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历史
A. 鸡西有什么特色文化
首先是国家级旅游胜地,拥有与俄罗斯接壤的兴凯湖。以及八楞山、林泉河、麒麟山、动植物园等有趣好玩的地方,夏天可以去漂流,冬天可以去滑雪。其次是煤城。以及石墨之都 之称。另有虎头要塞也在鸡西。
再次就是美食了,鸡西美食很出名的。
像冷面,刀削面,这些到了外地都很受大家欢迎,美名远扬。
这些都算是鸡西的特色文化吧。
自己总结的噢。
总结的不好,仅供参考。
B. 鸡西市名称的由来
鸡西:
鸡西因地处鸡冠噶珊(满语,今鸡冠山)之西而得名。因其位于鸡冠山以西,遂名“鸡西驿”(今鸡冠区),故有鸡西之称。1957年,撤销鸡西县,建立鸡西市。
鸡东:
其名称的由来,是因此地位于鸡冠山东侧,或位于鸡西之东故名。
密山:
密山之名是因城东南的蜂蜜山而得名。伪满时将“蜜” 字改为“密”字。称为密山。
虎林:
虎林地名是源于境内的七虎林河。七虎林河的得名是取于县北的一座山名。因河水发源于七虎林山,故名七虎林河.清代没治时取为地名,沿用至今。
鸡西市实验中学,原名鸡西市矿业集团第一中学。
鸡西矿业集团第一中学(原鸡西矿务局第一中学,现名鸡西市实验中学)始建于1960年,前身是鸡西矿院(现在的辽宁科技学院和黑龙江科技学院)附中,1978年被命名为黑龙江省首批重点中学。经过41年的建设,学校现在成为拥有400多名教职工、108个教学班、6600名学生,占地面积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教学楼、实验楼、多媒体图书综合楼、宿舍楼、食堂布局合理,办学理念先进,教学手段现代,教学设施一流,集初、高中于一体的黑龙江省办学规模最大的省级重点中学之一。
80年代,学校是黑龙江省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单位;1992年,被评为省教委“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先进学校”;1995年,被煤炭部命名为“全国煤炭系统标准化中学”;1998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基点校”;1999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教育现代化实验学校”;2000年,荣获“全国创新学习实验学校”、“全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基地”、“黑龙江省‘三育人’先进集体”、“黑龙江省教育系统民主管理先进集体”、“黑龙江省群众体育先进学校”、“黑龙江大学体育艺术预科培养基地”、“大庆石油学院艺体特长生生源基点校”、“黑龙江省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
作为鸡西矿区教育的一面旗帜,一片绿洲,鸡西市实验中学正在为创建省级示范高中,晋升省级文明单位标兵,为实现“现代文明的窗口,创新人才的摇篮”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D. 鸡西盆地研究历史及现状
鸡西盆地位于黑龙江东部,地处兴蒙造山带东段佳木斯地块之上,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是我国地质矿产研究、勘查的重点地区之一。该地断续发育有中生代的海相和海陆交互相地层系统,其中鸡西群、龙爪沟群、饶河蛇绿岩和完达山群等曾是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康宝祥等,1990;李春昱,1980;水谷伸治郎等,1989;张旗等,2001;赵海玲等,1996;程瑞玉等,2006)。该地区位于古亚洲构造域,其间微板块的分离和拼贴作用十分复杂(谢鸣谦,2000),伴生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所以,黑龙江东部业已成为国内地学研究新热点。
黑龙江东部鸡西地区的地质工作始于1929年,中国地质学家(王恒升等)在鸡西一带进行了地质调查,建立了猴石沟组和穆棱组等地层单位,并对柳毛石墨矿进行了调查;20世纪30~40年代相继有日本人、俄国人出于对矿产资源掠夺目的开展的零星地质工作,但这一段工作主要集中在煤、石墨等矿产的寻找和研究上,对地层学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60年代,相继有不同的单位和学者在鸡西地区开展并完成了煤矿普查、矿区精查及矿区外围不同比例尺填图工作,对区内地层、侵入岩、构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73~1984年黑龙江省地质局第一区调队进行了正规的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建立了较完善的岩石及生物地层系统,对鸡西群进行了较详细的岩石地层层序划分,并对龙爪沟群与鸡西群进行了横向对比;1978~1986年黑龙江省东部中生代含煤地层研究队对龙爪沟群与鸡西群的对比等重大地质问题做了专题研究,进一步厘定了两群的对比关系,认为鸡西群为晚侏罗纪—早白垩世,位于晚侏罗世龙爪沟群之上(具然弘等,1982;李子舜等,1982b;蒲荣干等,1982;郑少林等,1982;张立君,1982);《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对包括测区在内的区域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总结,总体认为鸡西群位于龙爪沟群之上(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3);1996年赵春荆等对包括测区在内的构造特征及地壳演化规律进行了总结(赵春荆等,1996);《黑龙江省岩石地层》对黑龙江省新元古代以来的地层单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清理,进一步修订了鸡西群内部各组的界线,厘定了龙爪沟群与鸡西群的横向对比关系,认为鸡西群与龙爪沟群上部具有等时异相关系(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7);2001~2003年黑龙江省地质调查总院在鸡西、勃利及虎林一带开展了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重点对鸡西群与龙爪沟群及中生代沉积盆地进行了研究,认为鸡西、勃利盆地属于与敦密断裂和依舒断裂在晚侏罗纪—早白垩世左旋走滑拉分有关的陆相断陷盆地,其内沉积的鸡西群与龙爪沟群基本为等时异相关系,并对鸡西群进行了多重地层划分研究(周兴福等,2004)。
1959年以来,针对鸡西群与龙爪沟群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大量专著和论文,20世纪90年代以前多数学者(具然弘等,1982;李子舜等,1982a1982b;孙革等,1992a;李蔚荣等,1986;)认为鸡西群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龙爪沟群时代为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即鸡西群相当于龙爪沟群中上部层位。90年代以后,随着古生物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何承全等,1999;姜宝玉等,2001;沙金庚,1999、2002;沙金庚等,2000;何承全等,2000;姜宝玉等,2004)倾向于将龙爪沟群时代归为早白垩世,并认为两群基本为等时异相关系;2003以来,作者等通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及综合以往地质资料,对鸡西群和龙爪沟群进行了初步的综合地层划分对比研究,同时对中生代沉积盆地的成生演化、聚煤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鸡西群和龙爪沟群为同一构造背景、相同构造机制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盆地或同一盆地不同位置的等时异相或同时异盆关系,总体上代表了由盆地初始裂陷→扩张→萎缩过程的一个完整的构造—沉降旋回沉积,两群内部各组在层序地层上具有明显的对比关系(周兴福等,2005;任凤和等,2005;杨晓平等,2005a、b、c;李仰春等,2006、2007)。
新中国成立前以日本人为主的零星调查资料,因不正规、不系统且年代久远,对本次研究只起到提示作用;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60年开展的地质调查资料多被后期的各项工作引用,该地区的地质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矿产勘查方面,而基础地质调查工作零星且不系统。大规模的、系统的地质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1:20万区域地质和矿产调查及专题研究,从此才使地层学的研究从仅限于与矿产有关的零星研究走向较系统的对比研究。这一阶段主要以岩石地层和生物组合划分形式对各地层单位进行了年代和岩石学特征研究,但对盆地演化、成因及成矿作用涉及较少。2001年以后开展的1:25万填图采用多重地层划分方法对沉积地层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同时对盆地的成因及演化也进行了系统研究,但缺少与成煤机制的研究。
该地区截至2004年,全部完成了1:20万区域地质矿产及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并开展了大量的专题和专项研究。这些基础地质工作获得了大量的地层学、年代学、岩石学及岩石地球化学数据,为全面系统地研究黑龙江东部中生代沉积盆地等基础地质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已有《黑龙江地质志》、《黑龙江省岩石地层》、《东北地区岩石地层》出版,又有黑龙江1:100万地质图、1:50万地质图数据库和1:20万地质图数据库等区域性地质图件完成,同时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在该地区从事科研工作先后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近百篇。这些综合性资料对深化该地区的地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E. 鸡西是清朝的什么位置
鸡西市清代时,隶属吉林将军宁古塔副都统管辖。属于满清东北封禁区。
历史沿革
1644年(顺治元年),清世祖率领东北大部分满族人武装入关灭明,定都北京,统一全国。对东北地区封禁政策。年(顺治十年)设昂邦章京驻防宁古塔。1662年(康熙元年)设宁古塔将军,辖牡丹江及其以广大厦地区。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治所移驻吉林乌拉,改称吉林将军,辖东北地区东部。宁古塔将军改为宁古塔副都统,鸡西地区属吉林将军宁古塔副都统管辖。
清代末期,隶属于吉林省。1882年(清光绪八年),清政府设穆棱招垦分局。1899年,设蜂蜜山招垦局,且在宁古塔、蜂蜜山、三姓(依兰县一带)设驿站。其中,宁古塔至蜂蜜山驿道,在鸡西地区境内设青沟岭驿站(梨树乡猴石沟)、黄泥河子驿站(恒山区)。
1907年,清政府将东北三省将军制改为行省制。1908年,清政府于蜂蜜山设蜜山府。鸡西地区的张家街、鸡冠山子屯(鸡冠区)、黄泥河子(恒山区)、黄家店、四海店、平阳镇、滴答河(滴道区)等村屯,均属蜜山府管辖。1909年,穆棱设县治,鸡西市境内的梨树区、柳毛乡、兰岭乡及麻山乡的土顶子村、吉祥村隶属于穆棱县管辖。
F. 鸡西市名称的由来是怎样的
中华民国( 1912 — 1949 年)
今鸡西市境域隶属关系变化频繁。
民国元年( 1912 年 1 月),北京政府公布《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东北 3 省及内蒙古 4 盟地区各府厅州一律改为县、县行政长官称县知事,其行政机关一律称县知事公署。吉林省密山府改称密山县。 1919 年,勃利设县治。今鸡西市鸡东县的城子河区、滴道区、鸡东县的大部区域隶属于吉林省密山县;今鸡西市梨树区的全部区域和麻山区的土顶子村、共荣村、吉祥村隶属于穆棱县。
东北沦陷时期( 1931 年 9 月— 1945 年 8 月)
今鸡西市境域隶属于蜜山、穆棱、林口、勃利县分管。
1931 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蜜山县称蜜山县。 1932 年 3 月 1 日 ,日本关东军炮制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在长春宣告成立。 1934 年 12 月 1 日 ,由原黑龙江省呼兰等 15 县、 1 旗与原吉林省阿城等 12 县合并,成立伪滨江省。今鸡西市境域由原吉林省改属滨江省密山县、穆棱县管辖。
1937 年 7 月 1 日 ,伪满洲国新设通化(今吉林省境内)、牡丹江 2 省。今鸡西市境域隶属牡丹江省。 1939 年 6 月 1 日 ,日本侵略者为强化过境“防备”,提出“北边振兴”计划,设立“国防省”。从牡丹江、三江、滨江、龙江、 4 省中,划出一些县设立北安、东安 2 省。东安省会设在东安街(今密山县)。辖密山、虎林、宝清、饶河、林口县。今鸡西市鸡冠区、恒山区、滴道区、麻山区全部与城子河区的一部分隶属于东安省蜜山、林口县;梨树区隶属于牡丹江省穆棱县,城子河区的一部分、鸡东县兴农乡隶属于三江勃县。
1941 年 9 月 1 日 ,伪东安省在鸡西街设置鸡宁县,辖鸡宁、滴道、恒山 3 街和鸡宁、恒山、滴道、平阳镇、哈达岗、劝农、新平、曲河 9 村,总户数 23 262 户,人口 150 524 人。梨树镇、平岗、吉祥、土顶子属穆棱县治;小五站属勃利县治。
1943 年 10 月 1 日 ,日本关东军为使国境地带的军事管辖区域和行政管辖区域一致,以加强其“国 防建设”,设立东满总省。今鸡西市境内为东满总省鸡宁县,部分地域由蜜山县、林口县和牡丹江省穆棱县、三江省勃利县管辖。
1945 年 5 月 28 日 ,东满总省被撤销,将原牡丹江省与原东安省合并,新年年设东满省,省会设在今牡丹江市。今鸡西境内为东满省鸡宁县,部分地区由蜜山、穆棱、林口县分辖。
解放战争时期( 1945 年 9 月— 1949 年 9 月)
今鸡西市为合江省鸡宁县。其余地区隶属关系未变。
1945 年 9 月 3 日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伪满洲国夜垮台。同年 11 月 21 日 ,中共在佳木斯成立合江省政府。 1946 年 3 月 1 日 ,鸡宁县临时政府成 立,隶属合江省东安专署。 4 月 15 日 ,绥宁省政府成立,鸡宁县隶属绥宁省。 5 月 13 日 ,中共东安地委决定成立鸡宁县政府不,隶属关系未变。 1947 年 5 月 10 日 ,永安县政府成立,辖永安、黑台、连珠山、下亮子、东海区。 7 月底,中共合江省委决定撤销永安县与鸡宁县合并。同时决定将东海、向阳、下亮子区划归鸡宁县,共余 4 个区划归蜜山县。同年 10 月 1 日 ,牡丹江专署与省撤销,鸡宁县属合江省管辖。 1949 年 5 月 1 日 ,合江省建制撤销并入松江省,鸡宁县划归松江省管辖。同年 7 月 30 日 ,鸡宁县改称鸡西县,隶属关系未变。
1949 年 10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鸡西县隶属松江省。 1954 年 6 月 19 日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将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成立新年的黑龙江省。同年 8 月 1 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在哈尔滨市成立。鸡西县为黑龙江省直辖县。
现代鸡西
1956 年 12 月 18 日 ,国务院第 41 次会议批准,撤销鸡西县建立鸡西市(地级),由黑龙江省直接管辖。 1957 年 3 月 5 — 7 月,鸡西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鸡西市第一届人民委员会。根据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鸡西县所辖银丰、鸡林、得胜、前进、永和、金城、新城、综合、友好、兴隆、哈达、东海、永安、下亮子乡和平阳镇划归蜜山县管辖;兴农、安平河、哈达砬子乡划给勃利县管辖。将穆棱县梨树区、林口县麻山区西大厦坡乡和奎山乡的太和村划归鸡西市管辖。鸡西市辖 5 个区 10 个乡。即鸡冠区,辖红星乡、城子河乡、梁家街乡;恒山区,辖丰乐乡、胜利乡;滴道区,辖柳毛乡,团山子乡;麻山区,辖大通沟乡、兰岭乡、麻山乡;梨树区。 8 月,鸡西市划归牡丹江专署管辖。 10 月,密山农垦局 8510 农场原辖柞木林场划归鸡西市管辖。 1964 年 6 月,从鸡西市、密山县、勃利县划出一部分地区,成立鸡东县。鸡西市将银峰、哈达公社划归鸡东县。 1968 年 12 月 19 日 ,黑龙江省革委会决定,鸡西市为省直辖市。
1983 年,实行市管县领导体制。 10 月 18 日 ,中共鸡西市委、市政府和牡丹江地委、牡丹江行署根据黑政发函[ 1983 ] 38 号文“鸡东县划归鸡西市管辖的通知”,在鸡东县召开接交大会。至此,鸡西市辖 6 个区、 3 个县(市)、 49 个乡(镇)。
G. 鸡西市第一中学的历史沿革
1952年初,松江省教育厅批准建立松江省鸡西初级中学。
1953年7月,第一届初中学生(序号初X1-2班)在恒山校址毕业。
1954年6月19日,撤销松江省,原松江省合并到黑龙江省。“松江省鸡西初级中学”更名为“黑龙江省鸡西第一中学”。
1955年9月,在鸡西县城兴国东路114号鸡西第一中学新校舍竣工。1日,全体师生迁入新校址。招入8个班。
1956年,建立鸡西市(地级),学校正式定名“鸡西市第一中学”。
1958年,开展勤工俭学、大炼钢铁活动。学校提出教师要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
1959年5~6月,在张鲜薛家崴子山里,创办一中农场。
1961年7月,第三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1人被保送北京大学,2人考入第四军医大学。
1962年,学校由黑龙江省教育厅授予“黑龙江省重点中学”称号。
1963年4月,一中农场停办,交给当地生产队。
1964年,学校由黑龙江省教育厅评为“全省第一批办好的完全中学”。
1967年,军宣传队进校。
1968年,工宣传队进校。
1973年,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得以逐渐恢复。一批大学毕业生、师范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1974年,正式分设高中部、初中部(当时实行中学五年制)。
1980年,开始通过统一考试录取高一新生。
1981年,为满足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的要求,学校陆续开始设立高考复习班。学校恢复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学制。
1985年,全国开始实行保送上大学,一中保送天津大学1人、哈工大2人。
1986年5月,聘请香港爱国人士古宣辉为名誉校长。
1990年,第一座教学综合楼落成。
2008年7月18日至20日,省教育厅在一中召开全省课程改革现场会。副省长程幼东、省教育厅厅长张永洲等领导与会。
2010年2月26日,学校加入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学校,举行揭牌仪式。中国教育学会主任出席仪式并讲话。
2010年,鸡西新区建新校址。
2012年9月1日,学校喜迁新址并举行了升旗仪式。
H. 鸡西冷面的历史
几十年前鸡西就有专门的冷面馆,在当年繁华的商业区有一家特别出名,鸡西人都称为“鸡西大冷面”,那饭店历经时代变迁,位置有所变化,但名称仍然保存,仍然赫赫有名。冷面在鸡西历经演变,不断创新,放宽了原材料选择范围,溶入了东北人饮食口味,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比如,在鸡西称“冷面”,既是指“面”,又是指“菜”,是主副食的统一称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吃冷面离不开冷面菜”,冷面的原料限于荞麦面和小麦面。
I. 鸡西市历史结业最高分2014
...有点难 不是那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