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县历史
文化名人众多。海陆丰大地地灵人杰,古代出现过叶高标、黄汉宗等一批版文化名士、现代出现了权创办得趣书室的农民运动领导人彭湃、著名音乐家马思聪、民间文学之父钟敬文、书画大师赖少其、战地作家邱东平等一批文化名人。
Ⅱ 海丰县的历史
海丰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东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渔猎种植,生息繁衍。《禹贡》有九州之说,时海丰属九州中的扬州南境;《周礼·夏官·职方》称为藩服之地;春秋战国属南越;战国入楚称百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岭南地区设立三个郡:南海郡(治所在今广州)、桂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象郡(治所在今广西凭祥市)。南海郡下设四个县:龙川县、傅罗县、番禺县、四会县,龙川县东境又设揭阳戍(在今丰顺),以推行“和辑汉越”的政策。海丰全境属南海郡傅罗县。
至秦末,诸侯纷纷叛秦,前204年,新任南海郡尉赵佗为防北方动乱波及岭南,于是割据岭南三郡,自立为王,国号南越。西汉建立以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西汉中央政府为加强对南越国的管辖权,封名织者为南武侯,在南越国境内建立小诸侯国名南海,其国境在秦龙川县东境,相当于揭阳戍管辖的范围。南海国却因联合闽越与西汉政府对抗,而被南越国收复,南越国更因胜战,将都城以南武侯之名号定名“南武城”,即今广州市。
海丰何时置县,史存二说。一说汉置,一说东晋咸和六年,析博罗置。据[唐]杜佑《通典》和[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皆记海丰为“汉旧县”①。晋成帝六年析南海之东为东官郡,海丰县改隶东官。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闽越王郢出兵攻南越,南越请求内附。南越平定后,建为汉十三州之一的交州,又增设了两个县揭阳县(今潮汕梅榕一带)、中宿县(今清远一带)。在汉代,海丰全境属交州南海郡傅罗县。东晋咸和元年(326年)析南海郡东部置东官郡。咸和六年(331)年,从博罗县析出宝安县、海丰县、安怀县(今东莞市);同年,原揭阳县拆为海阳县、潮阳县、绥安县(今福建省云霄县)、海宁县等四县。海丰县,隶属东官郡,辖地包括现海丰全境及惠来、普宁、揭西之部分地区。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并梁化郡、东官郡和南海郡一部分置循州(郡治今惠州),海丰改属循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循州改为龙川郡,海丰属龙川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龙川郡复为循州,海丰划东部置安陆县(今陆丰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安陆县复归海丰县,隶属岭南道循州。
武则天天授元年(690)改循州为雷乡州。玄宗天宝元年(742)改雷乡州为海丰郡(郡治在归善)。肃宗乾元元年(758)复改为循州,属循州。
五代十国时期,岭南一带为南汉所辖。大宝元年(958),改循州为祯州,属祯州。
北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因避太子趟祯之讳改祯州为惠州,海丰县属广南东路惠州。
元代海丰县属江西中书省广东道惠州路。
明代海丰属广东布政司惠州府。嘉靖三年(1524)海丰划出龙溪都合置惠来县。
清代属广东省惠州府。雍正九年(1731)海丰划出石帆、吉康、坊廓3都置陆丰县。海丰存兴贤、石塘、杨安、金锡4都。旧志称:纵横不过270里,即东40里至白沙,东北50里至伯公凹,东南70里至大德港,皆接陆丰;西130里至鹅埠分水塘,西北80里至赤石大安峒,西南90里至小漠旺官圩,南50里至汕尾海,北40里至栅仔岭,皆抵归善(今惠阳)。
民国2年(1913)属广东潮循道;民国9年撤潮循道,改属东江绥靖委员公署;民国19年属第十区行政视察专员公署(包括6县),后改属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包①杜佑《通典》和[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此两部书均为较早文献典籍。明嘉靖《海丰县志》据《通典》持汉建邑说。括海丰、惠阳、博罗、陆丰、河源、紫金、新丰、龙门8县)。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2年1月属东江专区,1952年1月至1956年2月属粤东地区,1956年3月至1959年3月属惠阳专区,1959年3月至1983年8月属汕头专区,1983年9月至1988年2月属惠阳专区。
新中国成立后,县区域废都约,实行乡镇建制。
1952年春,原属惠阳县的小漠、元澳2个建制乡,划为海丰县属。1958年冬原惠阳县的高潭区又划为海丰县属,至1962年7月高潭区复归惠阳县(今惠东县)。
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海丰、陆丰两县的行政区域上设置地级汕尾市,并析海丰县南部沿海的汕尾、红草、马宫、东涌、田墘、捷胜、遮浪7镇建置城区;设陆丰县北部山区的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护、南万、东坑等8个镇设置陆河县。汕尾市管辖城区、海丰县、陆丰县、陆河县。
1992年底,市城区设出田墘镇、遮浪镇,新建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1995年,设原陆丰所辖华侨农场为华侨管理区。以上两区属市政府派出机构。
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陆丰撤县建市(县级市),由省政府直辖,委托汕尾市人民政府代管。
2011年5月21日,深汕特别合作区授牌仪式在广州举行。海丰县划出鮜门、赤石、鹅埠、小漠四镇总面积463平方公里,规划控制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的“深圳汕尾特别合作区”的功能区。
2013年底,汕尾市城区、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梅陇农场、鲘门镇四地组合成汕尾红海湾新区。
Ⅲ 海陆丰的革命历史
摘录的,内容比较多,引自:
http://ke..com/view/21151.htm
海陆丰
汕尾市,是一九八八年初经国务院批准,以原海,陆丰的行政区域建立起来的地级市。辖海丰、陆丰,陆河三县和市城区,共设置3个办事处、40个镇、10个乡,13个农林场。总面积5271平方公里,总人口258.3万(1998年)。全市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近百万人。在口头上,人们仍沿用那个亲切而具有沧桑感的名字—海陆丰。
汕尾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东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渔猎种植,生息繁衍。《禹贡》有九州之说,时汕尾属九州中的扬州南境;《周礼.夏官.职方》称为藩服之地;春秋属南越;战国入楚称百越、秦至汉初,汕尾全境均属南海郡博罗县地域。汉元鼎六年(公年前111年)时海丰县隶属东官郡,辖地包括现汕尾市全境及惠来、普宁、揭西之部分地区。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东官郡与梁化郡等并置为循州,海丰县改属循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析海丰且东部置安陆县,安陆县治设在大安屯(今陆丰大安镇辖地),辖今之陆丰市、陆河县及惠来、普宁、揭西之一部,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又废安陆县,并复海丰县,仍隶属循州。五代十国时期,循州改为祯州,汕尾随属祯州。宋开宝四年(971年)设广南东路祯州,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赵祯(后即仁宗)名讳,改祯州为惠州,时海丰、博罗、河源、归善(今惠东)四县均属广南东路惠州。海丰县辖兴贤、金锡、杨安、石塘、石帆、吉康、坊廓、龙溪等8都。元代,汕尾地区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惠州路;明代属广东布政使司惠州府;清代属广东省惠州府;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丰县东部之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陆丰县。县治在东海(今陆丰东海镇),海丰、陆丰两县同属惠州府。民国初年,隶属广东省潮循,民国19年(1930年),隶属广东省第4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丰、陆丰均属粤东江专员公署管辖;1953年改属东行政公署;1957年隶属惠阳专员公署;1958年12月划归汕头地区专员公署;1983年9月,又归属惠阳地区专署管辖。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海丰、陆丰两县的行政区域上设置地级汕尾市,并析海丰县南部沿海的汕尾、红草、马宫、东涌、田乾、捷胜、遮浪7镇建置市城区;设陆丰县北部山区的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护、南万、东坑等8个镇设置陆河县。1992年底,市城区设出田乾镇、遮浪镇、新建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1995年,设原陆丰所辖华侨农场为华侨管理区,以上两区属市政府派出机构。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陆丰撤县建市(县级市),由省政府直辖,委托汕尾市人民政府代管。目前,全市管辖的区域(含代管)有陆丰市、海丰县、陆河县、市城区、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华侨管理区等一市二县三区,辖区内设有47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场,市政府驻汕尾市城区。
在全国,可能会有不少朋友,甚至在广东的朋友也许连汕尾的名字都未听说过,或也仅限于听说而己,并不真正对汕尾有多少了解。当然,更有的,只因另一个带“汕”字的城市——汕头经济特区,所以才连带的认为有头就有尾,由此才连猜带蒙而得到汕尾的一鳞半爪印象!
其实,只要提起汕尾的另一个名字——海陆丰,则恐怕普天之下,就算是海外,也没有几个人会不知晓的了!如就有这样一句民谚:“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有人对它作了这样的诠释,坚韧而彪悍的民风,总是孕育着躁动的期待,总是积淀变革的渴望,蓄势待发之后爆一声:嗨,咱们的海陆丰!汕尾市,就是基本上是在原海丰县、陆丰县的基础上设立的!说到汕尾,是绝对避不开“海陆丰”这几个字的!“海陆丰”在全国、在海内外的知名度,要远较“汕尾”为高,要响亮得多!(近年来,有不少人纷纷提议,要将汕尾市改为“海陆丰市”,甚至连本地的省人大代表也将此正式做为提案,提交到了省九届人大进行审议!)
现在许多人对海陆丰人的评价最多的就是凶悍,狠.确实,海陆丰人确实很凶悍,这其实跟海陆丰人民在抗日及革命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是一样的.当时很多人是“石敢当”。
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对海陆丰关于与潮汕扑朔迷离的关系。对于海陆丰属不属于潮汕有了争论。一段时期以来,汕尾人对于自己是否属于潮汕地区,也是很迷惑的。因为如从语言上,风俗和历史上来讲,他们大都可归作潮汕人。但却又因长时期远离潮汕的大本营,所以语言,风俗上又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对潮汕又缺乏认同感,并不怎么认同自己是属“潮汕地区”的一分子。另外,再加上其它各地的潮汕人,对是否把汕尾包括进大潮汕地区,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例如,很多潮汕的网络、网站,在论述潮汕的时候,就是一直认潮州,揭阳,汕头为潮汕三市。不少潮汕人也并不认同汕尾为“个己人”或“个D人”).另外更为可笑的是,在许多关于潮汕文化的书籍上,说潮汕分为潮州,汕头,揭阳三市,但却把汕尾的方言划入潮汕方言里面,而特别是陈泽泓的《潮汕文化概述》里面的关于考古学最早在潮汕地区的地方却是海丰,还有那本书里面也把海陆丰福佬话划入潮汕话。这让海陆丰人特别感到迷惑。总之,有相当一部分的潮汕的学者在论述“潮汕地区”的时候,也往往并不把“汕尾”包括进潮汕地区里边去的!可以这么说,历来,汕尾与其它潮汕地区的联系,并没有其它各潮汕地区间联系那么密切的,相反它与惠州的联系却反而更要强些!因为海陆丰地区长期属于惠州管辖,而且有一种惠阳人的认同感。当然在有些潮人网站,潮汕是包括汕尾的。同时在许多大学里面,一般海陆丰的人都归属潮汕。但海陆丰跟潮汕是否同体呢?目前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
当然人们一提起“汕尾”,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就将其与“潮汕”联系起来!汕头汕尾嘛,大家都是“汕”,大多数人又是同根同源,讲的语言,风俗习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不由分说的被连在了一起!但是汕尾,原名“汕美”,滨临南海,盛产鱼虾,素以滨海鱼港著称,有美丽的滨海风光,故得“汕美”之名。因此汕尾一开始就不是为了与汕头挂钩。当然原潮汕跟海陆丰的居民一样大都是从福建莆田、漳州一带过来的,而且两个地区都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区域,讲着同样的语言,过着同样的风俗习惯。而且在很久以前都是同一个行政区,如古揭阳就包括了这两者。这些都是把海陆丰划入潮汕区域的原因。
其实,汕尾人与其它地区的潮汕人,是有很大不同的!在海陆丰,沿海一带的潮汕文化与内陆一带的客家文化既独立发展,又互相倚重,既共生共荣又各有天地!或许是因为历史上长期归属广府文化跟客家文化并重的惠州府管辖的缘故,(只有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才归汕头管辖)而且又身处在客家人的包围圈之中,汕尾一面临海,其它身惠州,河源,梅州,揭阳中间,惠、河、梅都是客家地区,另与之接壤的揭阳部分,也大都是半客家地区,如揭西,普宁,只有惠来这么一个小缺口与潮汕其它地区相连,而本地北部山区,也有陆河等大量的客家人聚集地!所以人们俗称海陆丰人为“半山客”。但由于地缘的关系,不少礼仪习俗与潮汕其它地区是不大不同。但是在婚礼上,以前的海陆丰跟潮汕是不同的。以前的海陆丰婚礼办得有点象丧事。海陆生女儿出嫁,同寅姐妹都来作伴,唱了三夜哭嫁歌。临嫁前夕,母亲嫂子等女眷也加入哭嫁的行列。上花轿(上车)时,一家人哭哭啼啼,号啕如送丧。而新娘的打扮,却是一身白衣白裙。手持雨伞,俨若孝妇样子。但现在这种婚礼基本上消失了。
两者最大的区别应该是两地心理上的互相诋毁。
例如潮汕人说海陆丰人为“充场”?,而海陆丰人称潮汕人涩(啬)仔。可见两地心理上并不那么认同对方为自己人。当然在其他心理归属上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我觉得他们还是有区别的。但是海陆丰文化并不是潮汕亚文化,我们也不承认。更不能说是福佬亚文化,海陆丰语言文化更接近于闽文化。我相信我们大部分海陆丰人是不愿意做人家的文化归属而没有自己的文化的.
另一个不同点就是语言。汕尾的方言是很杂的,基本上海丰县,陆丰县,城区等,大部分地区通行的是
“福佬话”。即深受客家话跟广府话影响的闽南话。而陆河县,海丰县与陆丰县的北部少部分地区,则有不小的部分讲的是深受“福佬话”影响的“客家话”。还有少量讲白话的集中于汕尾港和马宫港,使用人口多数为深水渔民。其它还有“占米话”,“畲语”等!其中,“占米话”是一种含有官话成份但深受客家话、闽南话影响的混合型方言,有陆丰市西南镇青塘村、大安镇坎石潭和海丰县平东镇龙吟塘3个方言岛,使用人口约9000人。“畲语”是聚居住在海丰县鹅埠镇红罗村的畲族居民所操的本民族语言,使用人口约180人。下面简单说一下潮汕话跟海陆丰福佬话的区别:海陆丰人说东西是“连细”或者“人细”
还有原潮汕地区讲话用“啖”,而海陆丰用讲,这点跟福建闽语还有台湾话相同。其他的其他上是相同或相似。但是,我认为东西跟用什么说话是一个群体的很重要的标志。
海陆丰人的语言,无论是潮汕话,还是客家话,彼此都早已深深地受到了对方的影响,而形式发生了大变!例如:相对于潮汕其它的地方,海陆丰人讲的“福佬话”因受客家人的影响,相对于其它地区的潮汕人讲的“福佬话”,语气上是偏重的;而海陆丰人讲的“客家话”,则因受“潮汕话”的影响,相对于兴梅的客家话,也是偏硬的!!
事实上,海陆丰人是都具有一种既有异于潮汕,又与客家不一样性格的独特人群!他们的性格,是兼具了潮州与客家两种性格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溶合而成的。他们既具有潮州人的团结,讲义气,强悍的性格,又具有客家人那种达观向上,自强不息,坚韧的品格!他们是这两种不同民系深深溶合在一起后而形成的。这中间,早已很难分清,哪些是属潮汕人的性格,哪种是属客家人的性格了!他们的为人,处世,对事对人的态度方式,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方面,无不深深地体现着独特于海陆丰人以外的人的地方,全都带上了深深的“海陆丰人”烙印!
但由于海陆丰地区在地缘上跟潮汕的关系,交通地理的问题。特别是语言,心理,风俗上的接近,再加上原潮汕行政区的各个地方也不是相同的。这样就可以把海陆丰地区划入大潮汕的。当然不划海陆丰也可以,但绝对不允许把海陆丰方言划入潮汕话。因为语言是判定一个民系的最重要的因素。当然对于海陆丰是不是属于潮汕,目前仍存在太多不同的观点。总之,如果说大潮汕当然包括海陆丰,这是因为海陆丰的文化基本上跟潮汕相同;但如果是指原潮汕,当然是不包括海陆丰的.其实包不包括都是一样,但是千万不要出现令人迷惑的事情,就比如上面提到的由陈泽泓主编的《潮汕文化概说》里面的尴尬。
至于原潮汕行政区与海陆丰的渊源如何,具体怎么定位。由于阅历不深,怕弄巧成拙,这方面有赖于专家学者给出定论。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海陆丰人跟潮汕人是一个民系,是某程度上的老乡,这是不争的事实。
Ⅳ 广东省海丰县赤石镇历史
赤石镇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西北部,距离海丰县城39公里,与惠东县接壤,海丰第二大河流——赤石河贯穿全境。全镇区域面积293.5平方公里,占海丰县的六分之一。赤石镇辖11个行政村,2个社区,86个村民小组,有资料显示,总人口1.9万多人,有旅居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3000多人,是原东江纵队第六支队和海陆丰中心县委所在地,是红二师、红四师和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活动过的地方,是著名革命老区镇。
历史文化
凤河旧事
海丰县西部的赤石境内,峰峦叠翠,绿水萦回。其间有大安峒、明热峒、四大乡三块盆地,大安河、明热河、赤石河等三大水系穿峒过涧,在赤石墟南方汇合成凤河,再经急水门出九龙湾入海。
凤河是赤石人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她用饱满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子民。早在蛮越年代,地处归善(今惠阳、惠东)与海丰之间的赤石约,水陆相间,交通便捷,成了人文初醒之地。
近日,记者从大安峒到赤石墟,从江头村至下围村,沿凤河顺流而下,一路寻踪。竹影下,古村落、古码头、古渡口……一幅幅秀丽古朴的画面,摇荡着历史的回响。
沿河景致
凤河,是海丰县的第二大河系,由东北和西北流向东南,流域陆地总面积为382平方公里,河流长度为36公里,包括干流赤石河,一级支流明热水以及四条小支流。
凤河流域地质结构属莲花山断裂带的中束公平断裂带,该断裂带从公平经银瓶山进入该流域,并在大安峒分成两支,主支呈东西向经赤石、汤湖,出惠东白云,在淡水与高潭---深圳断裂带汇合;另一支经鹅埠、吉隆和港南岸至赤砂插入大亚湾。
凤河之名,缘于下游河段的形状,上游窄而陡的河床,在急水门以下河段突然变得开阔,水流平缓,阳光下,波光滟潋,远眺如凤凰开屏,故称凤河。或许缘于 “凤河晚渡”的影响,整条河流就被叫成凤河。
凤河发源于海拔高1256米、与惠东县交界的白马山峰,源头山溪河段7公里叫北坑,进入大安谷地流经6公里至塘尾,有东坑和鸡笼山两条水分别从左右两岸注入。鸡笼山发源于建有红军洞的东莞山,下2公里处,有大蕉园河从左岸注入。大蕉园发源于与梅垅渔仔潭交界处的尖峰顶山,至麻仔角汇入主干道,为上游较大的支流之一。从麻仔角南流6公里,经龙潭坡至新城。从新城往下1.5公里至三江楼村,有明热河从右岸注入。
明热河为赤石河一级支流,发源于峰高1282米的禾镰石,河段长22公里,从汤湖往下至冰塘埔右侧有发源于峰高1098米的陈肚山的明溪水汇入后,至三江楼汇入主流。上游水底山上有瀑布飞流,如青龙飞降,山下有潭;曰青龙潭,深不可测。
三江楼以下的河段,河面宽阔,经几度转折后进入急水门峡口。急水,顾名思义,水流湍急也。门者,象形之谓也。宽阔的河面在这里突然缩小一半,乱石插入河床,如一道拦截河水的大门,上下水头落差达1.5米。后人为求雅意,取其偕名曰吉水门。河边有一村庄,也以此为名。“勒马过河”是这里的一道天然景观。河中巨石嶙峋,远观似战马淌水,水流击石,轰轰作响,似奔腾战马过河。
急水门以下河段又是另一番景象。上游窄而陡的河床在这里突然变得开阔,水流平缓,阳光下,波光滟潋,远眺如凤凰开屏。
急水门的右岸,便是深涌村,设有渡口,旧时为官办船渡,过往行人免交渡费,有“义渡”之称,岸边竖有“凤河义渡”石碑,系清咸丰年间所立。这里山清水秀,景色秀丽,每当夕阳西下,彩霞辉映,有“凤河晚渡”奇景,为海丰古八景之一。
从凤河渡口下1.2公里至园墩林场,广汕公路大桥飞架河面,再下4公里,发源于鹅埠畲族山的南门河,从右岸注入,至宝塔山脚注入主流。主流收入南门河水后向南于沙埔渡,流向九龙湾。
在水浸时代,赤石曾是内陆海港,每当洪汛涨溢,海潮回灌之时,这一地区重现一派“嘴小腹大、岛屿耸立”的内港景象。时序更叠,沧海桑田,沙泥俱下,将港湾逐渐变成了平原,随着海水的慢慢消退,只留下一条弯弯的河流。
凤河,是连接大海的一段盲肠。
古村落
有河的地方就有人家。
顺流而下,一座座村庄,古朴静谧。村边绿树婆娑,村外青山巍峨。
寻访古村的第一站,便是江头村。该村因建于河的上游处,当地群众称“河”为“江”,故而得名。明朝万历25年(1537年),文姓先民从祖籍福建迁此定居,开始了与沿河民众同饮一江水的开荒僻地生活。
在村里转悠,很少见到青壮村人。“都出外干活去了”老奶奶慢悠悠地说。
站在赤石大桥上,眺望三江楼村,绿竹、黑瓦、白墙调配出的古民居画面,令人出神。屋顶上的瓦片,历经上百年沐风栉雨的的颜色,又有哪一位丹青妙手所能调配出的呢?
三江楼村建于清朝初年(1626-1636),曾居住过钟、林、黄、张、李、陈等姓。因位于大安河、明热河和赤石河三河汇河处,又建有城门楼,故名。
高大巍峨的城门楼不见了,古渡口仍在。小船儿慵懒地停靠着,展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与大桥飞架、天堑变通途恰成鲜明对比。
踏足鲤鱼埔村,心里竟起了莫名其妙的疑问。那片形似大鲤鱼的大草埔还在吗?鲤鱼的头还是向着赤石河吧?
“要看鲤鱼,得登上远处的大山!”朋友小曾似乎猜出了我的心思。随后,他介绍起该村的历史。
明代宪宗咸化八年(1473)陈氏兄弟从祖籍东莞茶园迁来下围村后转此地建居。至清乾隆五十九年(1795),部分刘姓移民由祖籍梅县迁到鹅埠黄牛湾再迁到该村稍上方建居,形成上、下乡。
鲤鱼埔邻近赤石墟,旧时曾是海船停泊地和海产品与山货的集散地,仙板船可通至大安。
饷午时分,村头大榕树下,几位单着黑布内裤的老人正躺在在竹椅上纳凉,尽情地享受着山风的抚慰,旁边的一条小花狗警惕地注视着我们几位陌生人,这是孩童记忆中的画面。老人那黝黑的皮肤和暴突的根脉,让人想起画家笔下的父亲。
鲤鱼埔村下方是大山头村,清代是“赤石河义渡”的码头。清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邻近马头岭村部分李姓居民率先迁来此处定居,后又从邻村迁来林、洪、彭、玉、陈等姓居民形成村庄。因村建于牛屎垭山主峰下,村后山头的周围山头高大而名。
下游的下围村,是我们寻访的最后一站。这个被河水三面包围的村庄,最具南水乡的风韵。元朝初年(1230),陈姓先民从福建迁此建居。现居住部分陈姓居民是明代嘉靖年间(1553-1566)从鲤鱼埔村迁入的移民后代。
深涌古码头
深涌村,又名深冲村。涌者,海水可以到达之意。深涌之水,深十数米,浪高水急,形似锅状,故有“深涌”之称。位于凤河下游咸淡水混合处的深涌村,原为船只停靠的码头,常可一睹千航竞流、舟楫满江的壮丽景观。
古时沿海各地码头未形成前,县治及各大墟埠的货物装卸主要靠内河码头。深涌的航运业一度非常发达,众多 “掏金”者蜂拥而至,每天来来往往的货船成了这里的一景。因此深涌码头常人满为患,热闹非凡。
清初,梅陇张、林两姓移民率先来此搭寮耕田兼捕鱼,后又从邻村陆续迁入李、叶、吴、洪、杨等姓居民逐成村庄。
“深涌”曾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无人不知,旧时华侨寄信回来,信封上只需写“中国海丰深涌某某收”就可寄达。
赤石水上交通,主要靠凤河和大安、明热两条溪。清末至民国时期,凤河上的运输工具主要是“撮鸟船”和“滨兴船”,赤石的大量土特产源源不断地销往外地,而外地的副食品、日用品也畅销赤石,来往货船每趟都载得满满的。至大安溪和明热溪时因河水变浅,必须换乘一种叫“溜仔”的小船。
建国初期,凤河仍可通航,后因出海处的“山埔仔”移位而成危险港湾,1961年从“山埔仔”至小漠墟前新辟一条副航道航,到七十年代中期,小漠墟前副航道变得浅窄,大货船难以通过,河运逐渐被废弃。
如今,这一切已成过眼云烟,古码头不见了。繁华如梦,曾经阔气的航运业、曾经繁荣的码头,都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凤河晚渡
“凤河晚渡”为海丰古八景之一。翻开方志,不乏对其自然景观的描述:“凤河深涌村旁的河面宽阔,西侧山坡上苍松翠绿,沿河竹影倒悬水中,每当夕阳西下,彩霞相映,山色绮丽。”千百年来,宽阔浩渺的河水,依旧倒映着竹影,坡上苍松,依然翠绿,渡船还在,只是,我们没能等到夕阳西下,一睹那彩霞相照下河光山色的绮丽景观。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岂不知,看景不如听景,听景又如何比得上“读景”。
清康熙年间,海丰知县姚德基作诗赞之曰:
长河韬映接横塘,舟子招招趁夕阳。
芒荻州前花欲舞,温泉岭下燕归忙。
轻桡逐浪催行色,野渡乘凤纳晚凉。
听说杨桃刚十里,遥闻僧舍焙茶香。
历代骚客也留下不少诗作:
江村一带绕蓬茅,时近黄错景色清。
古树笼烟嘈鹊鹤,阴凤鼓浪戏鳌蛟。
滩前鱼父消遥去,岭下寺钟断续敲。
旅客忙归舟子急,片帆斜挂夕阳坳。
溪光潋滟晚溶溶, 夹岸青山入镜中。
野水留连远无碧,轻桡客与夕阳红。
行人不惜重回首,舟子无劳便趁风。
却羡临渊垂钓者,忘机鸥鸟往西东。
“凤河义渡”与“凤河晚渡”其实是同一码事,只不过前者重“义”,后者重“景”。惟景之美,让过往之人流连忘返;惟义之举,让人感怀起敬。
凤河渡口是古代粤东各县通往惠州、广州必经的官道渡口。去北10公里是明热温泉,东北5公里是羊蹄岭。渡口由官府出钱选船,雇用渡夫,宿于渡口,使过往行人早晚有渡,因免交渡费,故称“凤河义渡”。
“凤河义渡”名为官办,其实为同知衔林格本人所设。清同治版《海丰县志?续编?人物》载:林格字舜翼,号寿山,例授五品衔。乐善好施,平道路,造桥梁,修城填海,倡建学署考棚,重修明伦堂、节孝祠、息广宾兴,鼎建茶亭,送文庙工祝之租,设大液、凤河之渡。
长天一色汛中流,载得临簑月满舟。
此日凤河留古渡,烟波依旧汉时秋。
岁月的长风,早已吹散秦汉秋月,惟有渡口处山脚下的一块石碑,铁笔银钩,让几百年前的往事定格为永恒。碑文直书三行,上行为“咸丰元年岁次辛亥 秋立”中间为“凤河义渡”,下行为“贵客往来不用给钱”。
端午古风
端午节,凤河两岸村庄经常举行龙舟赛,附近居民扶老携幼,观赛助威,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夺锦者巡河游街,演戏庆贺。
午时,穿红戴绿的妇女从凤河里担取 “午时水”,据说贮用一年不会腐臭并可治病;男人带孩子到河里洗澡,据说洗后一年不会生疮毒。家家户户从河边采摘回榕树枝,插在家庭大门或窗口,谓“插青”,还有的在午时用艾叶薰蚊。据说薰后一年无蚊。中午客属家家吃粽球、糍粑,尖米语区户户煎水糍色,福佬人人包菜馃。
赤石端午古风,歌声里回荡着历史的音符。
宋末元初,辽金犯边,中原人民大举南迁,粤东相对安定的环境及大量的谷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流亡士兵与群众,顿时潮惠两州人口剧增,各有六、七万之多。尤其是南宋末年,元兵攻陷临安,数以十万计的江、淮、闽、浙军民从福州转入广东的潮、惠沿海诸州避难,地处杨桃岭驿道西侧的赤石地区地广人稀,水源充沛,成为流亡群体的择居点,一度建寨置村近两百座,人口逾三万,带来了福佬文化和客属文化,奠定了赤石的民系基础。天南地北的移民,带来了原住地的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让赤石成为民间艺术的聚宝盆
Ⅳ 海丰县的地方行政建制历史与中国历史上的地方行政建制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海丰县】为岭南所称{{望邑}}。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们已在东南沿海聚居生息。历夏、商、周至春秋战国为“南蛮”之地,也是“百越族”的一部分。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214年),秦平百越设郡县,次年设南海郡,置龙川、博罗等县,海丰地域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成帝元年,析南海郡之东为东官郡,海丰隶属东官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从东官郡的博罗县划出部分地区设置海丰县。据传因海丰地临南海,海产丰富,取意于“南海物丰”,称海丰县。海丰置县后,至南北朝均隶属东官郡。唐代属循州,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24年),海丰县擢升海丰郡。海丰郡管辖归善(今惠阳、惠东)、博罗、海丰、河源、雷乡(今龙川)、兴宁六县。唐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废置海丰郡,仍为海丰县。五代属越州,宋代属惠州,元代属惠州路,沿至明、清均属惠州府。
海丰置县后,区域界限曾有变更。唐代武德五年(公元 625年),从海丰县划出部分地区设置安陆县(即原陆丰县的前身)。至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安陆县又并回海丰县。宋代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推行王安石“募兵制”新法,海丰县设八个都,有兴贤都、金锡都、杨安都、石塘都、石帆都、吉康都、坊廊都、龙溪都。当时的海丰县区域包括现在的汕尾市全境和惠来、普宁、揭西等部分地区。明代嘉靖年间,全县又分设 8都 30里,明代正德十年(公元1516年),从海丰县划出东部的龙溪都与普宁县部分地区合起来设置惠来县,海丰县存 7个都。清雍正九年(公元 1731年)农历四月五日,将海丰县所属的坊廓都、石帆都、吉康都等3个都划出来,设置陆丰县。海丰县存兴贤都、石塘都、杨安都、金锡都4个都,下设55约。
辛亥革命以后,全国行政区划废除府、州的设置。民国三年至民国九年(公元1914年至1920年),海丰隶属于广东省潮循道(潮循道包括汕头地区和佛山地区一部分,共25个县)。海丰县设立 9个行政区:附城区(一区)、公平区(二区)、梅陇区(三区)、鮜门区(四区)、汕尾区(五区 海丰县
)、赤坑区(六区)、田乾区(七区)、捷胜区(八区)、可塘区(九区)。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广东省划分为15个行政视察区,海丰隶属第10行政视察区(第10行政区包括海丰、陆丰、惠来、潮阳、普宁等县)。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 1936年),广东省改为九个行政督察区,海丰县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海丰设立七个区:一区海城、二区公平、三区梅陇、四区青草、五区汕尾、六区赤坑、七区捷胜。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五月以前,全县设立6个区,45个乡,11个镇,794个保; 5月以后,又改设为4个大区,50个乡,10个镇。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以后,全县撤区分设为35个乡镇,辖582个保。
Ⅵ 海丰县历史以来出过什么伟大人物
彭湃生于1896年,卒于1929年8月30日。广东海丰人。
Ⅶ 历史山东省登州府海丰县
现在蓬莱市村里集镇的柳格庄,古代曾叫过柳河店。 据当地传说,很早以前有一条南北向道路通过这里,是艾山松柴运往登州府城(也即蓬莱县城)的必经之地。大约在明代,这里出现了一个脚店,南来北往的赶脚者(以挑运松柴为主)都在这里投宿。因为脚店的东面紧邻黄水河,河岸上长满茂盛高大的柳村,人们就把这里叫作“柳河店”。 还有人说,最早来这里的居民姓柳,开脚店,是这村最早的住户(俗称“占山户”),人称“柳哥”。后来这里形成村落,得名“柳哥庄”,今演为“柳格庄”。 现在此村的大姓是于,没有柳姓。据《蓬莱县志》记载,以前曾叫过空山于家。
Ⅷ 陆丰县的历史沿革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平南越,始置海丰县,陆丰属东官郡海丰县。唐武德五年(66年),从海丰县划出东部地区建立安陆县(即后来的陆丰县),县治在今市辖之大安镇陆军环珠寨。唐贞观元年(627年),安陆并入海丰县。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丰县属坊廓、石帆、吉康三都置陆丰县,县治东海溶旧墟寨(今东海镇旧墟),隶属惠州府。民国初期属潮循道,后属东江行政专员公署、东江善后委员公署、东江绥靖公署、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胜利后,属第一区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东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3年,改属粤东区行政专员公署。1958年属汕头专员公署。1983年又改属惠阳地区。1988年划惠阳地区海丰、陆丰两县设汕尾市,陆丰隶属汕尾市。1988年析陆丰县的河口、河田、东坑、水唇、新田、螺溪、上护、南万8个乡镇和吉溪林场设立陆河县。
80年代的陆丰县城1995年1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陆丰县,设立陆丰市,以原陆丰县的行政区域为陆丰市的行政区域。
1992年12月,桥冲、西南、碣北、上英、甲西5个乡建制改为镇建制。1994经省政府批准改原湖陂农场为星都经济开发试验区(副处级),并析陆丰之华侨农场置汕尾市华侨管理区(县级)。
1995年从博美镇压析出军湖、内湖等6个管区置内湖镇。1996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碣北镇并入碣石镇,同时成立碣石经济技术试验区(副处级)。1997年4月从城东镇析出后坎、浮州等8个管区置河东镇。
截至1998年止,陆丰市有23个镇(场、区),282个农村管理区,39个居民管理区,1106自然村。(以上出处)1999年,陆丰市辖20个镇,45个居委会、298个村委会:东海镇、甲子镇、碣石镇、湖东镇、大安镇、博美镇、内湖镇、南塘镇、陂洋镇、八万镇、金厢镇、潭西镇、甲东镇、河西镇、城东镇、上英镇、桥冲镇、甲西镇、西南镇、河东镇。
2000年,陆丰市辖20个镇。总人口1164767人,各镇人口: 东海镇 142429 甲子镇 94211 碣石镇 184767 湖东镇 56917 大安镇 39442 博美镇 46813 内湖镇 19800 南塘镇 84836 陂洋镇 29947 八万镇 17431 金厢镇 32810 潭西镇 48029 甲东镇 58607 河西镇 27132 城东镇 59110 河东镇 24277 上英镇 18563 桥冲镇 39338 甲西镇 80232 西南镇 23458 铜锣湖农场虚拟镇 15256 星都经济试验区虚拟乡 7422 华侨管理区虚拟乡 13940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陆丰市辖20个镇(东海、大安、城东、八万、陂洋、博美、南塘、甲子、甲东、湖东、碣石、金厢、潭西、河西、桥冲、甲西、上英、西南、内湖、河东),280个村委会、47个居委会。
2005年5月,陆丰市辖3个街道(东海、城东、河西)、17个镇(大安、八万、陂洋、博美、南塘、甲子、甲东、湖东、碣石、金厢、潭西、桥冲、甲西、上英、西南、内湖、河东),280个村委会、47个居委会。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陆丰市辖3个街道(东海、城东、河西)、17个镇(大安、八万、陂洋、博美、南塘、甲子、甲东、湖东、碣石、金厢、潭西、桥冲、甲西、上英、西南、内湖、河东)。
Ⅸ 求助,求汕尾市海丰县在历史上的名人,特别是古代的,全的话再追加分 要求有姓名和时代,事迹可以没有
1.陈炯明 (1878-1933)原名捷,字赞之,又字竞存,广东海丰人。 粤军之父,联省自治提倡者。民国时期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部总长。
2.刘廷波 (1909年-1976年)字木深,广东海丰人,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的主要领导成员之一,广东陆丰县苏维埃政府县长,印度尼西亚惠州会馆会长。
3.马思聪 是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是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钟敬文(1903.3.20- 2002.1.10) 广东海丰人, 民俗民间文学泰斗,国学大师,诗人,散文家,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5.郑思群 首任重庆大学校长
6.郑建源 广东汕尾陆河人,中国400富人榜第6名。 7.徐克 广东海丰人,著名导演
8.林世荣 广东海丰人,香港金至尊珠宝创办人。
9.谢非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
10. [彭湃](1896—1929)广东海丰人。中国农民运动的杰出领袖,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目前知道的就这么些,希望有你想要的!
Ⅹ 世界历史,广东省海丰县发生过什么重要的历史事件
海陆丰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省海丰、陆丰两县领导农民武装举行的起义。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了革命后,广东汕尾市海陆丰等地的农民在彭湃领导下,于9月和10月先后举行了三次起义。第三次起义占领海丰、陆丰地区(今汕尾市),建立我国第一个工农政权 。后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下,起义队伍转入山区进行游击战争。1927年4月26日,广东东江地区的农民自卫军为反击国民党右派的反共屠杀,在中国共产党东江特别委员的领导下举行了武装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