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环境
那这区域的地理环境,我觉得他和纯对他的地理环境还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大家使用的时候才能给我们大家带来更好的。
㈡ 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分析方法
你应该问的是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描述。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自然地理特征应从地形(地质、地貌)、气候(光照、热量、水分)【这两点是自然地理特征的骨架,必需先答的】再结合不同地区自然的特点选择性地答出土壤、生物(植物)、河流水源即可,个别的答下资源,社会经济方面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等。文科的东西不要去求一个标准答案,要放在对概念的理解上。
㈢ 第一章是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重点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课标要求: l 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4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 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式、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 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
类型: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和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1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
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就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这些产业和事物的变化也是引起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三 区域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1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
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区域方面要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来说明。
第二节 区域的发展阶段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1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
一 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
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2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2
③ 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
从时间上看,开放起步于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以后开放步伐不断加大,1992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从空间上看,开放首先从沿海开始,从沿海的点(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的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再向中西部推进;但目前中西部的开放城镇仍是点状分布(长江沿海开放城市、边境开放城市、省会开放城市),在开放程度上不及东部沿海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3
1、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
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⑤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对调入和调出区及沿线地区都会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3、产业转移
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
㈣ 如何分析区域地理中的自然地理环境
个地区的区域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总是同这个地区的位置以及自然、经济、历史等条件密切联系着的。 就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来说,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分析时,首先要搞清楚这些环境要素的特征,然后,再一分析。一般地说,分析某地的地理位置,可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进行思考,以中部非洲为例,经纬度位置在东经3“一32“之间,北纬23。一南纬180左右,海陆位置东靠大陆,西临人酉洋;分析某地的地形时则可以从地势起伏、地形种类、地形分布等方而进行思考。例如.中1卜是个高原、盆地相间的地区,其中包括刚果盆地、乍得盆地东部以及喀麦隆高原全部和东非高原、南非高原一部分;分析某地的气候时则可以从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情况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方面进行思考。例如,中非气候暖热,气候、植被自然带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带状对称分布,即中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向南北依次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等;分析某河流则可以从源流情况、流量、水位变化、汛期长短、含沙量、冰期等水文特征方面思考。
㈤ 从哪些方面研究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1)所处的温度带 是中温带还是暖温带还是其他的
2)气温气候 什么气候类型 冬夏天气雨水什么的
3)0°等温线 以南还是以北
4) 所处位置 是内陆还是沿海
暂时能想到的就这么多 很多东西都忘了~~希望能帮到你
㈥ 区域地理环境差异比较要从哪方面!
1.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
2人类活动:经济,社会,文化
㈦ 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
(1)受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四大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其中气候较为干旱的是3西北地区,冬冷夏凉的是4青藏地区,水热条件最为优越的是2南方地区,平原面积较广的是1北方地区;
(2)3西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牧区,所出产的肉、奶、皮、毛等畜产品在国内占据突出地位.内蒙古大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是重要的畜牧基地.2南方地区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3)中国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一线为界,把中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主要位于非季风区,南方和北方地区主要位于季风区;
(4)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一般不足全年的10%.可判定图中的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四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广州,平均气温最低的是哈尔滨,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广州,纬度较高的是哈尔滨;
(5)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受气候和地形的影响,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
(6)中国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习惯上以(界线A)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一线为界,把中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4青藏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7)4青藏地区是亚洲不少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江、黄河、澜沧江都发源在这里.本区拥有大量的珍稀动物,像藏羚羊、雪豹、野驴等.保护本区的自然环境,防止和控制生态破坏、草场退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本区河流稀少,且大多数是内流河.总的来说,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水资源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最大的自然环境特点是高寒,气温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9)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新疆的东部和南部降水甚少,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全国降水最少的地方.从东到西,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大致上呈现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故答案为:(1)3;4;2;1;(2)3;2;(3)1、2;3、4;(4)广州;哈尔滨;广州;哈尔滨;(5)气候;地形;(6)气候;地形;(7)4;(8)干旱;水资源;高寒;气温;(9)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西北地区的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造成的.
㈧ 描述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
答地理题目是有技巧的。
首先注意到问题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那么社会经济因素就不要答了。
描述区域自然环境要素
1.答气候(最根本)
2.再根据当地气候分析降水、气温,常见的有: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降水充沛,热量充足)。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平均,温暖湿润)。地中海气候(冬季低温多雨,夏季高温少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干旱少雨,年温差大)。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旱)。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雨季降水充沛,降水集中)
3.答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不同的地形适宜发展的农业不同,例如平原适宜商品谷物农业,山地适宜林业
4.答自然资源,如河流湖泊、矿藏资源(石油煤炭有色金属)、森林资源
5.地理位置,如深居内陆还是濒临海洋,主要从交通是否便利回答。如果濒临海洋的话还要注意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然后就是小角度了,不是特别常见,如土壤类型(如红壤贫瘠,黑土肥沃)、地貌(如喀斯特地貌)、生物(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程度),一般不用答
区域地理,就是掌握基本的地理要素,再综合各地区相类似的情况,分析当地地理环境,说白了就是要回举一反三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与你交流地理问题
纯手打,原创非粘贴,望采纳
㈨ 如何突破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重难点
第一节 认识区域
第1课时 区域的含义与类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区域的定义,区域的划分和区域划分的目的。
②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两种基本的区域类型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教学“区域的含义”时,首先展示教材第2页图1—1—2、图1一1—3,也可展示中国其他区域或当地的资料。其次,引导学生对两区域进行比较,包括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相关地图。最后,概括归纳出“区域”的定义。
②列举实例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充分利用教材图片或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区域的思想。
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本课时重难点解读】
[重难点突破一]如何理解区域的含义
第一:区域是根据研究的需要,以某一指标为依据划分的,如热量带的划分以积温为依据、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以地貌和气候等自然要素特征为依据、人口密度区则以人口分布这一人文要素特征为依据等,因此明确区域划分是以某指标为依据的这一点很重要。
第二: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包括“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或结构的一致性”、“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的联系”、“具有共同职能的功能区”等几个层次的含义。
[易错点提醒]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划分指标的理解,主要要明确以下两点:
(1)区域是以某种指标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
(2)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以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
[重难点突破二]如何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
均质区是指那些要素相对一致或相似的区域。人们既可以按照某一自然要素的相似性划分自然区域,如根据地形地势划分出高原区、平原区等,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划分出湿润区、干旱区等;也可以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人文区域,如水田农业区、方言区等。
功能区则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功能区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例如,城市经济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且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区域。
[易错点提醒]突破难点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分类的标准。凡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均质区的范畴,凡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趣味导学]
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东北,你可以欣赏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在河汊纵横、湖荡星布的江南,你可以体会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在渺无人烟、横无际涯的西北大漠,你会产生长河落日圆的感慨;在蓝天云白、雪山连绵的青藏高原,你可以感悟到世界屋脊的豪迈。人们都生活在一定的区域内,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同区域间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预习梳理】
一、学习目标
1.能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二、内容预习
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 ,是人们在 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1.地理空间 地理环境差异
2.区域的属性
(1)具有一定的 、 、 和 。
(2)有明确的 。
(3)内部某些特征 ,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2.面积 形状 范围 界线 区位特征 相对一致
3.区域的划分
(1)划分指标可采用单一指标,也可用 指标;可按 特征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划分。(2)区域划分的目的: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 , 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3.综合 自然要素 差异 因地制宜
二、区域的类型
1.均质区
(1)概念:要素具有 或 的区域。
(2)特点:区域内部的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具有相似性。
(3)实例:按地形划分出的高原区、平原区等;按耕作区划分出的水田农业区、旱地农业区等。
1.相似性 相对一致性
2.功能区
(1)概念:功能上 ,具有某些方面的 或 的区域。
(2)特点:由区域的 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 组成。
(3)实例:旅游区、贸易区、城市中的居住区等。
2.紧密相连 相关性 内在联系 中心 范围
【探究生成】
探究一 区域的含义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时.常用到“东部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等区域概念,中国许多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也体现了这种区域概念,如河北与河南、湖南与湖北等。中国的同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内部的不同地区.人们的习惯称法也反映了区域差异,如把江苏省以长江为界划分为苏南和苏北等。读教材第2—3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区域”与“地区”、“地域”、“空间”有何区别?
(2)如何描述某一区域的地理特征?
(3)材料中提到的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吗?
【提示】(1) 与“区域”相近的“地区”“地域”“空间”,其实质是一致的。只是“区域”是泛指,而“地区”则是特指,如华东地区;“区域”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至于“空间”,虽然基本含义也与“区域”相近,但其范围更抽象、更笼统。
(2)①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区域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都有明确的边界。
[探究二]阅读教材1—1—2“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1—1—3“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甘肃省可分为哪几个干湿区?
(2)干湿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3)选择其中一个干湿区进行描述。
【提示】根据图示提取相关有效信息。如“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可以获取的相关信息有:甘肃省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其东南部年降水量可达800毫米以上,而西北部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结合干湿区的划分依据是以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甘肃省自东南向西北划分为四类干湿区。从区域的划分可以得出区域是按一定指标划分的,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每个干湿区内部干湿状况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与其他干湿区有所区别。
探究三 区域的类型
阅读教材第3页内容,探究均质区与功能区的区别,并分析应如何区分它们。
【提示】均质区和功能区的区别在于均质区内部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其划分的依据就是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而功能区内部则是在某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探究四 阅读教材第4页“知识窗”的内容及图1—1—4,回答下列问题。
(1)你发现了哪些类型的区域?
(2)区域空间尺度的人小与区域特点的描述的详略程度有着怎样的关系?
(3)图中多属于哪种类型的区域?
(4)区域空间尺度大小是绝对的吗?
【答案】(1)中国政区、各省级行政区、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地带内部划分的若干经济区、经济区内部的若干工业基地、工业基地中的若干工业城市、工业城市内部的若干工业区。
(2)区域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空间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3)功能区。
(4)不是,是相对的。就全球而言,我国属于小尺度区域,但若把我国看作一个地理单元,则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空问尺度大小不同的区域。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甘肃省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区域,其划分标准是 ( )
A.降水量多少 B.蒸发量多少 C.气温高低 D.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1.D 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同,将甘肃省自东南向西北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2.下列按综合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是 ( )
A.干湿地区 B.中国三大自然区 C.高原区 D.热带雨林区
2.B A、C、D三项是按单一指标划分出来的。
3.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区域都有明显的边界 B.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都是根据自然要素特征划分的 D.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
3.D本题考查区域的特点及其划分依据。区域有一定的边界,但有的区域边界是明显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区域可以按自然要素特征划分,也可以采用综合指标划分。
4.下列区域中具有明显界线的是 ( )
A.行政区 B.文化区 C.植被区 D.气候区
4.A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行政区有明显界线,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特征,界线是模糊的。
5.在一个区域的内部往往表现出 ( )
A.显著的差异性 B.相对一致性 C.基本的不连续性 D.完全的相同性
5.B 区域内部某些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就没有差异。
6.下列区域中属于功能区的是 ( )
A.黄土高原区 B.北方方言区 C.水田农业区 D.上海经济区
6.D A、B、C三项是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均质区。
“四季服装同穿戴”是我国某地自然环境特征的生动写照。据此回答7~8题。
7.该地区位于( )
A.华北平原 B.江汉平原 C.河套平原 D.云贵高原
7.D “四季服装同穿戴”反映了该地区的气候一年四季变化不大。云贵高原上
的昆明有“春城”之称,气候四季如春。
8.该地区自然特征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度位置 B.地面状况 C.海拔 D.海陆位置
8.C 冬季,昆明准静止锋受地形的阻挡,只能影响云贵
高原东部,高原西部的昆明一带受暖气团的控制,气候温暖;夏季,由于海拔较高,昆明比较
凉爽。
二、判断题。
9.我国的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依据是植被类型。
9.错误
10.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10.正确
㈩ 区域地理环境的描述
地形,植被,降水量、光照,气候,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