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有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等)。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等)。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等)。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陛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等)。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危害等)。
6、辐射(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等)。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坠落物、反弹物、土/岩滑动、料堆(垛)滑动、飞流卷动、冲击地区、其他运动物危害等)。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液体、高温固体、其他高温物质等)。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液体、低温固体、其他低温物质等)。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缺氧、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等)。
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等)。
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晰、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等)。
(1)物理有害因素扩展阅读
保护措施
1、噪声污染防护
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主要措施有:在城市建设中合理布局,按照不同的功能区规划,使居住区与噪声源尽量远离。在车流量大并且人口密集的交通干道两侧,建立隔声屏障,或利用天然屏障(土坡、山丘),以及利用其他隔声材料和隔声结构来阻挡噪声的传播。应用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将传播中的噪声声能转变为物体的内能等。
2、放射性污染防护
防止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措施有:
核电站(包括其他核企业)一般应选址在周围人口密度较低,气象和水文条件有利于废水和废气扩散稀释,以及地震强度较低的地区,以保证在正常运行和出现事故时,居民所受的辐射剂量最低。
含有α射线的废物和放射强度大的废物要进行最终处置和永久贮存。在核企业周围和可能遭受放射性污染的地区建立监测机构。
3、光污染防护
光污染的防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加强对玻璃幕墙和其他反光系数大的装饰材料的管理,减少其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改善工厂的照明条件,减少光污染来源。对有红外线和紫外线污染的场所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个人防护。主要是戴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
4、电磁波污染防护
保持距离;减少接触;改善环境;少用手机;采用屏蔽物减少电磁波污染。
❷ 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有哪些
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2)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3)电磁辐射危害(电离辐射:x射线、丫射线、a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4)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上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5)明火危害。
❸ 化学因素与环境物理性有害因素有哪些特点
⑴生产环境中的抄物理因素在自然界中均有存在。
⑵每一种物理因素都有特定的物理参数。
⑶物理因素大都有明确的来源,当产生物理因素的装置停止工作后,其因素就会消失。
⑷作业场所中物理因素的强度一般不是均匀分布的,多以装置为中心,向四周传播。
⑸噪声、微波等物理因素可有连续性和脉冲性两者存在状态,在制度卫生标 准的时候需要分别加以制定。
⑹在许多情况下,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物理参数不呈直线相关关系。
❹ 下列属于物理性有害因素的是 ( ) A噪声 B振动 C一氧化碳 D异常气象条件 E电磁辐射
A噪声,应该是生物性的吧?
B振动应该算的上物理的
C一氧化碳,肯定是化学性的
D气象,气候的应该算成生物性的吧
E电磁辐射,物理性的……
❺ 职业危害中物理危害的是什么
属于职业危害因素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有
噪声、振动、辐射、粉尘、物理性损伤、高空、高压电、异常气象条件(气温、气流、气压)。
❻ 属于职业危害因素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有哪些
属于职业危害因素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有 :粉尘、高电压、震动、噪声、物理性损伤、高空、辐射、异常的气象条件。
❼ 属于职业危害因素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有哪些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属于职业危害因素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有
1、噪声
2、高温
3、低气压
4、高气压
5、高原低氧
6、振动
7、激光
8、低温
9、微波
10、紫外线
11、红外线
12、工频电磁场
13、高频电磁场
14、超高频电磁场
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分为很多种,主要包括:粉尘因素、化学因素(如有机溶剂类毒物,铅、锰等金属毒物等)、物理因素、放射性因素(各种放射性物质)、生物因素(如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和其他因素(金属烟、井下不良作业条件等)。
(7)物理有害因素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条规定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加速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使用,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的职业危害更加多样、复杂,职业暴露人群日益扩大,职业病新发病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1998年~2017年,我国共报告职业病病例380449例。自2010年以来,我国职业病报告病例数持续高位波动,2016年全国职业病报告病例数首次超过3万,每年因职业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超过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在新的职业危害因素不断出现的背景下,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四部门联合发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职业病分为10大类132种。
❽ 国标13861物理有害因素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以下6大类。
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等);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等);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等);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陛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等);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危害等); (6)辐射(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等);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坠落物、反弹物、土/岩滑动、料堆(垛)滑动、飞流卷动、冲击地区、其他运动物危害等);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液体、高温固体、其他高温物质等);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液体、低温固体、其他低温物质等);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缺氧、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等); (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等); (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晰、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等);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遇湿易燃物质和自燃性物质、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等); (2)反应活性物质(氧化剂、有机过氧化物、强还原剂);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等);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等); (5)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性微生物等);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危险和有害因素。
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 (5)识别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识别错误、其他识别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
(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 (2)操作错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错误); (3)监护错误; (4)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1)搬举重物; (2)作业空间; (3)工具不合适; (4)标识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