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历史
1. 渭南尤河的历史及变迁
渭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周、秦到汉、唐两千多年间,一直是十二个朝代的京畿之地,农牧业、手工业、商业、交通都比较发达,形成许多名城古镇。经历代变迁,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设八县一州一厅,基本形成了目前各市县的轮廓。新中国成立后在今渭南辖区设立渭南分区和大荔分区,后大荔分区并入渭南分区,1970年改为渭南地区,1994年12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渭南市。这标志着渭南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为渭南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古老的黄河孕育了渭南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从大荔猿人到沙苑、龙山文化遗址;从春秋时代的古长城残垣到隋唐时代的帝王陵冢;从秦汉时期的王室行宫到元明清的古建筑群,文物古迹遗存1200多处,仅国家和省市保护的文物就有619处。伟大的历史造就了伟大的人才。渭南自上而下地灵人杰,历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著名人物数以百计。有世界历史文化名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有结束南北朝长期战乱、统一中国的隋文帝杨坚;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有“功盖天下,再造唐室”的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有宋代名相寇准;有现代爱国名将杨虎城以及著名水利专家李仪址;有当代著名作家杜鹏程。
参考资料: http://ke..com/view/124389.html
2. 渭南的历史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中华民族的又称“华夏”即源于渭南:“华”即华山,“夏”指“夏阳”(今韩城市),特指横亘于这区间的狭长地域。由这里产生的文明即就是“华夏文明”。因其卓著,故延伸为后世中华民族之典。距今约20万年前的“大荔人”曾经在这里繁衍生息,刀耕火种。沙苑文化,龙山文化,西岳庙,太史祠,仓颉庙等,如绝本的经典,记载着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韩城俩周古墓群,蒲城桥陵等数十座唐帝王陵墓,如遥远的星座,闪烁着神奇的亮光。这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名人荟萃,仓颉、杜康、司马迁、杨震、隋炀帝、寇准、郭子仪、白居易、杨虎城、李义祉等在这里粉墨登台。《诗经》开篇之作《关关雎鸠》即产生在这里。这里亦是“郑”姓、“杨”姓之祖籍之地。
3. 为什么渭南被称为三圣故里
因为古代有三位圣人出生在渭南、因此有三圣故里之美称。
三圣三贤:三圣是指字圣仓颉,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三贤是指宋代名相寇准,唐代大将张仁愿,唐代诗人白居易。
三圣介绍:
杜康(酒圣)
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 汉《说文解字》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道家名人。”
《左传·哀公元年》载:“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逃奔有虞,为之庖正。” 少康就是在有虞国国都虞城(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利民镇)担任庖正期间酿造出了酒。 由此可见,杜康不仅是中兴夏朝的一代明君,而且是位了不起的发明家。
主要成就:
从历代典籍的记载看,杜康的贡献主要是作秫酒:
关于杜康造酒,历史文献多有记载,如《世本》云:“杜康作酒。少康作秫酒。”
《尚书·酒诰》“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孔颖达疏引汉应劭《世本》:“杜康造酒。”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箕作帚、秫酒。少康,杜康也。”
晋代,江统著的《酒诰》中有这样的记载:“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16]
宋,朱翼中《酒经》:“杜康作秫酒。”
明,许时泉《写风情》:“你道是杜康传下瓮头春,我道是嫦娥挤出胭脂泪。”
清,陈维崧《满江红·闻阮亭罢官之信并寄西樵》词:“使渐离和曲,杜康佐酿。”
张华《博物志》云:“杜康作酒。”
顾野王《玉篇》云:“酒,杜康所作。”
李瀚《蒙求》云:“杜康造酒,仓颉制字。”
朱肱《酒经》云:“酒之作尚矣。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岂以善酿得名,盖抑始于此耶?”
《类书纂要》云:“仪狄作。杜康造。
司马迁介绍: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主要成就
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记》全书完成。 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仓颉介绍: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又史皇氏。《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据《河图玉版》、《禅通记》记载,仓颉曾经自立为帝,号仓帝,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仓颉在位期间曾经于洛汭之水拜受洛书。
仓颉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据史书记载,仓颉有双瞳四个眼睛,天生睿德,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鸟兽的足迹,依照其形象首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为“文祖仓颉”。
主要成就
从历代典籍的记载看,仓颉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文字,所谓的“苍(仓)颉作书”,并不是说仓颉一个人完全地将文字发明创造出来,而是说仓颉将民间既有的图画文字进行广泛搜集,并加以认真整理,从而创制出一套成体系的规范的象形文字。
二、受洛书,河图、洛书上详细记录古代帝王的兴亡之数,和统民治国的道法。只有天授命的帝王才能得到,仓颉登基为帝后,向南巡狩自己的领土,登上阳虚山,随着洛河向东来到了洛水与黄河交汇处的洛汭,发现灵龟背负着神秘图案,献给仓颉。八卦就是洛书演化而来,后为《周易》来源。
(3)渭南历史扩展阅读
渭南介绍:
渭南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最宽阔地带,是陕西的“东大门,辖1区(临渭)2市(韩城、华阴)8县(华县、潼关、大荔、澄城、合阳、蒲城、富平、白水)和国家级高新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华山风景名胜区,其中韩城市为陕西省唯一副厅级计划单列市。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56万,是陕西省第二人口大市。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渭南地处祖国版图几何中心,“北京时间"从这里的国家授时中心发出,是中国航天测控事业发祥地,神舟系列飞船在这里得到全程遥测。渭南东襟黄河与山西运城、河南三门峡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
距古城西安60公里,距咸阳国际空港80公里。郑西、大西2条高铁在此并站交汇,陇海、西南等6条铁路与连霍、京昆等3条高速公路和9条国道省道纵横贯穿,是中东部地区进入西北门户的交通要道。县县通铁路、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公路密度、高速公路总里程居全省各市之首。
4. 渭南之战的历史评价
渭南之战,曹操自诩为兵之变化,固非一道而灵活用兵的成功战例,颇受当时与后世的关注。
在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曹操进爵魏公时,汉献帝在诏书里褒奖曹操渭南之战的功绩时说:“马超、成宜,同恶相济,滨据河、潼,求逞所欲,殄之渭南,献馘万计,遂定边境,抚和戎狄,此又君之功也。”
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在《檄吴将校部曲文》中称及此战说:“近者关中诸将,复相合聚,续为叛乱,阻二华,据河渭,驱率羌胡,齐锋东向,气高志远,似若无敌。丞相秉钺鹰扬,顺风烈火,元戎启行,未鼓而破。伏尸千万,流血漂樐,此皆天下所共知也。”
曹魏文人缪袭曾作《平关中》,言曹公征马超,定关中也。曰:“平关中,路向潼。济浊水,立高墉。斗韩马,离群凶。选骁骑,纵两翼,虏崩溃,级万亿。”
晋朝文学家潘安在《西征赋》赞扬:“魏武赫以霆震,奉义辞以伐叛,彼虽众其焉用,故制胜于庙算。”
北魏时期镇远将军杨侃却认为:“昔魏武与韩遂、马超挟(潼)关为垒,胜负之理,久而无决。岂才雄相类,算略抗行,当以河山险阻,难用智力。”
唐朝诗人岑参在《东归晚次潼关怀古》夸赞:“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元朝史学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点评说:“曹操估关中而远征张鲁,伐虢取虞之计也。盖欲讨超、遂而无名、先张讨鲁之势以速其反,然后加兵耳。”并认为当时天下的兵马,以“关西之兵最为精强”,之所以被曹操打败,是因为“法制不一”的缘故。
5. 陕西渭南的历史文化
渭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周、秦到汉、唐两千多年间,一直是十二个朝代的京畿之地,农牧业、手工业、商业、交通都比较发达,形成许多名城古镇。经历代变迁,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设八县一州一厅,基本形成了目前各市县的轮廓。新中国成立后在今渭南辖区设立渭南分区和大荔分区,后大荔分区并入渭南分区,1970年改为渭南地区,1994年12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渭南市。这标志着渭南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为渭南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6. 陕西省渭南市简介
渭南市简介
渭南市地处陕西省东部、陇海铁路沿线,东濒黄河,西临西安,南倚秦岭,北接延安,渭水横贯其中,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地区通往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地段。全市辖1区(临渭区)、8县(华县、潼关、蒲城、澄城、白水、合阳、大荔、富平),代管两市(韩城市、华阴市),总面积13134平方公里。现已成为陕西省和国家生产布局中初具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
渭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周、秦到汉、唐两千多年间,一直是十二个朝代的京畿之地,农牧业、手工业、商业、交通都比较发达,形成许多名城古镇。经历代变迁,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设八县一州一厅,基本形成了目前各市县的轮廓。新中国成立后在今渭南辖区设立渭南分区和大荔分区,后大荔分区并入渭南分区,1970年改为渭南地区,1994年12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渭南市。这标志着渭南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为渭南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古老的黄河孕育了渭南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从大荔猿人到沙苑、龙山文化遗址;从春秋时代的古长城残垣到隋唐时代的帝王陵冢;从秦汉时期的王室行宫到元明清的古建筑群,文物古迹遗存1200多处,仅国家和省市保护的文物就有619处。伟大的历史造就了伟大的人才。渭南自上而下地灵人杰,历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著名人物数以百计。有世界历史文化名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有结束南北朝长期战乱、统一中国的隋文帝杨坚;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有“功盖天下,再造唐室”的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有宋代名相寇准;有现代爱国名将杨虎城以及著名水利专家李仪址;有当代著名作家杜鹏程。
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壮丽的山川河流,使渭南的旅游资源斑斓多姿,得天独厚。著名的华山风景区誉满中外,奇险峻秀居五岳之首,目前进出道路畅通,高空索道已经建成,初步成为融休养、度假、娱乐、游览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胜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韩城,琉金映彩的古建筑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游客可瞻仰、谒拜司马迁祠墓,欣赏元代建筑“禹王庙”,观赏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元、明古建筑群和被誉为“东方民居村寨活化石”的党家村。宏大的渭北帝王陵墓群,特别是唐睿宗桥陵、唐玄宗泰陵,令游客为修复了的盛唐石雕慨叹不已,引发思古之幽情,激起振兴中华之豪情。
多样的地质结构和丰富的矿藏资源为渭南发展工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全市已探明的矿藏有30多种,其中储量大、易开采的有20多种。煤、钼、金、石为优势矿种。全市煤炭地质储量225.84亿吨,已探明储量50.33亿吨,年产量1100万吨。钼矿已探明储量为10.69万吨,居全国第二位,金堆城钼业公司是全国最大的钼精粉生产基地。黄金储量丰富,产量居陕西第一位、全国第三位。地热水和医饮兼用矿泉水资源丰富,其中大荔矿泉水日出水5.6万吨,被誉为“中国之冠,世界罕见”。
渭南素以农业著称,土地广阔,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水适中,可耕地占总面积的96%,为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实现农业的区域化、商品化、现代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粮食、棉花、油料总产量居中全省前列,号称“陕西粮仓”。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在全国驰名的粮食、棉花、苹果、烤烟、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笼养鸡、生猪、渔业10大商品基地。
7. 渭南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
王鼎(1768—1842年),字定九,号省厓,陕西蒲城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序幕时期政治家、著称于世的爱国名相。
杨虎城(1893年11月26日-1949年9月6日)民国陕军成就最高的将领,刀客出身,24岁自赋诗: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时期名臣。从其父杨宝研习《欧阳尚书》,师从于太常桓郁。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被众儒生称赞为:“关西孔子杨伯起。”
8. 渭南市的红色资源或对某历史人物(渭南)具体历史事件的描述(一千字以上)
渭南作为县名,始于前秦苻坚甘露二年(公元360年),以县城在渭河南岸得名。考其沿革,更为悠久。
夏(约前21-前16世纪),传说属雍州,为有扈氏族活动区。
商(约前16-前11世纪),为骊戎国之地。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属畿内(京城效区)。
东周(前770年-前256),春秋时属晋。秦武公十年(前688)秦伐土吉戎,在今年内渭河以北置下吉县,县治在今年内故市镇附近的故县村。次年置郑县,辖今渭河之南地。战国时,渭南先属魏,魏襄王五年(前314年)献于秦,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置骊邑,辖渭河以南地区。
秦(前221-前206),渭河以南属骊邑,渭河以北属下吉。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设内史,辖骊邑、下吉等,此时,北部还设有莲勺县,据《汉书· 地理志》载:“当属内史”。
西汉高祖元年(前206),项羽进军关中,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骊邑、下吉一度属之,莲勺亦当属之。二年(前205年),汉设渭南,河上二郡。郑、骊邑属渭南郡,莲勺属河上郡,复隶内史。前197年七月,骊邑更名新丰。建元六年(前135年),分内史为左右。新丰、郑、下吉属右内史,莲勺属左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新丰、下吉、郑县属京兆尹,莲勺属左冯翊。新莽始建国元年到地皇四年(9年-23年),设烈郡、新丰、下吉、莲勺各县属之。
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吉并入郑县,属京兆尹;莲勺属左冯翊。密寺县,当在此时并入新丰,属京兆尹。建和元年(147年),又恢复下吉县,改隶左冯翊。
魏(220年-265年),改京兆尹为郡,左冯翊为冯翊郡。新丰、郑县隶雍州京兆郡、下吉、莲勺隶雍州冯翊郡。
晋(265年-316年),新丰、郑县仍隶雍州京兆郡,下吉、莲勺仍隶雍州冯翊郡。东晋前秦苻坚甘露二年(360年)正月,割新丰、郑县地,置渭南县(县域在今老城北),隶雍州京兆郡。下吉、莲勺仍属雍州冯翊郡,后秦时,渭南、下吉隶属未变,唯据《太平寰宇记》载:“姚苌废莲勺县”。
北魏登国元年(386年),因避武帝拓拔□不讳,将下□改为夏封县,迁治于雄霸城(今巴邑镇)。太和三年(479年)复设莲勺县,废夏封入莲勺,隶雍州冯翊郡。孝昌三年(527年)改渭南县为南新丰县,并设渭南郡,治所迁至今县城东南四里明光塬上。
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复设夏封县,与莲勺同隶雍州冯翊郡。废帝二年(553年),分置灵源、中源二县,改南新丰县为渭南县。灵源县遗址在今阳郭高家村,中源县址待考。三县均为雍州渭南郡。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废渭南郡、灵棂、中源入渭南县,属雍州京兆郡。同年因莲勺界内屡“群盗”,置延寿郡,郡治在夏封县,领夏封、莲勺。
隋初,置雍州,不久改为京兆郡,渭南属之。开皇三年(583年),废延寿郡。大业元年(605年),改夏封为下吉,并莲勺,属冯翊郡。大业十年(614年),将下吉县治迁到今下吉城,隶同州。《两京地理志》载,开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过渭南,见塬上缺水,将县城由明光塬迁至今老城。
唐武德元年(618年),渭南改隶华州。垂拱元年(685年)华州改为太州。神龙元年(705年)又复为华州。天授二年(691年)七月,析渭南、庆山置鸿门县,县治在零口镇。同时设鸿州,领渭南、庆山置、鸿门、高陵、栎阳等县。大足元年(701年),废鸿州及鸿门县,渭南属雍州。开元元年(713年),渭南隶京兆府京兆郡。自武则天垂拱元年将华州改为太州后,州名几经更改,下吉县隶属未变:开元元年(713年),为华州华阴郡;天宝元年(742年),州废郡存;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华州,上元二年(761年),再改为大州;宝应元年(762年),复名为华州;宝历元年(825年),复为大州;乾宁四年(897年),为兴德府,光化三年(900年),为华州。
五代后梁时,渭南隶大安府;后唐、后晋、后汉一直隶京兆府;后周显德二年(956年),改隶华州。下吉县一直隶华州。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改华州为镇国军;至道三年(997年),设陕西路华州华阴郡;皇祐一年(1053年)改镇国军为镇潼军,渭南属之。熙宁六年(1073年),撤渭南,入郑县。元丰元年(1078年)恢复渭南县,隶永兴军路华州华阴郡。下吉县,一直隶华州华阴郡。
金皇统二年(1142年),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改镇压潼军为金安军,渭南,下吉属之。
元中统元年(1260年),改金安军为华州。至元元年(1264年),并下吉入渭南,曰并管。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路为安西路,二十三年(1286年),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皇庆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渭南隶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华州。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革“并管”名,下吉划归渭南县,县境始跨渭水南北,隶陕西省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华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直隶西安府。
清,隶陕西省丁乾鹿道西安府。
民国初年,属陕西省关中道。十六年(1927年),撤道,由直辖县。二十八年(1939年),在大荔设置第八行政督察区,辖渭南等县。
1949年5月,渭南县解放,隶陕甘宁边区政府渭南分区。1950年5月,改为陕西省渭南分区。1956年10月,撤销分区,由省真辖。1959年元月1日,华县、华阴、潼关并为渭南县,直属省辖。1961年9,10月间复设渭南专区和华阴、华县、潼关、渭南四县。1968年9月3日改专区为“地区”,辖渭南县,1983年10月渭南县改为县级渭南市,1995年4月渭南地改市,渭南地区改为渭南市,原县级渭南市改为临渭区,归渭南市管辖。(据《渭南县志》)
1983年,渭南县改名为县级市,是中共渭南地委、渭南地区行政公署、渭南军分区和中共渭南地委、市政府所在地,市区为南高北低,中间因沋河穿越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人称东部为老城区,西部为新城区。
9. 历史上真实的渭南决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渭南之战是汉献帝建安十六年,丞相曹操击破马超、韩遂等关中联军的作战。当时曹操在南方战线失利,所以决定向凉州拓展。马超、韩遂等受消息影响,起兵抵抗,在关中潼关、渭南与曹军发生大战,最后曹操用计取胜,压制关中。渭南之战是一场讲求深谋远略,灵活用兵以智取胜的精彩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