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李白生平重要经历

溘然病逝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
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拓展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参考
网络-李白 (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
㈡ 怎么看闻一多先生认为李白,杜甫相遇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惊喜的大事
闻一多先生认为李白、杜甫相遇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惊喜的大事,是在抒发自己的感情
多少年来,杜甫对李白的深情,一直源源不断地埋藏在杜甫的诗作中。杜甫诗集中收录的赠李白诗多至十五首,还有与李白有关的诗,合起来近二十首。
李白被世人嫉妒和咒骂,杜甫自己却比李白还憔悴,为他伸张正义。

(2)李白碰上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扩展阅读: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他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杜甫一生潦倒,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㈢ 李白的人生曾经碰上过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李白的人生碰到过重大的历史事情,就是他也不受唐玄宗的重视啊,也被扁过。
㈣ 关于李白的历史故事
1、天宝初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
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翰林。

㈤ 李白一生经历了哪些重大事件他的诗风有什么变化
李白有评论现实的诗篇。长安三年(四十二至四十五岁)。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终因吴筠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贺知章见其,叹为“谪仙人”,名动朝野。然唐玄宗只是用他来点缀太平,故其感到政治理想破灭。“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其蔑视帝王权贵的傲然作风,终为人所不容,故其再度出山。“五噫出西京”,三年翰林,使他认识到了统治访华团的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故开始写出一些抒发愤懑,抨击现实的诗篇。
㈥ 请问在李白身上有什么比较著名的事件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应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为被灭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说缺乏佐证。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李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一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
[李白手迹碑刻]
李白手迹碑刻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越州,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
㈦ 当诗仙李白遇上诗圣杜甫,那么会发生什么事情
红尘陌上,岁月无声。我们不过是这大千世界中的一粒微尘,以过客的身份行走在这茫茫人海。遥远的路上,有杨柳依依,有雨雪霏霏,有瘦马天涯,有渔舟唱晚。走着走着,就成了一个人:瞧,那远处有几点灯火,许是哪位红尘中的故人在寂寞的修行。
把中国这几千年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每一处都闪着微光,唐宋诗篇,千古流传。无论世事变幻,还是人生起落,都能在唐诗里遇见温暖。
于是,许多的诗人,在历史的长河边,留下了大量的诗篇;三杯两盏淡酒,或喜悦,或悲伤,或深情,或难忘。几杯浊酒,几行诗篇,沧海桑田斗跃于纸上。

乾元二年,华州及关中大旱,对于统治者的决策,他无能为力,他彻底对这官场失望了。于是放弃华州司公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后又辗转到了成都,并在此寄居了下来,生活过得十分艰难,还曾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历五年,他思乡心切,乘着一艘小船朝着家乡的方向出发,回家的路也不是那么顺畅,又是叛乱又是洪水,最终他病逝在这条去往家乡的小船上,时年五十九岁。
生于盛世,见过那繁华热闹,前半生生活美满,有知己相伴;走过盛世,见过那流离失所,中年失意生活贫困,妻子儿女相继离去。他走出了繁华,走近这乱世就走不出来了,眉头紧皱,眼含泪水,为黎民百姓,为那渐行渐远的大唐盛世难过。
相比较于陶渊明和屈原等人而言,李白和杜甫从“知己”这个层面来讲,又要幸运许多,戴建业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两人的相遇:“中国古代被称为“大诗人”的屈指可数,如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他们中间屈、陶、苏,在各自的时代都是孤日当空,唯独李白与杜甫是双日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