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吴堡历史

吴堡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5 13:06:48

⑴ 请问江都吴堡镇的名字来源是什么

您好,江都吴堡镇的名字由来:
吴堡在江都东北,抗战后由泰县九区的吴堡小乡和吉朋、吉汉三乡组建而成。
500多年前,明永乐皇帝朱棣时期,吴堡属古海陵县,后改海陵为泰州。当时这里一片荒滩水荡,“天上云烟压水来,湖中波浪打云回。”“露沾荒草行人过,月上高林宿鸟还”,是一块方圆百里、土肥草茂、尚未开垦的滩涂。从江南苏州移民来此的有三户人家,一姓胡,一姓范,一姓芦。他们插草为标,开荒种地,经过多年经营,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将荒滩变成熟地良田,建立了村庄,繁衍了后代。但水患仍是不断,为了防水,在村庄四周筑起土圩。堡,本是为防敌人的,但这里为了防水。因为是胡家领头,所以起名“胡家堡”,后因胡姓早殇,把“胡”字误成“吴”字,就叫“吴堡”了。

⑵ 吴堡最风流女人是谁

历史上迷倒君主的美女不计其数,然而,历经多次改朝换代,却还能让美女成群的君主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女人,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寥若辰星、屈指可数。萧皇后就是这样一位奇女子,一举摘下了历史上最抢手女人的桂冠。

⑶ 吴堡县的社会

民国年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先后有各类开业医生60余人,其中职业医生10余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堡县卫生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50年有公办医务人员4名,1951年增至10名。1965年,吴堡县卫生技术人员增至64人。
1975年,吴堡县医疗单位有职工107人。1976年以后外籍卫生技术人员大多调回,虽经各级医药院校毕业生分配和退休顶招、社会招工等途径使卫生队伍数量逐年增加,但技术水平下降,技术骨干奇缺。
1985年,吴堡县各医疗单位职工213人(包括厂、矿、学校医务室8人),为1950年的43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70人。有乡村医生、个体医生159人。吴堡县从医人员共有329人,平均每千人有医务人员4.7人。
2010年,吴堡县拥有卫生机构18个,床位359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88人,其中:执业医师69人,执业助理医师8人,注册护士43人。 明代至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先后考中进士2人,举人18人,贡生228人。之后又出了20多名贡生。
光绪三十二年(1906)废科举,行新学,将县城原“兴文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次年又在乡村筹立了9所初等小学堂。至民国十七年(1928),吴堡县有初级小学27所,学生346人;高级小学3所,学生58人。本籍有大学毕业生1人;师范毕业生12人;中学毕业生5人。
1934年秋冬,苏维埃政权设教育部,创办列宁小学。1940年,人民政权建立,县委、县政府领导吴堡县人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吴堡县除公办两所完全小学外,又筹集资金创办了40多所初级小学,小学生增加到1254人,且多为贫苦农民子弟。同时,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农民识字运动,任逢华先生不辞劳苦,历尽艰辛,跑遍了县境85个村庄,创办了多种形式的识字班,有1701人参加扫盲识字,被誉为陕甘宁边区“农民识字运动家”。
50年代,又创办了任家沟、宋家川两所初级中学,1960年开设高中班。1985年,吴堡县有电大教学班2个,学员56人,先后于1986、1987年毕业。1985年,经省、地检查验收,吴堡县已达到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标准,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了合格证书,并授予锦旗1面,奖金1万元。
1989年吴堡县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4所,7个高中班,53个初中班,学生2939人,教职工244人;有职业中学1所,学生16人,教职工25人;有公办小学189所,学生6974人,教职工717人。
2011年,吴堡县有普通中学2所、小学37所、幼儿园4所。小学在校生4746人,招生885人,毕业生760人;初中在校生2261人,招生647人,毕业生1151人,高中在校生1613人,招生514人,毕业生555人。

⑷ 吴堡古城作文800字

今天,我们夏令营的活动是去星期八小镇游玩。大约一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位于闵行仲盛世界商城五楼的星期八小镇。一进门,我就看到里面人山人海,热闹极了。
星期八小镇是一个社会实践基地,我们在里面能体验各种各样的职业。有押运公司、邮局、银行……这么多职业,我都很感兴趣。可是,一个上午我们却什么也没有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小组成员的意见得不统一,排队时又没有耐心,所以都半途而废了。
集体午餐时,老师纠正了我作为组长的不足。之后,我们开始了下午的活动。我们耐心地排队等待,终于进入了乐高馆,我拿起一块块积木,拼搭出一幢房子。随后,我们去了微生物实验室,通过显微镜,我们观察到了一个个细小的生物。最后,我们来到了中华美食馆,体验了包饺子的乐趣,这是我在家里从未做过的事情,我觉得很有趣。品尝着自己亲手包的饺子,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我不但懂得了小组活动时,大家一定要团结,还体验到了各种职业的辛苦。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个有用的人。

⑸ 吴堡县的建制沿革

据考古资料记载,旧石器时代中期本境已有先民活动。1923年县境内发现有打制的石斧、石刀,三次文物普查发现很多旧石器时代遗址。
新石器时代,先民活动更加频繁,沿黄河和清水河域、统汇川流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比比皆是,已发现有27处。在这些遗址中发现有磨制的石斧、石刀和粗糙陶器。之后,农牧业成为重要生产活动。
夏(约前21~前16世纪),属传说中的雍州地,为狄夷活动区之一。
商(约前16~前11世纪),为鬼戎活动区域之一。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为翟人活动之地。 吴堡县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先为白翟属地,后属晋。
战国时期,先属赵,后属魏上郡地,秦惠文王十年(前328)纳上郡于秦;赵惠文王三年(前296),又归赵。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一统天下,战国终,全国划36郡,本境属上郡肤施县。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改上郡为翟国,七月复故。今吴堡仍为肤施县属地。元朔四年(前125)并入并州刺史部(监察区)西河郡增山县,元始二年(公元2年),属朔方刺史部(监察区)西河郡隰城县(存疑)。后王莽设增山县,本境又属之。
东汉初属上郡肤施县,后匈奴侵略,上郡失,又属朔方刺史部(监察区)西河郡蔺县(存疑)。
三国时,西河郡黄河西岸被羌人所据,本境属之。
西晋时,本境仍属羌胡领带。
东晋十六国时,晋咸和二年(327),为后赵属地;晋太和元年(366),为前秦领地,隶属上郡;太元二十年(395),属后秦,隶属上郡;公元409年属大夏国。
公元431年,北魏灭赫连氏大夏国,设统万镇,今吴堡地和绥德东部地设政和县。
西魏初仍名政和县,隶朔方郡。大统十二年(546),属绥州。废帝元年(552),改名延陵县,隶于绥州抚宁郡。公元562年属银州抚宁郡,572年改属绥州抚宁郡。
公元581年,隋文帝统一中国,设190郡,延陵属抚宁郡(今米脂)。开皇三年(583)撤郡制,实行州、县制,延陵改属绥州,隋开皇十七年(597),改县名为延福,大业元年(605)绥州改名上州,三年(607)撤销上州,设立雕阴郡,延福县属之。唐武德六年(623),延福县范围内曾权设三州七县,历时5年,延福县隶于关内道(监察区)绥州(天宝元年改为上郡,乾元元年又改为绥州)。唐德宗建中三年(782)设定难军,领夏、绥、银、宥等州,延福县隶绥州。
五代十国,前四代,延福县属定难军绥州。后汉灭亡,“十国”中的北汉建立,修吴堡水寨。宋开宝九年(976)定难军节度使李光睿破北汉吴堡寨归宋,属绥州延福县。
宋至道三年(997),全国分十五路,领府、军、州、县。延福县属定难军绥州。景佑五年(1038)西夏建立,吴堡寨归属。治平四年(1067)克夏,收复吴堡寨,归神木营,熙宁间(1068~1077)又失于西夏。
元丰四年(1081),沈括,种谔克西夏之葭芦、吴堡、义合、俘图、塞门等六寨(见《纲鉴易知录》)。元丰五年(1082)至元符元年(1098),吴堡寨隶于河东路石州定胡县。元符二年(1099),隶于河东路晋宁军定胡县,治所在今山西柳林县孟门镇的黄河滩(清咸丰六年,孟门被黄河洪峰冲毁)。
宋政和五年(1115)金人占领,至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属河东北路葭州定胡县(在今山西柳林孟门镇),吴堡为寨地。金正大三年(1226)升为县,始定名吴堡县。隶于鹿延路葭州。
金天兴三年(1234)蒙古族侵占,到南宋景定五年(1264)。隶延安路葭州,仍名吴堡县。
元代,全国划11个行中书省,185路。至元元年(1264),撤销吴堡县,并入绥州;次年(1265)复设,属陕西行省延安路葭州,仍名吴堡县,志元二十八年(1291),吴堡县升为吴州,隶于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元贞元年(1295),撤州设县,仍称吴堡县,属于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葭州。
明代,吴堡先隶于陕西布政使司延安府葭州,洪武七年(1374)十一月改隶于绥德州。洪武十年(1377)五月,废县并入绥德州。洪武十三年(1380)十一月恢复县制,隶于延安府葭州。
清初划全国19行省。顺治元年(1644),吴堡由陕西省延安府直隶,雍正三年(1725)。隶于陕西省延安府葭州,乾隆元年(1736),改隶于绥德直隶州。
民国二年(1913),废府、厅、州,陕西分三道,吴堡属延绥榆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废道制。民国二十四年(1935),设行政督察区,吴堡属陕西省第二行政督察区(绥德)。
民国二十二年(1933)至二十五年(1936),吴堡县国共两党军事斗争激烈,县城、集镇、要道为国民党军队占据,广大农村为红军游击区。共产党于1934年冬建立县革命委员会,后改为县苏维埃政府,1935年11月,受陕北省(省府在瓦窑堡)领导。此时国民党县政权依然存在。
民国二十六年(1937),国共两党合作,地方政权和地方武装保安队属国民党,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718团(后改为警备8团)进驻吴堡县,各联保派共产党的驻军代表。
1940年2月28日,吴堡军民赶走了国民党县政府官员,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吴堡属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管辖。1949年5月吴堡属陕北行政区(行署在延安)绥德分区管辖。1950年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吴堡县属陕西省绥德专区管辖。1956年9月,撤销绥德专区,改属榆林专区。
1957年11月,撤销吴堡县,辖地并入绥德县。1959年秋,设宋家川中心乡,1960年12月又撤销。
1961年8月,恢复吴堡县,属榆林专区。1968年“专区”改为“地区”,称榆林地区,归属未变。

⑹ 吴堡在哪里

吴堡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榆林市东南部,隶属于陕西省榆林市。
历史沿革
吴堡县历史悠久,公元 431 年就单独设为县,名为政和县,取政通人和之意。金正大三年(公元 1226 年)设吴堡县(从单独设县起,有 1500 多年历史),位于吴堡县城东北3公里处的吴堡古城,始建于五代时期北汉政权。城墙高6-10米,宽2.6-7.5米,周长1125米,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是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古县城 ,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吴堡县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 1926 年建立地下党组织, 1928 年建立中共吴堡县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陕甘宁边区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东大门,有 600 名吴堡儿女为国捐躯。 1948 年 3 月 23 日,毛主席 、周恩来率领中央机关就是从本县川口东渡黄河离开陕北,前往河北西北坡指挥战略大反攻,建立新中国的。
地理地貌
吴堡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榆林市东南部。县城宋家川镇,距西安 628 公里,距榆林市 176 公里。北靠佳县,西接绥德,东南濒临黄河,与山西省临县、柳林、中阳相望。黄河流经本县 4 乡 1 镇,河岸长 45.7 公里。本县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 627-1204 米,县城海拔 642 米。
人口面积
吴堡县县境北长 30.4 公里,东西宽 26.8 公里,总面积 418.5 平方公里。辖 4 乡 4 镇, 221 个行政村。总人口 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6.6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200 人,为全市人口密度最大的县。有农耕地 18 万亩,农业人均 2.5 亩。
二、自然条件
气候
属温暖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 11.3 摄氏度,年温差和日温差大。无霜期 170 天,年均降雨量 475 毫米,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占全年总降水的 63.2% 。
水文
境内有大小溪流 27 条,缺水矛盾突出,皆由西北向东南汇入黄河。产水量很小,全县总径流量为 0.55 立方米 / 秒。自然灾害较频繁。
矿藏资源
县内已知的矿藏资源有煤、煤层气、浊氟石、磷矿等。 1 、煤炭主要分布在宋家川至丁家湾乡沿黄河一带,南北长 25 公里,东西宽 2-4 公里, 已探明储量为15亿吨,是全国少有、陕西唯一的优质主焦煤,开发前景非常可观。 2 、煤层气分布与煤炭一致,储量为 37.82 万立方米,主要成分为甲烷。 3 、浊氟石(工业上可清除“三废”,农业上有固氮作用并可降低水的含氟量)。主要分布在张家焉至后王家山一带,含量为 25-40% 。 4 、磷矿主要分布在宋家川一带,储量未探明。受资金及技术的限制,以上矿藏均未开发。
三、经济发展概况
吴堡县是革命老区,是国定贫困县。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征山治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受到中央和省地的表彰,被树为全省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 1975 年 9 月 19 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登载了《吴堡更红盛了》的专题报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吴堡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2005 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25400 万元,人均3234元,工农业总产值14218.7万元(农业产值5400万元);财政总收入1516 万元,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86元。“十一五”期间,吴堡县委、县政府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一心二区三带”(即构筑宋川县城经济社会发展中心,西部薯羊区、东部枣羊区、 307 国道、佳吴路、吴米路沿线商贸加工带)发展目标,加快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扩大对外开放,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进步。实现到 2010 年国内生产总值20亿元,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降低20%,地方财政收入 1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 元,人口自然增率控制在5‰以内,全县基本达到小康。全县人民将在十六大精神鼓舞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进!
1 、农业
以红枣、羊子、蚕桑为主导产业。红枣栽植面积累计达 16万亩,年产鲜枣 15000 吨。羊子饲养量 7.5 万只。桑园保存面积 2.3 万亩,产茧 33 吨。 1999 年,国家将我县列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通过实施基本农田、生产道路、退耕植树种草、小流域治理和淤地坝等重大项目工程建设,累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 140 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 36% 。 307 国道绿色通道建设,受到了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全县完成退耕还林草面积 8 万亩。
2 、工业
全县工业企业以建林业、农特产品加工业为主。建材企业秦珠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水泥 10 万吨,实现利税 280 余万元,属全市百强企业。依托农产品加工兴起的企业以巨人食品厂为主,其主要产品有酥枣、薰枣、空心枣、炸薯片等。 2005 年,全县工业总产值 8819 万元。非公有制经济长足发展,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2873 万元。
3 、交通、电力、通讯
吴堡县区位优势明显,县城宋家川镇地处黄河岸边,黄河大桥连接秦晋两省, 307 国道横贯东西, 正在建设中的 GZ35 高速公路,太中银铁路(太原 - 中卫 - 银川)使吴堡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全县“目”字型公路框架已初步建成,实现了乡乡通公路,且 60% 的乡镇通上了柏油路,村村能够通行小四轮,拥有大小车辆 500 部,小四轮、柴三轮 2300 多台。已建成城关变电站和郭家沟变电站,全县实现了村村通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完成农话改制点 9 处,实现了乡乡电话程控化。移动电话达 5.1 万部,移动通讯信号覆盖全县,通讯十分方便。
4 、教育、文化、电视
全县有中小学校 90 所,其中县办中学 3 所,职业中学 1 所,学龄儿童入学率 99.8% 。有线电视覆盖面 65% 。以作家柳青命名的柳青图书馆 2002 年 10 月正式对外开放,馆内藏书 5 万册,基满足了县城文化生活需要。

⑺ 吴堡县著名旅游景点有哪些

吴堡县著名旅游景点是吴堡古城。

吴堡古城又叫吴堡石城,是迄今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城,古城建于北汉(公元951-957年),城门、城墙皆有石头垒搭而成,城内房屋也是由砖石构建的窑洞,古城虽小,但其坐落于黄河天险之石山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城内局面现在已经很少,但城内的民居、牌坊等古建筑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⑻ 吴堡古城的古城风貌

吴堡古城距县城宋家川有2.5公里,在宋家川的东北方向的一座石山梁上,山高约150米,古城三面环水,北面通连后山,群山起伏、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时这里是边关重要门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是陕甘宁边区的东大门,与山西柳林县军渡镇隔河相望,是通往华北的咽喉大道。抗日战争时期,日寇数次强渡黄河,进攻陕北均未得逞。古城,现在衰草枯木,一片废墟,当年的繁荣景象一点无存,当年古城人烟稠密,屋宇齐整,一片繁荣气象。一进南门,便是瓮城,内设雄伟的关帝庙,庙内正殿三间,砖木结构,关老爷塑像端坐正中,头戴平天冠,身穿衮龙袍,正气凛然,门匾上书“协天大帝”,两旁一付对联,上联:汉封侯、明封王、清封大帝。下联:俗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左边关平手捧印玺,右有周仓手持青龙偃月大刀,威风凛凛杀气腾腾,东西两厢有红白马两匹,二马童执缰备行。每年五月十三日唱大戏三天,游人不绝,热闹非凡。
南城和东城接连之处,有一六角造型的三层楼,系砖木结构,上层塑有魁星像一尊,赤面红须,手执朱笔,足顶木斗。传说:古时的头名状元都由魁星批点,是生员们必敬之神,人人希望争取第一名。步入正南门左边有一小学,有石窑三孔,大门外有一草坪,是学生们体操活动的场所。往上约20米是古时李家的祠堂,瓦房三间,油漆门面,内设神阁,供奉李氏祖辈宗族。旁边有营房三间,供守城士兵居住。 娘娘庙即圣母祠,在城隍庙西,庙内有厦檐窑洞四孔,其中三孔为九位娘娘神位,墙壁上有泥塑童子数百,嘻戏玩耍,神态各异,实乃可爱,每年三月十八日为庙会期,有三天大戏,进香求子者陆续不断。有的妇女偷着把墙上男童的鸡鸡掐走,回去吃了想生个男孩,据说还十分灵应。靠东一孔为石佛殿,内供石佛像五尊,传说石佛原本是南门外石塔寺,后因寺院失火,庙毁后佛像移于城内。娘娘庙背后有节义祠三间(俗称寡妇庙),内供历朝坚贞守节不畏强暴的烈妇,据传贾家山有一烈妇,群贼嫖戏至死不从,后封为“贞节烈妇”。观音楼原名白衣阁,在街西北隅,也是石砌窑洞,下可通行,上建小庙一间,内塑观音菩萨和善才童子、龙女,每年二月十九日为庙会,周边村民敬香者不绝。七神庙在西门口内,瓦房三间,内祀火德星君、风神、虸蛾、牛王、马王、河伯、五窃将军。北门外先农坛有刘猛将军庙,往西有武真祖师庙,自西有龙王庙,内祀红黑白龙王像三尊,传说只有白龙最灵,抬起总能下雨。河神庙在城北门外东北角的山下。古城内旧时有居民八九十户,店铺十多家,居民大多以农为本,兼代一些衙门差事,伺候衙门审判,下乡催粮收款,捉拿犯人。1938年日寇占据山西军渡,开始炮击古城,从此飞机大炮经常轰炸,使古城变成一片废墟,几十年来无人问津。

⑼ 吴堡古城的看古城

吴堡古城与隔河的山西柳林军渡村相望,将共同形成大区域的旅游景区。
从吴堡县城宋家川出发,径向西北,绕吴佳公路行程约8公里,就到了吴堡古城北门外叫校场坪的地方。校场是古代练兵习武的地方,后来人们在此遍植枣树,现校场坪及四周山梁已是敝日的枣林。放眼望去,那红红绿绿似玛瑙般的枣子满挂枣林,枣林深处山畔窑洞式农家院落排列错落有致,几只白色的飞鸟在枣林上空翱翔,发出几声娇声打破幽静的枣林,然后向枣林深处山庄飞去,构成一幅美丽的枣乡画图,顿使人的情愫浸泡在温馨恬静的大自然枣乡之中。
穿过枣林,便到了千年吴堡古城的西北城垣。通体用当地褐红色大石块垒砌成的城墙,尽是斑斑苔鲜,显得古城更沧桑古老。走完北城门抬头仰视,不高三券洞式城门,全用大块石料券砌而成,一看即是宋代陕北典型军事城堡的城门形制。城门上的城楼已坍塌,但城门券洞完整坚固,城门额所嵌石匾已严重风化,但可辨上刻“迎恩”二字。入古城北门,登上林草丛生的高土坪,呈现在眼前的是明清时吴堡县衙遗址。古县衙是一处分南北两院两进的四合式庭院。南院古时曾是县衙衙役们的居所和关押男女囚犯的牢房,现当年南女牢、东男牢石窑残存,衙役们所居的西窑洞尚完整保存,并由当地居民占用。信步走入古县衙北院,当年县衙前、后大堂及六房衙署已成一片废墟,残墙断壁,遍地砖石瓦片,荒草丛生,但仍看出古时县衙署的布局及其建筑规模。在废墟上,俯身拾起几块瓦片仔细辨认,全是宋代形制,可以证明此毁县衙早在宋代即是吴堡寨守将的府地,只是在明洪武年间,吴堡知县范平仲,“继修前后堂、典史厅、门、库备”。然而这一千多年前县衙古建竟毁于1938年侵华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县衙北院废墟东旁现仅存一小破庙,当地群众称之为衙庙。步入小破庙寻觅,这竟是元明时陕北典型的“枕头券式”一座石窑庙宇,内供神像已不存,但东西两壁上壁画保存完好,两壁画所绘都是古代骑马官人及随员出巡的场景,绘技精美,绘画使用的原料像是朱砂、铅丹一类的矿物质原料,所以壁画历经了数百年之后,仍然保持着鲜艳的颜色。庙内地下土坑至今铺埋有两块石碑,遭受着游人踩踏,实在可惜。望有关单位尽快将这两块石碑保护起来。
县衙废墟西南是明洪武初年即建有的“南北二道街坊”。踏着用石块铺成狭窄的街道,步履缓慢地游览,看到南北总长约400多米两旁沿街栉比鳞次的古时店铺,几乎全是元明时原建形态的古老残破石窑洞,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陕北那客栈、饭馆、杂货铺、驼队…街市之中,这神妙感觉在其它古城镇是难以寻觅的。在古街南头,走入一幽深的小巷,来到绥吴佳革命根据地创建者王国昌故居和民国时期的吴堡县高等小学。这两处出檐石窑四合院都是明清建筑,造型古朴别致,极具陕北窑洞古建特色。土地革命时期,陕北著名的革命者王国昌、张毅忱、刘澜涛、慕生忠等先后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高等小学曾是中共吴堡县委机关的驻地。现这两处古院落都住有居民,可辟为革命纪念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⑽ 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在古代是不是秦国的

是的,属于秦国。榆林市的绥德县以南区域,在古代都属于秦国。

热点内容
e推教学 发布:2025-07-01 20:16:22 浏览:492
故事数学题 发布:2025-07-01 19:00:18 浏览:952
教师基本情况登记表 发布:2025-07-01 17:05:51 浏览:241
英语辅导报社 发布:2025-07-01 16:38:23 浏览:143
高一语文综合试卷 发布:2025-07-01 16:38:21 浏览:589
而且英语 发布:2025-07-01 14:58:57 浏览:936
个人师风师德自查报告 发布:2025-07-01 13:46:43 浏览:476
物理家庭电路 发布:2025-07-01 13:30:04 浏览:464
物理因子 发布:2025-07-01 13:05:18 浏览:844
汉乐府诗有哪些 发布:2025-07-01 08:41:05 浏览: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