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的历史
『壹』 紫砂文化的历史故事
中国宜兴有丰富的紫砂矿藏,在丁蜀镇黄龙山一带的岩石之中,有天然化学成分较合理的紫砂等泥,质地细腻,可塑性强,渗透性好,品质极优,色泽红而不婿,紫而不姥,黄而不妓,墨而不黑。经过加工处理后,就可以直接制坯,熔烧出的成品十分绚丽,赤似红枫,紫似葡萄,黄似柑桶,俏丽多彩。经过考古发掘,在宜兴丁蜀镇附近,发现新石器时代古窑遗址5处,西汉窑址3处,六朝窑址3处,隋唐五代窑址9处,宋元窑址20处,明清窑址60余处。宜兴的陶制品历史悠久,古今名士对其赞不绝口,苏东坡择居宜兴时,曾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十分挚爱。
宜兴盛产茶叶。自古名山出名茶。《宜兴县志》载:境内有名山136座。宜兴的国山芬茶始于三国孙吴时代,到唐朝,皇室将宜兴名茶列入贡茶之一。唐代最著名的贡茶院设在湖州长兴与常州义兴(即宜兴)交界的顾清山,每年役工数万人,采制贡茶顾诸紫笋达万斤以上。《宜兴县志》载:顾清贡院建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至明洪武八年(1375年),兴盛时期长达650年。宋人蔡宽夫在《诗话》中云:湖州紫笋茶出顾猪,在常、湖(指常州和湖州)两郡之间,以其萌苗紫而似笋也。每岁人贡以清明日到,选荐宗庙,后赐近臣。
苏东坡在《次韵完夫赠之什,某已卡毗邻与完夫有庐里之约》诗中曰:柳絮飞时笋捍斑,风流二老对开关。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患山。竹荤凉风眠昼永,玉堂制草落人间。应容缓急烦间里,桑括聊同十亩闲。宜兴还有煎茶的良泉。宋代从徽宗帝到士大夫提倡品茶,细吸慢饮,鉴别优劣,欣赏品味。认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用宜兴的金沙泉水煮的茶,味醇、形美、色翠。因此,金沙泉水也列为贡品,与贡茶同时专程由水路运往京城长安。苏东坡滴居宜兴蜀山讲学时,非常讲究饮茶,有所谓饮茶三绝的美称,即茶美、水美、壶美,惟宜兴三者兼备。苏东坡用的茶叶是阳羡唐贡茶;烹茶的水一定要是金沙泉水;茶壶一定要是紫砂提梁壶(即今东坡壶)。苏东坡在《调水符》的诗序中写道:爱玉女洞中水,既置两瓶,恐后复取为使者见给,因破竹为契,使金沙寺僧藏其一,以为往来之信,戏谓之调水符。其诗云:欺漫久成俗,闹事有弃糯;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古人辨淄混,校若鹤与免;吾今既谢此,但视符有元。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余;多防竟无及,弃直为长吁。这里说的是,苏东坡经常派书憧从蜀山到金沙寺去挑水,日子一久,书憧苦于往返劳顿,就从半途的丁山取水回去。可是,丁山的河水烹的茶,苏东坡一尝就能辨出来。他为了饮到金沙泉水烹的茶,就想出一个法子,事先与金沙寺老僧商量好,将一块竹牌一劈为二,为竹制桃符,一交老僧,一交书健,到金沙寺取水,他们必须交换,这样书憧就无法偷懒了。这种桃符与现代老虎灶使用的水筹,有相近之处,这也是苏东坡的遗存。
宜兴民间有许多关于紫砂壶的传说,最为广泛流传的故事是:宋朝时,宜兴有一富户造屋,当快要完工时,主人发现墙砌得不平不直,就让工匠推倒重砌,在拆墙时,发现空斗墙内有一把茶壶,原来是有位工匠喝茶时放在墙中的空隙处,一时忘了,砌在墙里。大家把壶盖掀开一闻,茶叶竟然香醇如故,没有变味。这样,紫砂壶泡茶数日而不傻的事实就广为流传开来。这个故事虽然无籍可查,但可说明:紫砂壶在宋代已经为人们普遍使用。明代蔡司摆在《雾园丛话》记载:余于白下(今南京)获一紫砂罐(《先进录》曰:俗称壶为罐也),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据《松江县志》称:孙高士即孙道明,字旺叔,号清隐,华亭(今上海)人,生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在元代生活了70年。这里明确证实:紫砂壶在元代已流传,并在壶上镑刻铭文,否定了明代金沙寺僧和供春为宜兴紫砂壶始祖的结论。清代乾隆年间的宜兴蜀山人潘埠,字士珩,号裔溪,所著《腾帚续集,再考陶壶记》中指出:最早的陶壶创始人不是金沙寺僧及其徒弟供春;而金沙寺僧的制壶手艺是从蜀山三姑夫人庙僧传授而来,三姑夫人店僧制作的陶壶却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择居宜兴蜀山时设计的;苏东坡设计的陶壶式样,可以从元代大画家倪璜写真的《庙僧制壶图》得到印证。潘摞以其博览群书,广辑论据,特别强调指出:口碑载道是胜过捧唱的虚伪石刻及制版文字的。他还记录了有关陶民对苏东坡吩咐三姑夫人庙僧作陶壶的传记及其陶壶的式样。这一切还不足以证明苏东坡是宜兴紫砂壶的始祖,人们需要有实物遗存佐证。1976年基建施工中,发现宜兴丁蜀镇蠢野羊角山宋代龙窑窑址,发掘中获得平盖龙头双条把壶、高颈六方壶和苏东坡设计的提梁壶(亦称东坡壶)等实物遗存。从而,苏东坡设计提梁壶得到了实物证实。提梁式紫砂壶是苏东坡在蜀山讲学时亲自设计的。他烹茶审味,怡然自得,因此,他写下了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每当茶后,他总要捧着这把紫砂提梁壶玩赏一番,过了一阵,壶身久且色泽生光明,更觉神奇,视为珍宝。于是,他又写下了著名诗句:青烟白菜炒米饭,氏壶天水菊花茶。
『贰』 紫砂泥什么朝代开始有的。
紫砂在中国有近千年的历史,应该是始于北宋,明清时期开始非常盛行。欧阳修的诗词里就有好多描述紫砂的。最近有一部专门记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里面有一集就是专门介绍千年紫砂的。
『叁』 紫砂壶的历史故事,短的
乞丐的紫砂壶
从前,有一个大财主特别喜欢喝茶,凡是到他家喝茶的人,无论贫富,只要来,他就好生招待。一天,来了一个乞丐,不言讨饭,只说来讨茶喝。下人见此,连忙让他进屋,给他倒一杯茶。乞丐看了一下,说:“茶不行啊。”下人见他懂,连忙换好茶来。他闻了闻,说:“茶好,但水不行,需得某地的泉水方好。”下人知他有些来意,忙取了早有储备的泉水,再泡茶来。乞丐尝了一口,说:“水是好水,柴不行,柴需用某山阴面之柴,阳面之柴质松,需阴面质紧坚硬的柴方好。”下人连忙取好柴再烹,并请出老爷。茶重新上来后,老爷与乞丐各饮一杯。乞丐说:“嗯,这回茶、水、柴、火都好了,只是壶不行。”老爷说:“这已是我最好的壶了。”乞丐从怀里掏出一把壶,让下人重新泡一壶茶来,味道果然不凡。老爷起身作揖道:“我愿买你这壶,要多少钱都可。”乞丐连忙倒掉茶,收起壶就走。老爷赶忙拦住,说“我愿出一半家产要你这壶”。乞丐不言,只是要走。老爷急了,说“我愿出全部家产买你这壶”。乞丐听了,就笑起来。说道:“我要是舍得这壶,也不会落今天这种地步。
邵大亨的紫砂壶
清代茶壶制作大师邵大亨,为人慷慨豪爽。他所做的茶壶,意气相投者,免费赠送,语不投机者千金难求。 苏州某巡抚绞尽脑汁觅得一壶,十分珍惜。一年中秋,坐船出城赏月,一名侍女端盘献茶,不想船身摇动,侍女站立不住,把“大亨”壶摔得粉碎。巡抚大怒,把侍女吊起来,重重鞭笞。这时,正好邵大亨也和朋友泊般在近处赏月,闻得缘由,就叫巡抚过般来看壶。巡抚过来一看,见16把大亨壶罗列桌上,件件精品。邵大亨力劝巡抚宽恕侍女,并许诺其从16把壶中挑选一件。巡抚从其言。巡抚一走,劭大亨便把余下的15把壶统统砸碎,悻悻地说:“为了我的壶,竟有人玩物丧命,再不做壶了。”
杯在壶上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和尚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令我满意的老师。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有的画技还不如我。” 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 年轻人问:“画什么呢?”释圆说:“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爱品茗饮茶,尤其喜欢那些造型流畅古朴的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茶壶?”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于是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成了一把倾斜的紫砂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注入到那茶杯中去。年轻人问:“这幅画您满意吗?” 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说:“你画得是不错,只是将茶壶与茶杯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啊。”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杯往茶壶里注水的?” 释圆听了,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是将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呢?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脉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年轻人眼前一亮。
宿命
以前有个秀才,家贫如洗,却特别喜欢品茶,有一天,一个算命先生指着他心爱的紫砂壶对他说,这个紫砂壶会在某日的正午被木头打破。秀才不信,到某日快到正午的时候,他在院子的空地上放一张桌子,把紫砂壶放在上面,等着正午的到来。正好,邻村有人要请他去写对联,因为急用,已经来催了几次了,秀才却说一定要等正午过了,看木如何克土后再去。他妻子很生气骂道,“家里都没米下锅了,你还不去帮人家写对联赚几个润笔钱,成天就对着这个茶壶!”一气之下,拿起手中晾衣服用的木杆,把紫砂壶打烂了。 这时,正好是正午!
『肆』 紫砂壶是从什么年代兴起的
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版谓“人间权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紫砂壶,曾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现也有机器大批量制造的。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紫砂壶的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伍』 紫砂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紫砂壶的历史
唐宋两代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高峰期,而明代则是中国饮茶史上的又一高峰。紫砂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北宋梅尧臣、欧阳修、苏东坡等诗人曾有记载紫砂壶的诗句。有关紫砂壶的最早文献资料见于北宋仁宗时进士梅尧臣《宛陵簿集》中的两居诗。梅尧臣的《一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诗中的“紫泥新品”被认为是紫砂陶登上了陶文化殿堂的最早记录。稍后于梅尧臣的大诗人苏东坡,在谪居宜兴时,曾亲自设计一种提梁式的紫砂陶茶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松风竹炉,提壶相呼”,有“饮茶三绝”之说。后人将这种式样的提梁壶命名为“东坡壶”,相沿至今。
元代时,紫砂陶的烧造工艺有了一定的发展,开始在紫砂壶上镌刻铭文。元朝时已有用紫砂壶沏茶的风气。
到了明代,紫砂壶才开始真正兴盛起来,尤以宜兴的紫砂壶为名。紫砂壶也已由日用品进入到工艺美术品的境地。明代时,宜兴的紫砂工艺盛极一时,空前繁荣,明代是紫砂壶的兴旺成熟期,名手辈出,代有精品。万历年间继起的名家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称为“四大家”。“四大家”以后有李养心,也是万历时名艺人,他善于制作小圆壶,朴素带艳,世称“名玩”。明代壶艺最高的是时大彬,他的作品淳朴古雅,有“砂粗、质古、肌理匀”的特点,标志着紫砂壶艺的成熟。
明末清初,壶艺的风格日益倾向于精工巧妍一途。清代,紫砂壶的式样变化多端,新品种不断增加。其中有借鉴花果造型和仿古铜器式样的茶壶,还有用各种粉彩山水装饰的紫砂壶,以及各式紫砂象形果品。由于壶艺精进,紫砂壶常被宫廷皇室选为贡品,并远销欧洲、东南亚及南美各国。清代的紫砂壶壶形日渐缩小
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又名宜兴紫砂壶。紫砂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以沏茶和饮茶的一种实用器具。紫砂壶因其悠久的制作历史和古朴而精美的艺术造型成为目前收藏品中一种极具收藏和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紫砂壶烧制的原料为泥土,紫砂壶泥分为三种:紫泥、绿泥和红泥。可以烧制紫砂壶的泥一般深藏于岩石层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泥层厚度从几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有关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黄泥属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含铁量很高,最高含铁量达8.83%。紫砂壶在高氧高温状况下烧制而成,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触,烧制温度在1100-1200°C之间。紫砂壶成品的吸水率大于2%。
在显微镜下的紫砂壶既是周身布满气孔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大多数是由石英、赤铁矿和云母等矿物组成的,也有少量的是高岭石等单一矿物组成;团聚体内部的为闭口气孔,而包在起周围的为气孔群,即开口气孔。紫砂陶器在烧制过程中,就因这种特殊结构的团聚体产生较大的收缩而生成一层断断续续的开口气孔群。据测试,紫砂陶器的气孔率约为5%。紫砂壶的气孔率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正因其这种独特的质地,使紫砂壶极适于沏茶。紫砂壶所沏的茶水,色香味俱全,配以其精美的艺术造型,使品茶达到完美的境界。
据《阳羡瓷壶赋
『陆』 紫砂壶的由来
紫砂壶宋朝就开始流行了,苏东坡、梅尧臣等大文豪留下了一些咏茶名篇、名句。其中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就讲了用紫砂陶壶烹茶。但宋朝紫砂制作的资料很少留下来,又鲜有实物,究竟如何,还有待考证。紫砂制作的历史一直到明朝才清晰起来。紫砂壶的出现,主要来源人们的实践,人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茶味隽永醇厚,由于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紫砂壶泡茶就流行开来,紫砂制作家也应运而生。
有可靠文献记载,明朝正德、嘉靖时期的龚春(供春)是推广紫砂壶的重要人物,有人说他是创始人,但紫砂壶宋朝时期就开始出现,自然说龚春是创始人不妥。龚春作为最出名的紫砂制作人,其实他流传的作品也无法证明其真。龚春把手艺传给时大彬、李仲芬,这两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大师。时大彬制作紫砂壶风格高古,造型流畅灵活,不求工巧雕琢,但求朴雅坚致,妙不可思。徐友泉,手工精细,擅长将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壶,古拙庄重,质朴浑厚。以上4人可以称为第一代的紫砂壶大师。
『柒』 紫砂有多少年历史了是始于什么朝代啊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专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属“陶朱公”。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如:供春,陈曼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