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金刚经历史

金刚经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14 09:32:47

1. 金刚经的历史价值是什么

金刚经,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金刚经是佛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们研究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佛在金刚经里说: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佛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金刚经的这一个重点,彻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与佛教一部大经——华严经的宗旨一样,承认一个真理、一个至道,并不认为一切宗教的教化仅限于劝人为善而已。在座的诸位先生女士们,大概也各有不同宗教的信仰,我们今日研究金刚经,先把自己观念意识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后再来研究金刚经的要点与精神,这样才会得益。
在所有的佛经,以及后世菩萨高僧大德们的著作中,金刚经在学术的分类上,归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什么叫般若呢?大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为过去翻译佛经的原则是观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宁可译音再加以注解。就像现在中西文化交流,遇到翻译气字(气功的气,修道的气)就不能翻,因为不能译成瓦斯,也不能译成空气,或其他的气。由于外文每一个气都有一个专有的字,而中国字欲不同,气字上面多加一个字意思就不同了。空气、煤气、电气,就是人发脾气,都是气字上面加字不同而有异,所以单独一个气字只好翻音,然后再加注解。当时般若不译成大智慧,也是这个原因。
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也是一个名称,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

2. 中国古代《金刚经》是什么

佛教经典——《金刚经》

(一)简介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蜜意为无极。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后成就。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般若”是梵文音译,意为“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绝对完全的大智慧”。“金刚”,喻指般若如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除世间一切烦恼与偏见。“波罗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达解脱的彼岸。经题的意义,指以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超越生死而达到永恒安乐的归宿。
《金刚经》全文没有出现一个“空”字,但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经文开始,由号称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发问:当众生立定志向要达到无上圆满的佛陀觉智时,应该将发心的目标定在哪里?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心不能安住,应该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灵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如何在走向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对各种错误认识和患得患失心理进行克服?《金刚经》就是围绕佛陀对此问题的解答而展开的。

(二)主要内容

1、全经纲领:
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2、观照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3、实践宗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3. 金刚经是什么历史朝代出现的

金刚经成书应该在他出生以前和佛陀过世之后,释迦摩尼应该是和老回子差不多时期的人,也有答考证说他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原文的出现时间应该是春秋或者春秋以前了

汉译本成书是公元400年左右,鸠摩罗什翻译,也是一位印度的佛学大师

4. 金刚金历史有多久

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1年)译出。
距今1613年

望采纳

5. 金刚经的历史价值是什么

作为般若经的一部,《金刚经》回答了“空”的问题,经文中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之语,陈说了关于“空”的般若智慧。
相传,六组慧能因听闻《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有所顿悟,以致后来中国的禅宗极力推崇《金刚经》。
《金刚经》以身体力行的“信受奉行”成就功德,远远多于以“七宝”布施三界来成就。如此一来不会因为贫富差距而导致众生不等,而是看众生自我真实的修为。

6. 《金刚经》是哪个历史时期出现的

《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间(约当中国周穆王时期),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难所记载。 目前中国保存有《金刚经》六种原译(均存于《大藏经》中)如下:
1、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本
2、元魏菩提流支译本
3、陈真谛三藏译本
4、隋笈多译本
5、唐玄奘译本
6、唐义净译本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般若”是梵文音译,意为“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绝对完全的大智慧”。“金刚”,喻指般若如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除世间一切烦恼与偏见。“波罗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达解脱的彼岸。经题的意义,指以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超越生死而达到永恒安乐的归宿。
http://ke..com/view/95616.html?tp=0_11

7. 金刚经在历史上的地位是

在佛学中的地位也非常高。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就是因两闻《金刚经》而开悟:一是在集市上听人读诵,便发心到五祖处求学;二是听五祖亲讲,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开悟,并领受衣钵。禅宗本来主要以《楞伽经》印心,五祖六祖以后就多用《金刚经》,这也对此经的广为流布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正因为这个典故,很多人虽然喜欢诵《金刚经》,但往往只着眼于“空性”方面。这样一来,《金刚经》的真正价值就被打了很大的折扣。如果只是因为谈“空性”,那《金刚经》在佛学历史上就不应该有这样的地位,它也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分量。因为谈空性的经典很多,为什么偏偏是它呢?就因为它的译文很流畅?就因为六祖的经历?未必吧,或者不尽然吧。再者,《金刚经》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感应力?难道也同样仅仅因为它是谈“空性”的经典?

要找到答案,那我们就要研究这部经典是怎么来的,或者说是怎么产生的。还有,佛教最核心的价值观是什么?什么样的经典才能真正体现这种价值观?从这两方面思考,我们或能明白《金刚经》的历史地位和永恒的价值。

首先,我们知道佛经跟论语一样,都属于语录体,即有问有答,然后经弟子记录整理而成。当然佛经也有不问自说的经典,但非常少,最主要的还是佛陀与弟子或菩萨间的问答记录。

这部经的起因是须菩提长老的一个提问,即“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修行(此句见玄奘、义净译本,鸠摩罗什译本无)?云何降伏其心?”佛陀便欣然对此作答。这一问就是本经的核心!我们往往只注意后面的回答,而忽略了问题本身。要知道须菩提长老并没有问什么是“诸法空性”,他的问题换一种说法就是“怎样修菩提心”或者是“怎样行菩萨行”。这样一来我们就明白此经的核心所在了。在我看来,此经的要义重在“行”,即基于般若的大乘菩萨行!

我们再看什么是佛法的核心价值观。佛教宗派根据“慧”和“愿”可分为大乘和小乘,而佛学的究竟是在大乘,这一点佛陀在诸多大乘经典里都反复强调过。至于现在还有人固执地认为大乘非佛说,那实在是无可奈何之事,没办法理喻的,只能说“善哉善哉,修总比不修强”。其实,在佛陀的眼里,专修小乘者,如果不能回小向大,那至多是成就声闻乘的钝根阿罗汉而已。如果能回小向大,那就由声闻乘而转向菩萨乘即大乘,最终必定成佛。对于不能回小向大的声闻行者,佛陀甚至直接将他们称为“外道”。仔细琢磨,实在令人警醒,因为不仅仅是依外道见地会修成外道,就算是学佛的人,如果不能发大乘菩提心,也会沦落为外道!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化。学佛,就是跟佛学。学什么?学怎么成佛。就是这么简单的逻辑。

那怎样才能成佛?看佛陀久远劫来是怎么修的,佛陀是怎么教导的。佛陀是怎么修的?又是如何教导的?行菩萨行。什么是菩萨?自度度他就是菩萨。发愿自度度他的心,就是大乘菩提心,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因此,佛法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自度度他的菩提心,就是自度度他的菩萨行!

那证悟空性呢?证悟空性是自解脱是自度,如果不发大乘菩提心,不行大乘菩萨行,仍然是不可能成佛的。证悟空性和菩萨行哪个更难呢?当然是后者!哪个更需要恒心毅力呢?当然是后者!哪个更能检验是否去除人我执和法我执呢?当然是后者!哪个对法界的益处更大呢?当然是后者!

这么说并不意味着证悟空性不重要,其实证悟空性是菩萨行的基础,究竟彻底的菩萨行离不开究竟彻底的空性证悟,这也是为什么在《金刚经》中佛陀反复讲解空性的缘由。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证悟空性上,如果只是发证悟空性的心,那就是只着眼于自己,只着眼于自我的解脱,只着眼于小我的解脱,也因此不能真正地解脱。这与究竟成佛相比,无异于以地比天,佛法的价值就太小了。

基于对须菩提长老的提问和佛法的核心价值观的分析,我们就能真正明了《金刚经》的历史地位和崇高价值!

《金刚经》是指导行者如何成佛的经!

经中讲:“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为何?一切诸佛如果不依此经之理之法而修,绝不可能成佛!

能指导成佛的经,当然是经中之经!

能指导成佛的经,受持读诵、为人解说的功德,当然就大得没什么可比啦!法界中,还有什么能比自己成佛和帮助别人成佛更伟大的事情?

能指导成佛的经,其感应力不可思议也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啦!

《金刚经》是诸佛之母!《金刚经》光芒万丈!

按照这样的理解去读诵《金刚经》,去实践《金刚经》,去为人解说《金刚经》,应该是合乎佛陀心意的。

8. 金刚经是什么朝代的

《金刚经》:超级大智慧

佛教的经典,在中国翻译流传的有数千卷之多,而流通最广、注疏最丰富者,要算《金刚经》了。《金刚经》是般若系经典,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是喻,指印度的金刚石(即钻石)。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所以他最坚最利,而没有能破。所以用金刚石作为譬喻来形容般若。金刚是贵重的宝物,以譬喻实相般若是诸法中尊。它坚固不为一切所坏,来譬喻观照般若不被一切碍见所侵犯。金刚能裁玻璃,作用猛利,来譬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生种种疑惑。

“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性耳。因为诸佛即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称般若为诸佛之母,般若也即众生自心灵知之性。所以经中释尊说:《金刚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来所说这个法,是为发大乘心的菩萨所说的,是为发最上乘心的菩萨所说的,可见这个经是殊胜的。

“波罗蜜”是到彼岸,也可译为度无极。本经是般若是波罗蜜,故称般若波罗蜜,是可以解脱一切世间烦恼,修一世福德,从而教人成佛的无上经典。

《金刚经》:智慧无双,福德无比的永恒经典

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的影响之大,流传之广,是其他经典所无法比拟的。中国最大的佛教教派禅宗,就以《金刚经》为立派之本。禅宗六祖惠能原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路过街道,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极大震动,便千里迢迢地来到湖北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出家为僧。八个也后,五祖向惠能传其衣钵,是为禅宗六祖。在传法时,五祖又为惠能解说《金刚经》,至“应无所往,而生其心”,惠能终于大彻大悟。六祖惠能从发心到得法悟道,都没有离开过《金刚经》。

千古一帝 亲写亲录 康熙御笔 举世无双

纯金质《金刚经》并不是简单的把经文印在金箔上,而是把清朝康熙大帝亲笔书写的《金刚经》印制成金版。康熙大帝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和在位时间最长、福德最大的皇帝。

康熙大帝对书法情有独钟。他的书法学自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并融入了帝王气魄,自成一家。他亲笔书写的《金刚经》,是在他的祖母,把他扶上帝位的孝庄皇太后病重之时,为了向佛祈福,保佑祖母平安的情况下写的。在书写这部经书之时,融入了他的孝心与虔诚,是他一生留下来的最好的书法作品。

六祖亲注 罗什译本 高僧功德 惠泽后世

纯金质《金刚经》在金箔印经之下,还附有已印精制的注释版《金刚经》,方便读者阅读注释,理解经文。

《金刚经》有许多译本,其中最权威的是南北朝时期后秦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鸠摩罗什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他生前由于其崇高声望,被当时的各国出兵争夺,竟因此灭亡了三个国家。后秦皇帝请到他以后,组织全国人力参与他主持的译经工作,对中国文化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鸠摩罗什的译本向来被教内和学术界认为是最权威的译本。本书中康熙大帝亲笔书写的《金刚经》,就是这个译本。注释版《金刚经》也是采用这个译本。两者互相呼应,为读者研读本书提供了最佳方式。

《金刚经》与禅宗有不解之缘。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因《金刚经》而出家,因《金刚经》而悟道成佛。本书注释版采用的注释,就是六祖惠能的注释。名家译本与名家注释相结合,打造出一部名贵权威的金版藏书。

纯金箔:

用24K金制成,上面印有康熙大帝亲笔书写的《金刚经》。纯金的贵重、帝王的书法、永恒的智慧完美结合在一起。金箔卡镶嵌在厚达5毫米的卡纸上,利于永久保存。

原文与注释:

每张金箔卡下面是《金刚经》原文与注释,注释版《金刚经》与金箔卡上的《金刚经》原文同步。六祖惠能大师的注释印在每一句原文的下面,这是我国传统古书中原文与注释的结合方式。注释版《金刚经》采用现代化印金工艺完成,与金箔卡上的经文相互辉映,使本书达到了一种真正的典雅高贵之气度。

铜盒包装:

古人讲究“金铜一源”,传统金器一般以铜盒包装。不仅华贵典雅,而且利于永久保藏。纯金质《金刚经》书为金、装为铜,正合我国传统。纯金质《金刚经》的铜盒采用黄铜,与佛教用色相近,切合佛意。铜盒上的书名为康熙大帝御笔,四周装饰的图案为佛门智慧的象征。盒内铺有精制丝绒,对书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纯金经典 横亘古今 光照千秋 福德无比

在历史上,无数虔诚的信徒为了表达对《金刚经》的尊崇膜拜,以各种形式来书写、刻印、传播这部经典之书。有人把《金刚经》刻在石上,供人参阅;有人刺血写经,用自己的血来表达信仰的虔诚;有人用金粉写经,来表达对这部经书的尊重。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用最美好的形式印制这部永恒经典成为可能,遂有纯金质《金刚经》的问世。纯金质《金刚经》的编委会几经求教德高僧、专家学者,采用了把《金刚经》印在纯金箔上的做法,为今人收藏、赏阅、膜拜这部经典提供了一种全新而又尊贵的形式。

9. 《金刚经》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热点内容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发布:2025-05-29 07:07:04 浏览:625
初三上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发布:2025-05-29 00:01:37 浏览:16
英语剧本网 发布:2025-05-28 23:12:35 浏览:218
语文园地六课件 发布:2025-05-28 22:45:54 浏览:275
生活英语对话 发布:2025-05-28 22:11:55 浏览:22
家访的实施 发布:2025-05-28 21:23:18 浏览:828
定海区教师进修学校 发布:2025-05-28 19:44:43 浏览:930
高兰老师 发布:2025-05-28 18:07:53 浏览:819
家访工作总结一 发布:2025-05-28 17:56:55 浏览:33
师德总结2017 发布:2025-05-28 17:31:49 浏览: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