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历史
❶ 潼南县有多大
地理位置 潼南位于重庆西北部,地处巴蜀腹心,是川渝两地的结合部。距重庆主城区150多公里,319国道、205省道穿越县境,琼江、涪江终年通航,与合川、大足、铜梁和四川的遂宁、内江、安岳等市县接壤。幅员面积1583平方公里,辖31个镇乡,92万人口。 历史沿革 潼南早在公元373年建制兴县,1912年更名为东安县,1914年改为潼南县至今。1935年废道,省设行政督查区,隶属四川省第12行政督查区。1949年12月5日解放,属四川省北行政公署遂宁专区。1958年遂宁专区与绵阳专区合并,隶属弥绵阳专区。1976年调整行政区域,隶属江津地区(后改为永川地区)。1983年随永川地区划归重庆市。县人民政府驻梓潼镇。
求采纳
❷ 重庆潼南县的历史
1914年设潼南县。因地处潼川府之南而得名。
1999年7月9日,潼南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机关驻地由梓潼镇正兴街27号、23号、34号、59号迁至梓潼镇莲花村拟新建的行政中心内(渝府[1999]123号)。
2000年,潼南县辖22个镇、9个乡:梓潼、双江、花岩、桂林、柏梓、崇龛、古溪、宝龙、飞跃、新华、玉溪、群力、米心、上和、龙形、塘坝、太安、永胜、新胜、小渡、卧佛、五桂22个镇;田家、永安、文明、红花、安兴、龙项、檬子、别口、寿桥9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860016人,其中:梓潼镇 118646人、上和镇 30323人、龙形镇 24883人、古溪镇 35298人、宝龙镇 27341人、飞跃镇 15999人、新华镇 12947人、玉溪镇 23928人、米心镇 15849人、群力镇 20781人、双江镇 47814人、桂林镇 31149人、花岩镇 12782人、柏梓镇 46867人、崇龛镇 43348人、塘坝镇 62765人、新胜镇 27034人、太安镇 35755人、永胜镇 8086人、小渡镇 47035人、卧佛镇 39944人、五桂镇 13688人、田家乡 14323人、龙项乡 11576人、檬子乡 13071人、别口乡 11959人、红花乡 15707人、安兴乡 11313人、文明乡 13623人、永安乡 15137人、寿桥乡 11045人。
2002年,潼南县辖22个镇、9个乡,21个居委会、283个村委会。年末户籍总人口90.4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46万人。
2006年6月16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潼南县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的批复》(渝府[2006]126):同意潼南县将现有的31个乡镇调整为22个乡镇和街道。具体调整如下:
(一)撤销5个镇、6个乡:梓潼镇、桂林镇、新华镇、飞跃镇、永胜镇、文明乡、龙项乡、檬子乡、红花乡、安兴乡、永安乡。
(二)设立2个街道办事处
1.梓潼街道办事处管辖原梓潼镇的东升、哨楼、四方、大佛4个办事处和李家祠、豆芽湾、纪念碑、碉楼坡、接龙桥、岩湾、大桥7个社区居委会,幅员面积127.873平方公里。街道办事处驻凉风垭(原梓潼镇政府驻地)。
2.桂林街道办事处管辖原桂林镇、原梓潼镇的东风办事处及井田、莲花2个社区居委会,幅员面积80.387平方公里。街道办事处驻原梓潼镇东风片区。
(三)调整6个镇、2个乡行政区域范围
1.双江镇管辖原双江镇、原安兴乡九道村和白云村所属行政区域,幅员面积119.306平方公里。镇政府驻金龙街(原址)。
2.柏梓镇管辖原柏梓镇、原文明乡、原永安乡所属行政区域,幅员面积134.75平方公里。镇政府驻柏梓镇正街(原址)。
3.龙形镇管辖原龙形镇、原檬子乡所属行政地域,幅员面积80.63平方公里。镇政府驻茶店子(原址)。
4.古溪镇管辖原古溪镇、原飞跃镇、原红花乡所属行政区域,幅员面积116.06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古溪镇正街(原址)。
5.玉溪镇管辖原玉溪镇、原安兴乡大龙村和曹家村所属行政区域,幅员面积54.414平方公里。镇政府驻迎龙街(原址)。
6.米心镇管辖原米心镇、原新华镇所属行政地域,幅员面积51.9平方公里。镇政府驻米心场(原址)。
7.田家乡管辖原田家乡、原永胜镇、原龙项乡小石村、桂圆村、老庙村所属行政区域,幅员面积63.13平方公里。乡政府驻罗汉村。
8.别口乡管辖原别口乡及原龙项乡花院村、老君村所属行政区域,幅员面积41.34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别口沱(原址)。
(四)保留11个镇、1个乡行政区域政府和驻地不变:小渡镇、塘坝镇、崇龛镇、卧佛镇、太安镇、上和镇、宝龙镇、新胜镇、群力镇、花岩镇、五桂镇、寿桥乡。
潼南县域在周秦之际属巴国和蜀国。周代,今四川地区分割为巴、蜀两国,潼南涪江一带属蜀国,琼江一带属巴国。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潼南分隶巴、蜀二郡。
潼南建县设治始于东晋,孝武帝(373~396年在位)时分德阳县设晋兴县,治所在今玉溪乡青石坝,为潼南县内治县之始。潼南建县较晚,民国元年(1912年),由蓬溪县划出下东乡11个场镇,遂宁县划出上安里、中安里、下安里17个场镇,取东乡及上中下安里联合设县之义,成立东安县,治所梓潼镇。民国3年(1914年),东安县与广东、湖南县名重复,因定名未久,其地处潼川府(四川省三台县)之南,设置于梓潼镇,遂更名为潼南。
❸ 重庆的潼南县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县名由来潼南县域在周秦之际属巴国和蜀国。周代,今四川地区分割为巴、蜀两国,潼南涪江一带属蜀国,琼江一带属巴国。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潼南分隶巴、蜀二郡。 潼南建县设治始于东晋,孝武帝(373~396年在位)时分德阳县设晋兴县,治所在今玉溪乡青石坝,为潼南县内治县之始。潼南建县较晚,民国元年(1912年),由蓬溪县划出下东乡11个场镇,遂宁县划出上安里、中安里、下安里17个场镇,取东乡及上中下安里联合设县之义,成立东安县,治所梓潼镇。民国3年(1914年),东安县与广东、湖南县名重复,因定名未久,其地处潼川府(四川省三台县)之南,设置于梓潼镇,遂更名为潼南。
❹ 潼南现在的洪水情况如何有知道的朋友说一下,另外想了解一下潼南历史最大的洪水是不是1981年的大洪水
1、截止到2020年8月12日,重庆市潼南区大佛寺景区,涪江洪水淹没景区广场。
受强降雨影响,涪江潼南段迎来过境洪水。截至2020年8月12日下午5时,涪江潼南城区段最高水位238.5米,超警戒水位0.5米,低于保证水位(240米)。此次过境洪水导致潼南区部分场镇低洼地段局部进水,约2700亩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
8月12日,重庆市潼南区桂林街道双坝村蔬菜基地,部分低洼地带的农作物被洪水淹没。
8月12日,重庆市潼南区桂林街道双坝村蔬菜基地,部分低洼地带的农作物被洪水淹没。
8月12日,重庆市潼南区桂林街道双坝村蔬菜基地,部分低洼地带的农作物被洪水淹没。
2、潼南历史最大的洪水是1981年的大洪水。
受上游强降雨影响,“长江2020年第5号洪水”8月19日过境重庆主城,长江重庆段多站已超保,这也是1981年以来重庆经历的最大一次洪水过境,重庆启动防汛应急一级响应。

(4)潼南历史扩展阅读
2018年受涪江上游强降雨影响,重庆市潼南区涪江小河坝水文站附近水位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临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潼南大佛寺部分建筑被洪水淹没,景区已全面停止营业,景区内工作也全面瘫痪。历史上,潼南大佛寺曾多次遭受洪水侵袭,此次能否再度平安渡过洪水威胁,引发网友关注。
重庆市文物局一魏姓工作人员介绍,大佛寺内,除七檐的大佛阁和饰金大佛等重要文物外,还有一个记录了涪江的水文历史的特殊文物——明代至今多次大洪水的标记线。
据公开资料,大佛寺侧的崖壁上集中了多个年号的洪水题记。题刻始刻于明,续有大明正德十四年、乾隆四十六年、同治十二年、光绪十五年、民国三十四年、1981年历次大洪水标记线和题记。
❺ 潼南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江河,总是顺流而下,城市,总是依水而建。涪江水流了千年,潼南城也筑就了千年,可翻开历史一瞧,潼南名不见经传,一千年便这样不显山不露水地过来。就连潼南这个称谓,都是近代才得名。潼南的不出名,有直观的表现,外地客到潼南,往往开口就错把“潼南”叫“铜梁”,自尊的潼南人听了很憋气,可又能怎样?你潼南就没有铜梁响亮,要想不被人看扁你,凭本事去打拼、去扬名。
上个世纪,潼南人谈历史,除了闇公烈士和尚昆主席,似乎没别的;谈地理,除了205国道和319省道,似乎没别的;谈经济,除了种养业和化工厂,似乎没别的;谈建设,除了三块石电站和涪江大桥,似乎没别的;谈特产,除了东升茶和太安鱼,似乎也没别的。谈来谈去,潼南人就是谈不起硬话。别人都小康了,潼南人才脱贫,有几个零钱,都是靠外地打工。怪谁?不怪天,不怪地,只怪命不如人,生在潼南这个边缘地带,说句硬话都底气不足。
潼南不小,92万人的故乡。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谁会不热爱?可看着潼南穷乡僻壤的样子,潼南人心里特不是滋味。每当唱起《春天的故事》,潼南人就感叹:小平同志当初为什么不在潼南也画一个圈,否则潼南不也像深圳珠海一样发达了?听说上海浦东大桥建成了,如何雄伟了得,潼南人便免不了想入非非,要是涪江上再架几座桥,让潼南人过天堑、奔通途该有多好?然而,千年的贫瘠史表明,要改变命运,奢望天时地利不行,只能靠潼南人奋进!
潼南人是幸运的。盼了千年的天时地利,竟然真的来了。首先是重庆直辖,随后是两高路建设,接着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城乡统筹发展……一个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接踵而来,让潼南人心里乐开了花,干涸的眼窝盛满热泪,很有些久旱逢甘霖的喜悦。潼南宛如一个落魄才子,落魄了很久,突然有了用武之地,便迫不及待地使出浑身解数,挥动着一个接一个的大手笔。潼南人明白,再错过了机遇,赶不上末班车,就真的会再等一千年。
潼南人是有思想的。重庆直辖以后,潼南的决策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发展蓝图,有了新的思路和出路。从当初“县城东下北移”的浪漫设想到如今“现代宜居城市”的现实定格,从“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县”到“中国西部绿色菜都”,从传统农业大县的基本县情到现代农业大县、现代工业大县、现代经济强县的终极目标,从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敢创第一的“三块石”精神到自强不息、创新创业、图变图变的潼南人文精神,潼南人经历了一次次的思想大解放、理念的大升华和精神的大洗礼。
潼南人更是实干的。他们有抱负,有雄心,决非平庸之辈。他们想通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县城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实现潼南由穷到富、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凤凰涅磐;他们想借“两高路”的贯通,把潼南打造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渝蓉桥头堡、一座实质性的卫星城。于是乎,县城东下北移战略实施了,一小时工程实施了,“二四六八十”工程实施了……随着一棒棒的接力,一个崭新的潼南,完成了从孕育、分娩、第一声啼哭和不断成长的过程,随之而来的,是一片惊叹之声、喝彩之声。如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座已建成面积14平方公里,拥有城市人口17万人的山水园林城市。十年间,潼南的城市“腰围”猛增了三倍,再造了一个新城、一个新区,奠定了“三桥飞架南北、一江两岸三组团”的城市格局。随着城市的变迁,潼南人的腰包也一天天鼓起来,收入在成倍的增长。
十年的奋斗历程表明: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是潼南腾飞的强大精神动力,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绝不是潼南人的性格。不进则退,慢进亦是退,新世纪的潼南人,危机意识比谁都强,心中只有一信念:奋进,奋进!
一说到潼南奋进,潼南人总是踌躇满志,希望满怀。一说到抢抓机遇,潼南人总是意气风发、叫得山响。可一说到钱,潼南人就会头疼,免不了着急上火。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先天不足的财政,的确给奋进的潼南人出了一道跨世纪难题。想以羸弱之躯,追赶财大气粗的兄弟区县,并且后来居上,谈何容易?潼南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开启新的征程,书写新的篇章?诚如县委书记向和平、县长罗建极所说,潼南新一轮发展定位是准确的,思路是清晰的,发展的最大难题是资金链接问题。潼南要发展壮大,突出重围,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树立适度举债发展的思想,着力解决融资问题;必须实现政府性投入与社会投入的良性互动,以适量的政府性投入,拉动更大的社会投入,进而带动财政增收;必须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善于运作土地,将土地资源变为土地资本,将小雪球滚成大雪球,最终换来一个气势恢宏、气宇轩昂的新潼南!
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不能挂在嘴边,必须付诸行动。它是一个使命,需要打破常规、突破藩篱的勇气,需要敢作敢为、敢闯敢干的性格。热爱潼南,建设潼南,也不是粉饰之词,必须发自肺腑。它是一种责任,需要创新不息、创业不止的奋斗精神,需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宽广胸怀。潼南要腾飞,每一个潼南人都责无旁赁。要想打拼出一个响当当的新潼南,除了依靠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的集体智慧,除了依靠潼南人92万双苦干实干的手,除了依靠92万颗同荣辱共进退的心,还有什么更雄厚的资本?奋进的潼南人果然看得明白,当仁不让地担当起了解放思想的弄潮儿、扩大开放的排头兵,自愿投资支援家乡城市建设,很有些舍我其谁的气概。过去不敢想的敢想了,过去不敢做的敢做了。当旁观者、评论员的人少了,做实干家、参与者的多了。奋进的潼南人拍着胸脯说:要从根本上解放思维、解放自我,解放行动,只要有利于潼南腾飞的事情,就要心无旁骛地抓,豪气冲天地干,艺高胆大地试,推动潼南新一轮的大发展!
奋进的潼南人是大智大勇的,是开拓开放的,是与时俱进的,
❻ 潼南县大佛寺的历史沿革
据碑记所载,潼南大佛始凿于唐朝末年,先凿佛首,北宋靖康丙午年(1126年)开雕佛身,至南宋绍兴辛末(1151年)全像竣工,前后历时二百多年,是石刻造像中罕见的珍品,为“蜀中四大佛”之一。寺院区内存有大小造像七百余躯,宋至清朝题刻碑碣83则,是重庆境内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在大佛寺侧的崖壁上,集中了七个年号的洪水题记。题刻始刻于明,续有大明正德十四年、乾隆四十六年、同治十二年、光绪十五年、民国三十四年、1981年历次大洪水标记线和题记。此崖壁集多个年份不同的洪水题刻于一处,可以比较历次洪水在此境内的高程,对探索古代洪水的演变规律,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❼ 拥有悠久历史的重庆潼南县,它的名字由来是怎样的
重庆市潼南区位于重庆市西北部,隶属于重庆市。是中国民俗文化艺术之乡,成渝西工业基地,渝西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西部绿色食品,重庆城市新区。
1.建至沿革:
潼南地区是周秦时期的巴蜀国。周代,重庆和四川分为巴蜀两部分。潼南的涪江地区属于蜀,琼江地区属于巴。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县制。潼南分为巴蜀两县。西汉高帝时,潼南涪江地区属于广汉县、广汉县。武帝时期,潼南的琼江地区属于黔渭县。
2018年末,登记总人口95.2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78万人,占登记总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41.79%,比上年提高0.27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出生率11.58‰,死亡率7.30‰,自然增长率4.28‰。户籍人口(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性别比为111.6,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7.5。
❽ 潼南大佛寺的历史沿革
潼南大佛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3年),初名“定名院”,又名“南禅寺”。后因宋朝在寺内依山凿一大佛,改称“大佛寺”。明朝在大雕像之上覆盖七重飞阁以蔽风雨,今尚完好,大佛寺历史上曾重建三次,前两次(1151年,1278年)分别由邓利成、冯檝、清晖所建;最后一次是民国十一年重建。
潼南大佛寺今存有大佛阁、观音殿、玉皇殿、鉴亭四座木结构古建筑,多系清末遗物。 玉皇殿始建于民国11年(1922),据说原是当地百姓为求雨祭天而建。玉皇殿和大佛殿之间的观音殿,建于宋元年间,1946年重建,内塑千手观音。据说,观音列于佛祖右侧,是潼南大佛寺有别于其他寺院丛林的地方。
七檐佛阁左侧的崖壁上,集中标刻有七个年代的洪水标记线和题记。题刻始刻于明,续有明正德十四年(1519)、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同治十二年(1873)、光绪十五年(1889)、民国三十四年(1945)和1981年的大洪水标记线。这些不同年代的洪水标记线集中于一处,可以比较历次涪江洪水在此境内的高程,对探索古代洪水的演变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❾ 重庆市里潼南县是属于哪个区
潼南县是直接隶属重庆市的一个县,县与区的级别是平等的。
潼南县位于重庆西北部,地处渝蓉地区直线经济走廊;是成渝新型工业基地、渝西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西部绿色菜都。潼南区历史悠久,公元373年(东晋宁康元年)建制设县,1912年设东安县,1914年,因地处潼川府之南更名为潼南。

(9)潼南历史扩展阅读:
行政区划
2015年6月,潼南区有2个街道、20个镇。为梓潼街道、桂林街道、上和镇、龙形镇、古溪镇、宝龙镇、玉溪镇、米心镇、群力镇、双江镇、花岩镇、柏梓镇、崇龛镇、塘坝镇、新胜镇、太安镇、小渡镇、卧佛镇、五桂镇、田家镇、别口镇、寿桥镇;281个行政村。
地理位置
潼南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西北部,地处渝蓉直线经济走廊。涪江下游,东邻合川区、铜梁区,南接大足区,西连四川省安岳县、安居区、船山区,北与四川省蓬溪县、武胜县相邻,与四川省嘉陵区相望。
气候特征
潼南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9℃,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7℃,极低温为-3.8℃;无霜期长,年平均霜期仅5.5天。年均降雨量为99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28.4小时。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阴雨、洪涝、冰雹、大风、霜冻等。
❿ 潼南名人录
杨尚昆,杨闇公,杨白冰,陈抟老祖,张鹏翮,吕大器,郑绍文,郑朝元,严诗金,廖静秋,杨肇燫,薛永新等,太多了,只写这几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