸在数十年的辛勤耕耘中培养出一大批专业人材。他在教学工作中注重结合我国地质科学发展的现实和需求,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不仅开设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课程,还在我国首开中国标准化石课程。解放后,他把教书育人的经验总结为“严、选、放、行”四个字,即严格要求,善选尖子,大胆放手,躬行实践。他的许多学生已成为我国地质学领域的栋梁之材。
Ⅲ 中国古生物志是否有写到恐龙
有写到。该书主要记述在中国地层中发现的各种化石的详细记录,并讨论其与演化的关系。
中国古生物志(拉丁语:Palaeontologia Sinica)是一种不定期出版物,1922年由中央地质调查所创刊,目前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负责编辑,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记述在中国地层中发现的各种化石的详细记录,并讨论其与演化的关系。该刊早期为全英语,目前为中文为主附英语部分。一共有分有四个子系列,甲种是古植物化石,乙种是古无脊椎动物化石,丙种是古脊椎动物化石,丁种是人类化石及其文化。目前发行至第197册,是中国古生物学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学术出版物。
恐龙是出现于中生代多样化优势陆栖脊椎动物。“恐龙”一词是生物学家对英文Dinosauria即“恐怖的蜥蜴”的翻译,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恐龙曾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在大灭绝中脱颖而出,灭亡于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在1861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度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着羽毛痕迹[1] ,这显示鸟类可能是恐龙的后代。
Ⅳ 三叶虫化石怎么鉴定真假
作为化石收藏爱好者和三叶虫爱好者,我来认真而简要地说一下吧 收藏化石首先要对化石有普遍性的了解,包括 化石的形成类型:实体、印模、铸型等等; 以纪来分的地质年代:从寒武到跟第四纪。凭借兴趣可以深入某一个纪的地质组 产地:一般是结合上一条来看,某个产地只会属于某一纪(比如著名的澄江动物黑林铺组,贵州凯里动物群属于凯里组) 化石在生物界中的分类:动物还是植物?动物一般比较常见,至少要对常见化石物种分类有一些普遍概念,笔石动物门,腕足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的物种是化石最常见的;另外陆地沉积还常见脊椎动物门。化石原产地的地理类型:海洋(深海,浅海,朝间带?)陆地(湖泊,河流、火山),实际上相当复杂;重要的是不同地理类型的沉积包含了不同种类的化石,。另外至少认识沉积岩吧然后开始扯到三叶虫 >_< 三叶虫属于节肢动物门三叶形超刚三叶虫亚纲,下分n个目(球接子目、莱得利基虫目、纵棒头虫目、裂肋虫目、镜眼虫目、褶颊虫目等。分头胸尾三部分,其中头部是鉴定三叶虫的重中之重,胸部对于鉴定几乎一点用处都没有,尾部有时候有用,特别是某些尾部特别的种类。随着演化进行,小三的头部构造越来越复杂,尾部也程增大趋势(早期寒武纪的莱得利基类尾巴极小,仅仅到了奥陶纪,就出现了各种巨型尾巴的三叶虫)。头部有一些基本构造,头鞍,眼叶,面线、颊之类的。 建议手持实物标本对照图谱看,如果能自己鉴定到属种就很不错了。然后照着实物标本自己画一下头部的构造 可以地点+三叶虫为关键词搜一下相关论文,然后看地图去寻找实际的三业虫产地。加入相关论坛(化石网、化石爱好者等)更方便一些。 书目可以参考:80年代出版的古生物志有数本三页虫系列,大学图书馆可能会有,旧书市场也有,这一系列非常棒!另外近些年出版的澄江动物群、凯里动物群的系列书也不错。顺便上两张极品三叶虫标本化石
Ⅳ 古生物的描记
首先对化石标本进行整理归类(生物门类),修理或切制薄片等准备工作。然后进行鉴定,即确定其分类位置,从高级别的分类单位直到属和种的名称。确定名称时,须详细观察标本的特点,参考已有的古生物著作(古生物志、化石手册、古生物论文集等)的描记和图版,如标本和文献中所描述的某一化石特点相同,则可归在同一名称之下,如遍阅了有关文献后,确认该标本尚无任何人描记过,则可建立新属或新种。一般古生物鉴定的记述顺序和内容如下:
学名 鉴定者所确定的古生物分类名称。
插图 本次描述的化石所在的图版号及图号。
同异名汇集 由于某一分类单位(种、属)的名称,自建立以来常被给予不同的学名,这些不同的学名,即为所确定某分类单位名称的同异名。编制同异名汇集的目的一方面便于查考文献出处;另一方面在分析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于该分类单位(种、属)名称应包括的范围及内容予以确定,即在分析文献中认为某一文献中的某一化石应与本分类单位(种、属)属于同一物,则将它列入同异名,否则不列入同异名。由于文献资料和篇幅的限制,对于常见和熟知的属、种,可以不引用全部已有的同异名,但应包括最初被描述的同异名,因最初名称经变动改成现在的学名,则最先引用改变后的种和属名的同异名应予列入,以前被认为不同的种、属,现认为可作为同异名的其他种、属尽可能列入较新的同异名。同异名汇集的格式按同异名著作出版的年代先后逐次排列,顺序为发表年代、学名、描述者、著作发表处的页数、图版号及图号。
模式标本 发表新种时,命名一个种的标准。是从保存完整的标本中挑选一个来作为该种的标准,称为正模;其他次要的作为正模补充的标本称为副模。属的命名要指出模式种(属型种)。
特征 说明该化石简要的基本特点,便于与其他类型区分开。
描述 详尽地描记该化石的形态特征。
量度及其他数字资料 包括正模及副模的个体变化范围,化石各部分的相对大小、比例等测量数据。
讨论比较 讨论该化石命名的历史、争论及某一特点的审理评价等,对比该化石与其他类型的异同和系统发育的联系等。
时代及地理分布 为属及属以上分类单位所应用,种则用产地及层位。
种的描记举例如下:
宽型新单笔石(新属、新种)Neomonograptus latus Mu et Ni,gen.et sp.nov.
(图版Ⅴ,图1~3;插图2C)
材料 两个保存不太完整的薄膜标本,保存在风化后为瓦灰色的泥岩里。
正模标本 图版Ⅴ,图1;插图2C,采集号JSA24B,登记号码为23097(正型),23098(副型)。
特征 笔石体短小,长15mm,宽2.4mm。中轴伸出体外。胎管宽锥形,长1.8mm,宽1.2mm,胎管刺粗壮。胞管口穴明显,10mm内有8~9个胞管。
描述 笔石体短小,最长为15mm,始部微向背弯,末部直。始部宽度为1.5mm,向末部迅速增宽到最大宽度,为2.4mm,末端微收缩。胞管宽锥形,长1.8mm,宽达1.2mm,口缘微凸,胎管刺粗壮,胎管顶端伸至第一个胞管口部与第二个胞管口部之间。第一个胞管末部呈弯钩状,腹缘直。自第二个胞管起,胞管口部即已向后退缩,形成口穴,具口盖构造,口缘向外倾斜,向末部,膝上腹缘与笔石体轴向交角逐渐减小,以致近于平行。10mm内有8~9个胞管。
本新种笔石体特征明显,易与其他属种区分。
产地层位 西藏聂拉木县甲村北二二公里凉泉,下泥盆统凉泉组Neomonograptus himalayensis带。
热河裂鳞果Schizolepis jeholensis Yabe et Endo,1935
(图版18,图1~3;图版52,图1~5,7~9,11~12:图版56,图6)
1935.Schizolepis jeholensis,Yabe et Endo,p.658,figs.1,3
1963.Schizolepis jeholensis,斯行健、李星学等,287页,图版3,图4;图版94,图12
1964.Podozamites(Drepanolepis)gramineus,Miki,p.15,p.21,pl.3,figs.A,B
1980.Schizolepis jeholensis,张武等,306页,图版191,图1
1984.Schizolepis jeholensis,王自强,284页.图版154,图11;图版156,图6
1999.Schizolepis jeholensis,吴舜卿,20页,图版12,图4
标本号 PB18992,19054 19055,19083,19122,19126,19127,19159
描述 果穗长约5cm,宽1.5cm,由螺旋状着生的种鳞复合体组成,种鳞复合体具一短柄,深裂成2个略呈披针形的裂瓣,每瓣长约1.2~1.5cm,宽约0.4cm,上、下表面均有不规则的无序放射纹;种子着生于裂瓣的基部,较大,约为3mm×4mm×1mm,呈微扁卵圆形,几乎占满了整个基部。
讨论 属于本种的果穗标本仅有1 块,但保存较好;分散保存的本种果鳞标本很多。当前标本果鳞的裂瓣呈瘦长的披针形,裂缺很深,显然与本种的模式标本的特征相一致:吴舜卿于当前标本的同一层位新建了S.beipiaoensis Wu(吴舜卿,1999,20页,图版10,图1、5、9、10、12;图版11,图3、6、7;图版12,图1、5;图版13,图1、3、5、7)。该种无论是果穗还是单独保存的果鳞在形态特征上均与本种十分相似,很可能也属于本种。吴怀疑其有属于被子植物的可能性,笔者认为暂时还缺乏证据。
还须指出的是,Miki(1964)曾将本种的模式标本(Yabe & Endo,figs.1,3)及另一块同产地的本种标本改定为 Drepanolepis,并认为属于 Podozamites gramineus 的果枝(Miki,1964,p 15,21,图版3,图A,B)。这种意见似很难被接受。如前所述,Miki(1964)所定的P.gramineus已被本书作者改定为Liaoningoclas boii,而且本书作者已发现后者的伸长形穗状球果,明显不同于当前的Schizolepis。
产地层位 辽宁北票黄半吉沟,上侏罗统尖山沟组。
Ⅵ 考古学的有叫杨敬之的吗
有
杨敬之先生
著名古生物地层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著作如 今日古生物学之我见
Ⅶ 生物进化论
到底是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这一世纪谜团一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最近,科学家通过对0.77亿年前一个小型肉食恐龙巢穴的研究后终于找到答案,实为先有的蛋才有的鸡。
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这个存在了几个世纪的难题,一直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从生物学到哲学,都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不过,来自加拿大的科学家已经得到了答案,这个问题的解答从发现一个罕见的小型肉食恐龙的巢穴开始。这个巢穴存在于7千7百年前,当时海平面上升,恐龙妈妈不得不抛弃巢穴里面的恐龙蛋,自己逃生而去。留下的恐龙蛋成为了现在科学家研究的珍贵化石。
位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皇家泰瑞尔博物馆恐龙馆馆长弗朗索瓦说:“这个巢穴有着恐龙和鸟类的共有特征,通过对这个巢穴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个古老的难题:到底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专门研究恐龙繁殖的古生物学家达拉-泽勒尼茨基(Darla Zelenitsky)表示:“直到现在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还没有能够得到解答。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谜底逐渐清晰:恐龙首先建造了类似鸟窝的巢穴,产下了类似鸟蛋的蛋,然后恐龙再进化成鸟类(鸡也属于鸟类的一种),这很明确,蛋先于鸡之间就存在了。鸡是由这些产下了类似鸡蛋的肉食恐龙进化而成。”
基于上面的研究表明,原来的问题应该被改写成:是先有恐龙还是先有蛋。
据报道,这个巢穴是在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早期考古成果保存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卡尔加里化石有限公司。最开始这个巢穴被认为属于一种类似于鸭子的草食恐龙。后来的深入研究才发现,这应该是一种小型肉食恐龙的化石,2007年,该化石被阿尔伯塔省的皇家蒂勒尔古生物博物馆收购,现存于馆中。
泽勒尼茨基说“在北美地区,这种小型肉食恐龙的巢穴是十分罕见的,基于洞穴的造型和里面的恐龙蛋化石我们可以推断,这种小型肉食恐龙和鸟类有着密切的亲属关系。”而关于这种恐龙的产卵行为,在最新一期的《古生物杂志》上,详细的分析了这个珍惜的巢穴,并公布许多关于恐龙产蛋和建立巢穴的重要信息。这可以为古生物学家对于类似这种的小型肉食恐龙的研究提供帮助,同时也为恐龙进化成鸟类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证据。
例如,通过对恐龙蛋在巢穴中的位置以及蛋的尺寸可以判断:一窝蛋至少包括12个,它们成环状逐个排列在沙土之上。每颗蛋大约有5英寸(约12厘米)长,这一点很像鸟蛋。分析还表明,恐龙一次会产下两个蛋,这一点和鸟类很相似,而和一次只产一个蛋的鳄鱼不同。这点从侧边证明了是恐龙进化成了鸟类。
古生物学家们不满足对于只是解答了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个问题,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寻找拥有这种恐龙幼仔化石的巢穴。这样可以通过对恐龙幼仔骨骼的进一步研究,来得出更多的结论。虽然在北美地区找到下个保存这样完整的巢穴很困难,但是考古学家还是想挑战一下。接下来的研究将由艾伯塔创新研究基金和基拉姆奖学金基金共同资助
Ⅷ 微体古生物学报杂志从投稿到收稿一般多久
古生物化石为我用的价值和特点
1、 巨大的经济价值
大家知道,《侏罗纪公园》以最现代的手法表现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而大发其财。无独有偶,中国科学院的著名刊物《化石》杂志2000年第一期载文说:“郝秀荣收集并被命名为‘娇小辽西鸟’的一块化石,作为标本通过中科院在国外展出时,曾有人想出资2亿美金收藏。”据中科院董枝明教授讲:国际上规定的东西不能研究,不能收购,如果一块鸟化石到国外能卖1万美金的话,经海关批准出去能卖5 万美金。这是保守的估计。1998年在《化石》杂志发表文章的一位记者估计,孔子鸟的身价涨到了“一只鸟一幢楼”的地步。还有另外的经济价值,2000年5 月末6月初参加世界第五届古鸟类大会的中外科学家到朝阳看地层,食宿费均自理,朝阳人收到了由古生物化石吸引来的第一笔大宗的外汇。有人提出了“化石经济”概念,认为化石已经走向市场,形势又是非走向市场不可。历史发展到今天,化石有了一种新作用,那就是把化石当作一种奇石来买卖,因此,化石经济时代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参见《化石》杂志2000年第2 期)目前,朝阳市从事化石产业的人数尚未统计,由化石而致富的人为数也不少(化石而发财的人不在此列)。只要走出去,既传播了文化,又赚回钞票,把生意做到国外去。”
2、 巨大的科学价值
古生物化石是鉴定和对比地层、了解地球历史的重要根据,是研究动物与人类起源、发展历史及其规律的珍贵材料,也是群众学习并认识自然和人类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实物资料。丰富多彩的化石证明了地球上千姿百态的一切生命,都不是什么神创造的,而是单细胞生命出现以后,经过长期的演化而形成的。不仅如此,它还能给我们展示一幅史前时期生物历史的画卷,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大自然美的享受。科学技术部徐冠华副部长说:辽西(朝阳)热河生物群既有地域优势,又有科技优势,是有所作为的领域。
3.稀缺的旅游资源
化石具有知识性、文化性、观赏性和趣味性,化石产地具有异地性,所以化石和化石产地都是旅游资源。化石和化石产地可以单独构成风景名胜区,也可以成为其它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中国旅游大全》和《中国名胜词典》列举了94处化石旅游名胜,有的是产地,有的是遗址,有的是博物馆, 有的是自然保护区,朝阳将是第95处。大多数人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奥秘的探索要求,化石名胜恰好能不同程度地满足这些愿望和要求,所以化石和化石产地对游人有吸引力。
4 、重要的外宣资源
提高朝阳在域外、境外的知名度,在朝阳可以打这样几种“牌”:朝阳市的企业及其产品,农业产品,人文地理,包括“三燕文化”、“红山文化”等,而当前比较理想而又投入较少的“牌”则是朝阳市的地质遗产——化石。
Ⅸ 中国古生物志一共有多少册
196
Ⅹ 有什么关于古生物的书
DarkSide工作室的《Dinosaur》一共六册。Indiana的《装甲恐龙》和《TheCompleteDinosaur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