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关县历史
『壹』 什么是壶关三老,他们有什么著名的事迹或典故
壶关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这里生活。西汉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开始置县,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古治北有百谷山,南有双龙山,两山夹峙,以壶口为关而得名。壶关虽地域偏僻,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却人才辈出,代不绝书,西汉三老令狐茂、唐朝名相苗晋卿、唐大历十才子之一苗发均出生在这块土地上,老一辈革命家看法德、何长工等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以后,涌现出了领导常行窑洞保卫战的民兵杀敌英雄徐顺孩、张小保,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牛保才等英雄模范人物。改革开放以来,又涌现出了造林绿化的全国劳模王五全,带领群众致富的全国劳模陈忠孝等先进典型。
壶关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系东南端,东经 113°10′-113°40′,北纬35°50′-36°12′之间。县境东与河南省林州,辉县二市相接,西与长治市郊区、长治县为邻,北与平顺县相连,南与晋城市陵川县毗邻。全县东西长46公里,南北宽42公里,总面积1013平方公里,版图平面轮廓呈曲尺形。
『贰』 有谁知道山西省长治壶关县的历史
http://ke..com/view/176342.htm#3
汉王刘邦元年(前206)年,始置壶关县,属上党郡,因古壶关口山形似壶,且在此置关,古名壶关。由于限制字数,详情请登录提供的网址。
『叁』 山西壶关县石坡乡双井村都有哪些历史记载
生送往玉府
『肆』 长治的历史文化
长治市古为“上党”、“潞州”地域,殷商时为黎国,属冀州。春秋时,曾为潞子婴儿国,后并于晋国。战国时,属韩国。周显王二十一年(前348年),韩首置上党郡,后归赵国。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上党郡复归并州。西晋永兴元年(304年),上党郡属前赵,建兴中(313-317年),归后赵。后上党郡归西燕。太和五年(370年),苻坚灭燕,上党郡入后秦。
五代后唐庄宗初,置潞州。梁末帝时(913-914年),改为匡义军,岁余,唐灭梁,改为安义军。后晋(936-947年),复为昭义军;后汉、后周(947-960年)因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沿用元制。初,潞州隶行中书省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年),隶山西中书省,九年(1376年),隶布政司。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升潞州为潞安府,设潞安兵备,分巡冀南道,治潞安。
(4)壶关县历史扩展阅读:
景点介绍
1、太行山大峡谷
太行山大峡谷位于长治市壶关县境内,由五指峡、龙泉峡、王莽峡和紫团山组成,占地面积5848公顷,共有景观44处,景点400余个。太行山大峡谷园内还有木本花卉、药材等珍稀植物300多种。
2、太行峡谷国家森林公园
太行峡谷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壶关县树掌镇,原为紫团山国家森林公园,1996年由国家林业部(现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更名为太行峡谷国家森林公园,规划面积4000公顷。
3、灵空山自然保护区
灵空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沁源县五龙川乡的北山村,1993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总面积1334万平方米,其中核心区面积595万余平方米。
『伍』 山西长治壶关的民风民俗
壶关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开始置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嬗变,加上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本县的民俗民风既沿袭了中华民族的诸多传统,又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县民老实忠厚,勤劳俭朴,待人纯真善良,不会客套;办事小心谨慎,办则求成,遇逆常可强忍,怒则难禁;富不喜处,穷不嫌乡,留心积攒,喜积家产;省吃而轻居住,节用而受陈设。每个人从出生后要行洗三、满月、百日礼,成年后要圆十五,到婚嫁年龄要行婚礼,60岁以上要行寿礼,称祝寿,去世后要行装殓、报丧、出殡、复三、祭七等丧葬礼。新中国成立后,本县民俗风情在摒弃陈规陋习的同时,继承发扬了许多优风良德,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由于受几千年来传统观念的影响,至今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些禁忌、陋习,比如,长者死了,只能说“老了”或“去世了”,年轻人死了说“不在了”;正、五、九月忌定婚与剃头,俗言:“正、五、九不成亲,成亲必克老公公”,“正、五、九不剃头,剃头剃死亲舅舅”;孕妇忌吃兔肉,怕生豁鼻孩子;忌下午和晚上看望病人;房前忌栽桑树,房后忌栽柳树;结婚男女忌属相互克,死在外地之灵柩忌入村入宅等。
『陆』 壶关有多少年历史了
壶关县位于山西东南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13度10`──113度40`,北纬35度51`──36度13`之间。东与河南省林、辉二市相连,西与长治市为邻,北与平顺县隔界,南与陵川县壤。因古治北有百谷山(今名老顶山),南有双龙山、两山夹峙,中间空断,山形似壶,且以壶口为关,而得名壶关。历史沿革:汉王刘邦元年(前206)年,始置壶关县,属上党郡,因古壶关口山形似壶,且在此置关,古名壶关。始于商、周时,属黎侯国,为冀州域。春秋,属晋。战国初期,属韩上党郡,后为赵所 壶关县地图有。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属上党郡。魏、晋、十六国时期,属并州上党郡。北周建德七年(575),属潞州。隋开皇元年(581),更名上党县,仍属上党郡。隋大业三年(607),并入上党县。唐武德四年(621),复职壶关县,属河东道上党郡潞州。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改属河东路昭德大都督府威胜军节度。元大德九年(1305),为晋宁路潞州所辖。明初,属山西布政使司冀南道潞州。清朝,属山西省安府。民国元年(1912),属山西省冀宁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长治专区。1959年,属晋东南专区。1974年,属晋东南地区。1979年底,属晋东南行署。1985年4月30日至今,属长治市管辖。
『柒』 回忆回忆历朝历代壶关有哪些名人
中国古代官场失意而从事作诗的诗人太多太多,比较有名的诗人一般都经历过官场失意的,所以说杜甫有诗曰:“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按时间排序
先秦:屈原
魏:曹植
晋:陶渊明
南北朝:谢灵运
唐:骆宾王,陈子昂, 王昌龄,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孟郊,贾岛,白居易,刘禹锡,韩愈,柳宗元,李商隐,杜牧
宋: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
清: 龚自珍
『捌』 壶关有古代遗址或战役吗具体点
故址在今长治市东南壶口村,为壶关县之西口,又名壶关山、壶口山、壶山、崞口。以两峰夹峙而中虚,壮如壶口,故名,是一处天然的军事要地,汉代在此置关。历代史籍对壶关口多有记载。《汉书》:“上党郡有壶口山。”《通典·州郡典》:“壶关县,有壶山。”胡三省《通鉴注》:“潞州上党有壶口山,因其险而置关焉。”《文献通考》:“壶关,以山形似壶,尝置关。”《读史方舆纪要》:“壶关山,在长治县东南十三里,延袤数百里,东接相州,崖径仄险,形如壶口。……亦谓之崞口。”乾隆《潞安府志》:“壶关山,在壶关县西北五里长治界,高三里,周二十二里,山形似壶。”《清一统志》:“壶关山,在长治县东南,跨壶关县界。又名壶关山,一名壶山。”金代诗人李晏在《潞州形胜》一诗中说:
东迎壶口叠群山,吞吐岚光紫翠间。
削玉远排圭首锐,晕痕轻拂黛眉弯。
五龙飞去松杉老,万井喧嚣口月间。
游客乍醒尘土眼,仙扃谁指扣玄关?
上党号称天下之脊,“俯瞰中州,肘臂河东、并州,则谓晋国咽喉也”,形势十分险要,所以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402年,魏、赵、韩三家分晋,上党归韩。但强大起来的秦,对上党早就觊觎。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曾深入上党,攻取了光狼城(今高平康营村)。此时,秦吞食上党之口已经张开,只是由于当时正值秦楚战事紧张,才撤军缓和下来。之后,秦对楚作战获胜,于是又在公元前262年,重逼上党。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攻上党,韩国之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主动将上党史献于赵国,被封为华阳君。赵国名将廉颇屯兵于上党史南界,抵抗秦军。赵军曾在今长治县八义乡东坪、西坪驻兵,并在石后堡建立堡垒,扼守三关要道,与秦军相持3年之久。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范雎用反间计诱使赵孝成王换了根本不知怎样打仗的赵括为将。趾高气扬的赵括改变廉颇战术,率大军盲目出击,强令东、西营和石后堡驻军挺进长平(今长治县、高平市交界处)。此时,秦昭王特地起用了军功显赫、威震敌国的武安君白起为主将。白起针对赵括鲁莽轻敌、缺乏作战经验的弱点,采取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的战术,决战之初故意改退。赵括愈加轻狂,倾巢而出,乘“胜”追击。追至秦垒,秦军主力一面坚守城垒,一面乘其不意,出两支奇兵:一支2.5万轻骑速进赵军背后,占据秦岭(又名宝山,在今高平市、陵川、长治县交界处),切断了赵的后路,“遮绝赵救兵及刍饷”;一支5000人的精兵穿插赵军中间斩赵军为两截,使其失去统一指挥,首尾不能相顾。赵军顿成釜中之鱼。这时白起以静制动。从7月中旬到9月,赵军被困整整46天,粮尽水竭,互相杀食,不战自乱。赵括组织了四支突围,结果自己中箭身亡。赵军失去的主帅,立刻陷入混乱。秦军趁机猛烈进攻,赵军丢下兵器,卸下铠甲,全军投降,被白起坑杀于现在高平市的王赧(杀谷,又名脊冤谷)、箭头、围城、谷口、金门山一带。赵括空言清谈,万余将士的性命被坑杀。野蛮残酷的大屠杀使成千上万的将士血流成河,赵括自己也一命呜呼!
壶关口为古代东入郡治之门户,历代在此发生的战事很多。东汉建安十年(2O5)十月,并州高干叛,执上党太守,举兵守壶关。曹操派大将乐进、李典率兵前往上党征讨,未能拿下。第二年正月,曹操亲率大军出邺城,过羊肠坂进攻壶关。高干守住壶关口,戒备森严,曹操几攻不克。三月,曹操用诈降计,里应外合,夺下壶关口,大破高干。高干败走匈奴,单于不受,又行至陕西商洛,被汉将王琰捕而杀之。晋惠帝永兴元年(305)十一月,并州刺史刘琨命上党(今长治市)太守刘敦攻壶关,刘渊将綦母达败走。晋永嘉三年(309)正月,刘渊迁都平阳。五月,刘渊以王弥为征东大将军青州牧,石勒为前锋都督,与楚王刘聪共同进攻壶关,晋将韩述、黄肃战死,上党太守以壶关降刘聪。明崇祯十五年(1642),任国琦自松山遁归,由林县夜逾壶关口。十一月,掠长治北董镇、苏店、秦家庄,从容入秦去
李隆基(685-762年),即唐玄宗皇帝。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四月,李隆基以临淄王的封爵和卫尉少卿的四品官职,兼任潞州别驾,第一次来到潞州(今长治市)。景龙三年(709年)十月卸任回长安。延和元年(712年),即帝位。在潞州治政近三年。
李在潞州时,多方延揽人才,收取民心,显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有德政、善僚属、礼士大夫、爱百姓”。理政之余,还修造了一所宏丽的府第,后面建有“德风亭”(旧址在今长治市府上街)。亭西有辇道接“盾花梳洗楼”(旧名游岭,即今牛岭)。他常和潞州名士、幕僚、契友在这里赏景赋诗、评论国事。谈到唐太宗的赫赫功绩,他往往仰天长叹,似有无限感慨;谈到当时秉政的中宗、韦后,他不过微微一笑,似乎不屑一顾。而当大家谈到各自的抱负时,他却静静地听着,不置一辞。大家问他,他又笑而不答。酒到酣处,他离席起舞,吟唱起汉高祖的《大风歌》,大家才知道他的志趣不凡。由于他风雅博学,平易近人,礼贤下士,有识之士都乐于归附。李隆基选拔人才,能够不拘一格。如后来封为霍国公的王抟仲,“本高丽人”,父亲犯罪,没入官奴,只因“性识明悟”,他就引为心腹,让毛仲“伏事左右”。又如后来封为成纪侯的李宜德,为人家奴而“矫捷善骑射”,他就“以钱五万买之”。同时暗中蓄积武力,伺图展露身手。景龙三年(709年)十月,李隆基带着精锐将士卸任回长安,就让毛仲、宜德二人“挟弓矢为翼”,后来,李隆基以皇侄身份起事,诛韦后及其党羽,拥立他的父亲睿宗,为他不皇帝打通了道路。李宜德参加了诛除韦后的行动。王毛仲则参加了陈镇压太平主谋乱的行动,为李隆基当皇帝扫除了最后一道障碍。三年后,李隆基即帝位,开创了与“贞观之治”齐名的“开元盛世”。
开元十一年(723年)正月,李以皇帝身份再次来到潞州。侍驾而来的,还有张嘉贞、张说、张九龄、苗晋卿等名臣。他初九日进入潞州后,大摆筵席“宴父老”。并把当年故居改为“飞龙宫”,让张说写了一篇《上党旧宫述圣颂》,树碑勒石;还让张九龄写了一篇《圣应图赞》。而且免除了潞州五年的租税,赦免了“大辟”以下的所有罪犯。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东游泰山,回程途中又绕道潞州,体察民情,慰问疾苦,再次赏赐“父老”。
开元二十年(732年),李第四次来到潞州,对老年人普遍“赐粟帛”,让已经征募、即将开拔的士兵归里;另从别处征集,并再次免除潞州三年租税。
李隆基之所以对潞州情有独钟,因为潞州是其发迹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