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日记
Ⅰ 小学生三年级作文《我了解的微生物》
小学生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和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经过自己的语言组织。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生一进入三年级,就普遍感觉到写作文的困难,主要是因为学生从写话到写段,字数有所增加,还有从单纯的写话到一定的描写,语言上还需有所提高。我们在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甚至有害怕写作文的心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无从下笔。许多老师在作文指导时,常常教师说,学生写,习惯于统一模式下的作文指导,结果导致学生“举一”有余, “反三”不足。学生的作文都如出一辙。学生围着《作文大全》和教师的指挥棒转,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个性和儿童情趣,如此教学下的作文精彩何在?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3-4年级的习作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那么,结合教学目标怎样才能让孩子的写作水平迅速得到提高呢?
一、树立写作信心很重要。
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作文,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
二、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籍。
现在的书五花八门,绚丽多彩。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中,脑筋急转弯、卡通漫画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教师应给学生一些合理的建议。(1)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2)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三年级学生可阅读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及报纸杂志等等。(3)紧扣时代脉搏。为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重大时事和最新科技成果,教师要及时向他们推荐相关读物。让学生知道中国载人航天圆满成功受世人瞩目,可推荐学生读《我们爱科学》。但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只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而不注意积累。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广撷搏采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定能笔下生辉。
三、指导读书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有些学生虽然读的书很多,但整体语文素养却没有多大进步。这是为什么呢?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学生不是潜心研读,而是凭着兴致,很少需要情绪、意志力的参与,心智的投入。因而,教师对他们进行正确的读书方法的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在阅读中充分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作到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这样就容易在思想认识和语言积累等方面有所收获。俗话说好脑袋不如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贮存器。我要求学生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及时地摘录下来,一般一周做两次“采蜜”。 让孩子多接触成语。这里的成语不光是词典上的成语,还包括一些常用语、习惯语、歇后语、名言、警句、谚语等,孩子脑子里词汇丰富了,写作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四、注重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要多阅读和仿写 。一是要多读书。既要广泛猎取知识,也要对优秀的篇章段落多读,达到能理解消化,甚至能熟读成诵。通过琢磨咀嚼收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逐步地解决“怎样写”的问题。二是要善读。读与写的联系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必须使阅读达到善读的水平,养成善读的习惯,才能使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语言表达方面,通过阅读学习积累运用好词佳句,学习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接段成篇的写作规律。在思想表达方面,通过阅读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表情达意的方法。从而达到增长见识,扩大眼见,陶冶情感,提高认识,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将其写作技巧自然地运用到写作之中。三是要会仿写。小学阶段的作文,既要放手让学生去写,又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逐步形成良好的写作技能。无论写什么都要求能够表达准确、清楚。所以读和写是可以相互迁移。因此,可指导学生模仿范文中作者的写作思路,将范文的构思、选材、谋篇、分段造句、用词、开头、结尾及过渡的方法运用到自己写作中。
五、注重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作文教学不能单纯地看作是语文学科的事,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不但要精心上好每次作文辅导课。而且要随时注意同其他学科的结合,抓住机会及时指导写作。如在上综合实践课《冷拼盘》或《缝布包》时,教师在讲解示范完操作要领学生独立操作完以后,教师又及时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由于这些都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有趣的事,感受特别深,我教学生写,〈〈第一次缝沙包〉〉再加上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写起来特别顺手。
喜欢写日记的就让他写日记,不行就周记,再不行就紧跟老师。家长以鼓励为主。写得再差的文章都有一两个好句子,不要吝啬你的鼓励。写作能力是靠培养的。常让他把看到的和听到的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多赞扬他顺便提一些建议。
Ⅱ 我认识的微生物作文
对微生物的认识
地球上,除了我们人类,还有许多生物,它们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如,动物、植物等,但在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地方,还有一种生物,——它就是微生物,一个不起眼的“小人国”。
今天下午的科学课上,我第一次认识了微生物。
铃声响起,科学老师走了进来,只见他手上提着一只篮子,里面放着一台显微镜和一瓶很脏的水,咦,我不禁纳闷:老师带一瓶脏水来上课,干什么用呢?带着一连串的问题,我认真听老师讲课……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请大家欢迎。”我们带着疑问将目光投向老师,这时,老师将载玻片拿出来,用滴管从那很脏的水中取出一滴,放在玻璃片上,制成了一个标片,放在显微镜下,调好光度、亮度,观察着。
我们都很好奇,伸长脖子张望着,过了一会,老师抬起头来,说:“谁想上来认识新朋友?”“我”,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都想去认识新朋友,老师让我们按照顺序上去观察,一个,两个,三个,……快要轮到我了。
到我了,我俯下身子,把眼睛对着目镜观察,只见一只只如米粒大的小虫在镜片上爬来爬去,小虫两头尖尖的中间圆圆的,行动起来非常迅速,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而且微生物非常多、密。原来这么一小滴水中就有那么多微生物,怪不得湖里的水不能喝。
观察完了微生物,老师开始上课,这次科学课,让我更了解微生物,更喜欢科学课了!
这堂有趣的科学课,让我明白了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只是我们没有仔细观察。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仔细思考,就会发现科学知识,就能打开科学大门,我永远都不会忘了这堂有趣的科学课!
Ⅲ 观察微生物的日记(文章)
有益微生物群是指将具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微生物群(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内菌、发容酵菌系的丝状菌及革兰氏阳性放线菌)在同一种液体中培养而成的新型复合微生物制剂。
在人体上的功效已见在消化系统(肝、胆、肝腹水,胃肠炎症及溃疡,便秘,腹泻等)、循环系统(高低血压、血管硬化、冠心病等)、呼吸系统(气管炎、肺气肿、哮喘、咽炎、喉干口苦等)、糖尿病、妇科炎症(内服外用)、多数癌症(包括正在放疗或化疗者)、风湿病、神经衰弱,失眠,胶原病(包括类风湿病)、消除皮肤斑痕(雀斑、老年斑等,内服外擦)、花粉病、灰指甲等均有奇效。
饮用这种生物液后的一般变化是大便通畅、改善大便气味(注:极少数人会出现拉肚和腹胀屁多,这是有益微生物群改善肠胃系统后的正常反应,胃病患者饮用后马上有胃部发热等亦属正常反应)、食欲好、睡眠好、精力充沛、不易感冒、血压高低的人都趋向正常,有病的人病情明显缓解,有的很快痊愈,有很多病例竟是病越重,效果越明显。
Ⅳ 微生物论文 2000字
微生物学论文 会计072 袁璐 060712224 微生物(microorganism简称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见的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一般<0.1mm)、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在21世纪的生命科学的发展中,微生物更是发挥了无可争辩的关键作用。 在整个生物界中,各种生物体形的大小相差十分悬殊,微生物由于其形体都极其微小,因而导致了一系列与之密切相关的五大共性特征:1. 体积小,面积大。这有效地增强了微生物的信息沟通能力,并由此产生其余四个共性特征。2. 吸收多,转化快。这个特性为微生物的高速生长繁殖和合成大量代谢产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3. 生长旺,繁殖快。它使得对生物学理论的研究周期大为缩短,空间减小,经费降低,效率提高。4. 适应强,易变异。微生物对地球上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堪称生物界之最,其有益的变异后代可以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5. 分布广,种类多。微生物的种类多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物种的多样性,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代谢产物的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类型的多样性。微生物的分布广,种类多这一特点,为人类在新世纪中进一步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既然微生物有如此的五大共性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微生物必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常吃的酱腌菜,腐乳,米酒都是粮食用微生物加工后的产物;真菌类的灵芝,虫草可以治病,银耳、木耳、蘑菇、平菇是,美味佳肴,它们都属于微生物。再如微生物在工业上用于酿酒,生产调味品、酶制剂、有机酸等;在医药卫生上用微生物生产的抗菌素、生化药品,以及制成疫苗等等,在对人类的健康问题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农业上根瘤菌剂大大提高了豆科作物的产量,用微生物防止害虫,既杀虫又安全;在现在的能源开发,环境污染的治理问题上微生物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再到20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DNA功能的阐明,中心法则的提出,遗传工程的提出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现,微生物充当着重要的研究主角。由此可见,微生物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Ⅳ 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600字
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当中的大多数个体很容易被人忽略,因而,相对于人类对于动植物的认识,人类对于微生物的认识要晚得多。
然而,在历史上,微生物却一度在地球广袤的大地上“扬名立万”。当然,针对于当时的特殊情况——动植物尚未在世界上出现,这种繁荣就只能沦为了荒凉中的自娱。当30多亿年前躁动的地球稍微消停下来,原始海洋中便开始出现了微生物的踪迹。它们是地球的拓荒者,在地球贫瘠的环境中顽强斗争,开垦着生命的沃土,为之后各种生命在地球的立足奠定了基础。
与那些肉眼可见的大生物相比,微生物具有一些独特之处: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这些特点使微生物在今天的地球生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于微生物的认识是非常片面、浅薄的,即便进入近代,人们的眼球也大多集中在作为“分解者”角色的微生物,以及致病微生物。这不仅造成了眼界的狭隘,也将大自然的宝藏遗留在了未知里。
无论是生活在土壤、水体等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还是生活在其他生物体表或体内的微生物,都与其所生存的环境相适应。微生物既受着周遭各种环境要素的影响,同时又以自身生理活动对环境产生着作用。
环境对于微生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微生物生理活动、微生物数量以及分布等方面的影响。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环境中生物环境、物质循环的影响。微生物与周围环境中其它生物形成的关系既多样又复杂,是生物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微生物在自然界C、N、S等各种生物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另外,微生物对于生态环境演替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在生物进化早期,更是为各种生命提供了宜居环境。
Ⅵ 观察微生物的作文360
在科学课上,我们已经做过了不少的实验了。这个学期,我了解、观察了显微镜下的微小世界。在这些实验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观察水中的微生物那个小实验了。
那天我们来到自然室,看到每组的二、四、六排都摆放着一个褐黄色的小箱子和一个托盘。箱子里放着的就是学生用显微镜,托盘里放着一个量杯、一个镊子、一支滴管、一片载玻片和一片盖玻片,啊!真齐全啊!这节课一定是要观察上周老师叫我们带的污水咯?
上课铃响了,梁老师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7页,我们这节课来观察污水中的微生物。”然后又问:“上次我叫大家带的污水大家带了没有?”“带了!”我们一起回答。“交代了实验的要求以后,我们就开始做实验了。我们先把污水倒入量杯中,然后用滴管吸进一些水,滴一滴在载玻片上,最后用盖玻片盖住,标本就做好了!接着我们小心翼翼地把显微镜从箱子里拿出来,轻轻地放在窗边的课桌上,这样光线就强多了。我调好了反光镜后按下压片夹,把标本夹住,并把它调整到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然后脱下眼镜,看着目镜慢慢地转动调节旋钮。啊!看见了!这是一个小小的蓝色“世界”,“地面”上还有一些气泡似的东西,右边还有一座“冰山”,可是没有看见什么动的东西啊!哎!谁叫崔艺凡带的是她妈妈拖地的水而不是阴沟里的水呢?这时,郑楠高兴地对这梁老师大叫:“梁老师!我们这里看到了会动的东西!”我急忙跑到她们那儿一看,真的!里面有一些像虫子似的东西在爬来爬去,速度快极了!梁老师走来一看,就对着全班人叫:“你们快来看看,郑楠这里出草履虫啦!”同学们闻声跑来,我急忙躲开,心里惊异着这小小一滴水中那神奇的微小世界。
Ⅶ we微生物小短文300字
大家生病的时候,知道是什么在作怪吗?我们吃的面包是由什么变得膨胀呢?我们吃的蘑菇又叫做什么呢?对了,他们都是微生物。现在,就和我一起走进微生物的世界吧。
读了“神奇校车”之《走进微生物》这本书,我明白了很多知识呢!
微生物一般分为五类:真菌、细菌、病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它们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35亿多年了,比植物、恐龙和其他任何生物都早,比我们人类更是早多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喂养着所有生命。没有它们,就没有现在地球上多姿多彩的世界了。厉害吧?
微生物很小很小,要不怎么叫做微生物呢?(*^__^*) 嘻嘻……但是,微生物虽然小,功劳很大。面包膨胀就是微生物的功劳,我们每天呼吸的氧气,很多也是微生物产生的;还有我们喝的酸奶,生病时吃的药物等等,它们对我们的帮助可大了。
大多数微生物都是看不见的,比如真菌。说起真菌,我们最常见到的就是蘑菇了。据说在美国一个地方长着最大最大的蘑菇真菌,大到10吨多重,真是不可想象啊。
微生物最喜欢潮湿、阴暗的角落了,而不喜欢太热或者太冷。所以我们经常把食物放进冰箱里,就是为了不被这些微生物破坏了。微生物最喜欢的是甜食了(和我们小朋友一样哦),甜食里的糖分能够帮助微生物快速生长和繁殖。微生物的生长可以分解食物残渣,产生二氧化碳和腐殖质(听着这么难受啊)。看来,以后刷牙要刷干净了,要不就会生病的。
说起疾病,也离不开微生物。病菌也是微生物的一种,它们通过我们身体上的伤口,或者手进入我们的身体,给我们制造麻烦。它们无孔不入,特别是当我们睡眠不足、饮食不佳而疲倦时,更容易侵袭我们。据说有超过200多种的病毒让我们感冒、发烧。我说呢,很多同学动不动就感冒了。所以,我们要坚持锻炼身体,饭前便后把手洗干净,不给病毒留机会。
也有好的微生物,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帮助很大。比如,我们吃的馒头发酵的东西叫做酶。这种酶除了让面包、馒头发起来之外,还能用来做酸奶、酱油、纸张、洗衣粉、口香糖呢,真是不简单。更有一些微生物能够“打击”病毒类的微生物,消灭这些“害人虫”,让我们生病的身体尽快康复。
看了这本书,我不但知道了微生物有很多种,有的对我们有害,有的对我们有益,而且还知道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微生物。当然,微生物更离不开我们。
Ⅷ 关于微生物的故事
路易斯·巴斯德 (1822-1895.9.25)
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他也是一位科学巨人。
巴斯德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三个科学问题:(1)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很快,“巴氏杀菌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料上。(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3)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他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药苗。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
路易·巴斯德被世人称颂为 “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他不仅是个理论上的天才,还是个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他于1843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双晶现象研究”和“结晶形态”,开创了对物质光学性质的研究。1856年至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1857年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 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1880年后又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此外,巴斯德的工作还成功地挽救了法国处于困境中的酿酒业、养蚕业和畜牧业。
巴斯德被认为是医学史上最重要的杰出人物。巴斯德的贡献涉及到几个学科,但他的声誉则集中在保卫、支持病菌论及发展疫苗接种以防疾病方面。
巴斯德并不是病菌的最早发现者。在他之前已有基鲁拉、包亨利等人提出过类似的假想。但是,巴斯德不仅热情勇敢地提出关于病菌的理论,而且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的正确性,令科学界信服,这是他的主要贡献。
显然病因在于细菌,那么显而易见,只有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才能避免得病。因此,巴斯德强调医生要使用消毒法。向世界提出在手术中使用消毒法的约瑟夫·辛斯特便是受了巴斯德的影响。有毒细菌是通过食物、饮料进入人体的。巴斯德发展了在饮料中杀菌的方法,后称之为巴氏消毒法(加热灭菌)。
巴斯特50岁时将注意力集中到恶性痈痕上。那是一种危害牲畜及其他动物,包括人在内的传染病;巴斯德证明其病因在于一种特殊细菌。他使用减毒的恶性痈疽杆状菌为牲口注射。
1881年,巴斯德改进了减轻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方法,他观察到患过某种传染病并得到痊愈的动物,以后对该病有免疫力。据此用减毒的炭疽、鸡霍乱病原菌分别免疫绵羊和鸡,获得成功。这个方法大大激发了科学家的热情。人们从此知道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免除许多传染病。
1882年,巴所德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同年开始研究狂犬病,证明病原体存在于患兽唾液及神经系统中,并制成咸毒活疫苗,成功地帮助人获得了该病的免疫力。按照巴斯德免疫法,医学科学家们创造了防止若干种危险病的疫苗,成功地免除了斑彦伤寒,小儿麻痹等疾病的威胁。
说到狂犬病,人们自然会想到巴斯德那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在细菌学说占统治地位的年代,巴斯德并不知道狂犬病是一种病毒病,但从科学实践中他知道有侵染性的物质经过反复传代和干燥,会减少其毒性。他将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后,再将这些减毒的液体注射狗,以后狗就能抵抗正常强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1885年人们把一个被疯狗咬得很厉害的9岁男孩送到巴斯德那里请求抢救,巴斯德犹豫了一会后,就给这个孩子注射了毒性减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后再逐渐用毒性较强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潜伏期过去之前,使他产生抵抗力。结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在1886年还救活了另一位在抢救被疯狗袭击的同伴时被严重咬伤的15岁牧童朱皮叶,现在记述着少年的见义勇为和巴斯德丰功伟绩的雕塑就坐落的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外。巴斯德在1889年发明了狂犬病疫苗,他还指出这种病原物是某种可以通过细菌滤器的“过滤性的超微生物”。
巴斯德本人最为著名的成就是发展了一项对人进行预防接种的技术。这项技术可使人抵御可怕的狂犬病。其他科学家应用巴斯德的基本思想先后发展出抵御许多种严重疾病的疫苗,如预防斑疹伤寒和脊髓灰质炎等疾病。
正是他做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实验,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微生物的产生过程。巴斯德还发现了厌氧生活现象,也就是说某些微生物可以在缺少空气或氧气的环境中生存。巴斯德对蚕病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他还发展了一种用于抵御鸡霍乱的疫苗。
人们以常将巴斯德同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比较。琴纳发展了一种抵御天花的疫苗,而巴斯德的方法可以并已经应用于防治很多种疾病。
1854年9月,法国教育部委任巴斯德为里尔工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在那里,他对酒精工业发生了兴趣,而制作酒精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发酵。当时里尔一家酒精制造工厂遇到技术问题,请求巴斯德帮助研究发酵过程,巴斯德深入工厂考察,把各种甜菜根汁和发酵中的液体带回实验室观察。经过多次实验,他发现,发酵液里有一种比酵母菌小得多的球状小体,它长大后就是酵母菌。
过了不久,在菌体上长出芽体,芽体长大后脱落,又成为新的球状小体,在这循环不断的过程中,甜菜根汁就“发酵”了。巴斯德继续研究,弄清发酵时所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气体都是酵母使糖分解得来的。这个过程即使在没有氧的条件下也能发生,他认为发酵就是酵母的无氧呼吸并控制它们的生活条件,这是酿酒的关键环节。
巴斯德弄清了发酵的奥秘,从此开始,巴斯德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微生物学家,成了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当时,法国的啤酒业在欧洲是很有名的,但啤酒常常会变酸,整桶的芳香可口啤酒,变成了酸得让人咧嘴的粘液,只得倒掉,这使酒商叫苦不迭,有的甚至因此而破产。1865年,里尔一家酿酒厂厂主请求巴斯德帮助治治啤酒的病,看看能否加进一种化学药品来阻止啤酒变酸。
巴斯德答应研究这个问题,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未变质的陈年葡萄酒和啤酒,其液体中有一种圆球状的酵母细胞,当葡萄酒和啤酒变酸后,酒液里有一根根细棍似的乳酸杆菌,就是这种“坏蛋”在营养丰富的啤酒里繁殖,使啤酒“生病”。他把封闭的酒瓶放在铁丝篮子里,泡在水里加热到不同的温度,试图即杀死了乳酸杆菌,而又不把啤酒煮坏,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把酒放在摄氏五六十度的环境里,保持半小时,就可杀死酒里的乳酸杆菌,这就是著名的“巴氏消毒法”,这个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市场上出售的消毒牛奶就是用这种办法消毒的。
当时,啤酒厂厂主不相信巴斯德的这种办法,巴斯德不急不恼,他对一些样品加热,另一些不加热,告诉厂主耐心地待上几个月,结果呢,经过加热的样品打开后酒味纯正,而没有加热的已经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