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物理实验步骤

物理实验步骤

发布时间: 2021-08-05 08:04:36

1. 物理实验步骤怎么

1题目
2试验目的
3试验原理
4试验器具
5试验步骤
6试验数据处理
7试验总结.

2. 物理实验的方法有哪些

1 控制变量法:这个应该是最常见的实验方法。

例如,在“探究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等实验中都用到了该实验方法。

2 类比法:例如,在学习电流时,为了更好地理解,与生活中熟悉的水流作类比。

实验+推理法:有些理论只有在理想空间里才能通过实验得出,此时,我们可以在现实条件实验的基础上推导出来这些理论。

例如,在初二我们学过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知道,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必定会受到阻力作用,但是我们通过多次实验,可以推出这一结论。

3 描述法:例如,在生活中是不存在光线的,我们为了更好地学习光,才引进了“光线”这一词。

4 转换法:例如,我们在学习“声音是振动产生的”这一知识时,我们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换为乒乓球的摆动。使实验现象更为明显。

5 模型法:我们在学习原子结构时,为了更好地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用太阳系模型代表原子结构。

(2)物理实验步骤扩展阅读:

物理实验是初高中阶段物理课程中包含的相关实验,包括电学实验、力学实验、热学实验、光学实验等等,常用于验证物理学科的定理定律。

实验物理是相对于理论物理而言,理论物理是从理论上探索自然界未知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理论物理的研究领域涉及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宇宙学等,几乎包括物理学所有分支的基本理论问题。而实验物理主要是从实验上来探索物质世界和自然规律。

实验室使用守则

1、为保护实验仪器和保持环境卫生,学生必须脱鞋进入实验室。

2、实验室是全校师生进行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场所,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要保持肃静,遵守纪律。

3、做实验前,认真听教师讲解实验目的、步骤、仪器的性能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认真检查所需仪器设备是否完好齐全,如有缺损要及时向教师报告。

4、实验时要遵守操作规程,按照实验步骤认真操作。

5、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6、爱护实验室仪器设备。

7、实验完毕要认真清理仪器设备,关闭水源电源。

性质

1.真理性: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反映出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2.和谐统一性:神秘的太空中天体的运动,在开普勒三定律的描绘下,显出多么的和谐有序。物理学上的几次大统一,也显示出美的感觉。牛顿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天上和地上所有宏观物体统一了。

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建立,又使电和磁实现了统一。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又把质量和能量建立了统一。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把粒子性、波动性实现了统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又把时间、空间统一了。

3.简洁性:物理规律的数学语言,体现了物理的简洁明快性。如:牛顿第二定律,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4.对称性:对称一般指物体形状的对称性,深层次的对称表现为事物发展变化或客观规律的对称性。如:物理学中各种晶体的空间点阵结构具有高度的对称性。竖直上抛运动、简谐运动、波动镜像对称、磁电对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称、正粒子和反粒子、正物质和反物质、正电和负电等。

5.预测性:正确的物理理论,不仅能解释当时已发现的物理现象,更能预测当时无法探测到的物理现象。例如麦克斯韦电磁理论预测电磁波存在,卢瑟福预言中子的存在,菲涅尔的衍射理论预言圆盘衍射中央有泊松亮斑,狄拉克预言电子的存在。

6.精巧性:物理实验具有精巧性,设计方法的巧妙,使得物理现象更加明显。

3. 初中物理实验步骤

一 控制变量法

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
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
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研究物体的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研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长度材料横截面积的关系。
研究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导体电阻的关系。
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导体中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研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二 图像法

用温度时间图像理解融化、凝固、沸腾现象。
电流、电压、图像理解欧姆定律I=U/R、电功率 P=UI
正比、反比函数图象巩固密度ρ=m/V、重力G=mg、速度v=s/t、杠杆平衡F1L1=F2L2
压强p=F/S p=ρgh 浮力 F=ρ液gV 排、 功、热量Q=cm(t2-t1)等公式。

三 转换法的应用

利用乒乓球的弹跳将音叉的振动放大;利用轻小物体的跳动或振动来证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用温度计测温度是利用内部液体热胀冷缩改变的体积来反映温度高低。
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化成测拉力的大小。
通过研究扩散现象认识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运动。
判断有无电流课通过观察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来确定。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可以通过观察小磁针是否转动来判断磁场是否存在。
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时,用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的数目来确定。
研究电阻与电热的关系时,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或比较,可通过转换为可看见的现象(气体的膨胀、火柴的点燃等的不同)来推导出那个电阻放热多。
四 实验推理法

1 研究真空中能否传声。 2 研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

3 “在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这一重要结论也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得出来的。

五 等效替代法

在电路中若干个电阻可以等效为一个合适的电阻,反之亦可;如等效电路、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都利用了等效的思维方法。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根等效另一根的像。
用加热时间来替代物体吸收的热量。
用自行车轮测量跑道的长度,跑道较长,无法直接测量,用滚轮法处理:轮子的周长乘以圈数即为跑 道的周长。
六 类比归纳法的应用

1 研究电流时类比水流 2 用“水压”类比“电压”

3 用抽水机类比电源 4 研究做功快慢时与运动快慢进行类比 5用弹簧连接的小球类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4. 初中物理实验基本能步骤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
题目;
原理;
步骤;
数据;
处理;
总结.

5. 详细的物理小实验步骤

1.利用一支温度计,一个小烧杯,一瓶酒精,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酒精蒸发过程中吸热,请你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放在空气中,待示数稳定后,读出此时温度为T1;2、向小烧杯中倒入适量酒精,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烧杯的酒精中;3、将温度计取出,在玻璃泡表面的酒精蒸发完之前,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
实验现象:温度计取出后,且玻璃泡表面的酒精蒸发完之前,其示数减小,所以,可以证明蒸发吸热。
2.为了探究平面镜成镜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的关系,现将泡沫塑料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白纸平放并固定在泡沫塑料板上,在白纸中间测一条直线
,把一块带支架的平面镜(不透明)沿直线
位置,使平面镜底边与直线
重合,且使平面镜垂直于纸面,如图16所示,请你在图16装置的基础上,利用一把刻度尺和一盒大头针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平面镜成像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请写出实验步骤,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六次探究实验
方法1:在镜子前面任意点O点垂直插一大头针,然后在任意点A’也垂直插上一大头针,调整视角使得人只用一只眼睛看A’,但看不到镜中大头针O的像,保持人眼的位置不变,在A’点和人眼之间再插一大头针A,使得人眼只能看到大头针A,
看不到A’及O’,用同样的方法,标志出B及B’点,移开镜子,用直尺连接AA’
及BB’,并延长使相交于O’点即为像的位置用直尺测量O到平面镜距离为u1,测量O’到平面镜距离为v1,并将数据计入表格
2.仿照步骤1,依次再做5次实验,分别得到5组O到平面镜距离、5组O’到平面镜距离,并将数据计入表格。
表格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u/cm
v/cm
方法2:(1)在镜前纸上适当位置插一枚大头针作为物体S,用眼睛观察到它在镜中的像S′。
(2)在镜前物体S的右侧,用一只眼睛观察物体S的像S′,并沿视线在纸上插一枚大头
针P1,使大头针P1恰好能挡住像S′;再插一枚大头针P2,使大头针P2恰好能挡住
大头针P1和像S′。
(3)在镜前物体S的左侧,仿照步骤(2)分别在纸上插上大头针P3和P4。
(4)移去平面镜和大头针,通过大头针P1和P2在纸上的针孔画一条直线,再通过大头
针P3和P4在纸上的针孔画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就是像S′的位置。
(5)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物体S到直线MN的距离u和像S′到直线MN的距离v,并分别
将u和v的数据记录到实验数据表中。
(6)改变物体S的位置,仿照步骤(1)~(5),再做5次实验。

6. 物理实验的七大步骤

物理 科学研究实验的七个探究步骤
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3、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 5、分析论证 6、得出结论 7、评估交流

7. 物理 科学研究实验的七个探究步骤

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3、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

5、分析论证

6、评估

7、交流

具体解释

1、提出问题:在问题的思考上,进行初始化的提问,力求问题得到最原始的提问。

2、猜想与假设:对于一个未知事物进行理论性上的猜想,以便于接下来进行情景的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符合一定科学依据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与假设的实施,帮助这些猜想得到证明。

4、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严谨的进行实验,并且在过程中记录足够的数据,来完成最终论证的可靠性。

5、分析与论证: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性的讨论,帮助证明自己的假设。

6、评估:对自己实验中的不足,进行一定的误差分析,判断自己的数据是不是可以严谨的验证猜想。

7、交流与合作:把这份实验的结果进行大众交流,让更多人来分析自己的猜想与论证。

(7)物理实验步骤扩展阅读

实验构成

无论何种类型的科学实验,它们都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

1、实验者

这是组织、设计和进行科学实验的人。实验目的的确定,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步骤的制定、实验过程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处理解释等,没有一个环节可以脱离实验者。实验者是实验活动的主体。实验者从事科学实验是为了取得对自然界特定对象的认识。没有实验者这个认识主体,科学实验就不会发生。不过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把实验者理解为孤立的个人。

在任何情况下。实验者都不是作为孤立的个人在活动,而是作为社会的人在活动。实验者继承着前辈们所已经建树起来的积极成果,也借鉴着同时代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同时还依赖着人们之间进行的各方面的协作劳动。因此,实验者所取得的任何一点有益成果,都将融汇到社会精神财富的总体中去。这样说,并不是要否认实验者个人的创造能力,而是说这种创造能力只有不脱离社会这个基础时才能得到发挥。

2、实验对象

这是实验者所要认识的对象。实验对象可以是自然界的物体及其现象,例如太阳光,也可以是人们生产出来的物体及其现象,例如机床、布匹。但是,不管何种种实验对象,它既是实验者进行变革和控制的对象,又是实验者的认识对象。因此,从认识论上看。实验对象是处于认识客体的地位。

3、实验手段

实验手段是由实验的仪器、工具、设备等客观物质条件组成,实验仪器是其中的主要成分。

实验手段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实验者通过实验手段把自己变革和控制实验对象的意图传递给实验对象,使实验者的意图得到物化。

另一方面,实验手段又显示实验对象的特性,而把实验对象在经受变革与控制后呈现的状态传递给实验者,使实验者能够获得关于实验对象的有关认识。

所以,实验手段是实验者和实验对象之间的中介环节。没有适当的实验手段,实验对象的某些特性就不能暴露出来,人们就不能获得对这些特性的认识。

在这个意义上,实验手段的状况,决定着科学实验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实验手段的每一步改进,都意味着人们对实验对象的可观察量的增加,意味着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从科学史上可以看出,新的实验手段的采用,往往会带来科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因此,有意识地改进实验手段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但是,一个时代的实验手段又是那个时代生产力水平的具体表现,为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制约。因此,实验手段的改进,新实验手段的装备,只有伴随着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才能实现。

热点内容
嘉鱼美术培训 发布:2025-07-02 05:36:50 浏览:974
六年级班主任随笔 发布:2025-07-02 04:38:58 浏览:324
中学英语网 发布:2025-07-02 03:14:56 浏览:977
教育的情怀 发布:2025-07-02 01:17:44 浏览:807
e推教学 发布:2025-07-01 20:16:22 浏览:492
故事数学题 发布:2025-07-01 19:00:18 浏览:952
教师基本情况登记表 发布:2025-07-01 17:05:51 浏览:241
英语辅导报社 发布:2025-07-01 16:38:23 浏览:143
高一语文综合试卷 发布:2025-07-01 16:38:21 浏览:589
而且英语 发布:2025-07-01 14:58:57 浏览: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