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方山历史

方山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13 21:48:49

① 吕梁方山县简介

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基本概况
方山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地区北中部,吕梁山中段西侧,东与娄烦、交城为邻,西与临县接壤,北倚兴县、岚县,南与离石相接,于1971年恢复组建,县城驻圪洞,距吕梁市44公里。全县总人口13.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57万人。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45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2560万元,工业增加值完成6705万元,农业总产值1亿元,外贸进出口1600万美元。

行政区划
方山县辖5个镇、2个乡:圪洞镇、马坊镇、峪口镇、大武镇、北武当镇、积翠乡、麻地会乡。

地理气候
地理:全县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为孝文山主峰,海拔2831米,最低点为大武镇武回庄河滩,海拔986.7米。北川河纵贯南北,七条支沟横卧东西,南北长62公里,东西宽46公里,总面积1434.1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74.9万亩(包括国有林52万亩),天然和人工草地43.4万亩,耕地面积41万亩,其中基本农田23万亩,共有四荒面积26万亩。
气候:全县年平均7.3°C,年平均降水量440 -- 650mm,无霜期由南到北逐步递减,最南端的大武镇达150天以上,最北端的开府乡只有90天左右。

经济发展
着眼于工业强县,坚持“扶优扶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大力实施企业改制,开发潜力产品,扶持优势企业,构建起了以霍州煤电集团方山煤业公司、中盛水泥有限公司、新星冶炼有限公司、印刷厂、远昌生态有限公司五个优势企业为龙头,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工业经济格局,200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2.5亿元。
煤焦:以霍州煤电方山煤业公司为龙头,带动裕丰煤矿、张家塔煤矿、曹家山煤矿,店坪煤矿已投入6000万元,完成一期工程改造,全县原煤年生产能力达到180万吨,以保安焦化厂为主的焦化企业年生产能力达到30吨。
冶炼 :以新星冶炼公司、宏盛冶炼为龙头,新星冶炼投入200万元2#高炉进行改建,形成了集“采煤--炼焦-炼铁-运输”为一体的产业链,年生产生铁3万吨,洗精煤15万吨,冶金焦6万吨,白灰3万吨,随着宏盛冶炼的建成投产,年产生铁可突破10万吨。
建材: 以中盛水泥为龙头,特种水泥厂、西相王水泥厂、建材厂三个分厂,通过技改,水泥年生产能力达到35万吨,投资8000万元的东相王水泥厂破土动工,主体土建工程已经就绪,争取2004年5月投产,全县水泥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
木业:以富豪家私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全县50余户家俱生产企业,采用现代工艺,生产各类家庭套房系列、现代办公系列、板式拆装系列家俱,年产值5000万元,“晋方”牌家俱已成为全省名牌,具有相当的市场。
酿造:以大山里来食品、老传统酒业为龙头,白酒生产能力6000吨,沙棘系列饮品年生产能力5000吨。
农产品加工:有远昌生态农产品系列开发、通泰昌公司万寿菊加工、相当特种养殖公司肉产品生产、春景农林生态发展公司草粉饲料加工、正阳集团畜产品生产、绿宝小杂粮加工……

旅游资源
北武当山国家风景名胜区:
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山,古称龙王山,位于山西省方山县境内,吕梁山脉中段,南距离石市32公里,东北离太原 216公里。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由72峰、36崖、24涧组成,主峰香炉峰,海拔2254米,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它集“雄、奇、险、秀”于一身,是吕梁山的一颗明珠,素有“三晋第一名山”之称,系我国北方道教圣地之一。
南村古城遗址:
位于县城南22公里的南村,始筑于战国,此后扩建。汉代为县治,晋代为左国城。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古城坐落在四周陡峭的黄土原上,是兵家必争的要塞。古城形制特殊,为适应自然地埂条件和军事防御措施的需要,城址平面布局在国内实属罕见,城外西南边有北川河及其支流,远眺城周的东、南、西三面被土丘陵环绕,唯古城之北,地势开阔而低平。古城最外围周长为9932米。此外战国的皋狼城遗址位于中部,汉代的皋狼县和晋代的左国城是在战国邑的基础上扩建的。出土文物有:仰韶文化的红陶双耳平地瓶、杯、石铲,龙山文化的灰陶碗、罐,战国时的铜镞、陶鬲、瓮,汉代陶壶、罐等。
张家塔村堡遗址:
堡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00米。现只残存村堡北门及部分明清民宅,属清代遗址。
舍利塔:
位于韩庄村,创建于北宋淳化年间,仿木砖结构楼阁式,占地4平方米,通高三层三檐4.6米,平面六角形。
九龙庙:
位于庙底村,元代建清凉寺,座北向南。明万历五年重修,改称九龙庙,有山门一座,上建戏台。左右两侧有钟楼、鼓楼,正殿为单檐歇山顶柱石基,保持元代复盆样,正殿前有献殿一座,东廊3间,西窑3眼,均为砖木石结构。
大武木楼:
建于明代景泰四年(1453),楼高3层18.5米。三檐十字歇山顶,一层基础瓠砌,高1.5米,立16根木柱,其中4柱通天,楼内现存彩像2尊,整个建筑由大小3200余个木构件组成,总重170余吨,为省级文物.
太和宫:
位于曹家沟村东,座西北向东南,前后两院,有山门二门,9眼砖窑洞及其真武大殿构成轴线,两厢由钟鼓楼及砖窑墙环峙。殿内存壁画50平方米,维修碑刻10余通。
于成龙、于准墓:
位于横泉村南,坐东向西,墓地长50米,宽40米, 于准墓位于来堡村对面南沟,墓高2米,墓周15米左右。

② 方山的战争历史

六朝以后,方山的重要性虽然降低,但它依然是通往南方的必经之地。由于地扼交通要道,方山多次卷入战火。汉末,孙策定江东,在南京的秣陵城打了第一场硬仗,不仅挂了彩,城也没攻下。他的主要对手南京土著军阀笮融不仅善战,还是南京第一个佛教徒。当时,秣陵县城在方山以西的秣陵关,民间传说笮融被孙策追到方山,落马身亡,留下笮融倒马涧的地名。其实孙策强攻不利,只好绕过秣陵,直取笮融的老板刘繇的老巢曲阿。笮融后来是与老板刘繇闹翻,内讧而死。方山之名真正出现在战史中,是在刘宋时,杀了老子宋文帝的刘劭为了抵抗弟弟刘骏(后来的孝武帝)的进攻,曾下令决破方山埭,阻止东军进入建康。梁末,北齐军也曾绕道方山,从南面进击建康。方山还有一处岳王台遗址,岳飞从建康南撤广德打游击时确实路过方山。
方山留下最多的军事遗址还当属抗日战争初期的国军地下工事。当时,保卫南京的外廓阵地在江宁镇、牛首山、方山、淳化镇、汤山、龙潭一线,形成东南向的弧线,由永久性钢筋混凝土工事、铁丝网、防战车战壕等组成。方山地区尤为坚固,地下工事出入口在山腰的尽头,居高临下,背靠绝壁,易守难攻。
在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期间,俞济时七十四军负责牛首山、方山、淳化一线。以秦淮河为界,方山、淳化守军为王耀武五十一师,牛首山守军为冯圣法五十八师。驻方山的是五十一师三O二团,团长程智。五十一师防区,特别是淳化为日军重点攻击区域。据参战日军评价,淳化一带工事极为坚固,但配备兵力极少,但日军“伤亡不断,最后连前进都很困难了”。当时淳化守军仅为三O一团,对抗的却是吉住良辅第九师团的三个联队及机械化部队,以步兵、炮兵、坦克、工兵、飞机协同的立体作战。三O一团血战三日,团长纪鸿儒以下伤亡一千四百余人,没有后退一步,后因邻近的汤水(今汤山)失守,被迫奉令撤退。方山在淳化之西,当面之敌为日军一一四师团的奥旅团(一二八旅团),奥少将先进至方山东北,后又转回秦淮河西岸的师团主力方面,绕来绕去始终没敢直接攻坚。程智后来在收复南京城西南赛公桥(今赛虹桥)的战斗中阵亡。五十一师在南京保卫战中共计伤亡七千八百余人,四个团长一死三伤,其中三O五团团长张灵甫是在支援淳化的战斗中负重伤,三O六团团长邱维达是在中华门以西的城墙上负伤。

③ 方山风景区的历史沿革

南京被定为一国之都,作为中枢,它需要一个能够顺畅联结王朝各个部分的交通体系。南人以舟为车,水路交通自然是首选。南京向北,有天堑长江,同时也是黄金水道,再向北有邗沟和巢湖两条水路,一东一西沟通江淮;南京向南,则是水路交通的薄弱环节,金陵地势高于三吴的太湖流域,没有河流通航。通过占天斗地的人工改造,将南京与太湖水系的河道串连成线,成为弥补天然缺陷的唯一选择。吴人把工程起名为“破岗渎”,这个是真正的凿山断垄。方山是破岗渎的终点,山南筑有方山埭。埭就是横截河道的土坝。破岗渎中间高,两头低,要通过沿途上下十四埭,太湖船才能层层抬升至句容,再下航方山,经秦淮河入城,最后走运渎入吴宫。
过埭时,用牛牵绳引船,要缴牛埭税,有点像现在的高速公路收费站,在方山设有津主一人负责管理。所以古人相送,关系近、感情好的也就送到方山,由于方山距 城有四十里,大多还要住一晚才依依惜别。迎来送往,客货中转,方山便热闹起来。晋元帝时,南京老百姓因为大官张廷尉私建大门侵占民宅,到处打官司无人敢 理,后来听说另一个高大的官贺司空出城,便跑到方山拦住他告状,张廷尉吓坏了,赶紧拆掉大门,还亲自去方山请罪。晋成帝逝世,名士阮裕自会稽晋京,千里赴 丧,不见京中名流,事毕了就打道回府,众人齐追至方山,不及而返。这两件事都记在《世说新语》里,所以方山津是东南方向出入京城的必经之地,与著名的石头 津南北相对。王彪之、谢灵运也都有方山送别诗为证:
与诸兄弟方山别诗 晋·王彪之
脂车总驰轮,泛舟理飞棹。
丝染墨悲欢,路歧杨感悼。
邻里相送至方山 宋·谢灵运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谢灵运此去就任永嘉太守,其永嘉山水诗是中国诗风的一大转折。“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两句已见山水寄情之端。过往的人多了,方山之奇便为人所注意,六朝人又爱山水泉林之幽隐。元嘉末,尚书令何尚之退休后即僦居方山,还写了《退居赋》以明其志。何尚之是“赞扬佛 教”的著名居士。此后,孝武帝时,又有高僧释法瑗庐于方山,注《胜鬘》及《微密持经》。这是方山与佛教搭上关系的最早明证。方山这么好,于是皇帝也来凑热闹,齐武帝就梦想着要在这儿起离宫,大诗人王融、沈约都有《侍游方山应诏》诗,估计和此事有关: 王融
巡躅望登年,怅饮临秋县。
日羽镜霜浔,云旗落风甸。
四瀛良在目,八寓婉如见。
小臣窃自嘉,预奉栢梁讌。
沈约
清汉夜昭晳,扶桑晓陆离。
发歌摐阳下,建羽朝夕池。
摐金浮水若,耸跸诏山祗。
一沾九霄露,藜藿终自知。
后来的朱洪武,晚年也动过方山的心思,“命户部于正阳门外距板桥五里度地,自牛首山接方山,西傍河涯为上林苑,户部为图以进,寻以妨民业止之。”不过方山还是最适合赋写乡愁,所以我更喜欢何逊的《下方山》:“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
方山的繁荣与南京的地位休戚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隋文帝统一南北后,对南京做了两件坏事。一件是六朝台城平荡为农田,这倒还好,没人住的皇宫终究要 废圯,老百姓还可以多两块砌房的砖瓦。还有一件才是真正的“辣手摧花”,废弃破岗渎,南京从此像被人挑了筋,切断了与三吴腹心之地的紧密联系,武功尽废。 后来南唐建国,因为太湖一带基本为吴越控制,东南水路依旧不通。南宋初年,金兀术就为这个吃了大亏,他领着载满财货的船队从江南返回时,只能绕道镇江,结 果困在到处都是芦苇、港汊的黄天荡,差点被韩世忠包了饺子。到了朱元璋,破岗渎已经没法恢复,只好在溧水另开胭脂河,才解决与苏南的交通难题。
六朝以后,方山的重要性虽然降低,但它依然是通往南方的必经之地。由于地扼交通要道,方山多次卷入战火。汉末,孙策定江东,在南京的秣陵城打了第一场硬 仗,不仅挂了彩,城也没攻下。他的主要对手南京土著军阀笮融不仅善战,还是南京第一个佛教徒。当时,秣陵县城在方山以西的秣陵关,民间传说笮融被孙策追到 方山,落马身亡,留下笮融倒马涧的地名。其实孙策强攻不利,只好绕过秣陵,直取笮融的老板刘繇的老巢曲阿。笮融后来是与老板刘繇闹翻,内讧而死。方山之名 真正出现在战史中,是在刘宋时,杀了老子宋文帝的刘劭为了抵抗弟弟刘骏(后来的孝武帝)的进攻,曾下令决破方山埭,阻止东军进入建康。梁末,北齐军也曾绕 道方山,从南面进击建康。方山还有一处岳王台遗址,岳飞从建康南撤广德打游击时确实路过方山。
方山留下最多的军事遗址还当属抗日战争初期的国军地下工事。当时,保卫南京的外廓阵地在江宁镇、牛首山、方山、淳化镇、汤山、龙潭一线,形成东南向的弧 线,由永久性钢筋混凝土工事、铁丝网、防战车战壕等组成。方山地区尤为坚固,地下工事出入口在山腰的尽头,居高临下,背靠绝壁,易守难攻。在1937年 12月的南京保卫战期间,俞济时七十四军负责牛首山、方山、淳化一线。以秦淮河为界,方山、淳化守军为王耀武五十一师,牛首山守军为冯圣法五十八师。驻方 山的是五十一师三O二团,团长程智。五十一师防区,特别是淳化为日军重点攻击区域。据参战日军评价,淳化一带工事极为坚固,但配备兵力极少,但日军“伤亡 不断,最后连前进都很困难了”。当时淳化守军仅为三O一团,对抗的却是吉住良辅第九师团的三个联队及机械化部队,以步兵、炮兵、坦克、工兵、飞机协同的立 体作战。三O一团血战三日,团长纪鸿儒以下伤亡一千四百余人,没有后退一步,后因邻近的汤水(今汤山)失守,被迫奉令撤退。方山在淳化之西,当面之敌为日 军一一四师团的奥旅团(一二八旅团),奥少将先进至方山东北,后又转回秦淮河西岸的师团主力方面,绕来绕去始终没敢直接攻坚。程智后来在收复南京城西南赛 公桥(今赛虹桥)的战斗中阵亡。五十一师在南京保卫战中共计伤亡七千八百余人,四个团长一死三伤,其中三O五团团长张灵甫是在支援淳化的战斗中负重伤,三 O六团团长邱维达是在中华门以西的城墙上负伤。(这个多说两句,因为还有两天就是2007年,七十大祭了)
天下名山佛道占,方山也是一座宗教名山,千百年来为佛道两教竞相开发。尤其是道教,因为开教祖师“二葛三张”中的葛玄首创洞玄观于山南,葛洪后来又在此隐 修,故有特殊地位。唐贞观六年,还并栖岩观于方山洞玄观,扩大了它的规模。宋代杨修有《洞玄观》诗:“葛玄功行满三千,白日骖鸾上碧天。留得旧时坛宇在, 后人方信有神仙。”明时,洞玄观属朝天宫管辖。正统十二年,曾受赐《道藏》一部。民国始废,是全国历史最悠久的道观之一。另外,方山上还有南唐中主为母后 所建的宝华宫,南宋时移建于城南门外。方山大庙是方山的另一处古迹,始建于南宋,供奉的是安徽广德籍神灵张渤,属于地方性的民间信仰。张渤为汉人,有治水 之绩,被后人奉为祠山大帝,历朝加封,明初在鸡鸣寺的十庙中就有专祀他的祠山广惠庙,现在东南诸省还有千余座张渤庙。这个张渤与猪灵崇拜倒有瓜葛,因为他 曾化豕拱开渎山门,所以祭张大帝是不用猪肉的。
佛教的开发,晚于道教,除了上述南朝居士、僧侣的隐居,可考的最早寺庙当在宋代。最有名的是南宋时由钟山迁来的六朝名刹定林寺,屡毁屡建,历经坎坷,旧迹 唯存八百年的定林寺斜塔。现在只存遗址的海慧寺、东霞寺、宝积庵,在定林寺赠送的《定林寺征联选集·附录》中记为六朝古刹,但我遍检手头的佛典、方志,均 未有记载。海慧寺在山顶石龙池,朱偰《金陵古迹图考》说是“近年新建”,则属民国。石龙池倒是明代即有的方山名胜,大旱不涸,现在属于军事区。东霞寺在方 山东麓,据《金陵梵刹志》当为定林寺所辖的明代小刹。宝积庵,朱偰说是宋代所建,寺后有宋元高僧塔。解放后调查宝积庵是李秀成被俘处,但据《李秀成自述》 写的“山顶破庙”,则其被俘当是海慧寺所在。
明代的方山,虽有洞玄观、定林寺两大领头的古寺观,可以挣得些香火名气,但都是屈居中等的观刹,折腾不出大名堂。方山山顶是玄武岩构成的火山口,从四周的 河谷平原望去,山崖壁立,顶部如削,方方整整好似天外之物,故又名天印山。山上灌木杂树生得茂密,在俗人看来,是出柴火的好去处。樵夫多了,就给游人瞧出 一道景致——“天印樵歌”。从明代选的“金陵八景”到清代评的“金陵四十八景”,都不会少了它,端的是一处老牌名胜。洪武时任应天府推官的史谨大概是最早 题咏“金陵八景”者,其《天印樵歌》云:“夹路青山拥翠螺,每闻樵唱隔烟萝。暗惊鹤梦穿云杪,细答松声出涧阿。几度半酣扶杖听,有时一曲傍林过。晚来弛担 长松下,复和岩前扣角歌。”史谨还有一首《天印夕阳》:“山形如印阁晴空,翠压秦淮秀所钟。几度登临斜日里,白云红树影重重。”除了樵歌,方山的泉水也是 品茗的佳物,明人在《金陵琐事》中记了金陵二十四处可烹茶的名泉,方山以八卦泉、葛仙翁丹井独占两席。游人渐多,纯粹的纪游诗也就多了,如明人许谷的《登 方山绝顶》:“天印山高四望遥,振衣同上兴飘萧。深岩芨草秋仍茂,绝顶清池旱不消。散睇青峦围锦甸,举头苍霭接丹霄。洞中却爱栖真者,不信人间有市朝。” 方山的旅游价值此后渐渐胜过了宗教价值,现在重振方山的规划正是用了景区的大牌,寺观只是其中的景点。

④ 方山是如何形成的

人们印象中,山的标准模样是周围低、中间有个尖山头儿。但自然界有一种山,顶部却没尖儿,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平坦的“石墩”。这种山叫“方山”,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
原始沉积岩层一般是水平的,在地壳垂直运动影响下未经褶皱变动而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的产出状态称为水平构造方山,是分割出来的破碎山体,山顶较为平坦。
方山,因像一个巨大的印章又被称为天印山。它是传说中南京第一个被人工改造过的山,秦始皇凿山通淮泄王气,晋宋时人就认为是在这儿。

⑤ 方山有什么历史故事50字

相传,晋元帝时,南京老百姓因为大官张廷尉私建大门侵占民宅,到处打官司无人敢理,后来听说另一个高大的官贺司空出城,便跑到方山拦住他告状,张廷尉吓坏了,赶紧拆掉大门,还亲自去方山请罪。

⑥ 方山历史

国时为赵国皋狼邑,西汉置皋狼县,东汉末废。北齐文宣帝时置良泉县,隋炀帝大业三年徒治方山镇,改名方山县。
县境战国时期始置皋狼邑,属赵地,西汉置皋狼县属西河郡。西晋置左国城,属西河国。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552年)置皋狼县,属怀政郡(离石)。北周静帝大象年间增设窟胡县,属石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建方山县。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置方州,县属之。武德三年(620年)州废,改属石州。贞观十一年[2] (637年)方山县治移往今古贤,仍属石州,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年),县治迁于积翠山。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省方山县,并入离石县,属石州。民国七年(1918年)复置方山县,属冀宁道。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第四行政公署。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第二行政公署。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晋西北成立抗日民主政权--山西省第二济南区公署,县属四专区。民国三十一年三、四专区合并为三专区,县属三专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西北行政公署改名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县属晋绥边区三分区管辖。1949年2月15日晋绥边区与陕甘宁边区合并后设晋西北行署,下设4个分区,县属离石分区。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县属兴县专区。1952年7月1日,撤销兴县专区,县归榆次专区。1954年7月1日与离石县合并为离山县。1958年11月10日中阳县并入离山县后,改名离石县。1971年5月1日恢复方山县,县城设在圪洞镇,属吕梁地区。2004年5月,吕梁撤地建市,方山县归离石市管辖。
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⑦ 方山的传说历史

它是传说中南京第一个被人工改造过的山,秦始皇凿山通淮泄王气,晋宋时人就认为是在这儿。传说往往是历史的影子,方山至少在东吴时代就被纳入水利工程之中。
南方吴人以舟为车,水路交通自然是首选。南京向北,有天堑长江,同时也是黄金水道,再向北有邗沟和巢湖两条水路,一东一西沟通江淮;南京向南,则是水路交通的薄弱环节,金陵地势高于三吴的太湖流域,没有河流通航。通过占天斗地的人工改造,将南京与太湖水系的河道串连成线,成为弥补天然缺陷的唯一选择。吴人把工程起名为“破岗渎”,这个是真正的凿山断垄。方山是破岗渎的终点,山南筑有方山埭。埭就是横截河道的土坝。破岗渎中间高,两头低,要通过沿途上下十四埭,太湖船才能层层抬升至句容,再下航方山,经秦淮河入城,最后走运渎入吴宫。
过埭时,用牛牵绳引船,要缴牛埭税,有点像现在的高速公路收费站,在方山设有津主一人负责管理。所以古人相送,关系近、感情好的也就送到方山,由于方山距城有四十里,大多还要住一晚才依依惜别。迎来送往,客货中转,方山便热闹起来。
相传,晋元帝时,建康老百姓因为大官张廷尉私建大门侵占民宅,到处打官司无人敢理,后来听说另一个高大的官贺司空出城,便跑到方山拦住他告状,张廷尉吓坏了,赶紧拆掉大门,还亲自去方山请罪。晋成帝逝世,名士阮裕自会稽晋京,千里赴丧,不见京中名流,事毕了就打道回府,众人齐追至方山,不及而返。这两件事都记在《世说新语》里,所以方山津是东南方向出入京城的必经之地,与著名的石头津南北相对。王彪之、谢灵运也都有方山送别诗为证:
与诸兄弟方山别诗
晋·王彪之
脂车总驰轮。泛舟理飞棹。
丝染墨悲欢。路歧杨感悼。
邻里相送至方山
宋·谢灵运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谢灵运此去就任永嘉太守,其永嘉山水诗是中国诗风的一大转折。“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两句已见山水寄情之端。
过往的人多了,方山之奇便为人所注意,六朝人又爱山水泉林之幽隐。元嘉末,尚书令何尚之退休后即僦居方山,还写了《退居赋》以明其志。何尚之是“赞扬佛教”的著名居士。此后,孝武帝时,又有高僧释法瑗庐于方山,注《胜鬘》及《微密持经》。这是方山与佛教搭上关系的最早明证。
方山这么好,于是皇帝也来凑热闹,齐武帝就梦想着要在这儿起离宫,大诗人王融、沈约都有《侍游方山应诏》诗,估计和此事有关:
侍游方山应诏
王融
巡躅望登年,怅饮临秋县。
日羽镜霜浔,云旗落风甸。
四瀛良在目,八寓婉如见。
小臣窃自嘉,预奉栢梁讌。
侍游方山应诏
沈约
清汉夜昭晳,扶桑晓陆离。
发歌摐阳下,建羽朝夕池。
摐金浮水若,耸跸诏山祗。
一沾九霄露,藜藿终自知。
后来的朱洪武,晚年也动过方山的心思,“命户部于正阳门外距板桥五里度地,自牛首山接方山,西傍河涯为上林苑,户部为图以进,寻以妨民业止之。”
方山的繁荣与南京的地位休戚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隋文帝统一南北灭陈后,对南京做了两件坏事。一件是六朝台城平荡为农田,这倒还好,没人住的皇宫终究要废圯,老百姓还可以多两块砌房的砖瓦。还有一件才是真正的“辣手摧花”,废弃破岗渎,南京从此像被人挑了筋,切断了与三吴腹心之地的紧密联系,武功尽废。后来南唐建国,因为太湖一带基本为吴越控制,东南水路依旧不通。南宋初年,金兀术就为这个吃了大亏,他领着载满财货的船队从江南返回时,只能绕道镇江,结果困在到处都是芦苇、港汊的黄天荡,差点被韩世忠包了饺子。到了朱元璋,破岗渎已经没法恢复,只好在溧水另开胭脂河,才解决与苏南的交通难题。

⑧ 方山的人文历史

相传,晋元帝时,南京老百姓因为大官张廷尉私建大门侵占民宅,到处打官司无人敢理,后来听说另一个高大的官贺司空出城,便跑到方山拦住他告状,张廷尉吓坏了,赶紧拆掉大门,还亲自去方山请罪。晋成帝逝世,名士阮裕自会稽晋京,千里赴丧,不见京中名流,事毕了就打道回府,众人齐追至方山,不及而返。这两件事都记在《世说新语》里,所以方山津是东南方向出入京城的必经之地,与著名的石头津南北相对。王彪之、谢灵运也都有方山送别诗为证:与诸兄弟方山别诗晋·王彪之脂车总驰轮。泛舟理飞棹。丝染墨悲欢。路歧杨感悼。邻里相送至方山宋·谢灵运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谢灵运此去就任永嘉太守,其永嘉山水诗是中国诗风的一大转折。“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两句已见山水寄情之端。过往的人多了,方山之奇便为人所注意,六朝人又爱山水泉林之幽隐。
元嘉末,尚书令何尚之退休后即僦居方山,还写了《退居赋》以明其志。何尚之是“赞扬佛教”的著名居士。此后,孝武帝时,又有高僧释法瑗庐于方山,注《胜鬘》及《微密持经》。这是方山与佛教搭上关系的最早明证。方山这么好,于是皇帝也来凑热闹,齐武帝就梦想着要在这儿起离宫,大诗人王融、沈约都有《侍游方山应诏》诗,估计和此事有关:侍游方山应诏王融巡躅望登年,怅饮临秋县。日羽镜霜浔,云旗落风甸。四瀛良在目,八寓婉如见。小臣窃自嘉,预奉栢梁讌。侍游方山应诏沈约清汉夜昭晳,扶桑晓陆离。发歌摐阳下,建羽朝夕池。摐金浮水若,耸跸诏山祗。一沾九霄露,藜藿终自知。后来的朱洪武,晚年也动过方山的心思,“命户部于正阳门外距板桥五里度地,自牛首山接方山,西傍河涯为上林苑,户部为图以进,寻以妨民业止之。”方山的繁荣与南京的地位休戚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隋文帝统一南北后,对南京做了两件坏事。一件是六朝台城平荡为农田,这倒还好,没人住的皇宫终究要废圯,老百姓还可以多两块砌房的砖瓦。还有一件才是真正的“辣手摧花”,废弃破岗渎,南京从此像被人挑了筋,切断了与三吴腹心之地的紧密联系,武功尽废。后来南唐建国,因为太湖一带基本为吴越控制,东南水路依旧不通。
南宋初年,金兀术就为这个吃了大亏,他领着载满财货的船队从江南返回时,只能绕道镇江,结果困在到处都是芦苇、港汊的黄天荡,差点被韩世忠包了饺子。到了朱元璋,破岗渎已经没法恢复,只好在溧水另开胭脂河,才解决与苏南的交通难题。六朝以后,方山的重要性虽然降低,但它依然是通往南方的必经之地。由于地扼交通要道,方山多次卷入战火。
汉末,孙策定江东,在南京的秣陵城打了第一场硬仗,不仅挂了彩,城也没攻下。他的主要对手南京土著军阀笮融不仅善战,还是南京第一个佛教徒。当时,秣陵县城在方山以西的秣陵关,民间传说笮融被孙策追到方山,落马身亡,留下笮融倒马涧的地名。其实孙策强攻不利,只好绕过秣陵,直取笮融的老板刘繇的老巢曲阿。笮融后来是与老板刘繇闹翻,内讧而死。方山之名真正出现在战史中,是在刘宋时,杀了老子宋文帝的刘劭,为了抵抗弟弟刘骏(后来的孝武帝)的进攻,曾下令决破方山埭,阻止东军进入建康。梁末,北齐军也曾绕道方山,从南面进击建康。方山还有一处岳王台遗址,岳飞从建康南撤广德打游击时确实路过方山。方山留下最多的军事遗址,还当属抗日战争初期的国军地下工事,混凝土整体浇铸。其出入口,有的是开门式,顶部覆土种植草木,大门和外墙彩绘松树,内部宽敞,高可达两三米;有的是竖井式,更加隐蔽,有两侧台阶可供上下;地下工事相互有地道连接,深不可测。当时,保卫南京的外廓阵地在江宁镇、牛首山、方山、淳化镇、汤山、龙潭一线,形成东南向的弧线,由永久性钢筋混凝土工事、铁丝网、防战车战壕等组成。方山地区尤为坚固,地下工事出入口大多位于山腰的尽头,居高临下,背靠绝壁,易守难攻。
在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期间,俞济时七十四军负责牛首山、方山、淳化一线。以秦淮河为界,方山、淳化守军为王耀武五十一师,牛首山守军为冯圣法五十八师。驻方山的是五十一师三O二团,团长程智。五十一师防区,特别是淳化为日军重点攻击区域。据参战日军评价,淳化一带工事极为坚固,但配备兵力极少,尽管如此,日军仍然“伤亡不断,最后连前进都很困难了”。当时淳化守军仅为三O一团,对抗的却是吉住良辅第九师团的三个联队及机械化部队等,以步兵、炮兵、坦克、工兵、飞机协同的立体作战。三O一团血战三日,团长纪鸿儒以下伤亡一千四百余人,没有后退一步,后因邻近的汤水(今汤山)失守,被迫奉令撤退。方山在淳化之西,当面之敌为日军一一四师团的奥旅团(一二八旅团),奥少将先进至方山东北,后又转回秦淮河西岸的师团主力方面,绕来绕去始终没敢直接攻坚。程智几天后在收复南京城西南赛公桥(今赛虹桥)的战斗中阵亡。五十一师在南京保卫战中共计伤亡七千八百余人,四个团长一死三伤,其中三O五团团长张灵甫是在支援淳化的战斗中负重伤,三O六团团长邱维达是在中华门以西的城墙上负伤。(这个多说两句,因为还有两天就是2007年,七十大祭了) 天下名山佛道占,方山也是一座宗教名山,千百年来为佛道两教竞相开发。尤其是道教,因为开教祖师“二葛三张”中的葛玄首创洞玄观于山南,葛洪后来又在此隐修,故有特殊地位。唐贞观六年,还并栖岩观于方山洞玄观,扩大了它的规模。宋代杨修有《洞玄观》诗:“葛玄功行满三千,白日骖鸾上碧天。留得旧时坛宇在,后人方信有神仙。”明时,洞玄观属朝天宫管辖,正统十二年时曾受赐《道藏》一部。该观民国始废,是全国历史最悠久的道观之一。另外,方山上还有南唐中主为母后所建的宝华宫,南宋时移建于城南门外。方山大庙是方山的另一处古迹,始建于南宋,供奉的是安徽广德籍神灵张渤,属于地方性的民间信仰。张渤为汉人,有治水之绩,被后人奉为祠山大帝,历朝加封,明初在鸡鸣寺的十庙中就有专祀他的祠山广惠庙,现在东南诸省还有千余座张渤庙。这个张渤与猪灵崇拜倒有瓜葛,因为他曾化豕拱开渎山门,所以祭张大帝是不用猪肉的。佛教的开发,晚于道教,除了上述南朝居士、僧侣的隐居,可考的最早寺庙当在宋代。最有名的是南宋时由钟山迁来的六朝名刹定林寺,屡毁屡建,历经坎坷,旧迹唯存已有八百年的定林寺斜塔。近年新建了大殿,准备逐步恢复旧观。山上还有遗址寺庙是海慧寺、东霞寺、宝积庵,在定林寺赠送的《定林寺征联选集.附录》中均记为六朝古刹,但我遍检手头的佛典、方志,也未有相关记载。海慧寺在山顶石龙池,朱偰《金陵古迹图考》说是“近年新建”,则属民国。石龙池倒是明代即有的方山名胜,大旱不涸,解放后属于军事区,现在正整修出新,辟为景点。东霞寺在方山东麓,据《金陵梵刹志》当为定林寺所辖的明代小刹。宝积庵,朱偰说是宋代所建,寺后有宋元高僧塔。解放后经调查当地乡人,认定宝积庵是李秀成被俘处,但据《李秀成自述》写的“山顶破庙”,则其被俘当是海慧寺所在。明代的方山,虽有洞玄观、定林寺两大领头的古寺观,可以挣得些香火名气,但都是屈居中等的观刹,折腾不出大名堂。方山山顶是玄武岩构成的火山口,从四周的河谷平原望去,山崖壁立,顶部如削,方方整整好似天外之物,故又名天印山。山上灌木杂树生得茂密,在俗人看来,是出柴火的好去处。樵夫多了,就给游人瞧出一道景致——“天印樵歌”。从明代选的“金陵八景”到清代评的“金陵四十八景”,都不会少了它,端的是一处老牌名胜。洪武时任应天府推官的史谨大概是最早题咏“金陵八景”者(许多人都知道现存最早的万历年间江宁人郭仁绘的《金陵八景》图卷,不知道八景的说法其实明初就有了,而且名称也基本为后人袭用),其《天印樵歌》云:“夹路青山拥翠螺,每闻樵唱隔烟萝。暗惊鹤梦穿云杪,细答松声出涧阿。几度半酣扶杖听,有时一曲傍林过。晚来弛担长松下,复和岩前扣角歌。”史谨还有一首《天印夕阳》:“山形如印阁晴空,翠压秦淮秀所钟。几度登临斜日里,白云红树影重重。”除了樵歌,方山的泉水也是品茗的佳物,明人在《金陵琐事》中记了金陵二十四处可烹茶的名泉,方山以八卦泉、葛仙翁丹井独占两席。游人渐多,纯粹的纪游诗也就多了,如明人许谷的《登方山绝顶》:“天印山高四望遥,振衣同上兴飘萧。深岩芨草秋仍茂,绝顶清池旱不消。散睇青峦围锦甸,举头苍霭接丹霄。洞中却爱栖真者,不信人间有市朝。”方山的旅游价值此后渐渐胜过了宗教价值,现在重振方山的规划正是用了景区的大牌,复建的寺观不过是其中的景点。山中古迹已所存不多,唯登山的石径颇有可观,除了少量采自火山岩,大多是利用当地古建筑的基石和碑石铺砌,一路逶迤,石敢当、门当、山界碑、祖茔碑、拴马石等,当年盛景如历历在目,顿兴沧桑之感。

⑨ 江宁方山为什么被称为南京火山

南京江宁方山被叫做南京火山是因为此地原先是一座火山,几百年前火山灭了才成为了死火山。后被叫做方山是因为这座山峰的三个方位都是四四方方的,所以叫做方山。

南京市江宁区方山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科学园内,是一座占地面积将近八平方公里的平顶山。从远处看,山就像是一座方印。

方山是一座国家地质公园,并且被授予了资格。江苏江宁汤山方山国家地质公园中,存在汤山猿人洞、地质剖面、温泉、新近纪火山等遗迹,是一座综合性地质公园。地质公园主要分成汤山园区和方山园区两大园区,总面积高达三十八平方公里。存在在园内的遗迹历史悠久,且类型多样,极具观赏价值与科研价值。

因为公园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备,所以公园在保护资源、宣传教育、休闲观光等方面都有很突出的作用。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