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姓夏
1、夏无且(jū)
夏无且,生卒年不详,秦代始皇侍医,“荆轲刺秦王”一事之中的关键性人物。曾“以其所奉药囊提(dǐ)轲”(用他所捧的药袋朝荆轲掷去。)(荆轲为燕太子丹所派,行刺秦始皇),而被载《史记》之“刺客列传”。

② 历史上的夏姓名人
夏区抄夫(?-前482):春秋时袭期陈国的卿大夫。
夏育:卫国名震遐迩的勇士,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
夏无且:在荆轲谋刺秦王之时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捉荆轲"。
夏宽:汉武帝时阳城内史。
夏勤:汉武帝时零陵太守。
夏勤:东汉人,历仕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太守、司徒等职,以才干见称。
夏恭(前20-约29):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
夏瞻:晋代杰出画家,工于人物、神像。
夏赤松:南朝宋著名棋手。
夏昱:唐代中书令兼尚书令。
夏圭: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南宋杰出的画家。
夏远:浙江会稽金华人,唐肃宗上元间(七六一)举进士第,授秘书郎。
夏承皓(956-1004):北宋真宗太平兴国初(即公元976年-983年)上平晋策,补右禁卫。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即公元1004年)契丹内寇,夏承皓由间道发兵,夜与契丹遇于河朔,力战虏骑,卒于阵,褒赠崇仪使。
③ 姓夏的历史人物
夏侯渊,曹魏名将。字妙才,夏侯敦族弟,与曹操是连襟,勇力过人。曹操年少时在家乡犯了案,夏侯渊为他顶罪,曹操又设法把他拯救出来才免于难。为人颇重义气,有一年饥荒,夏侯渊为了养活死去弟弟的孤女,他放弃了自己亲生儿子。曹操起兵之后,夏侯渊随曹操而起,并常年转战各地,克昌豨,剿雷绪,攻马超、逐韩遂,灭宋建,平诸羌,当时号称“虎步关右,所向无前”,战功极多。封为博昌亭侯,征西将军,假节。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倾全国之军攻打汉中,次年于定军山为蜀将黄忠突袭,战死.
夏侯淳(?-?),字孝冲。中国谯国谯人,中国西晋文学家,为夏侯威的孙子,夏侯庄的儿子,夏侯湛的弟弟。他任官最高至弋阳太守。他有一个儿子叫夏侯承.
【夏】 XIA
一、姓氏源流
1、出自姒姓。
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姒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妫姓。 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3、改赐姓或其他。
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4、得姓始祖:夏启。
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④ 古代和现代姓夏的名人都有谁
一、古代名人
1、夏承皓
北宋真宗太平兴国初上平晋策,补右禁卫。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契丹内寇,夏承皓由间道发兵,夜与契丹遇于河朔,力战虏骑,卒于阵,褒赠崇仪使。以子夏竦贵赠封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魏国公。
2、夏竦
夏竦,字子乔,别称夏文庄、夏英公、夏郑公。德安县车桥镇人。北宋副宰相。仁宗庆历七年方召为宰相,因谏官、御史认为夏竦与陈执中论议不合,不可使两人共事,遂改枢密使,封英国公;次年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仁宗皇祐元年进郑国公;仁宗皇祐三年奉诏监修黄河堤决,躬冒淫雨,以疾归京师,遂不起,农历九月薨,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谥“文庄”。

3、夏之鼎
字禹庭,号茝谷,颜所居曰雪鸭巢,吴县人。工书、画,初从昆山唐香樵游,凡作写意花卉禽鸟,靡不肯。唐即以能手目之。尝为其友徐北海绘藐菜图赠余集,集深喜之,作诗,即倩其自书其上。谓图固超妙,而书尤神似惮寿平。或谓其图足与明代李流芳西湖采藐图娩美。卒年四十六。
二、现代名人
4、夏世厚
夏世厚是河南固始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二十五军交通队队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新四军第五师团长、1946年中原突围时,在平汉路柳林车站和郧县南化塘战斗中,领突击队冲杀,两战皆捷。
后任鄂豫陕军区分区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纵队副旅长。建国后,历任湖北军区分区司令员,湖北省农林厅厅长、副省长,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湖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中顾委委员。
5、夏征农
夏征农江西丰城市人,夏光庭40世孙。曾求学于金陵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中国共产党员。曾任新四军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中共苏中四地委宣传部部长、苏中公学校长、苏中建设大学副校长、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部长。
建国后,任中共济南市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副书记,济南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联、文联主席,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大学首席顾问,《中国大网络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辞海》,《大辞海》主编。
⑤ 中国历史上有姓夏的皇上吗他是什么朝代的
夏朝的君主都可以算是姓夏的
以国为姓嘛
就好象商鞅也叫卫鞅一样
⑥ 历史上姓夏的名人有哪些
唐代 中书令兼尚书令:夏 昱
宋代文学家、诗人:夏元鼎
元代教育家:夏友内兰
元代作家:夏庭芝
元代著容名画家:夏 迪
明代著名画家:夏 昶、夏 霖、夏白眼、夏 鼎、夏仲昭
清代文学家、诗人:夏敬渠、夏 燮、
清朝出版家夏瑞芳、画家夏之鼎、戏曲家夏伦。现代的名人
夏凡 夏川结衣 夏于乔 夏雨 夏炎 夏韶声 夏梦
⑦ 历史上有姓夏的将军没有
历史上来有好多夏姓将军
建中初,源有河北将军姓夏,弯弓数百斤。
解放军
(1)夏伯勋少将(1917-——),又名夏伯俶,湖南省澧县人。
(2)夏耀堂少将(1908-1972),湖北省石首县人。
(3)夏夔将军
3.国民党
夏楚中将军(1904.5.30~1988.12.28)
⑧ 历史上有哪些姓夏的名人
秦代有宰相夏说。西汉有城阳内史夏宽;东汉有交阯刺史夏方,泰州都尉夏恭。西晋有仁义都尉、中郎将夏方。隋代有左武侯执旗官夏侯朗。五代有郑州防御使、河阳节度使夏鲁奇。宋代有涟水知军、武节郎夏俊,开封府少尹夏承,陕西副都总管兼缘边招讨副使夏随,秦国军节度使夏执中,翰林学士夏师尧,评论家夏元鼎。朝议大夫夏廷华,定州路都总管、高阳都管夏守赟,国子博士、著作佐郎夏尚,孝宗夏皇后。画家夏迪、夏文彦、夏子言、夏廷器、夏老昌、夏汲清。元代有太史院都事夏以忠,画家夏奕,夏珪、夏森、夏东叟、夏子文。明代有衢州知府夏升,陕西按察副使夏礼,御史夏玑,广西左布政使夏时,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夏言,延平知府夏英,工部左侍郎夏昂,大名知府夏忠,北地太守夏育,中书舍人夏昺,福建右布政使夏祚,太常寺卿夏昶,广东按察使夏埙,江州知州夏倪,刑部尚书夏恕,山东右布政使夏寅,太常卿夏寅,临清知州夏鼎,河南知府夏竦,南京太常少卿夏瑄,零陵太守夏勤,中书省博士夏煜,南京大理评事夏 ,金华卫指挥夏毅,山西乡试正考官夏力恕,按察使夏万亨,御史夏之令,南京户部尚书夏邦谟,沂州总兵夏成德,中书舍人夏完淳,南京太常少卿夏良胜,南京太仆少卿夏尚朴,太子太保夏原吉。画家夏义甫、夏昺、夏 、夏衡、夏鼎、夏芷、夏葵、夏美、夏厚、夏永。清代有湖南布政司库大使夏之翰,吏部右侍郎夏同善,登州镇总兵、云南提督夏辛酉,浔州知府夏敬颐、画家夏基、夏沚、夏森、夏雯、夏大贞、夏时行、夏云、夏维、夏官、夏杲、夏正、夏霖、夏大易、夏廷香、夏翚、夏东旭、夏琳、夏凤仪、夏之勋、夏之鼎、夏柔嘉、夏之成、夏敬声、夏之霖、夏煌、夏凤翔、夏銮翔、夏培、夏銮、夏颖、夏华士;文学家夏之蓉等。
⑨ 历史上有哪些姓夏的名人
夏启,夏姓得姓之祖
夏 远 (光庭):字光庭,唐肃宗宝应元年任江西,武宁县令,是江西\湖北夏姓始祖。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
唐人夏鲁奇忠贞守节,以死报国
夏 育卫国名震遐迩的勇士,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
夏无且在荆轲谋刺秦王之时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捉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
夏贺良(?—前5)西汉重平(今河北吴桥南)人。
夏 勤东汉人,历仕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太守、司徒等职,以才干见称。
夏 恭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依据史籍记载夏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达10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夏黄公鄞(今浙江省宁波)人,西汉隐士。曾避秦匿商山中,为“四皓”之一。
夏 瞻晋代杰出画家,工于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载入《历代名画记》及《图书集成》等书中。
夏 圭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南宋杰出的画家。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并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画风洒脱,糅合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构图多作半边或一角之景,时称“夏半边”。
夏承皓(956—1004):夏光庭(夏远)八世孙,派名嘉灵,字承皓,又字灵石,号素葊。生于后周世宗显德丙辰三年(公元956年)。北宋真宗太平兴国初(即公元976年-983年)上平晋策,补右禁卫。宋真宗景德甲辰元年(即公元1004年)契丹内寇,公由间道发兵,夜与契丹遇于河朔,力战虏骑,卒于阵,褒赠崇仪使。以子竦贵赠封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魏国公。北宋仁宗天圣癸亥元年(公元1023年)奉诏招魂,御葬河南汴梁祥府县东,敕建旌忠香火院。北宋仁宗庆历间(公元1041-1048年)复奉敕建芙蓉祠于长庆里(今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长庆村小白水东南)以祀。事实详《宋史》、《江西省志》、《九江府志》、《德安县志》及秘书堂《夏氏宗谱》。
夏竦(985—1051)北宋大臣,古文字学家、文学家。夏承皓次子,派名文乔,字子乔,行(hang)第十。德安县车桥镇(原白水街乡)长庆村人,生于北宋太宗雍熙乙酉二年(公元985年)。太宗至道丙申年(公元996年)拜进士姚铉为师,为水赋,姚铉认为“可教矣”;北宋真宗景德甲辰年(即公元1004年)以父夏承皓死忠,录官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县主簿;景德乙巳年举贤良方正,擢光禄寺丞,通判台州(今浙江省天台县),赋“国清寺”、“石梁”、“琼台双阙铭”等诗词;真宗大中祥符庚戌年为国史编修官,后与王旦等同修《起居注》;真宗天禧年间出知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知邓州,又徙襄州(今湖北省襄樊市),遇大饥,劝令大姓出粟,得二万斛,救活贫者四十余万人;北宋仁宗天圣年间知寿州(今安徽省寿县),又徙安州(今湖北省安陆县),再知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勒令巫觋(男巫)一千九百余家还农,毁其淫祠;天圣五年,为枢密副使;天圣己巳年官参知政事;天圣辛未年进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左丞;仁宗景佑年间知青州(今山东省青州),任青州时,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青州南阳桥,被大多数科学家认定为中国最早出现的虹桥;后迁刑部尚书;仁宗宝元年间官户部尚书;仁宗康定年间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一带);改判河中府;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仁宗庆历丁亥年(公元1047年)方召为宰相,因谏官、御史认为夏竦与陈执中论议不合,不可使两人共事,遂改枢密使,封英国公;次年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仁宗皇佑己丑年进郑国公;仁宗皇佑辛卯年(即公元1051年)奉诏监修黄河堤决,躬冒淫雨,以疾归京师,遂不起,农历9月薨,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赐谥“文庄”,御葬河南许州阳翟县三封乡洪长源(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境内),建有旌贤院。夏竦以文学起家,自经史、百家、阴阳、律历、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为文章,典雅藻丽;治军尤严,敢诛杀,对疾病死丧者,则抚循甚至。著文集百卷、《策论》十三卷、《笺奏》三卷、《古文四声韵》五卷、《声韵图》一卷,其中:《文庄集》三十六卷等收入《四库全书》。事实详《宋史》、《江西省志》、《九江府志》、《德安县志》及秘书堂《夏氏宗谱?文庄公年谱》。
夏执中宜春(今江西省宜春)人,宋代节度使,以贤扬名。据传朝廷举庆礼,人皆争献珍奇,执中独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进之。
夏原吉湖广湘阴(今属湖南省)人,明朝大臣,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27年,支应无误,在详定赋役,清仓场,广屯种,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绩。
夏 昶昆山(今江苏省昆山)人,明代著名画家。他不仅善绘画,而且善书能诗;其诗词清丽,书工正楷,其画擅长写竹石,当时推为第一,有传“仲昭一个竹,江南十锭金”。宋代以后,是夏姓在文学领域里最为光辉的时期。
夏 言江西省贵溪人,明嘉靖年间作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旋首辅执政,两度为相。
夏 寅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明代学者,官至浙江参政。其“君子三惜”说被传为名言。
夏 燮安徽省当涂人,清代史学家。其不满清政府卖国行径,强烈抗议外敌入侵,赞赏国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纪事》一书。
夏完淳上海松江人,南明抗清义士。生而早慧,十四岁随父加入抗清斗争。所著被辑为《夏完淳集》。
夏敬渠江苏省江阴人,清代小说家。一生好游,足遍四方。崇信程朱理学。著有小说《野叟曝言》。
夏 燮安徽省当涂人,清代史学家。其不满清政府卖国行径,强烈抗议外敌入侵,赞赏国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纪事》一书。
夏思痛(1854--1924) 名寿华,湖南桃江人,同盟会员,民主革命先驱,曾在黎元洪任总统时任民国总统府高参,后被孙中山委为武岳招抚使。
夏 衍浙江杭州人,著名剧作家。曾与鲁迅等人筹建“左联”;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建国后,致力于电影事业发展。
夏斗寅(1885-1951)湖北麻城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首义新军副大队长,后逐步升迁,任国民党军梯团长、旅长、师长、军长、湖北省政府主席、武汉警备司令、上将参议,曾镇压工农红军。武汉解放前夕,一度参加湖北和平运动,欢迎解放军进城,1949年去香港。
夏丏尊浙江省上虞人,著名文学家,作品甚丰,有《生活与文学》、《平屋杂文》等,又有译著《社会主义与进化论》等。
夏楚中国民军20集团军总司令,中将。在抗日战争中,参与“凇沪会战”,“长沙战役”的指挥.
夏曾佑(1863—1924):浙江杭州人,字穗生,号别士、穗铆、碎佛。光绪进士。授礼部主事。与梁启超、谭嗣同相契。能诗,精佛学。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天津与严复等创办《国闻报》,宣传新学,鼓吹变法。后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用章节体编著《最新中国学中国历史教科书》,重版时改名《中国古代史》,是近代中国尝试用进化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部著作。民国时,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后调任京师图书馆馆长。
夏明翰湖南省衡阳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生。临刑诗中:“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
夏世厚(1912— ):河南固始人,当为夏光庭(夏远)九世孙夏竦的后裔。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二十五军交通队队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新四军第五师团长。1946年中原突围时,在平汉路柳林车站和郧县南化塘战斗中,带领突击队冲杀,两战皆捷。后任鄂豫陕军区分区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纵队副旅长。建国后,历任湖北军区分区司令员,湖北省农林厅厅长、副省长,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湖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中顾委委员。
夏征农(1904- ):江西新建镇坊(镇坊今属江西丰城)人,夏光庭(夏远)40世孙。金陵大学肄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左联。曾任新四军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中共苏中四地委宣传部部长、苏中公学校长、苏中建设大学副校长、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部长。建国后,历任中共济南市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中共山东省委、济南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部长,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市社联、文联主席,中国大网络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辞海》主编。是中顾委委员。
夏云杰东北抗日联军高级指挥员。1903年生,山东沂水人。家境贫寒,1926年3月逃荒到黑龙江汤原。以耕地为业,农闲季节到黑河金矿做临时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抗日斗争的行列。193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8月任中共汤原中心县委委员,负责军事工作。经过努力,将分散在汤原各地的抗日游击队员500余人组织起来,成立东北民众义勇军,夜袭汤原县城,给敌伪政权以沉重打击。夏云杰身先士卒,在作战中多次负伤,在部队中享有很高威望。中共满洲省委曾称赞汤原游击队是松花江下游地区“反日反满的唯一中心力量”。1934年10月任汤原民众反日游击总队政治委员。领导游击队联合抗日义勇军共同作战,挫败日伪军冬季“讨伐”,创建汤原太平川抗日游击根据地。1936年1月所部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后,任军长,率部在汤旺河地区创建后方基地。9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军长,被选为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委员。同年11月21日率部筹集给养装备时,在汤原丁大千屯遭伪治安队袭击,身负重伤。26日壮烈牺牲,时年33岁。
⑩ 姓氏夏的由来
夏姓来源有个二个:一是以禹作为领袖的夏后姓部落的后代,是采用国名作为姓氏的;另一个是春秋时陈国的征舒用祖字作为姓氏形成的。夏姓在当今年按人数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居于第55位。
继舜而就天子位,“国号叫夏后,姓姒姓”禹死后,传位给儿子启,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先秦时期夏姓主要是河南及山东省境内生息繁衍。
秦始皇有侍医夏无且,当荆轲刺秦时,他用药囊击荆轲,保护秦始皇,论功劳赏赐黄金百两。所以表明秦姓人已开始向西、向北、向南播迁,三国到南北朝时期,见于史籍的夏姓人物廖廖无几,均为今浙江人。
宋代,有较多的夏姓人物出现在史籍,仍用现在浙江人居多,还有出自现在的江西、安徽、湖南、山西等地者,说明夏姓人中有较大发展,分布地更加广泛,明代夏宏,这大约是最早出现在闽粤的夏姓人物。
到近现代,南方的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及台湾的新竹、苗栗、台南等地都已有夏姓居民;东南亚的新加坡等国家也有夏姓华人。

(10)历史上姓夏扩展阅读
历史上夏姓的分布和迁移:
夏姓立姓之后,一直活动在河南、安徽带。
妫姓夏氏世为陈国大夫,春秋时期在河南地区发展繁衍,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姒姓夏氏,战国时期,陈国的夏氏已经发展到齐、卫等国为官。秦汉时期,夏姓除继续在河南繁衍外,已经向河北、安徽等地播散,主要的迁移方向是东南的江浙皖地区。
到了晋朝,夏氏已经是浙江的望族,最著名的郡望是会稽,今浙江绍兴带。到了唐宋时期,夏姓已遍布于长江流域地区,尤其在长江三角洲,奠定了今天的夏姓分布框架。清初夏姓也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夏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七十六位。
夏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19.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河南、浙江这四省夏姓大约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57% ,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陕西,这三省的的夏姓又集中中了32%。全国形成了以东南赣浙皖、西北晋秦、 中原豫鄂为中心的三块夏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夏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6% ,为明朝第五十四位大姓。
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 ,夏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 600年中夏姓人口纯增长率为130% ,净增加了24万。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这三省夏姓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67% ,其次分布于安徽、湖北、四川山东,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江苏为夏姓第一大省,占夏姓总人口的33%。
宋元明期间,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部地区迁移,西北地区夏姓人口萎缩严重。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苏浙、赣为中心的夏姓人口聚集区,夏姓人口重心由中原向东南漂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