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乍浦历史

乍浦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9 09:47:30

① 平湖历史遗产

1、平湖历史沿革

平湖历史悠久,从考古发掘,瓦山有戴墓墩遗址,前进通界村有朱王庙遗址,黄姑有平丘墩遗址,新仓有大墩头遗址,前进图泽村有图泽遗址,马厩庙有马厩庙遗址,胜利大南门大坟塘遗址,李墩村有李墩遗址,最近发掘林埭镇庄桥坟遗址等。出土的石器、陶器、玉器、兽骨等遗物证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属良渚文化和马家浜文化距今约6000—5000年)先民已在这里从事劳动和繁衍生息。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属越国,后属吴国,再属越国。战国时楚威王败越,为楚地。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置会稽郡,次年建海盐县,治城在华亭乡(今上海市金山区)山名柘山,林名柘林,平湖为其西南境。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治陷为湖,名柘湖,海盐县治移武原乡(即今平湖,春秋时为武原乡)。

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属荆国王刘贾封地,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更属吴国王刘濞封地,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时属扬州。

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改县曰展武。

东汉光武帝三年(公元27年)复名海盐。顺帝永建二年(公元 127年)县治陷为湖(今东湖),徙县治于齐景乡之故邑城。

三国时为东吴属地,设盐场南场于白沙湾西。

东晋成帝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治陷入海,移马嗥城。

南北朝时,宋和南齐未变。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析置海盐、胥浦两县,隶于吴郡。改为武原郡,不久复为海盐。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分吴郡盐官、海盐、前京三县置海宁郡,不久废。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一度入盐官县隶杭州。

唐高祖武德少九年(公元608年)复置海盐县,后多次置废,三次入嘉兴县,一次入吴县。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复置海盐县。平湖为海盐东北境。

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置乍浦镇遏使。

五代时,吴越(钱鏐)仍设乍浦镇遏使。

南宋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设当湖酒库。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设当湖务、乍浦务、广陈务及乍浦市舶司。

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升海盐县为海盐州,隶嘉兴路。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复海盐县,当湖务改当湖课税局,广陈、乍浦务裁废。

明宣宗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邑人参政叶春,请遣官巡行江南诸大郡,上命大理寺卿胡概同行往,胡概进言,嘉兴府所属嘉兴、崇德、海盐三县,为里一千九百三十有九,民二十九万六千三百户,税粮八十五万余石,课程军需等项视他府加数倍,政繁事冗,宜增设县治,建官分理。上命行在吏部员外郎佘亨往同浙江布政司,按察司相度其地,询问其民,计议以闻。至是,亨还奏嘉兴府宜增设平湖、秀水、嘉善、桐乡四县,诏报可。于是在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三月二十八日析海盐县东北境置平湖县治当湖镇,辖大易,齐景、武原、华亭四乡,隶属嘉兴府。

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信国公汤和置乍浦守御千户所,勘地筑乍浦城。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九月十二日,为御倭筑县城城墙。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置东北二瓮城,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增筑城垛,城高2丈5尺,宽2丈,周围9里,有陆门、水门各5座,城河阔5丈多。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上旬,清军南下抵达嘉兴,六月二十三日朱图龙署平湖知县,闰六月初五清军令“剃发”遭民反抗,知县朱图龙遇刺身亡,七月二十三日清兵屠县城,在平的丹阳人王四在东城门口抵御清兵身亡,城内居民得以逃生。

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开海禁,乍浦为开放口岸,归宁波海关辖15口岸之一。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七月十五日,太平军攻克县城,十八日离去。八月初五复克县城,复退兵嘉兴,十一年(公元1861年)三月初十太平军三克县城,建立地方政权,至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十一月初七,太平军战事失利,平湖守将陈殿选降清,十一月十二日乍浦守将熊建勋亦降清,太平军统治平湖结束。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九月十六日新丰有300余人来平湖自称民军,着知县高庄凯交印,未果。九月二十日嘉兴军政府派民军来平湖,知县高庄凯逃逸,地方各界推薛振基为民政长,平湖光复。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建立县公署,改民政长为知事,撤道废府,平湖直隶浙江省。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浙江省复设道,平湖隶属钱塘道。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5月废县公署,成立县政府,知事改县长,取消道制,平湖直隶浙江省。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浙江省设置九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平湖隶第二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11月5日, 日军在全公亭、金丝娘桥一带登陆。11月18日, 日军侵入县城,平湖沦陷。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8月 25日县长关震东率员进县城接管县政,9月3日日军离境。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5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十八师进驻平湖,国民党暂编第八师溃退,平湖宣告解放。6月1日平湖县人民政府成立,10月1日平湖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1950年5月,埭乘乡4个村划入嘉善县。骑莲乡10个村划入海盐县。

1958年11月,海盐县西塘和嘉兴县钟埭、曹桥3个公社划入平湖县。

1961年12月,西塘、海塘、元通3个公社划还海盐县。

1968年11月7日成立平湖县革命委员会,取代中共平湖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

1981年9月撤销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县人民政府。

1991年6月28日,撤销平湖县,设立平湖市(县级市)。

2、南河头,古称鸣珂里,位于当湖镇,东与建国路相接,西至迎瑞桥,明天启版《平湖县志》“县治城内全图”已有标注,清光绪版《平湖县志》载:“……西之北由胡家汇为横街,一日鸣珂里,俗称南河头。”平湖设邑(1430)之时,鸣珂里已颇具街区规模。历史渐进,沧桑变迁,虽经时光侵蚀、兵燹战乱,但南河头古风古貌犹存。

据平湖市人民政府平政发(1998)127号文,南河头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域);1999年4月14日,由省文物局、省建设厅组成的专家组一行5人,来平湖调查考察,认为南河头是平湖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保护价值。2000年2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以浙政发(2000)27日号《批转省文物局、省建设厅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单报告的通知》,将南河头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汉塘之水西来,逶迤流入甘河,似玉带镶嵌其间,用条石垒砌的驳岸整齐划一,驳岸上栓船石鼻随处可见;姿态各异的水踏渡半淹水中,犹抱琵琶半遮面。梁式石桥迎瑞、鸣喜、利市、秀源、永凝,古朴庄重;武康石铺就的石板路旧迹斑斑。一群晚清民宅鳞次栉比,包藏着江南古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莫氏庄园为标志的名门望族宅第,其规模宽宏、布局紧凑、构造精致、雕饰华丽、高低有序、错落适宜,昔日的威风可以想见。有比比皆是的白墙青瓦、一门三吊挞;木结构的市民宅第,其楼上为卧室,楼下为客堂,后宅为灶间,旧时民情依稀可辨。有平湖望族葛氏所创的当湖最早的新式学堂――稚川学堂,办学三十五年,培养了大批专家学者,如中科院学部委员冶金专家邹元燨、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水稻专家俞履圻、著名古文献专家周振甫等等,其辉煌永载史册;现学堂旧址虽已移作他用,然睹其屋舍墙垣,仍可感受昔日风貌。

“文笔巍巍出水央,登临直接五云乡。寒飞海上诸山雨,月落城中万瓦霜。礼佛悠悠扳叠磴。法堂钟磬朝还暮,不是瀛洲是上方。”这是明贡生冯敏效《沙汀塔院》一诗。报本塔乃平湖标志性古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由曾任刑部主事的邑人陆杲发起。当时竣工的宝塔有七层,拔地十九丈余,四周华檐围绕,翘角皆有悬铃,风动铃鸣,声传数里。塔建成后,陆杲等人又在塔旁建报本寺,至万历七年寺院建成,塔寺合称报本塔院。

岁月荏苒,报本塔经塌圯、重建与不断的修葺,现存之塔为五层,通高49.14米,平面为八角形。从南口入塔,有螺旋形石级直达顶层。层次之间有圆形空间,为穹窿顶所隔。顶层中有一根双人合抱的大木柱。木柱穿透塔顶,沉重壮观的铁塔刹套置其上。登临报本塔,远望九峰,近瞰东湖,旖旎风光,尽入眼中。

宝塔圩在东湖中,本不与陆地相连。后于康熙和雍正年间,分别建成启元桥和通济桥,俗称西宝塔桥和东宝塔桥。清陆秋山有诗云:“一水拖蓝打浆平,启元通济两桥横,斜辉半落云山外,塔影波光照眼明。”一派迷人的风景。

清代和民国期间,报本塔院为著名古刹,有僧众数百,香火鼎盛,缙绅、富户多在塔院举办佛事。塔院风景优美,引人入胜,一年四季,游人不绝。

数百年沧桑,历经人为与自然的损坏侵蚀,报本塔有所倾斜,塔身日趋萧索。2000年底,在市委市府的重视与有关部门努力下,报本塔纠编与基础加固工程顺利完成;2002年7月,报本塔塔身恢复性维修工程启动,估计到2003年初全面完成。1992年,经主管部门批准,平湖市佛教协会在宝塔圩东南角靠湖边重建报本寺,第一步建天主殿,于当年四季度落成,开始接待香客。殿东侧建小花园,园东又先后建平屋五间和两层楼房五间,作为食堂、弥勒室和僧众宿舍。1997年,在报本塔以东,兴建大雄宝殿,殿基为浆砌块石,五开间,黄色琉璃瓦顶,高大庄严。信徒慕名而来,香火渐盛。

② 慈禧出生与乍浦

同治的母亲慈禧太后,由于她的特殊地位、身份、影响与作用,对其身世,有多种异说。尤其是慈禧的出生地,可谓众说纷纭。除北京说之外,还有五种说法:(1)甘肃兰州,(2)浙江乍浦,(3)内蒙古呼和浩特,(4)安徽芜湖,(5)山西长治。

慈禧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一个官宦世家。慈禧的曾祖父吉朗阿,曾在户部任员外郎,遗下银两亏空,离开人世。祖父景瑞,在刑部山东司任郎中,相当于现在部里的一个司局长。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时,因没能按时退赔其父吉朗阿在户部任职时的亏空银两而被革职。外祖父惠显,在山西归化城当副都统。父亲名叫惠征,在吏部任笔帖式,是一个相当于人事部秘书、翻译的八品文官,后屡有升迁。根据清宫档案《内阁京察册》(清政府对京官三年一次的考察记录)记载:慈禧的父亲惠征,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时是笔帖式,道光十四年(1834年)考察被定为吏部二等笔帖式。十九年(1839年)时是八品笔帖式。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再次考察定为吏部一等笔帖式。二十六年(1846年)调任吏部文选司主事。二十八年(1848年)、二十九年(1849年)因为考察成绩又是一等,受到皇帝接见,被外放道府一级的官职。同年四月,任山西归绥道。咸丰二年(1852年),调任安徽徽(徽州府)宁(宁国府)池(池州府)太(太平府)广(广德州)道的道员。

从慈禧之父惠征的履历看,他曾先后在北京、山西、安徽等地任职。那么,慈禧出生在何处?

关于慈禧的出生地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文献记载,因为谁也没有料到几十年后这个普通官宦之家的女子,会成为执掌大清国朝政近半个世纪的圣母皇太后。近几年,北京的学者从清宫档案中找到了新的史料,就是清朝皇帝选秀女的名单,这在档案中叫做“排单”。其中有咸丰五年(1855年)慈禧的亲妹妹被选为秀女的记录。慈禧的这位妹妹后来成了醇郡王奕的侧福晋,光绪皇帝的生母。“排单”上明确记载:此女属满洲镶蓝旗,姓叶赫那拉氏,父亲名叫惠征,最高官职做到五品的道员。一些学者主要根据这份“排单”认定,咸丰五年之前,慈禧的娘家住在北京西单牌楼北劈柴(辟才)胡同。所以,这里应该是慈禧太后的出生地。按照京师八旗分城居住的规定,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镶蓝旗满洲都统衙门在阜成门内华嘉寺胡同;到民国初年,镶蓝旗满洲都统衙门旧地在阜成门内华嘉寺14号。劈柴胡同距华嘉胡同很近。慈禧的父亲属于满洲镶蓝旗,应当住在劈柴胡同一带。

此外,还有人认为慈禧出生在北京东城方家园。《清朝的皇帝》记述:“慈禧母家在东城方家园,父官至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时当道光末年,洪杨起事,惠征守土无方,革职留任,旋即病殁,遗妻一、子女各二,慈禧居长。”有书说:“恭亲王曾慷慨言之:‘大清天下亡于方家园’!”注云:“方家园在京师东北角,为慈禧母家所在地。”慈禧之弟照祥,袭承恩公。《翁同龢日记》同治九年(1870年)八月十七日记载了慈禧母亲发丧一事:“昨日照公(照祥)母夫人出殡,涂车刍灵之盛,盖自来所未有,倾城出观,几若狂矣!沿途祭棚络绎,每座千金,廷臣往吊者皆有籍,李侍郎(军机大臣、户部侍郎李鸿藻)未往,颇忤意旨。”

慈禧家的具体地点至今没有解决,慈禧入宫时选秀女的“排单”至今也没有发现,所以慈禧的出生地点以及身世仍存在着如下五种异说。

第一,慈禧出生在甘肃兰州说。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任过甘肃布政使衙门的笔帖式。传说慈禧出生在当年他父亲住过的兰州八旗马坊门(今永昌路179号院)。但是,经过专家查阅文献、档案,发现惠征虽然做过笔帖式,但其地点是在北京的吏部衙门,而不是在兰州的布政使衙门。

第二,慈禧出生在浙江乍浦说。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在浙江乍浦做官。《人民日报》曾发表一篇小文,题目是:《史界新发现——慈禧生于浙江乍浦》。这篇文章说:慈禧的父亲惠征,在清道光十五年至十八年(1835~1838年)间,曾在浙江乍浦做过正六品的武官骁骑校,而慈禧正是在这段时间出生的,所以她的出生地在浙江乍浦。这篇文章又说:在现今乍浦的老人当中,仍然流传着关于慈禧幼年的传说。当时的规定,京官每三年进行一次考核。学者查阅清朝考核官员的档案记载:这时的惠征被考核为吏部二等笔帖式,三年后又被“懿妃(慈禧)遇喜大阿哥”档案作为吏部笔帖式进行考试,可见这时惠征在北京做吏部笔帖式,为八品文官。所以,这种说法值得怀疑:其一,惠征不能同时既在北京做官又在浙江做官;其二,官职也不对,在京师是文官,在浙江是武官;其三,品级也不合。

第三,慈禧出生在安徽芜湖说。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做过安徽徽宁池太广道的道员,道员衙署在芜湖,因此说她出生在芜湖。慈禧既然生长在南方,便善于演唱江南小曲,由此得到咸丰帝的宠幸。一些小说、影视多是这么说的。电影《火烧圆明园》中有一个情节,兰贵人(就是后来的慈禧)在圆明园“桐荫深处”唱一曲缠绵小曲,咸丰皇帝听得如醉如痴,从此博得宠爱。显然,不能以慈禧擅唱南方小曲,孤立地作为她出生在南方的证据。就像北方人会唱黄梅戏,不能以此证明出生在安徽一样。根据历史记载:惠征当徽宁池太广道员是在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正式上任是在同年七月。而慈禧已经在咸丰元年(1851年)入宫,被封为兰贵人;档案中还保存有兰贵人受到赏赐的赏单。可见慈禧不会是生于安徽芜湖。

第四,慈禧出生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说。是根据慈禧的父亲惠征曾任过山西归(化)绥(远)道的道员。清代的绥远城,今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这种说法又称为内蒙古说。慈禧的父亲惠征当年曾任山西归绥道,道署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据说在呼和浩特市有一条落凤街,慈禧就出生于落凤街的道员住宅里,甚至传说慈禧小时候常到归化城河边玩耍。但文献记载,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惠征任山西归绥道道员时,慈禧已经15岁,所以说慈禧不可能出生于归化城。不过,慈禧可能随父惠征在归化城住过。慈禧的外祖父惠显,从道光十一年至十七年(1831~1837年)年,在归化城做官,当过副都统。慈禧可能在外祖父家住过。以上就成为慈禧出生归化(今呼和浩特)说的一个历史的影子。慈禧的母亲不可能从北京回娘家生孩子,因为这在当时既路途遥远,也不合礼法。所以,慈禧不大可能出生在今呼和浩特市。

第五,慈禧出生在今山西长治说。这是近年来的一种新说法。此说认为慈禧不是满洲人,生父也不是惠征。今山西长治当地传说:慈禧原是山西省潞安府(今长治市)长治县西坡村王增昌的女儿,名叫王小慊,4岁时因家道贫寒,被卖给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姓宋,名龄娥。到了11岁,宋家遭到不幸,她又被转卖给潞安府(今长治市)知府惠征做丫头。一次,惠征夫人富察氏发现龄娥两脚各长一个瘊子,认为她有福相,就收她作干女儿,改姓叶赫那拉氏,取名玉兰。后来玉兰被选入宫,成了兰贵妃。说慈禧是王家的女儿,当地提出的根据是:(1)王姓家谱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一直续谱到现代。王氏家谱上更写着:“王小慊后来成为慈禧太后”。但是,这份家谱不是原家谱,是后来重抄的。(2)当地还传说:在西坡村外边的山脚下,还有据说是慈禧生母的坟。坟前有碑,原来是木牌,后来竖立石碑。说慈禧是宋家的女儿,当地提出的根据是:(1)在上秦村里至今保存着一处娘娘院,被认为是慈禧入宫前住过的院落。(2)在宋家的炕上曾刨出了当年慈禧给宋家写的家信等,据说她娘家六代侄孙还保存着这封信。(3)在上秦村居住的宋家老人说:“慈禧太后是咱家的。”为此,宋家曾联名写信,要求政府调查澄清这件事。上面的传说,有文有物,具体生动。长治地方众口一词,画押证明,说慈禧是长治人。长治市还为此专门成立“慈禧童年研究会”。上述动人的传说,真是太传奇了。经专家考证,在这段时间,历任潞安府的知府共有七个人,但是没有惠征。既然惠征没有在山西潞安府做过官,那么慈禧怎会在潞安被卖到惠征家呢?

总之,不管慈禧生长在哪里,她都是出身于官宦家庭。再加上慈禧在咸丰身边的政治阅历,使她具有一般女子所没有的远见、胆识、机智、谋略和手腕。慈禧在咸丰皇帝死后,帝后集团与帝胤集团结合,发动宫廷政变,摧毁“赞襄政务”八大臣集团。这场政变发生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即农历辛酉年,所以史称“辛酉政变”。

本文节选自《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③ 乍浦港的历史

乍浦自古就有“海口重镇”之称。唐会昌四年(公元844年)设乍浦镇遏使,办理海运商务。南宋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设乍浦舶提司,元为乍浦市泊司,明为税课司。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海禁解除后,乍浦列为东南沿海十五个口岸之一,设有“海关”,人口达四、五万,被誉为“东南雄镇”。鸦片战争时, 嘉兴港(乍浦港)遭到毁灭性破坏,几乎成了一片废墟。随着上海港的兴起,嘉兴港逐渐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但仍有50~300吨级船舶在原遗留的突堤式码头上搁滩靠泊。1917年,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他撰写的《建国方略》中曾提出在乍浦一带开辟“东方大港”,由于社会、经济、历史等原因,孙中山先生的宏愿一直未能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的七十年代三年大建港的历史时期,嘉兴港这颗被埋没了一个多世纪的明珠重新被人们所发现。1975年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陈山原油码头两个2.5万吨级泊位在乍浦建成,翻开了新中国 嘉兴港建港史上新的一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港口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嘉兴港一期工程于1987年12月10日开工,建设外海万吨级和千吨级件杂货泊位各一个、内河100吨级泊位十二个,1992年7月4日通过竣工验收交付使用。1994年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陈山原油码头扩建工程(5万吨级原油泊位一个)建成。1995年嘉兴发电厂煤炭码头(3.5万吨级煤炭泊位和千吨级综合泊位各一个)建成试投产;1997年核电秦山联营公司重件码头(3000吨级泊位一个)建成投产;1999年浙江海盐华电能源有限公司液化气码头(1500吨级泊位一个)建成投产。“九五”期间, 嘉兴港二期工程动工建设,嘉兴港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嘉兴港1993年3月被批准开办国轮外贸运输业务,同年12月外贸国轮到港;19
94年5月被批准临时接靠外国籍船舶,同年8月外轮到港;1996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
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的嘉兴港,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位于东海之滨杭州湾北岸,东临上海浦东新区,是嘉兴市实施跨世纪发展战略的龙头地区,是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地区唯一的出海口和对外贸易的主通道,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个重要港口。

④ 乍浦。这个地名的由来。含义

乍浦之名源于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乃以水得名,古时凡内河通海处曰“浦”,古时嘉
兴郡内东注之水,其下流皆会亍此而灌入海,故曰浦。
另考乍浦里蒲山和外蒲山(今称外蒲岛)之间为“浦门”,是当年内地各港出入之门户,海上驶来的商船,番
舶,必须驶进蒲山,方始见到“浦门”,含“乍见”浦门之意,故此得名“乍浦”。
浦之名已有1220多年历史。唐会昌四年(公元844年),乍浦正式置镇并
设镇遏使,置镇乍有1170年历史。

⑤ 《乍浦镇志》中有没有写到关于二战

没有,《乍浦镇志》是一本地情书。
这本书记载了最早自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乍浦为龙湫乡乍川亭开始后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乍浦镇志》记载的历史充分展示了乍浦灿烂文化和沿海开放城市的焕然新姿,生动描述了乍浦千年古镇的发展轨迹和巨大变革,对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乍浦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率先发展市场经济,走区域特色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予以了重点记述,是乍浦镇第一部真正的地情书。

⑥ 乍浦发展,打造滨海新城发展,成为乍浦市真的吗

乍浦市倒真的有可能!现在各项政策和投资都往那倾斜发展的太快了

⑦ 历史上在嘉兴发生过什么大事

先秦:(吴根越角)
从公元前5世纪初起三四十年中,吴越两国多次交战。吴越边境在今嘉兴市境中南部一线,故嘉兴是吴越相争之战场。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越再兴兵伐吴,吴亡。
吴越争强历时三四十年,多次在嘉兴市境内作战,境内城邑有多处,两国用以屯兵戍守或进攻。据后代记载,有顾城(今平湖市乍浦附近,又名故城)、欤城(今海盐县欤城镇)、主城(今郊区双桥主城浜,又名渚城)、新城(今郊区新塍镇)、何城(今桐乡市芝村乡)、晏城(今桐乡市晏城乡)、萱城(今桐乡市崇福镇东南)、管城(今海宁市辛江乡)。以上世称“吴越八城”,均为吴越两国兵戎相见之所,原迹已不可见。境内另有射襄城(在王江泾附近)、马嗥城(在海盐县武原镇东南),均系吴越时所筑。
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威王败越,杀越王无疆,尽取吴故地至浙江(钱塘江),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楚乘越内乱,灭越。楚并越后,嘉兴属楚l00余年。
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楚相黄歇改封春申君于江东,以故吴城为首邑,领有太湖地区,吴地得到开发,境内是吴地的南半部,经济、文化都受到影响。

秦:(会稽郡由拳县)
秦王政(始皇帝)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秦灭楚,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郡治在吴城,辖二十六县,内有由拳、海盐两县,是全国实行郡县制建置最早的一批县,也是今嘉兴市境建置之始。

两汉:(会稽郡由拳县)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项梁在会稽郡治起兵,境内又属楚。
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刘邦封刘濞为吴王,管领会稽、豫章、丹阳三郡,都广陵(扬州)。海盐马嗥城设司盐校尉。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刘濞兴兵叛乱,失败被杀。刘濞国灭后,汉朝廷在海盐置盐官。

三国、西晋:(吴郡嘉兴县)
东汉献帝建安九年(204),孙权命幕府令史陆逊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率屯田部曲二千余人,在海盐县境屯田(传今海宁路仲秋水庵为陆逊屯田营址)。境内海宁一带至此才初得开发,并始置县。
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认为是祥瑞之兆,乃改由拳县为禾兴县,并于次年改年号为嘉禾。地名的改易也反映出吴国“务农重谷”的立国方针和这个县在吴国的地位。
赤乌五年(242),孙权立子和为太子,和禾同音,为避讳,将禾兴又改为嘉兴,嘉兴之名由此始。原由拳县治似即于此时划入盐官县境,嘉兴县治从此设于现地。史载吴令郡县“修城郭,起谯楼,掘深池大堑”。传黄龙三年建嘉兴子城,城周二里十步,高厚均一丈二尺。这是现有遗迹可寻的嘉兴最古的城池。唐末兴建外城,原城即被称子城。此子城历来是嘉兴州府衙署所在,其谯楼保存至今。

南朝:(吴郡嘉兴县)
东晋至宋齐梁陈时,三吴地区(嘉兴所在的吴郡和吴兴会稽三郡)经济已是十分发达。历朝财政收入主要依靠这个地区。《晋书

⑧ 嘉兴的历史

嘉兴的历史:
嘉兴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春秋时,此地名长水,又称槜李,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战国时,划入楚境。秦置由拳县、海盐县,属会稽郡。两汉时煮海为盐,屯田为粮。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析由拳县南境、海盐县西境置盐官县。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改称嘉兴。两晋、南北朝时,嘉兴得到进一步开发,“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隋朝开凿江南河,即杭州经嘉兴到镇江的大运河,给嘉兴带来灌溉舟楫之利。唐玄宗天宝十年(751)析嘉兴县东境及海盐、昆山等县部分辖地置华亭县。唐代嘉兴屯田27处,“浙西三屯,嘉禾为大”,嘉兴已成为中国东南重要产粮区,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在嘉兴设置开元府,领嘉兴、海盐、华亭3县,是为嘉兴首次设州府级政权。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吴越王钱元瓘 之奏请,在嘉兴置秀州,领嘉兴、海盐、华亭、崇德4县。北宋改秀州为嘉禾郡,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升郡为府,后改嘉兴军。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嘉兴军为嘉兴府安抚司,旋升为嘉兴路总管府。宋元时,嘉兴经济较发达,被称为“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生齿蕃而货财阜,为浙西最”。乍浦、澉浦、青龙等港口外贸频繁,海运兴隆。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兴县西北境为秀水县,析东北境为嘉善县;析海盐县置平湖县;析崇德县置桐乡县,嘉兴府下辖7县,称一府七县。此后四五百年内嘉兴府县体制基本未再变动。其时,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日渐繁荣,棉布丝绸行销南北,远至海外,嘉兴王江泾镇的丝绸有“衣被天下”的美誉,嘉善有“收不完的西塘纱”的谚语,桐乡濮院镇丝绸“日产万匹”,名闻遐迩。
明弘治《嘉兴府志》记载:“嘉兴为浙西大府”,“江东一都会也”。清朝初期,清政府进行了赋税改革和整顿,并多次对杭州湾沿岸海塘进行修筑,嘉兴社会经济不断好转,市镇更加繁荣。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克嘉兴,建听王府为当地军政领导机构。清朝中期以后,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嘉兴的经济和城市面貌日渐衰落和凋敝。
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党人光复嘉兴,成立嘉兴军政分府。民国初废府存县,改称嘉禾县,后复称嘉兴县。
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幕,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
1949年5月7日嘉兴解放,分设嘉兴县、嘉兴市,后撤并频繁。
1983年8月,撤销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分设嘉兴、湖州市,嘉兴市设城区和郊区,下辖嘉善、平湖、桐乡、海宁、海盐5县。
1985年1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嘉兴市区及所辖嘉善、桐乡、海宁县被列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至1988年,嘉兴市及所辖5县均被列为经济开放区。
1993年11月,嘉兴城区更名为秀城区;1999年6月21日,郊区更名为秀洲区,2005年嘉兴秀城区更名为南湖区。

⑨ 嘉兴的历史有几年了

历史沿革
嘉兴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春秋时期,此地名长水,又称槜李,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战国时,划入楚境。秦置由拳县、海盐县,属会稽郡。两汉时煮海为盐,屯田为粮。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析由拳县南境、海盐县西境置盐官县。三国吴黄龙三年(231年)“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县为禾兴县,三国是赤乌五年(242年)禾兴县改称嘉兴县。两晋、南北朝时,嘉兴得到进一步开发,“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隋朝开凿江南河,即杭州经嘉兴到镇江的大运河,给嘉兴带来灌溉舟楫之利。唐天宝十年(751年)析嘉兴县东境及海盐、昆山等县部分辖地置华亭县。唐代嘉兴屯田27处,“浙西三屯,嘉禾为大”,嘉兴已成为中国东南重要产粮区,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在嘉兴设置开元府,领嘉兴、海盐、华亭3县,是为嘉兴首次设州府级政权。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因吴越王钱元瓘之奏请,在嘉兴置秀州,领嘉兴、海盐、华亭、崇德4县。北宋改秀州为嘉禾郡,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升郡为府,后改嘉兴军。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嘉兴军为嘉兴府安抚司,旋升为嘉兴路总管府。宋元时,嘉兴经济较发达,被称为“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生齿蕃而货财阜,为浙西最”。乍浦、澉浦、青龙等港口外贸频繁,海运兴隆。明宣德五年(1430年)析嘉兴县西北境为秀水县,析东北境为嘉善县;析海盐县置平湖县;析崇德县置桐乡县,嘉兴府下辖7县。此后四五百年内嘉兴府县体制基本未再变动。其时,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日渐繁荣,棉布丝绸行销南北,远至海外,嘉兴王江泾镇的丝绸有“衣被天下”的美誉,嘉善有“收不完的西塘纱”的谚语,桐乡濮院镇丝绸“日产万匹”,名闻遐迩。明弘治《嘉兴府志》记载:“嘉兴为浙西大府”,“江东一都会也”。清朝初期,清政府进行了赋税改革和整顿,并多次对杭州湾沿岸海塘进行修筑,嘉兴社会经济不断好转,市镇更加繁荣。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克嘉兴,建听王府为当地军政领导机构。清朝中期以后,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嘉兴的经济和城市面貌日渐衰落和凋敝。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党人占领嘉兴,成立嘉兴军政分府。民国初废府存县,改称嘉禾县,后复称嘉兴县。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幕,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1937年11月5日,嘉兴被侵华日军占领,惨遭践踏达8年之久。1949年5月7日嘉兴解放,分设嘉兴县、嘉兴市均隶属嘉兴专员公署,期间撤并频繁。1983年8月,撤销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分设嘉兴、湖州市,嘉兴市设城区和郊区,下辖嘉善、平湖、桐乡、海宁、海盐5县。1986年11月,海宁撤县设市;1991年6月,平湖撤县设市;1993年5月,桐乡撤县设市; 1993年11月,城区更名为秀城区;1999年6月,郊区更名为秀洲区;2005年5月,秀城区更名为南湖区。1985年1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嘉兴市区及所辖嘉善、桐乡、海宁县被列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至1988年嘉兴市及所辖5县(市)均被列为经济开放区。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嘉兴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日渐成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重镇、上海南翼的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的文化名城。

热点内容
六年级数学上册的答案 发布:2025-07-16 18:48:24 浏览:861
2015英语听力 发布:2025-07-16 18:45:10 浏览:624
山东高考语文选择题 发布:2025-07-16 18:07:14 浏览:309
狼爸教育视频 发布:2025-07-16 17:26:46 浏览:82
日语初级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6 16:19:48 浏览:310
数学高考公式文科 发布:2025-07-16 15:51:48 浏览:136
起亚k3油耗怎么样 发布:2025-07-16 15:51:32 浏览:558
物理数学 发布:2025-07-16 15:37:48 浏览:623
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设计 发布:2025-07-16 14:17:38 浏览:739
班主任管理随笔 发布:2025-07-16 14:17:34 浏览: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