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广东
黄清朝同治五年(1866)开办枪炮厂(汉阳兵工厂前身)1873年开办了我国第一家民族工业南禾昌隆缫丝厂。
花岗起义
近代史:黑棋军起义;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鸦片战争;
现代史:改革开放。
② 中国历史上在广东的战役有哪些
秦朝,始皇帝嬴政派遣尉屠雎率50万大军征讨岭南,同时开凿灵渠,用以物资运输,设南海、桂林、象郡;
西汉,汉武帝遣大将军季安世领汉军南下擒杀南越国宰相吕兴,降服南越王及其太后,迁其宗室官僚北上,设交址辖区;
东汉,吴侯孙权遣军平定岭南叛乱,交址士夑兄弟归降;
东晋,孙恩、卢循起义占据广州,其后,刘裕派军从建康南下平定叛乱,起义失败;
唐朝,黄巢起义南下交址,攻克广州,大肆屠杀城中平民及外国商人;
五代十国,南汉将军无权叛乱,屯聚交州、河内等地,击败从广州派来的军队,越南独立;
北宋,开宝年间,宋太祖令潘美等率军南下收复岭南,南汉亡;
宋仁宗皇佑年间,侬智高反宋,进逼广州,宋廷遣杨文广、狄青等大将南下平叛;
宋神宗时期,越南李朝仁宗皇帝遣太子及大将李常杰率军以反对王安石变法为名入侵,宋廷遣郭逵赴广州,击败李朝军队,擒杀李太子,攻进交陟,李仁宗具表请降;
南宋,元军统帅张弘范与崖海大战宋军,宋宰相张世杰及皇帝、宗师、兵民近十万人投海自尽,宋亡;
元朝,朱元璋遣朱亮祖南下广东,元广东平章政事何真及附属蒙古官吏开城迎降;
清朝,清军将领李成栋及佟养甲等攻陷广州,南明绍武政权灭,永历帝西迁,清廷遂占领广东;
清康熙年间,广东尚之信参与‘三藩之乱’;
清道光二十一年,英军进犯虎门,关天培阵亡;
清咸丰六年,英法联军攻克广州,俘虏两广总督叶名祯;
清宣统二年,黄花岗起义爆发,革命党攻打广州失败;
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命蒋介石东征讨伐陈炯明,统一两广;
1926年,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领军北伐;
1938年,日军攻克广州,广东沦陷,
1949年,解放军攻下广州,广东解放。
③ 广东古代叫什么
广东古代叫百越、南越、南粤
广东,《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
广东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在历史长河中,广州、广东等地名次第出现,逐渐演化成广东省及其辖境。
广东历史悠久,早在12.9万年以前,岭南就出现了早期的古人,马坝人。秦统一六国后,今广东省的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南海郡,这是广东史上第一次出现行政区划。秦末,赵佗建立南越国。
当时,广东除今连州及乐昌北境属长沙郡管辖外,都属南越国地盘。汉武帝平定南越后,汉朝将南越划分为9个郡。
东汉末年,交趾部改为交州。吴景帝永安七年,也就是264年,东吴把南海,苍梧,郁林,高粱4个郡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广州由此得名。
(3)历史上的广东扩展阅读:
广东的历史:
广东、广西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并不属于中原政权,被称为“百越”,但也没有形成“国家”,全是刀耕火种的少数民族氏族部落。
因为有位于广东与湖南交界处的“岭南山脉”的阻隔,在战国时期即使是离广东最近的“楚国”(现湖南)也没能统治百越。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误判了形势,认为中原已经永远降服了。于是将军队分为两大部分,一支北上抗击匈奴,另一支号称50万人的大军则在由后来自立为“南越王”的大将“赵佗”(现河北地区人)率领下,南下征服百越。
但这样的举措造成了中原地区的军力空虚,以至于不久之后的“陈胜、吴广起义”及后来形成的两大起义军“楚汉双雄”可以横扫中原,最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之后“楚汉双雄”刘邦、项羽逐鹿中原,秦朝本来命令赵佗带大军回中原平叛,但被赵佗拒绝且趁机在番禺自立为王,将其控制的两广地区及现越南北部称为“南越国”。
赵佗征服百越后,将行政中心选定在珠江口以北、珠江三江汇聚处、背山而面向珠三角平原的“番禺”(现广州越秀区),因此广州的建城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④ 历史上的广东
地理环境:广东处于珠江三角洲面临大海,交通发达;毗邻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接受新信息较快。
历史背景: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下,只允许广州一地对外开放;广东首先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冲击;由于接触西方文化,一批先进的广东人眼界打开,他们积极投入到救国救民道路中来。
广东,名由岭南东道、广南东路演变而来,省会广州,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省份,岭南在秦朝之前已经存在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高度文明,岭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1921年5月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
(4)历史上的广东扩展阅读:
翻来近代史,无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三元里抗英事件,还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抑或是康梁的维新运动,更或是孙中山主导的辛亥革命,广东爆发了多少起义,进行了多少斗争很难说清。
几乎每一次起义或斗争都波及全国,影响深远,有的甚至是革命性的。这在其他省份是比较少见的。历史上的广东一直是对外贸易的最前沿,即便是闭关锁国期间,与外一直有密切的往来。
正因于此,广东得风气之先,最容易,也最先受到外来思潮的影响。有人说,在古代广东一直是重型犯人的流放地,各色人等杂糅集聚,而这些人恰恰是最具革命精神的。
广东地偏南端,远离政治中心,中央管理弱化,这无形中给革命思潮成长提供了条件。广东邻近租界港澳,地理位置大大降低了革命失败的风险。
⑤ 历史上的广东省,是什么样子的
编者按:我们知道,广东省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省份。也是咱中国目前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但是你知道历史上的广东省,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历史上的广东省。
一:先秦时期
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便与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经济文化往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闽、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但是无论如何,先秦时期的广东省还是荒草萋萋,未开垦的地方远大于开垦的文明之地,俗称蛮荒之地。
二:秦汉到隋唐时期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
两汉时期,汉武帝平定南越后,汉朝将南越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等9个郡。三国时期,吴国控制了南越,为了便于管理,另设广州,州治番禺,广州由此得名。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
三:宋元明清时期
宋朝时期,广东省境包括广南东路14州和广南西路境内的7州,共61县。元朝时期,今广东省境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广东道道治在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明清时期,广东省的管制基本相似,基本形成当今县制的分布格局,为今天的区划范围奠定了基础。(文史研究员/凌志强)
亲爱的读者朋友
关于咱广东省的历史,你还知道哪些?
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也欢迎订阅我们的头条号!
⑥ 历史上广东有哪些名人
这是一个我在头条问答的解答,我现在搬运到这里。
很多人都解答的很好,提到了诸如袁崇焕、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这些大名鼎鼎,耳熟能详的风云之子。这次,我要提两个被大家忽略的,但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有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一个是陈益,引进了番薯;一个是何儒,引进仿制了新式武器“佛郎机大炮”。
陈益,是明代我国引进番薯的第一人。陈益字德裕,是虎门北栅人。明万历八年(1580年),陈益随友人往安南(今越南),当地酋长以礼相待,每次宴请,都有味道鲜美的甘薯。但当地法例,严禁薯种出境。陈益以钱物“疏通”了酋奴,在他们的帮助下得到薯种,于万历十年(1582年)偷带回国。他将薯种先在花坞里繁殖,继而在祖茔志敬墓地后购地35亩,进行扩种,因薯种来自番邦,故名为“番薯”。“自此之后,番薯种植遍布天南”,成为人们的主要杂粮。陈益从安南引进番薯比福建陈振龙早12年,是我国引进番薯的第一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陈益临终时遗书后人,嘱咐每逢祭奠,祭品中必要有番薯,陈氏后人代代遵循。
番薯的引进,改变了中国农业结构,意义非常深远。番薯的引进,改变了中国南方比较单一的粮食种植结构,也几乎改变了耕地短缺饥荒频繁下人畜的食物链。中国历史上人口一般就是几千万人上下浮动,少的时候几百万人,多的时候五六千万,都没有突破一亿。但到了明朝、清朝,人口突然激增,达到亿人以上,乾隆时期人口已经突破3亿人,正是因为农业的贡献。有专家认为,中国人口的增长,与这种番薯的大规模种植有关系。番薯的引进,不知道在灾荒之年挽救了多少人的性命。而引进番薯的第一人――陈益――功不可没,其功绩比现在的袁隆平还大。毫无疑问,陈益对番薯的引进,对中国的粮食经济发展有重大贡献。
何儒,也是一个传奇人物,他也是虎门人,率先仿制了佛郎机大炮。佛朗机由欧洲发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由葡萄牙传入中国,按其国名称为“佛朗机”。嘉靖三年(1524年),明廷仿制成功第一批32门佛朗机,每门重约300斤,母铳长2.85尺,配有4个子铳。之后,明廷又陆续仿制出大小型号不同的各式佛朗机,装备北方及沿海军队。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时任广东白沙巡检的何儒,在泊于虎门的西班牙、葡萄牙商船上看到一种新式火炮,射程为2000尺。当时,葡萄牙水手想在何儒面前“露一手”,看见一个中国官员围着他们威力强大的大炮打转,竟然耀武扬威的当场操练起来,以为可以“震慑”一下何儒。何儒喜出望外,暗中画下图纸和操作原理,回去之后,立即命令虎门的能工巧匠进行仿制。“以铜为之,长五六尺,大者重千余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长颈,腹有修孔。以子铳五枚,贮药置腹中。发及百余丈。”造出了第一批这种威力强大的武器。有一年,葡萄牙水手到广东海面上抢劫渔民,明朝水军出战,用仿制的佛郎机大炮与葡萄牙人的武装在虎门对战,何儒仿制的大炮居然压制了正宗的“佛郎机大炮”,葡萄牙人大败,狼狈逃窜。之后,“佛郎机大炮”大炮被大量的仿制,在今后的岁月里,与倭寇、海盗作战。崇祯年间,袁崇焕用“佛郎机大炮”击毙满清太祖努尔哈赤,立下赫赫战功。之后的岁月里,“佛郎机大炮”甚至一直使用到了清朝末期,在对抗西方联军列强的作战中发挥作用。
文/怀疑探索者
⑦ 广东历史的简介
1、镇海楼(广州博物馆)
又名望海楼,俗称五层楼。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为广州城市标志之一。现是专门收藏、展览关于广州历史文物和史料的场所。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扩建广州城,将宋三城(子城、东、西两城)合并,并开拓北城800余丈,城墙横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层高楼以壮观瞻。建筑有雄镇海疆之意,故名镇海楼。
广州城的历史上,除了镇海楼,没有哪座建筑能够在漫长的6个世纪中都稳居“城标”的宝座。广州博物馆馆藏的《十三行油画》,画面描绘了清代广州十三行商船云集的繁荣景象,商馆右后方不远处的一座红色五层高楼格外显眼,这就是镇海楼。藏品中还有一张外国明信片,图片的主体就是清代的镇海楼。
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镇海楼就是外国人眼中“广州”的象征,进一步引申,也就是“中国”的象征。自明代起,漂洋过海的外国商船,一过狮子洋,经虎门北上,沿途可见莲花塔、琶洲塔、赤岗塔。驶近广州城外,望到高耸在越秀山上的镇海楼,便知到了广州。
600多年间,镇海楼由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清初尚可喜兵抵广州城下,300守城将士坚守镇海楼十个昼夜,不眠不休,最后弹尽粮绝,无一生还。如今镇海楼的旁边仍存放有一批大炮,是明清时期广州城防大炮。
1883年,正逢中法交战之时,兵部尚书彭玉麟奉命到广东督师抗法,以五层楼为海陆两军指挥部。1885年,朝廷议和之声甚嚣尘上之际,彭玉麟上书朝廷,力争抵抗。但清政府最终选择了妥协,郁闷中的彭玉麟举目广州城,撰下了一副广东最有名的对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候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对于这副对联,有评论解读说,联中“故侯”指朱亮祖,镇海楼是他建的,如今人亡楼存,可证历史沧桑。“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则是有感而发,当年彭玉麟因中法战争率兵至广东办理防务。他是主战派,反对和议,但最终只得“泪洒英雄”了。此联先咏楼,后写人,意境磅礴,不失为一幅佳联。
据《镇海楼名联话旧》一文作者陈叔垣先生说,少时他曾随其父登镇海楼,亲见三楼悬挂木雕对联,下款署为“宫保雪琴彭玉麟”(宫保是官衔,雪琴是彭的字)等字,五楼则悬挂两广总督瑞麟书写的“镇海楼”三字。
就是说,这副对联当时悬挂在三楼,是彭玉麟本人书写的。彭的手迹后来遗失,改由叶恭绰、沈演公、吴子夏等书法家“补书”。现在这副对联悬挂于五楼,且用两种字体,由两位书法家书写。
清光绪年间,广东几个陈姓族人,倡议在广州筹建一座全省性的陈氏合族祠堂,各地陈氏热烈响应,纷纷慷慨捐资。
1892年,京城传来喜报:一名陈姓子弟被钦点探花郎。这对在建的祠堂而言,可谓锦上添花。族人惊诧四起,喜不自禁:建祠的功效竟然如此灵验!于是更大规模的筹资活动开始。
1894年,宏伟而精致的陈氏祠堂宣告竣工。这座祠堂,就是闻名至今的陈家祠;而那名高中探花的陈姓子弟,叫陈伯陶,东莞市中堂镇凤涌人,他也是修建陈家祠的几个倡议者之一。
陈伯陶五岁就读,六岁师从广东历史上有名的大学者陈澧。他少年勤学,生性聪慧,十岁便能背诵五经。某日,父亲的两位朋友方文炳(东莞报功祠四君子之一)与方应锡来访,夜饮,见伯陶夜读,就出上联为“半夜读书灯火细”的对联叫伯陶应对。伯陶应声说“三更饮酒月轮高”。听后,方文炳对方应锡说“此佳婿也”。方应锡即与陈家订立婚姻,把次女许配给陈伯陶。
21岁,陈伯陶中了秀才,25岁时获乡试第一名。老师陈澧更以对联赠送给陈伯陶,勉励他“文章高似罗浮顶,科第连登会状元”。可惜,此话并未“一语成谶”,光绪十八年陈伯陶复出应试,在殿试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状元。然而在试卷中,他将“宣抚司”写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压在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咸丰朝状元、户部尚书翁同和为他据理力争,谓此积学之士,故改列第三名,成为了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在这之后,38岁的探花郎陈伯陶,历任云南、贵州、山东乡试副考官,文渊阁校理,武英殿纂修,国史馆总纂,宪政编查馆一等谘议等职。虽没高官厚爵,而对于生性不善逢迎的陈伯陶而言,也称得上青云直立。即便在甲午战败、戊戌变法等事件冲击下,陈伯陶也是不为所动、坐怀不乱。
庚子乱起,八国联军攻陷京师,光绪和慈禧仓惶出逃。陈伯陶仍不为时势所动,早在1898年,他便亲自见证了李鸿章代表中国与英方签署《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及香港地区235个岛屿99年的耻辱之事。两宫返京后,陈伯陶入职南书房,后被派往日本考察学务,归国后出任江宁提学使。陈伯陶重视国学,曾四处奔走,游说劝谕国内外华人华资办学以振兴中华。
1906年,陈伯陶协助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在六朝古都南京创办国内首个培养侨生的学堂,目的是培养华侨学生的国文及国语等,并由陈伯陶命名―――暨南学堂,也就是今天广州暨南大学的前身。陈伯陶更以提学使身份,兼任暨南学堂监督,亲自制定办学章程和经费预算。他与中国教育的深厚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凤凰网—清代兵部尚书青睐镇海楼?
人民网—中国庙立着“黑脸番鬼”?
网络—赵眜
网络—南越文王墓
网络—陈伯陶
⑧ 历史上广东发生过几次地震
广东历史上的大地震
近百年来,广东历史上最大地震为1918年2月13日南澳7.3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中烈度为X度,震中深度为23千米,极震区为南澳、汕头、诏安,南澳极震区绝大部分房屋倒塌为平地。
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广东影响较大的地震,还有1962年广东河源新丰江6.1级地震、1969年广东阳江6.4级地震、1994年台湾海峡7.3级地震、1994年和1995年北部湾6.1和6.2级地震、1999年台湾中部7.7级地震,群众皆有较为强烈的震感。
⑨ 广东历史上的名人
广东历史上的名人多了
每一个市都能说出很多
去潮州的牌坊街看看
那些先贤
⑩ 历史上整个广东什么时候解放
楼上的答案肯定是错误的,我从事高中历史教育很多年了,答案应该是正确的,而且我也有中级导游证。
中国人民解放的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今年是国庆六十周年)
广东解放的时间是194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