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源
1.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非常悠久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之皮影【传统文化的四个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http://ke..com/view/40254.htm
2. 无意识的历史源流
无意识并不是心理学所特有的概念,而是为哲学、精神病学、心理病理学、法学、文艺、历史学等学科所共有。它作为心理学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起初是由哲学家提出来的,如古希腊哲学奠基人柏拉图就曾谈到无意识问题。他从其客观唯心主义出发把无意识看作是“潜在知识”的观念形式,是一般知识的前提,因此知识不是别的而是回忆。从那时直到形成关于脑功能的科学理解以前的长时期里,人们基本上是从唯心主义哲学立场出发来对待无意识问题,并使它成为许多自然哲学观点和唯灵论观点传统的组成部分。只是到后来,它才逐渐吸引了心理学家尔后是神经生理学家的广泛兴趣。18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其单子论学说进一步发展了无意识理论。他认为,在伴随有较明显意识观念的觉醒状态时还存在有像睡眠或消失的观念的“微觉”,即未被统觉的知觉。单个的单子就是这样的知觉,它们犹如单个的、其本身一点也意识不到的、落下的水滴一样不能被有意识地知觉到。但是,它们汇集成足够的数目时,它们总和起来就会产生一种统觉──波浪击岸的响声。在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体系中,这些无意识知觉乃是天赋灵魂所固有的东西,是灵魂的意识活动材料,是自我封闭的心理生活的发展条件。继莱布尼茨之后,在唯心主义路线上发展无意识概念的还有I.康德等人,但集大成者是E.von哈特曼。哈特曼在其《无意识哲学》一书中把无意识说成是超感觉的精神活动者、存在的基础、宇宙过程的根据。在近代心理学中,第一次把无意识问题作为一项基础研究的是19世纪早期联想主义心理学家J.F.赫尔巴特。他把莱布尼茨的无意识观念发展成为意识阈限的概念。阈限下的那些观念是无意识的。他认为,当一个观念上升到可以觉察的意识水平时,就是莱布尼茨所说的被统觉了。他还认为,为了使一个观念上升到意识,它必须与现存于意识中的其他观念相适应、相一致。那些不一致的观念不能在意识中同时存在,而那些不相干的观念则被排斥在意识之外而变为被抑制的观念。被抑制的观念类似于莱布尼茨的微觉,存在于意识阈限之下。但它并没有在人的心理中完全消失,而只是暂时脱离了心理的核心部分──意识领域,下降到无意领域。只要条件成熟,例如受到新的感觉印象的刺激或结合便有可能重新上升到意识中来。
心理物理学创始人G.T.费希纳也对无意识的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也使用阈限概念,但他认为,心理类似于冰山,它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藏在水面以下,在这里有一些观察不到的力量对它发生作用。这些想法后来对S.弗洛伊德有很大影响。他还唯物地解释了莱布尼茨的微觉学说:你听不到一条毛虫在菩提树下蚕食叶子的声音,但是你可以清楚地听到几千条毛虫一同吃叶子的声音。
另一些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有H.von赫尔姆霍茨、И.Μ.谢切诺夫和И.Π.巴甫洛夫。赫尔姆霍茨在对感觉器官的心理生理研究中曾发现,在感知觉范围内存在一种没有思维参与的概括过程,为解释这种过程而提出“无意识推理”的概念。巴甫洛夫根据对脑的研究则提出了对无意识心理现象的生理学解释。他认为,在具有最适宜兴奋的大脑半球部位上容易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并能顺利地进行分化。因此可以说,这一部位此刻是大脑半球的创造性部位,其他部位(即具有低兴奋的部位)这时就没有这种能力,它们的功能充其量是进行以前形成的反射,这种反射是在相应刺激存在时自动产生的,我们主观上把它们称作无意识的、自动化的活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实验派的兴起与发展,无意识问题的研究又与心理病理现象和神经心理方面的病态、暗示、催眠等的研究联系起来。T.-A.里博、P.雅内的著作为研究心理生活深处及其无意识状态铺平了道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也应运而生,从而把对无意识的研究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症的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一套心理学理论。无意识是这一理论的中心概念。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生物本能的作用,意识是人类理智的作用。生物本能表现为无意识的冲动。早期弗洛伊德主要是以性本能解释无意识的动力作用,后期又提出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或破坏本能作为解释概念。无意识作为人的动力基础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无意识冲动总是力求得到满足而上升到意识领域。意识对无意识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寻求满足无意识冲动的途径;②调节无意识冲动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避免机体受到外部的伤害。这两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最终目的仍在于为无意识的需要服务。由于社会力量相对强大,意识的调节往往表现为对无意识冲动的压抑。但受压抑的冲动并没有消失,而仍潜伏在无意识的深层中,在这一点上,它与前意识不同,前意识只要被注意到,随时都能上升到意识领域,无意识则由于曾受到早期的压抑创伤,和意识层的连结已被隔断,好像已被打入冷宫,永世不能再见天日。如果早期的冲动比较强烈,压抑创伤比较严重,就会形成神经症。弗洛伊德主张用自由联想法帮助患者追忆早期创伤的形成、“谈出”或宣泄出内心的积郁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一些从西欧,特别是从德国移居美国的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如H.S.沙利文、K.霍妮、E.弗罗姆等人,在新的土壤上形成新精神分析学派。其代表人物虽然在理论上各有侧重,但共同特点是强调精神病病因学的社会因素并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表面看来,他们的观点与弗洛伊德有所不同,但是,在他们的概念中仍然保留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以作为其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霍妮认为,行为的主要动力在儿童时期是一种在潜藏的敌对世界面前表现为无能为力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无意识的,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变的。在适当条件下它又是产生神经官能症的动力,并决定着人的特点。弗罗姆则认为,人的本性受文化影响,但是决定个人生活道路矛盾的根源却是人的本性,即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动机概念。人不能消除这些矛盾,他只能依赖于某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以适应方式对它们加以反映。意识和无意识的强度决定人的正常行为和神经官能症的行为。无意识概念用于医学实践而得出的结论证明,必须促进最初受压抑的精神力量进入意识。与精神分析学说不同,苏联心理学家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反映论和决定论原则出发来阐述无意识问题。他们认为:无意识和意识一样,都是心理现象的特性,是心理反映的能力;无意识的存在必须以在人那里现实地或潜在地存在着意识为前提;无意识反映转化为意识反映既与外部作用本身的性质有关系,也与神经系统状态及感官状态有关系;意识与无意识的特殊结合不仅发生于对现实反映过程本身之中,而且也发生于对人的行为的调节过程之中。Д.H.乌兹纳泽提出的定势理论是苏联关于无意识问题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定势是一种没有意识到的状态,它先行于并决定着任一形式的心理活动的展开。换句话说,定势是心理的特殊领域,是一种没有形成为意识的内容所特有的那种形式的积极状态。因此,通过定势的研究有可能揭示无意识心理现象的实质,解开无意识之谜。

3. 清朝历史纪源
清朝(1636—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享国267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一片石之战后,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首崇满洲、圈地投充、剃发易服、迁海令、文字狱等 ,军事上平定农民军和南明诸政权并大规模屠城(详见满清大屠杀),逐步掌控全国。经康雍乾三朝发展至鼎盛,这一时期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并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领土主权,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清朝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 、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1840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自此之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阶级进行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推动戊戌变法,因慈禧干涉导致变法失败。1900年的夏天,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侵略中国,清朝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4. 中国历史的源头
伟大的中华民族已经走过了5000年的文明历程。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共同 开拓了幅员辽阔的国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一部厚重的中国史,
三皇五帝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 炎帝与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起源于陕西中部渭河流域的部落领袖。《国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渭河支流,今陕西关中中部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渭河支流,今陕西关中西部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后来为了争夺领地,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
5. 源远和渊源的区别
源远和渊源两者在释义与出处上有所不同。
一、释义不同
1、源远:源头很远。
2、渊源:水源。比喻事情的本原。
二、出处不同
1、源远
出处:唐代:刘得仁《听夜泉》:流回出几洞,源远历千岑。
译文:流出来又流回去经历了几个洞口,源头很远历尽了千重山林。
2、渊源
出处:宋 苏轼 《复改科赋》:“探经义之渊源,是非纷若“
译文:探讨经义的本原,其中的是非对错。
(5)历史之源扩展阅读
一、源远近义词
源流[ yuán liú ]
水源和水流,比喻事物的起源和发展:七言诗的源流。
二、渊源近义词
源头[ yuán tóu ]
水发源的地方:黄河源头。民歌是文学的一个源头。
6. 论共和国文学的历史源流
中国文学起源于生产劳动,产生一直要追溯至人类生活的最原始阶段。
悠久的中国文学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应称前时期为“古代”,后时期为“近代”,“古代”为中国文学发生以后不断的发展,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学,而使其传统文学发展到其顶点的时期,就是中国文学最光荣的时期。
中国文学起源于生产劳动,它的产生一直要追溯至人类生活的最原始阶段。原始人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动用的配合,自然地发生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规律之后,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为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

(6)历史之源扩展阅读:
中国文学史的相关内容:
1、中国文学,除了因为汉文字语言具有自己的特征以外,还具有它自己的独特文学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受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所支配,其思想渊源在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
2、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是互为补充的,儒、道、释3家也常常合流 。儒家 、道家 、佛教思想有相异和对立的一面,又分别给予中国文学以不同侧面的影响。
7. 乌力格尔的历史源流
历史
远在成吉思汗时代就有了这种艺术形式。初期所表现的题材多为神话故事。
到了清初。满族入驻中原后,为防止蒙汉接触,修筑了长达数千里的“柳条边”。雍正年间,河北、山东连年旱灾,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清廷不得已向卓索图蒙旗提出“借地养民”,于是大批黄河流域汉民进入关东蒙旗。移民带来黄河文化,推动蒙汉文化交融,这一文化现象史称“黄河文化北移”。京韵大鼓、评书、莲花落等走入大草原,并逐渐与以潮尔为伴奏的“陶力”(专门演唱英雄史诗的艺术形式)互为交融,汲取双方精华,衍化而出一种极具草原特色的曲艺形式——乌力格尔。
清末,一些艺人把古典文学作品如《聊斋志异》、《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编译成蒙古语说唱,在广大农牧民中很受欢迎。解放后,艺术家将当代文学作品如《林海雪原》、《雷锋的故事》等改编演唱。表演者为男性,自拉(低音四胡或马头琴)自唱,音乐多取材于蒙古族民歌,现有曲调100多首,并且各有其特定的用场。乌利格尔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四胡的演奏技巧有很大提高,许多艺人能用四胡模拟风声、马嘶声等特技。有的表演者还能使演唱旋律和伴奏旋律形成对比复调关系,以丰富其表现力。
胡尔奇
说唱乌力格尔的艺人称为“胡尔奇”。苍茫辽远的草原造就胡尔奇浪漫开阔的艺术气息。如同西方中世纪的游吟诗人,胡尔奇身背四弦琴或者潮尔(马头琴),在大草原上随风漂泊,四处飘荡,一人一琴,自拉自唱。由于他们的表演风格和故事内容的差异,或优美如诗,或悬念迭起,直令牧民全然沉浸于故事之中,忘乎其所在。经验丰富的胡尔奇也可即兴表演,只要给出题目,即可出口成章。
发源地
扎鲁特:“乌力格尔之乡”胡琴声悠扬扎鲁特草原是蒙古族乌力格尔艺术的摇篮。这片神奇的土地造就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艺术,哺育了世界级民族曲艺大师琶杰、毛依罕等享誉中外的艺术家。诞生了《春秋战国故事》、《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古典名著“乌力格尔”演说译本。最为著名的《英雄格萨尔可汗》和《蟒古斯征服记》等英雄史诗,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新中国成立以后,扎鲁特旗的说书艺术不断发展,说书艺人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根据说书艺人的演唱特点和师徒关系大体分为三个流派,以琶杰为代表的叙述故事为主的说唱流派,以毛依罕为代表的好来宝说唱流派,以扎纳为代表的叙述传统故事为主的说唱流派。
扎鲁特旗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哺育出了世界级民族曲艺大师琶杰、毛依罕两位享誉中外的艺术家,还培养出了朝邦、扎那、道尔吉、萨仁满都拉、却吉嘎瓦等许多著名民间曲艺艺术家,在上个世纪50年代,琶杰、毛依罕曾受过毛主席的亲切接见。60年代,拉西敖斯尔受过周总理的三次接见。
扎鲁特旗非常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挖掘,注重提高和完善民族文化的发展创新,为了保护和弘扬“乌力格尔”、“好来宝”等民族曲艺艺术,旗文联成立了曲艺家协会。旗人民政府还与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签约建立了“乌力格尔”、“好来宝”传承基地,录制了五百多小时的音像资料,并建立了专门网页,为打造扎鲁特旗“乌力格尔”、“好来宝”民族艺术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扎鲁特旗还将旗蒙古族实验小学定为“乌力格尔培训基地”,2008年3月在该校开办了“乌力格尔特色班”,购置了四胡乐器,挑选10余名有音乐基础的学生作为第一批学员,聘请国家二级演员劳斯尔任教,经常给学生讲解乌力格尔艺术。
2002年举办了琶杰大师诞辰100周年暨“琶杰杯”全国乌力格尔、好来宝大赛,为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2008年8月4日至7日,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内蒙古文联、内蒙古文化厅、内蒙古广电局、内蒙古民委主办的“纪念蒙古族曲艺大师毛依罕诞辰一百周年暨中国内蒙古乌力格尔艺术节”在乌力格尔之乡扎鲁特旗举行。来自蒙古、日本、加拿大及国内八省区的“胡尔齐”80多人参加的“乌力格尔艺术大赛”,中国曲协主席、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等区内外艺术家和专业人士应邀参加。为弘扬民族曲艺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然而乌力格尔仍是扎鲁特草原上广大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群众娱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乌力格尔诞生至1986年,全旗出现著名的“胡尔齐”(说书艺人)七十多人,遗憾的是到2010年已有三十多人去世。至今,在扎鲁特草原上还回响着悠扬悦耳的胡琴声。乌力格尔以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演唱技艺成为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03年,扎鲁特旗被誉为“中国民族曲艺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乌力格尔:二百多年传承不断魅力不减
据史料记载,乌力格尔产生于清朝康熙年间,二百多年来一直在科尔沁草原广泛流传着,演唱者手持四胡,自编、自拉、自唱,人们称它为“胡仁乌力格尔”(拉四胡说书)和“本森乌力格尔”(手拿剧本说书)。蒙古族的说唱艺术“胡仁乌力格尔”是蒙古族曲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个世纪以来,它以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语言精巧和浓厚的草原文化气息,鲜明的民族特色,被国内外艺术界所瞩目,为广大蒙古族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乌力格尔经过不断的演化和发展,不仅壮大了自己的队伍,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流派。
新中国成立前,科尔沁草原上的“胡尔齐”(说唱艺人)有200多人,主要活跃在广大的农村牧区,也有一些成为喇嘛庙或王公大院的专业说书者。说书重点在达尔罕王府、图什业图王府、王爷庙、扎鲁特旗王府等地。蒙古族的说唱艺术家多数主要活动在劳动人民当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他们演唱的主要曲目是传统曲目和“好来宝”。有的残疾人为了生存生活,刻苦学习说唱技艺,掌握了说书艺术特点、风格、手法,成为说书艺术家。
科尔沁蒙古族的“本森乌力格尔”(手拿剧本说书)和“胡仁乌力格尔”(拉四胡说书)经过说唱艺术家们长期演出,不断提炼加工,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说唱底本,扎鲁特旗嘎亥图镇姚金山等艺人手拿剧本说唱“本森乌力格尔”,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科尔沁蒙古族说唱艺术,“胡仁乌力格尔”在科尔沁草原有相当规模。据有关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后直至到1988年,说唱艺人达到600余人,《蒙古胡尔齐》一书共收录整理了308名说书艺人小传,演出的曲目有300多种,其中以汉、唐、宋代的故事居多,为古代说唱的精品,如《西汉》、《三国演义》、《隋唐故事》、《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艺术实践,使说唱艺术得到了锤炼和提高,从文词、音乐到表演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规范和模式,为说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胡仁乌力格尔从七十年代初开始在通辽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放,至今已录制三百多部节目。另外,当时全市各地还通过举办培训班、说唱艺人会等形式,涌现出许多有文化的胡尔齐,如李双喜、劳斯尔等具有大学文化说书艺人,班布拉、布仁巴雅尔等中专文化以及专业职称的职业说书艺人。
1983年3月,为了不断推动民族曲艺理论工作向纵深层次发展,哲里木盟(今通辽市)群众艺术馆成立了民间艺术调研部。1986年,哲里木盟(今通辽市)文学艺术研究所成立,安排专人研究曲艺艺术和辅导说唱艺人活动,曲艺艺术家的创造性和才能得到空前释放,他们呕心沥血把叙事民歌《嘎达梅林》、《达纳巴拉》、《陶克套胡》、《扎那·巴拉吉尼玛》、《图门乌力吉达》、《僧格林沁》等改编成胡仁乌力格尔,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8. 巧克力的历史源由
巧克力最初来源于中美洲热带雨林中野生可可树的果实可可豆 。1300 多年前 , 约克坦玛雅印第安人用焙炒过的可可豆做了一种饮料叫 chocolate 。早期的 chocolate 是一种油腻的饮料,因为炒过的可可豆中含 50 %以上油脂,人们开始把面粉和其它淀粉物质加到饮料中来降低其油腻度 。
1828 年,荷兰 Van HOUTEN 制作了可可压榨机 , 以便从可可液中压榨出剩余的粉状物。由 Van HOUTEN 压榨出的可可油脂与碾碎的可可豆及白糖混合 , 世界上第一块巧克力就诞生了。经过发酵、 干燥和焙炒之后的可可豆,加工成可可液块、 可可脂和可可粉后会产生浓郁而独特的香味,这种天然香气正是构成巧克力的主题 。
1847年,巧克力饮料中被加入可可脂,制成如今人们熟知的可咀嚼巧克力块。1875年,瑞士发明了制造牛奶巧克力的方法,从而有了所看到的巧克力。

(8)历史之源扩展阅读
巧克力由多种原料混合而成,但其风味主要取决于可可本身的滋味 。可可中含有可可碱和咖啡碱,带来令人愉快的苦味;可可中的单宁质有淡淡的涩味,可可脂能产生肥腴滑爽的味感。可可的苦、涩、酸,可可脂的滑,借助砂糖或乳粉、乳脂、麦芽、卵磷脂、香兰素等辅料,再经过精湛的加工工艺,使得巧克力不仅保持了可可独有的滋味并且让它更加和谐、 愉悦和可口。
总得来说随着内容物的不同,巧克力保质的时间会有所增减。尤其是添加鲜奶(或牛奶成份较高)、榛果类的巧克力产品,因为牛奶及榛果的保存期限不长,相对缩短了巧克力的保存期间,购买时不但要注意制造日期,回家保存时也要记得越快吃完越好。
9. 源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随便给你列几个吧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于是找到了路。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10. 潢源的历史渊源
潢源,以其幽静、脱俗而游离世外,在这沙漠深处默默地造就着西拉沐伦。虽少有人知,但她并不寂寞。辽天显十二年夏,太宗耶律德光驾幸平地松林,来到潢源,这个西拉沐伦养育的一代帝王在母亲河源静静伫立,目光透过河水注视着契丹的千里江山。民国时期经棚县令王枢为潢源美景所动,将其赞为经棚十二景之一:寻到潢河最上游,碧翻白涌镜含秋,人间艳说清流好,此更清流源水头。席慕容,作为蒙古族的好儿女,童年时代就在母亲的歌声中向往着草原,多年后不辞劳顿,多次来到潢源,探寻母亲儿时的记忆,对西拉沐伦顶礼膜拜,用诗人的语言唱出了祖辈的心声。2006年夏,当地群众在潢源北岸重建敖包,方圆百里数千民众来此祭祀,向祖母河表达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企盼。潢源敖包已经成为好鲁库草原上的地标和风景,默默地守望着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