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目录
1. 初中教材所有科目的目录(内蒙古)
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思品、历史、地理)、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体育。总分满分为640分,其中各科目满分分值分别为:语文、数学、英语均为120分;文科综合为100分(其中思品30分、历史40分、地理30分);理科综合为150分(其中物理70分、化学50分、生物30分);体育为30分。
2.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初中历史目录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 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3. 人教版初中历史目录
七年级。中国古代史
上册:中华文化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同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下册:繁华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八年级中国近代史
上册: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经济和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技教育与文化。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
九年级。世界发展史
从世界古代史到现代史。从社会性质分为两大主题。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从地形分为两个方面。西方发展史。东方发展史。
如果觉得不详细。再联系我、、、给我评分那 记得
4.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 北平
主要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决定了新中国的国旗,代国歌,首都,采用公元纪年
{决定 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意义:为新中国的正式成立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2)开国大典{1949 10 1 北京
{毛泽东宣告:中华………………(湘潭口音)
{ 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合法政府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结束了中国100多年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壮大了世界和平、命主、社会主义的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人民的解放斗争
(还没写玩,明天继续写。记得金币哟~没有就不发了~~~~气死你!)
5. 初中《历史与社会(一至三年级)》教科书总目录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配套练习
期中练习卷
班级____ 学号_____ 姓名______ 成绩_____
一、基础达标(本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14世纪欧洲工商业的兴起,改变了农业社会的面貌,这里所指的“工商业”中的“工”主要是 ( )
A.手工作坊 B.手工工场 C.工厂 D.工业
2.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小巧而又成本低的家用机械钟表最早开始生产是 ( )
A.13世纪 B.17世纪 C.19世纪 D.20世纪
3. 16世纪西欧各国大力发展工商业,推行重商政策,这说明了 ( )
①商人地位的提高 ②西欧已经发展成为商业社会
③工商业成为当时最主要的产业
④西欧各国君主认识到工商业对国家发展的巨大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14到16世纪,欧洲手工工场的产生和工商业的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们有 ( )
①诞生了商人、手工工场主、工人三个阶层 ②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③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 ④引起了人们思想文化的变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是 ( )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兴起 B.封建贵族文化的兴起
C.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D.现代文化的兴起
6.工业革命来临时期,人们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天赋人权”思想的提出在( )
A.文艺复兴时期B.宗教改革时期C.启蒙运动时期D.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7.上述思想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革命成功后在许多法律文件中都得到了体现,其中体现的最集中明确的文件是 ( )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拿破仑法典》
8.当西方各国陆续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国的封建社会也步入了盛世的繁华,下列属于繁华表现的有 ( )
①中国人口接近三亿 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商业市镇增多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④各种服务性行业兴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9.明清时期出现的盛世繁华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这些危机包括 ( )
①皇权高度强化 ②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联系密切
③国家日渐闭关自守 ④西方人开始将寻求财富的目光投向中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工厂的生产与手工工场的生产比 ( )
①对环境破坏更大 ②劳动纪律更严 ③分工合作的程度更细 ④工作效率更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1.下列哪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果的具体表现: ( )
①欧洲掀起非洲内陆探险热
②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奴隶贩子
③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
④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2.“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这主要是由于 ( )
A.在此以前未出现著述世界历史的史学家
B.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曾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
C.其探险打破了人类彼此隔绝的生活状况,促进了世界各族历史的融合、统一
D.其探险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13.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新的内容和意义,表现在: ( )
①创立拜上帝会,发动群众,举起反清义旗
②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③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④颁布了革命纲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4.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是在 (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iC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15.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自强”
C.“求富” D.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16.中国最早正式改用公历是在 ( )
A.1900年 B.1911年 C.1912年 D.1927年
二、尝试应用(本题有4小题,共36分)
1.判断下面的表述是一个事实,还是一个观点,请在相应的位置打“√”。(8分)
事实 观点 表 述
( ) ( )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但农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体。
( ) ( ) 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我国蒙古草原西部的准噶尔部落在沙俄的
支持下屡次向清朝廷挑衅。
( ) ( ) 19世纪初,中国人口超过3亿。
( ) ( ) 康熙、乾隆皇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2.有人认为:“明治维新唯系天皇圣明,锐意革新,遂振日本国威,摒除内忧外患,立日本国典型和平、民主、富强之形象,实乃东方之大幸,世界之大幸。”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10分)
3.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请列举四个发生在19世纪涉及这一内容的中外重大事件。(8分)
4.填图,并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在下面这幅地图上依次用红、绿、黄三种颜色标出在《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点;(4分)
(2)观察你描绘的地图,归纳一下这些通商口岸在地理上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这可以说明什么?(6分)
三、探究乐园(本题有1小题,共14分)
1.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结合工业革命两个阶段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革命两个阶段中分别出现了哪些新兴的工业部门?(4分)
(2)、工业革命两个阶段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社会生产、社会关系、国际关系、人们生活等方面去考虑)(6分)
(3)、工业革命的两个阶段分别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4分)
参考答案:
期中测试
一、基础训练
1、B 2、B 3、D 4、B 5、C 6、C 7、B 8、A 9、A 10、A 11、B 12、C
13、B 14、D 15、D 16、C
二、尝试应用
1、(8分)事实、事实、事实、观点(每一判断为2分)
2、(10分)上述观点不正确。(2分)明治维新的确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明治维新并非由于天皇圣明而成功,根本原因是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在新旧势力斗争中,人民群众是斗争的主力。(4分)明治维新之后仍然保留有封建残余,并非“民主、和平之典型”。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迅速走上扩张道路,侵略朝鲜、中国,是亚洲之大不幸,世界之大不幸。(4分)
3、(8分)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维新变法、辛亥革命(4分);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统一(4分)
4、(16分)(1)略(4分)(2)《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布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4分)这说明了外国列强侵略由沿海地区伸入到内陆地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分)
三、探究乐园
1、(14分)①工业革命第一阶段:机器制造业。(2分)②工业革命第二阶段:电力工业或化学工业(2分)(2)①生产力方面;工业革命第一阶段,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工业革命第二阶段,带来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分)②社会关系方面:工业革命第一阶段,近代两大直接对立阶级形成,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工业革命第二阶段,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2分)③国际格局方面:工业革命第一阶段,造成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的格局;工业革命第二阶段,东西方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但差距也进一步拉大。(2分)(3)对中国的影响;①工业革命第一阶段:A欧美列强工业革命完成后,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近代工业产生;C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等。(2分)②工业革命第二阶段: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C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6. 无敌初中历史年表的目录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
1中华文明的起源
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3统一国家的建立
4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5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6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中考综合练习一(1~4节)
中考综合练习二(5~6节)
第二章中国近代史
1侵略与反抗
2近代化的探索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4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5人民解放战争的解放
6近代中国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中考综合练习三
第三章中国现代史
第四章世界古代、近代史
第五章世界现代史
7. 中学政史地的最新目录
(3)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评价初探 沈莉芳
(5)关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性思考 龚关
(7)河南省高中思想政治选修课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 史晨卉
(9)教育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历史教学探析 黄建平
(13)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点滴思考 黄哲 (15)对《政冶生活》教材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程丽丽
(17)矛盾的背后 任亚波
(19)文学艺术史课教学中如何体现历史教学价值 王敬民
(21)从历史课多媒体技术的误用看主体性的缺失 吴晓燕
(23)新形势下历史教师的理念转变 魏艳侠
(25)地理课堂教学的“抛砖引玉” 杨明臻
(27)让“高效语言”为地理课堂“增效” 李姗姗
(29)让诚信之花在心中盛开 周静 (31)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理解能力培养浅谈 程兆霞
(33)对《正确面对理想与现实》一课几个知识点的辩证思考 王建庆
(35)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策略谈 李军伟
(37)刍议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欧颖
(39)导学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王军
(41)教学反思——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陈雪英
(43)浅谈高中历史学习中的记忆缺陷与策略 封雪
(45)试论高中历史分层次教学 杨万锡
(49)运用地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李锦英
(51)高中地理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郭金华
(53)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助推高效课堂构建 朱瑞丽 (55)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戴启科
(57)如何做一名成功的班主任 付杰
(59)浅谈高中政治课堂导入 冯华梅
(61)创新方法,让思想品德课堂更有效 孙文明
(63)中学历史教学中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陈毅
(65)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走进生活的一点思考 杨东林
(67)初中历史作业的有效布置及批改 李辉
(69)用史料丰富历史课堂——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李水玲
(71)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CAI课件的运用 赖建宁 (74)爱,铺就育人之路——巧用“望闻问切”把脉问题学生 钟云华
(76)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分析地中海气候为例 姚志杰 (78)浅谈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备考策略 侯娟
(80)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闫小伟
(82)强国之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战略抉择 黄增强
(84)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策略 马科垣
(86)阅卷,不仅仅是打分数——由考前模拟测试阅卷想到的 黄成省
(89)浅议高三历史复习策略 高士普
(91)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国地理“四部曲”有效复习 马婧
8. 急需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目录,初中的,还有2004年南昌中学用的是什么版本
川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目录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学习主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主题活动一 创办历史角
第二学习主题 国家的生产和社会变革
第1课 夏朝和商朝
第2课 西周的兴亡
第3课 春秋争霸
第4课 战国争雄
第5课 商鞅变法
第三学习主题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课 秦朝的统一
第2课 陈胜吴广起义
第3课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第4课 张骞通西域
第5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主题活动二 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
第四学习主题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课 南方的初步开发
第3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主题活动三 三国——南北朝历史综合学习
第五学习主题 中国古代文化(上)
第1课 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第2课 卓越的工程
第3课 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
第4课 汉字的演变
第5课 活跃的学术思想
第6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
第7课 多姿多彩的艺术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六学习主题 繁荣和开放的社会
第1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第2课 走向全盛的唐朝
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第5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第七学习主题 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中心的南移
第1课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第2 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第3 课 宋代的社会生活
第4 课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第八学习主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课 明清****集权的加强
第2课 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3课 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第4课 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第5课 封建帝国的危机
主题活动五 演讲会
第九学习主题 中国古代文化(下)
第1课 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
第2课 建筑奇观
第3课 科技巨著与史学巨著
第4课 唐诗与宋词
第5课 明清小说
第6课 石窟艺术宝库
第7 课 书法与绘画
主题活动六 走近印刷术
主题活动七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欣赏会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一学习主题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3课 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主题活动一 列强侵华史综合学习
第二学习主题 近代化的起步
第1课 洋务运动
第2课 戊戌变法
第3课 辛亥革命
第4课 新文化运动
第三学习主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一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二课 国民革命运动
第三课 人民军队的建立
第四课 红军长征
主题活动二 红军长征故事会
第四学习主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课 抗日救亡运动
第2课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3课 国共合作抗日
第4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主题活动三 抗日救亡歌曲演唱比赛
第五学习主题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课 全面内战的开始
第2课 国民党****统治的崩溃
第六学习主题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第2课 近代社会生活
第七学习主题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1课 教育和科学技术
第2课 思想文化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一学习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2课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第二学习主题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课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3课 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
第4课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主题活动一 调查十年“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破坏
第三学习主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2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第3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第4课 世界经济的奇迹
第5课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第6课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主题活动二 调查改革开放以来身边的变化
第四学习主题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课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第2课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第五学习主题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课 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
第2课 朋友遍天下
第六学习主题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课 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
第2课 教育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第3课 百花争艳的文艺园地
第七学习主题 社会生活
第1课 城乡人民生存状态的沧桑巨变
第2课 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主题活动三 访家史、写家史、讲家史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世界古代史
第一学习主题 史前时期的人类
第1课 人类的形成与文明的曙光
第二学习主题 古代亚非文明
第1课 上古亚非文明
第2课 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
第三学习主题 古代欧洲文明
第1课 古代希腊
第2课 古代罗马
第3课 中古时代的欧洲
第四学习主题 古代文明的交融
第1课 古代东方与西方的战争
第2课 古代东方与西方的交流
主题活动 马可?波罗东游寻踪
第五学习主题 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1课 古代的文字与文学
第2课 古代科学技术与造型艺术
第3课 古代宗教
世界近代史(上)
第一学习主题 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
第1课 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
第2课 英国的新生
第3课 美国的独立
第4课 法国大革命
第5课 殖民扩张与反殖民斗争
主题活动一 辩论会:我看拿破仑
第二学习主题 工业革命
第1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2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主题活动二 老照片 新蓝图——火车的历史与未来
第三学习主题 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第1课 美国南北战争
第2课 俄国农奴制的废除
第3课 日本明治维新
第四学习主题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2课 巴黎公社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世界近代史(下)
第五学习主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课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
第2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
主题活动三 辩论会:我看撒拉热窝事件
第六学习主题 近代科学与思想文化
第1课 自然科学的革命
第2课 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
世界现代史
第一学习主题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伟大的十月革命
第2课 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第二学习主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第1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第2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第3课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主题活动一 两次世界大战综合学习
第三学习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课 大战的爆发与初期阶段
第2课 战争的扩大和转折
第3课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第四学习主题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崩溃
第1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
第2课 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第3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第五学习主题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第1课 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第2课 非洲独立浪潮和
拉丁美洲国家维护主权的斗争
第六学习主题 当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1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向
第2课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主题活动二 演讲会:我与世贸组织(WTO)
第七学习主题 现代科技与文化
第1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2课 现代文学艺术成就
主题活动三 走进网络 史海泛舟
2004年南昌用的是人教版
9. 初中一年级历史上册目录
(上册的) 上下两册都有 别望了给我分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 华夏之祖
活动课一 寻找历史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活动课二 编历史小故事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活动课三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活动课四 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
活动课五 “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
(下册的)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3课 华夏之祖
单元检测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单元检测
期中测试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l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单元检测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