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汉篁生物

汉篁生物

发布时间: 2021-08-05 13:34:24

A. 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各一首!!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楚辞·九歌·礼魂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

汉赋 司马相如《凤求凰》
凤兮凤兮归故乡 翱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 何悟今夕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 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 胡颉颃兮共翱翔
凤兮凤兮从我栖 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体心和谐 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 无感我思使於悲
《汉乐府 江南》

作者: 佚名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建安诗歌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南北朝民歌

布帆百余幅,环环在江津。执手双泪落,何时见欢还?(《石城乐》)

唐诗
李白
清平调词三首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

宋词、
虞美人宋。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流。

元曲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年代】:明
【作者】:于谦
【作品】:咏石灰
【内容】: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词的话就是纳兰的了

【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现代诗
中文原版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B. 篁 这个字念什么 篁园市场,


huáng
〈名〉
(1)
竹田,竹园 [bamboo garden]
篁,竹田也.――《说文》
蓟丘之植,植于汶篁.――《战国策·燕策》.裴骃集解引徐广曰:“竹田曰篁.”
(2)
竹丛;竹林 [bamboo grove]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楚辞·山鬼》
篁竹之中.――《汉书·严助传》
(3)
又如:篁阵(竹林);篁迳(竹林中的小路);篁路(竹林中的路);篁筱(泛指密密的竹林)
(4)
竹名 [bamboo name]
隔篁竹闻水声.――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5)
又如:篁筱(篁竹和筱竹);篁笋(一种笋名)
(6)
泛指竹子 [bamboo].如:篁山(长满竹子的山)

huáng ㄏㄨㄤˊ
竹林,泛指竹子:幽~.修~.~竹.
郑码:MNC,U:7BC1,GBK:F3F2
笔画数:15,部首:竹,笔顺编号:314314325111121
篆体:篁
五笔码:trgf

C. 篁是什么意思

形声。字从竹从皇,皇亦声。“皇”意为“大批人群所跟随的王者”。“竹”与“皇”联合起来表示“大批人徒在王者率领下建造的大型竹园”。本义:人工建造的大型竹园或竹田。
基本字义
竹林,泛指竹子:幽~。修~。~竹。
详细字义
1、竹田,
竹园。
篁,竹田也。——《说文》
蓟丘之植,植于汶篁。——《
战国策·燕策》。
裴骃集解引徐广曰:“竹田曰篁。”
2、竹丛;竹林。
余处
幽篁兮终不见天。——《
楚辞·
山鬼》
篁竹之中。——《
汉书·严助传》
独坐幽篁里。——《竹里馆》
又如:篁阵(竹林);篁迳(竹林中的小路);篁路(竹林中的路);
篁筱(泛指密密的竹林)。
3、
竹名。

篁竹闻水声。——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又如:篁筱(篁竹和筱竹);篁笋(一种笋名)。
4、泛指竹子。如:篁山(长满竹子的山)

D. “篁”这是什么字



huáng

〈名〉

(1) 竹田,竹园 [bamboo garden]

篁,竹田也。——《说文》

蓟丘之植,植于汶篁。——《战国策·燕策》。裴骃集解引徐广曰:“竹田曰篁。”

(2) 竹丛;竹林 [bamboo grove]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楚辞·山鬼》

篁竹之中。——《汉书·严助传》

(3) 又如:篁阵(竹林);篁迳(竹林中的小路);篁路(竹林中的路);篁筱(泛指密密的竹林)

(4) 竹名 [bamboo name]

隔篁竹闻水声。——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5) 又如:篁筱(篁竹和筱竹);篁笋(一种笋名)

(6) 泛指竹子 [bamboo]。如:篁山(长满竹子的山)

E. 篁是什么意思

拼音:huáng 。
基本字义
竹林,泛指竹子:幽~。修~。~竹。[2]
详细字义
形声。字从竹从皇,皇亦声。“皇”意为“大批人群所跟随的王者”。“竹”与“皇”联合起来表示“大批人徒在王者率领下建造的大型竹园”。本义:人工建造的大型竹园或竹田。

F. 女娲制笙篁

女娲娘娘
女娲娘娘相传是上古时代的一位女神,是上古女帝,为人类之母。

女娲娘娘又称女娲氏,女希氏,娲皇,地母。传说,女娲娘娘姓风,是太阳神伏义氏的配偶。

《淮南子.览冥训》云:「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从女、呙声。」「女娲,阴帝,佐宓牺治者也。」「往古之时,四极癈,九州岛裂。天不周载,火爁炎而不减,……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乘雷车,服应龙,……导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

《风俗通义》云:「天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横泥中,举以为人。」

《帝王世纪辑存》:「女娲风,承伏羲制度,亦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中国古老神话里,以女娲娘娘为造人者,也是中国人共同的最早的母亲,女娲娘娘的形象,根据汉朝武梁祠的石刻画像为人头蛇身。

传说在大地还没有人类以前,就有女娲这位女神。她觉得在这片青葱翠绿的大地上,没有东西可以陪伴他实在非常寂寞,于是仿照自己的模样,用黄土混合水创造出人类来。相传,女娲娘娘先用手捏黄土创造了人,后来觉得太吃力又麻烦,于是搓了一条长绳投入烂泥中,拉甩起来,泥浆溅开,乃化作了人。依此传说,女娲可说是创世神和始祖神。

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出狗,初三造羊,初四造猪,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到了初七这一天造出人类,因此正月初七又称「人日」。女娲创造完人类后,碰到一个问题,如何让人类世世代代繁衍下去呢?要是在人死后再重造一批,那不是太麻烦了吗?于是女娲娘娘便把人分为两性,并制订嫁取的礼仪,规定同姓氏不得婚配,此事攸关于伦理价值与优生学,是至为重要的。女娲自己充当人类的第一个媒人,从此人类便可以永续的繁衍下去。后人感念他对婚姻制度的贡献,尊奉他为「媒神之祖」又称「高媒」,也就是婚姻之神。

有了人类便有了争端,继而发生战争,交战双方为水神共工氏与颛项。战争的结果颛项胜了,水神共工氏愤怒之余一头撞断了擎天柱不周山,不周山因而崩塌,下雨不止,地上洪水泛滥,造成世间大祸,民不聊生。女娲不忍他所创造的人类遭受苦难,于是炼制五色彩石来修补天空,并斩断大神龟的四足来撑天,然后她再燃烧芦草,用芦灰去填地洞,将低地填高,世间才逐渐恢复了太平。人类能够生存之后,文化也得以发展,于是女娲又创造了笙篁来教化人类,使人类的文明得以发展。

女娲补天的日子传说为正月二十日,因此有人就把这天称做「补天日」,并制作煎饼放在屋顶上,效法女娲补天。不过这项习俗现在已不多见了。

女娲娘娘也被奉为地母,或称无上虚空地母、大道玄玄虚空地母、无土虚空地母无量慈尊,《地母真经》载:「盘古初生我当尊阴阳二气配成婚」,又「天君本是玄童子,他聋我哑配成双」,此说为地母与盘古同时生,较传说先盘古再天、地、人三皇、神农、伏羲、女娲等有所不同。

在原始时代的人看来,土地是一种生物土壤是它的肌肉。岩石是它的骨骼。在许多神话传说中称天为「天父」,称地为「地母」,因为它能生养万物。

「地母」的观念或许发生于古代人类脱离狩猎生活时入农耕时代,崇拜地母,它的宗旨有二:

祈求五谷收获的丰盛。

当农民把锄头锄入土内,建筑物的其础插入土中时,一定招惹地神动怒,所以祭拜「地母」,以平息地神的忿怒。

又说女娲娘娘开天辟地后,有东王又和西王母就是人们所称的天又和地母。

女娲娘娘为人类的始祖,但民间视其为补大女神。有传说女娲娘娘是补伞能手,因此造伞业者奉女娲娘娘为祖师,另外绵线的纺织界、绣补业及瓦窑业者也尊奉她为守护神。

正月廿日为女娲娘娘的圣诞。

客家习俗称这一天为「天穿日」,各行各业都要停止工作一天。

女娲娘娘

女娲娘娘相传是上古时代的一位女神,是上古女帝,为人类之母。

女娲娘娘又称女娲氏,女希氏,娲皇,地母。传说,女娲娘娘姓风,是太阳神伏义氏的配偶。

《淮南子.览冥训》云:「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从女、呙声。」「女娲,阴帝,佐宓牺治者也。」「往古之时,四极癈,九州岛裂。天不周载,火爁炎而不减,……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乘雷车,服应龙,……导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

《风俗通义》云:「天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横泥中,举以为人。」

《帝王世纪辑存》:「女娲风,承伏羲制度,亦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中国古老神话里,以女娲娘娘为造人者,也是中国人共同的最早的母亲,女娲娘娘的形象,根据汉朝武梁祠的石刻画像为人头蛇身。

传说在大地还没有人类以前,就有女娲这位女神。她觉得在这片青葱翠绿的大地上,没有东西可以陪伴他实在非常寂寞,于是仿照自己的模样,用黄土混合水创造出人类来。相传,女娲娘娘先用手捏黄土创造了人,后来觉得太吃力又麻烦,于是搓了一条长绳投入烂泥中,拉甩起来,泥浆溅开,乃化作了人。依此传说,女娲可说是创世神和始祖神。

女娲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出狗,初三造羊,初四造猪,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到了初七这一天造出人类,因此正月初七又称「人日」。女娲创造完人类后,碰到一个问题,如何让人类世世代代繁衍下去呢?要是在人死后再重造一批,那不是太麻烦了吗?于是女娲娘娘便把人分为两性,并制订嫁取的礼仪,规定同姓氏不得婚配,此事攸关于伦理价值与优生学,是至为重要的。女娲自己充当人类的第一个媒人,从此人类便可以永续的繁衍下去。后人感念他对婚姻制度的贡献,尊奉他为「媒神之祖」又称「高媒」,也就是婚姻之神。

有了人类便有了争端,继而发生战争,交战双方为水神共工氏与颛项。战争的结果颛项胜了,水神共工氏愤怒之余一头撞断了擎天柱不周山,不周山因而崩塌,下雨不止,地上洪水泛滥,造成世间大祸,民不聊生。女娲不忍他所创造的人类遭受苦难,于是炼制五色彩石来修补天空,并斩断大神龟的四足来撑天,然后她再燃烧芦草,用芦灰去填地洞,将低地填高,世间才逐渐恢复了太平。人类能够生存之后,文化也得以发展,于是女娲又创造了笙篁来教化人类,使人类的文明得以发展。

女娲补天的日子传说为正月二十日,因此有人就把这天称做「补天日」,并制作煎饼放在屋顶上,效法女娲补天。不过这项习俗现在已不多见了。

女娲娘娘也被奉为地母,或称无上虚空地母、大道玄玄虚空地母、无土虚空地母无量慈尊,《地母真经》载:「盘古初生我当尊阴阳二气配成婚」,又「天君本是玄童子,他聋我哑配成双」,此说为地母与盘古同时生,较传说先盘古再天、地、人三皇、神农、伏羲、女娲等有所不同。

在原始时代的人看来,土地是一种生物土壤是它的肌肉。岩石是它的骨骼。在许多神话传说中称天为「天父」,称地为「地母」,因为它能生养万物。

「地母」的观念或许发生于古代人类脱离狩猎生活时入农耕时代,崇拜地母,它的宗旨有二:

祈求五谷收获的丰盛。

当农民把锄头锄入土内,建筑物的其础插入土中时,一定招惹地神动怒,所以祭拜「地母」,以平息地神的忿怒。

又说女娲娘娘开天辟地后,有东王又和西王母就是人们所称的天又和地母。

女娲娘娘为人类的始祖,但民间视其为补大女神。有传说女娲娘娘是补伞能手,因此造伞业者奉女娲娘娘为祖师,另外绵线的纺织界、绣补业及瓦窑业者也尊奉她为守护神。

正月廿日为女娲娘娘的圣诞。

客家习俗称这一天为「天穿日」,各行各业都要停止工作一天。

G. “篁”这是什么字


huáng
〈名〉
(1)
竹田,竹园
[bamboo
garden]
篁,竹田也。——《说文》
蓟丘之植,植于汶篁。——《战国策·燕策》。裴骃集解引徐广曰:“竹田曰篁。”
(2)
竹丛;竹林
[bamboo
grove]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楚辞·山鬼》
篁竹之中。——《汉书·严助传》
(3)
又如:篁阵(竹林);篁迳(竹林中的小路);篁路(竹林中的路);篁筱(泛指密密的竹林)
(4)
竹名
[bamboo
name]
隔篁竹闻水声。——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5)
又如:篁筱(篁竹和筱竹);篁笋(一种笋名)
(6)
泛指竹子
[bamboo]。如:篁山(长满竹子的山)

H. 关于泉州市的生物小论文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9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经济中心。北承省会福州、莆田,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全市人口762万人(不含金门县),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族占1.8%。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风物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格。儒、释、道三教并盛,互为融合。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泉州是著名侨乡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624万人,港澳同胞70万人。在台湾,有44.8%的汉族同胞(约900万人)祖籍泉州。
泉州市市雕飞天迎宾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海拔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区。戴云山脉从东北部向西南延伸,主峰海拔1856米,有“闽中屋脊”之称。境内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盆地平原过渡。泉州海岸线曲折蜿蜓,大部分为基岩海岸,总长约421公里,有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及肖厝、崇武、后渚、梅林、石井等14个港口。泉州地跨中南两个亚热带,即戴云山西北部常年温暖、常绿阔叶林带和东南部常年湿热、有短期干旱的亚热带雨林带。泉州常年雨量充沛,境内溪流多达35条,总长1620公里 ,水资源相当丰富。泉州地区太阳辐射总量较高,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加上雨量充沛,堪称“闽南大温床”,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糖、油、麻、林、果、茶等经济作物极为有利,是乌龙茶、桂元、柑桔的全国生产基地。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产量较大的鱼类有20多种。浅海滩涂面积118万亩。盛产牡蛎、蛏、蛤、螺、海带、紫菜等贝、藻类。主要有铁、猛、金、煤、石英砂、花岗岩、高岭土、地热、矿泉水等20多种。
泉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27处。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各种宗教兼容并存,东西文化交汇荟集,特别是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诸多宗教遗迹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现,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特产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木偶头、老范志万应神曲、料丝花灯、清源茶饼、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永春纸织画。 Quanzhou为泉州的英文名称。
[编辑本段]现任领导
市委书记:徐钢;市长:朱明 徐钢任中共泉州市委委员、常委、书记职务;黄少萍、廖小军任副书记
[编辑本段]地质地理
泉州依山面海,泉州丰泽街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1000多万亩,耕地217万亩,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海域面积7864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421公里,大小港湾14个,岛屿208个。深水良港多,可建万吨以上深水泊位123个,湄洲湾南岸的肖厝港和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良港。泉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5℃~21℃,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如春,古诗称泉州“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故泉州有“温陵”雅称。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全市林木蓄积量1833万立方米,地表水总量87.6亿立方米,可供开发的水电资源43万千瓦。主要矿产资源有高岭土、花岗岩、辉绿岩、石英砂、石灰石、煤、铁、锰、地热、矿泉水等20多种。水产资源丰富,可作业的海洋渔场面积5000多平方公里,可供开发利用面积118平方公里,主要水产生物50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盛产牡蛎、蛏、蛤、螺、海带、紫菜等贝、藻类200多种。
[编辑本段]历史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行政区划建制几度变迁。唐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政督察区、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史前
泉州开拓甚早。在晋江流域的各县,都有大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闽越族“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
前秦
夏、商两代,今泉州地理区划属扬州。
西周时,为七闽地。出现关于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居住在这里的闽越人擅长造舟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后,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闽中,或为王,或为君,并服于楚,泉地属之。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为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都东冶。泉地属闽越国。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闽越国不断举兵侵百越,汉兴师问罪,废除闽越王封号,并先后封两王(越繇王与东越王)以共领前闽越国地。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越王因叛被杀,汉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并命军吏徙闽越民于江、淮间。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逐渐繁衍,设立冶县,隶属会稽郡。泉地属冶县。后又改属会稽南部都尉的侯官县。
三国
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及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厦门市、莆田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区。今德化县属侯官县。
两晋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属晋安郡;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部分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后改南安江为晋江。
南北朝
梁·天监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市丰州镇)。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南安郡初隶江州,普通六年(525年)改隶东扬州。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
陈·光大二年(568年):于晋安郡置丰州(治所设在闽县,今福州市区),南安郡属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所辖。

开皇九年(589年): 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 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于是,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
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今泉州市地除德化因侯官县废归属闽县外,均属南安县。

太宗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武德五年(622年),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并分南安地复置莆田县,属丰州。 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
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撤消,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
久视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市鲤城区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 在北隅依云榭筑衙,并建六曹都堂署及参军厅,衙前辟南大街为市。不久开始在治地建城,是为唐城。
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始。今后凡称“泉州”,即指今之泉州。 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
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至此,泉州领有五县。
开元间(713~741年),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37054户,约24.95万人。
天宝元年(742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属岭南道,领南安、莆田、仙游(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改为仙游县)、晋江四县,时为中州。
天宝间(742~755年),清源郡有23806户,160295人。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复为泉州。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福州都督府升节度使,泉州等六州属之。
大历六年(771年),罢节度使,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泉州仍属之。
贞元八年(792年),泉州刺史席相重修北楼。翌年欧阳詹作《北楼记》。
贞元十九年(803年)、长庆二年(822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后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今同安县)、桃林场(今永春县)、小溪场(今安溪县)。
贞元二十年(804年)七月,因福建观察使柳冕所奏,在泉州设万安监。浯洲岛(今金门)设牧马区属之。有陈渊率十二姓氏前往牧马,耕稼渔盐开始兴起,人口日益蕃衍。
贞元间(785~804年),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今德化)。
元和年间(806~820年),泉州有35571户,238400人,由中州升为上州。
大和年间(827~835年),泉州刺史赵棨增开泉州仁风门、素景东西两门,合四门,北城墙建有立候楼;又辟东街、西街通东西两门。
大中十一年(857年),设嘉禾里(今厦门),属泉州。
光启二年,王潮为泉州刺史,任内兴筑泉州子城,周三里又百六十步,辟东行春门、西肃清门、南崇阳门、北泉山门。
五代
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封为闽王。王审知死后,其长子王延翰继位,自称“大闽国”。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兄篡位称帝,国号大闽,泉州归之。升归德场为德化县,升桃林场为桃源县(今永春),大同场升为同安县,属泉州。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桃源县改称永春县。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至此,泉州计领六县。
后晋天福八年(943年),富沙王延政称帝于建州,国号大殷。开运元年(944年)年底,泉州改隶大殷。
开运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国号闽,泉州隶之;八月,闽主降南唐;九月,泉州归属南唐。南唐封留从效为晋江王。后汉乾佑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兼领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划归清源军,增领原属尤溪的常平、进城二乡。留氏卒后,继由清源军统军使陈洪进割据。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场为清溪县(今安溪)。
北宋
宋代的地方政权建置。基本上承袭唐朝与五代之州、县制。宋时的军、州、府实为同级行政机构,州、县以上的路,相当唐朝的道。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渡后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2县。
乾德二年(964年),清源军改名平海军,名义上归两浙西南路。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宋复灭吴越,平海军改为泉州。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顺归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纳入宋朝版图。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划莆田县百丈镇(今莆田大洋、新县、庄边、白沙乡)和仙游县游洋镇(今仙游游洋、石苍、钟山、象溪乡)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县)、福清边境的一部分地区,另置兴化县,县治设在古邑(今仙游游洋)。同年,建太平军,又改为兴化军,直属两浙西南路,辖莆田、仙游和兴化三县,军治亦设于兴化县治所在地。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划德化县九座山区(今仙游县凤山、西苑乡)归仙游县辖。长泰县析归漳州。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晋江县东北部16里置惠安县。至此,泉州领七县:南安、晋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独设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隶福建路。
熙宁初(1068~1070年):四县同巡检寨设置于永宁里石湖村,专管晋江、南安、惠安、同安陆路地方事务,额管125人。 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泉州升为望郡。
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县改称安溪县。至此,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
据史书记载:宋代澎湖已正式划归泉州,隶属晋江县管辖。
南宋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并归转运使。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五月,复置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二月,南外宗正司由镇江迁置泉州。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晋江县安海东西两市商人因争夺码头发生械斗,榷税官难以控制。朝廷差官临监,始置石井镇。朱松(朱熹之父)为首任镇官。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福建提举茶盐官兼领福建市舶司。十月,移司泉州。
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间,派水军长期驻守,并编管台湾户籍。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毗舍耶人再犯晋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称永宁寨),驻扎水军60名,以为防御。嘉定年间,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驻水军50名,并于永宁石湖新造军房50所,额定兵员325人。
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泉州城南置宝林寨,城东置法石寨,分兵守卫。
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三月,宋廷命福建提点刑狱陈公亮、漳州知州朱熹一同措置漳、泉、汀三州经界。因遭权贵豪强反对,无法实行。
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在晋江县围头澳置宝盖寨,由宝林移120名士兵来此守卫,节制建平、清石诸屯,加强海防。
淳佑间(公元1241—1252年),泉州户口增至255758户、1329940人,为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为望州。
景炎二年(1277年):改兴化军为兴安州。年底,兴安州即为元军所陷。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 元廷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兼领行征南元帅府事。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 ,元廷在泉州设置市舶提举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图。元朝统一中国后,施行行省制度。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地方政权机构,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领南安、晋江、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惠安七县及南、北二录事司(以领在城之民);翌年,南北二录事司合而为一。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廷令各路府、州、县设儒学教授、学正、教谕。泉州路总管府儒学设教授、学正、学录各1员,训导6员;县学设教谕1员、训导2员。
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二月,再设泉州行省。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并入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九年复设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泉州路始设阴阳学,依儒学、医学之例,路设教授、学正各1人,县设训术1人,教授天文、历算、周易、数学
至元二十七年前后,开始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泉州路同安县。当时澎湖列岛有居民1600余人,贸易至者岁常数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称。
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为图琉求(今台湾),改福建行省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遂徙治泉州,辖诸州。大德三年二月罢,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帅府,移治福州。
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改泉州路总管府为泉宁府。
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复为泉州路,隶属江浙行省。
皇庆二年(1313年),兴化县治由游洋迁至汀溪(今莆田新县)。民间称前者为旧县(今仙游古邑),后者为新县。
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泉州设都转运盐分司,直属户部,专掌场灶榷办盐货及批验盐商引目等事。
至治年间(1321~1323年),福建境内设八个路,均归江浙行中书省管辖。兴化路下领莆田、仙游、兴化三县。
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为福建设省的开始。
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立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隶之。
至正十八年(1358年),设立泉州分省。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 十二月,吴王朱元璋命左御使大夫汤和、中书平章廖永忠率领舟师2万人从明州(今浙江宁波)航海攻克福州。汤和遣元降官原福建行省参政袁仁招谕兴化、漳、泉诸路。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明”。二月,泉州路降于明。泉州置卫指挥使司,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隶福建都指挥使司。这是明朝在泉州设置的第一批海防军卫所。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福建全省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改泉州路为泉州府,隶福建行中书省;罢录事司。泉州府仍领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县。
洪武三年(1370年) ,明廷在泉州设立福建市舶司,管理对琉球(今台湾)的贸易。
洪武七年(1374年) 正月,罢福建(泉州)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寇。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贸易基本停止。
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中书省机构,各省分别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等“三司”,以掌行政、司法、军政大权,并直属中央。布政使司下领府、州、县。改福建行中书省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隶之。
洪武十七年(1384年), 明廷实行防倭封海,废澎湖巡检司。
洪武二十年(1387年) 明廷命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沿海福、兴、漳、泉四府经略海防。改永宁寨为永宁卫,于浯洲置金门守御千户所,另筑峰上、田浦、官澳、陈坑、烈屿、祥芝等处巡检司,屯兵驻守,以备倭寇。祥芝巡检司并造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寓铺六,有南北二门。始筑厦门城。至洪武三十一年,在泉州沿海先后增设:永宁卫,福全、崇武、中左、金门、高浦5个守御千户所,巡检司45个,筑卫所司城16座,以加强海防。

清承明制,全国分为十五省,实行省、府(州、厅)、县三级制。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归其所辖。泉州府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
民国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州府,复县设道。泉州初归厦门道,后属泉州道。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划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晋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惠安、金门(待统一)八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闽变"后成立兴泉省,设省政府于泉州,不久即废,后改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直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
泉州于1949年9月1日解放,并于9月9日设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辖晋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门(待统一),政区依旧。同年12月,德化县归之。1950 年3月改称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德化归永安专区;9月改为晋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政区依旧;10月德化复归所辖。1951年1月划晋江县城关和近郊设泉州市。1955年3月改为晋江专区专员公署。1956年5月撤销闽侯、永安专区,划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县归泉州。1958年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归福州所管。1963年4月析大田县归三明专区。1968年9月撤销晋江专区专员公署,成立福建省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6月析莆田、仙游归莆田专区,同时划同安县归晋江专区。1971年6月改称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1973年6月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85年5月撤销晋江地区,原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辖县体制,辖鲤城区、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门县(待统一)。1987年12月,析晋江县石狮、永宁、蚶江三镇和祥芝乡为石狮市(县级市)。
1992年和1993年,晋江、南安相继撤县设市。1996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为泉州市政府派出机构,析原惠安县所辖的涂岭、后龙、南埔、山腰和埭港5个镇及国营山腰盐场归其所辖,1997年6月,从鲤城区析出丰泽区、洛江区。2000年肖厝管委会改为泉港区。至此,泉州市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泉港、清蒙共计四区三市五县和一个管委会。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泉州市辖4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泉州市 面积11244平方千米,人口762万人(常住人口,2006年)
丰泽区 面积 132平方千米,人口 18万。邮政编码362000。
鲤城区 面积 52平方千米,人口 27万。邮政编码362000。
洛江区 面积 382平方千米,人口 17万。邮政编码362011。
泉港区 面积 326平方千米,人口 37万。邮政编码362801。区人民政府驻山腰街道。
石狮市 面积 189平方千米,人口 31万。邮政编码362700。市人民政府驻八七路。
晋江市 面积 721平方千米,人口103万。邮政编码362200。市人民政府驻罗山街道世纪大道。
南安市 面积2035平方千米,人口148万。邮政编码362300。市人民政府驻溪美镇。
惠安县 面积 762平方千米,人口 92万。邮政编码362100。县人民政府驻螺城镇。
安溪县 面积2983平方千米,人口107万。邮政编码362400。县人民政府驻凤城镇。
永春县 面积1452平方千米,人口 55万。邮政编码362600。县人民政府驻桃城镇。
德化县 面积2210平方千米,人口 31万。邮政编码362500。县人民政府驻浔中镇。
金门县(待统一)
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编辑本段]文化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光明之城”的美誉。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40处,县(市)级600多处。其中极负盛名的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惟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国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灵山圣墓、千年古刹开元寺及东西塔、记载古代海上交通和贸易的九日山祈风崖刻、广受台胞和海外侨胞信众膜拜的天后宫妈祖、民族英雄郑成功史迹与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阳桥、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以及与惠东民俗、海滨风光、石雕艺术融为一体的崇武古城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和秀出东南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使泉州成为一个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旅游胜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到此观光。泉州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蜚声海内外的有:晋唐士乐余韵南音、宋元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和中国一绝“提线木偶”。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伊斯兰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留下大量遗迹,使泉州成为多元文化融洽交汇、和谐共处、互促共荣的载体。作为南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泉州具有薪传不息、独树一帜的武术文化。
泉州是中国历史上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有着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开放港口城市。自唐代开埠,即为中国南方四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跃居为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驰誉世界,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相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呈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I. 篁是什么意思

形声。字从竹从皇,皇亦声。“皇”意为“大批人群所跟随的王者”。“竹”与“皇”联合起来表示“大批人徒在王者率领下建造的大型竹园”。本义:人工建造的大型竹园或竹田。
基本字义
竹林,泛指竹子:幽~。修~。~竹。
详细字义
1、竹田, 竹园。

篁,竹田也。——《说文》

蓟丘之植,植于汶篁。——《 战国策·燕策》。 裴骃集解引徐广曰:“竹田曰篁。”

2、竹丛;竹林。

余处 幽篁兮终不见天。——《 楚辞· 山鬼》

篁竹之中。——《 汉书·严助传》

独坐幽篁里。——《竹里馆》

又如:篁阵(竹林);篁迳(竹林中的小路);篁路(竹林中的路); 篁筱(泛指密密的竹林)。

3、 竹名。

隔 篁竹闻水声。——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又如:篁筱(篁竹和筱竹);篁笋(一种笋名)。

4、泛指竹子。如:篁山(长满竹子的山)

热点内容
故事数学题 发布:2025-07-01 19:00:18 浏览:952
教师基本情况登记表 发布:2025-07-01 17:05:51 浏览:241
英语辅导报社 发布:2025-07-01 16:38:23 浏览:143
高一语文综合试卷 发布:2025-07-01 16:38:21 浏览:589
而且英语 发布:2025-07-01 14:58:57 浏览:936
个人师风师德自查报告 发布:2025-07-01 13:46:43 浏览:476
物理家庭电路 发布:2025-07-01 13:30:04 浏览:464
物理因子 发布:2025-07-01 13:05:18 浏览:844
汉乐府诗有哪些 发布:2025-07-01 08:41:05 浏览:409
短篇小说班主任 发布:2025-07-01 05:53:13 浏览: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