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生物课题题目

生物课题题目

发布时间: 2021-08-14 11:50:47

① 有关生物方面的研究课题 大学生做的

作果抄蝇实验吧,将腐烂的水果放在开口的瓶子里,过几天,出现小飞虫,一般就是果蝇。
为了节省一点,可以从群体方面着手研究,如果蝇寿命,抗性实验(如用香烟或者其他化学物质加在食物中调查他的生活力、繁殖力、对雌雄性别的影响等),也可以筛选突变体,研究突变,开始入门的话很简单。
这些实验自己做着玩比较合适,一方面可以锻炼设计实验的能力(看似简单,做起来可能文体会很多哦),另外几乎不必花钱。我把果蝇当宠物养六年多了,很有意思哈。

② 我是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想要搞一个课题研究,但不知如何选题,请推荐一些题目给我,如何去操作!

你好,我是一名准生物教师,我最近对生物实验教学很感兴趣,主要对初高中的生物实验老师的实验教学的一个调查,希望对你有所启示,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③ 生物研究性课题题目

植物细胞叶绿体

表皮细胞无叶绿体,下表皮贴近海绵组织,较疏松,容易取材。。

④ 初中生物科研课题研究有哪些

初中生物小课题研究

一、选题的指导思想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对课标规定的内容标准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合理整合,突破了多年来传统的植物、动物和人体生理卫生等部分的学科体系,构建了突出人与生物圈及其关系的学科体系:第一册包括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册是生物圈中的人;第三册包括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四册包括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健康地生活以及结语——学习并没有结束。尽管初中生物新教材尚未编排研究性学习课题,但新教材探究性学习为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行性。为了与国外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及我国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相衔接,有必要在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二、 研究课题的设计
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人教版)的编排体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初中二年级是人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也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飞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决定了在初二下学期开展研究性学习小课题研究。学生在学习“生物及生物圈中的生物”基础上开展为期一周的研究性学习,确定研究的主题为初二下学期第8单元“健康地生活”,确定这一主题的原因是“健康地生活”是初中生物学习的最后一个单元,也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一学期的小课题研究,使学生达到独立获得健康保健知识的能力,学会学习。并在研究性学习学期计划实施中,构建以“自我反馈性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而且作为初中生物会考成绩的一部分。
根据初中生已有的学识水平和已形成的学习方式,采取以教师提供课题,学生自主选题为主,学生也可自主提出课题,但一定要经过师生论证通过。课题设计如下:
1)心脏病种类及其预防的研究;2)关于合理膳食的研究;3)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4)初中生视力情况调查;5)关于艾滋病的调查;6)关于糖尿病的调查;7)调查本市某区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情况;8)酸雨对生物影响的研究;9)南湖公园水质污染的调查和处理建议;10)垃圾与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
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阅历和兴趣提出了如下课题:1)涂改液与人身体健康的关系;2)室内空气污染现状及其预防措施;3)踢足球前应做那些准备活动;4)学生上课精神状态不佳的原因与建议;5)改善教室学习环境的方法;6)方便筷子的危害;7)马路边树木枯萎的原因初探;8)饮水与健康;9)睡眠与健康;10)汽车尾气的危害与防治等。
三、课题研究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最重要的目的是转变学习方式。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帮助中学生更好、更快、更多地掌握基本的和基础的知识与技能,促进他们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实践知识与书本知识、各学科知识以及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建立反映各自特点和有利于未来发展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价值规范,建构自身内在的价值标准;指导学生初步形成自主性的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为发展创新、创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研究过程,了解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与人合作、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环境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
创新意识;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四、研究步骤
应该说在初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一定难度。因为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从教材入手。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先由教师确定课题,学生自主选题,学生自己也可独立确定研究课题,我们经实践确定研究步骤如下:
1.准备阶段(历时1个月)
(1)公布课题:初二下学期开学第一节课发“致学生和家长公开信”(附录六),阐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公布小课题题目、选题原则,欢迎家长作指导教师;并宣布把小课题研究评价纳入期末成绩评定。(2)小组划分:每班划分2—4人小组,自由组合,自主选题,小组自己推荐组长,上报于生物科代表处,由科代表负责统计、打印成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情况一览表,一式三份。一份留在班级,一份交给老师,一份科代表保留。(3)开题指导: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的填写指导。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研究方法,因此,在选题结束,利用课堂时间辅导,讲明研究方法(即实验法、调查法、实践法、文献法)的选择及使用。(4)填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见附录一。布置学生课外以小组为单位填写开题报告,要求研究结果以电子演示文稿形式上报,也可发送到老师电子信箱修改指导,这样将信息技术与研究结果紧密结合便于交流与表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体现主体性教学原则。(5)开题报告:课堂公布各小组的开题报告。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明确自己分工负责的内容,便于组员之间的研究、交流与合作。
2.研究阶段(历时2个月)
开题报告公示之后,各班、各小组开始研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互相了解,互相协作,让每一个课题小组成员都参与其中,每一步的负责人将自己负责研究的内容处理好,由小组长加以协调,出现问题先讨论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与指导老师和任课教师相互协商,探讨解决。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经常向老师汇报研究进展情况。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个别现象个别解决,普遍现象集中解决。像电子演示文稿的制作,各小组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辅导学生进行电子演示文稿的制作,全年组有一百多名学生报名参加。为了使学生了解科学方法,走近科学,特从大学聘请教授和博士来校作生命科学研究前沿报告,包括人类基因组计划、转基因植物、干细胞研究进展、基因芯片的研究等。生命科学研究前沿对人类及社会的影响,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为了突出过程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研究进展,并给与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和激励性评价,在研究阶段,学生填写课题活动情况纪录表(附表二)、课题实施情况的自我评价表(附表三)。
3.总结阶段(历时1个月)
各小组学生将研究结果以电子演示文稿和研究报告的形式提交给任课教师,经审阅后提出修改意见,请学生及时修改,以达到更加规范、科学。
各班将合格的研究报告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各班文件夹中,如果对所做的电子演示文稿不满意,还可修改,在期末以小组形式利用课堂时间开始论文答辩。每节课进行5组,每组陈述和展示时间5分钟,提问时间3分钟。
答辩会设置在生物实验室,各班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出乎预料的是,学生的答辩非常精彩而成功,每个小组的答辩手将本组的研究结果公布于众,评审组成员是全体生物教师和班主任,其他同学也可做评委,如有同学对他们的研究结果有不同见解或问题当场提出来,由答辩手来解答,其他组内成员可以协助解答。答辩场面非常激烈,颇有点学术探讨的味道。当场由任课教师组织填写课题成果评审表(附表四)。当全班论文答辩结束时学生填写研究性学习综合成绩评价表(附表五)。

⑤ 高中生物教师课题题目

您好,可以安排教育部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十三五”规划课题,总课题,子课题都可以安排,认可度高,出证书快,可以几个同事一起安排一个课题组,也可以单独挂名,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网采纳!!!

⑥ 求生物创新项目题目

微生物方向:葡萄酒的制作,腐乳的制作等等,
能满足您的要求,希望能采纳。

⑦ 求生物论文研究课题

在高中生物第四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以顶端优势为例,说明植物激素之一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与其浓度的高低有一定关系,并以棉花摘心和果树修剪为例,略述它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价值,恰当地联系了实际,激发了学习兴趣,容易为学生理解。但是,要真正掌握和运用这一原理,为“科技兴农”服务,还须扩大视野,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提高。现将我如何结合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探索“科技兴农”的做法略述于下。

1指导葡萄修剪栽培
葡萄是一条见效快的致富门路,但它的技术性较强,主要是修剪和病虫害防治。葡萄的修剪主要是冬夏两季。我校是农村中学,冬季(12月至翌年1月)要带同学到毗邻的专业户葡萄园中学习冬剪技术。而葡萄的夏季修剪,则更为繁重而严格,项目也较多,摘心剪梢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在结果枝蔓始花时(一般在5月下旬~6月初),带同学到园中实习,在花序以上留4~7叶,将新梢顶端摘去(一般长3~5cm)阻止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促使夏芽萌发,抽生夏芽副梢。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很容易理解生长素对生长影响的二重性特性。因为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葡萄枝蔓生长旺盛,副梢萌发次数多,花序原始体形成容易,因此,生产实践上常保留结果枝花序以上的1~2个夏芽副梢,其余全部抹除,以提高座果率,并对此副梢也进行摘心,解除其下部侧芽所受的抑制作用,同时对发育枝和徒长枝进行重摘心,调节养分流向,促使夏芽副梢出现二次花序,培养二次结果,甚至三次结果,创造一年多次结果的良好条件,达到增产的目的。学生为之耳目一新,再次证实了“知识就是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也符合兴趣发展是从“有趣→乐趣→志趣”的客观规律,激发了学习积极性,许多同学准备在家庭园子里试种。

2指导落叶果树的修剪
顶端优势的原理在果树整枝修剪上应用极为普遍,如桃、梨、苹果、柿等。我曾以校内的幼年桃树为例,指导学生进行修剪,实践教材内容。在桃树定植后的当年,距地面65~80cm处摘心或剪截,叫定干。使下部侧芽萌发,并把剪口下约20~40cm一段选作整形带,其上选育3个生长健壮、分布均匀、开张角度适当的新梢作为第一层主枝,以后通过各种不同程度的短截逐步培养副主枝和结果枝组,逐步“造成一定形状的树冠”(即生产上普遍采用的自然开心形树形)。其它落叶果树的修剪整形,方法与桃树大同小异,即运用顶端优势的原理,通过修剪来调节果树器官的数量、质量、性质及其在树冠内的分布,调节生殖与生长的关系,维持丰产树形。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学到了栽培修剪技能,效果很好,回去能够试着做,少数饶有兴趣的尖子,成了能说能做的小技术员。

3指导菊花等花卉的矮化栽培
“菊不盈尺”,是对菊花株高的严格要求,也是评品菊花观赏价值的重要条件之一。而要做到“菊不盈尺”主要靠摘心,一般须2~3次。我每年都要指导同学对学校栽培的菊花进行摘心整枝,并留部分不摘心的作对比观察,通过实践,大家都能深刻理解和运用顶端优势原理促进侧芽萌发,调整花朵数量和质量,并把植株控制在理想的高度,提高观赏价值。在反复实践中又摸索出新的摘心方法,即先摘顶心,以后分批抹去全部腋芽、侧枝,养根护叶,逼地下茎萌发脚芽,最后齐土面剪除老茎这样从上到下逐层摘心除枝,诱导脚芽早出土并茁壮生长,最终开出硕大花朵,培育成矮壮型菊花,效果更好。

其它许多花卉的修剪造型,原理和方法也和菊花基本相同。如月季,萌芽力虽强,花开在当年生新梢顶端,不修剪腋芽不易萌发,枝条又瘦又长,呈藤本状,因此,除冬季休眠期重剪外,在生长期,当花将凋谢时,一般在残花第三个复叶以下及时进行轻度短剪,以促使下部腋芽萌发,不断开出硕大艳丽的花朵。又如一串红、�杜鹃等,通过分别对主茎和侧枝摘顶,抑制顶端优势,促使腋芽萌发,控制植株纵、横方向生长,达到株形矮壮,侧枝丛生,繁花满枝的理想效果。

至于那些随处可见的绿化隔离带绿篱、绿墙和各种形式的绿球,也是应用此原理,通过修剪艺术,才形成茂密的绿色屏障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造型。还有油料作物芝麻,试验证明打顶是增产的有效途径,即在终花期及时对主茎和分枝摘心,一般可增产一至二成。

⑧ 初中生物研究课题

小生态瓶的制作 1 工具: 石蜡、烧杯、电炉和干净毛笔。 2 制做方法 1)将标本瓶冲洗干净,装入约900mL新鲜干净的河水,再向瓶内放入小虾和绿藻,然后盖上瓶盖。 2)将石蜡放入烧杯内,用电炉升温使杯内石蜡溶化,再用毛笔取石蜡液把瓶盖口密封好,使之不透气。 3)将上述制好的生态瓶放在窗台上,注意不能受阳光直射,防止水温升高,导致虾的死亡。这样小虾便可以在此密封的标本瓶内长期生存。 2.实验原理 在生态瓶内,小虾以绿藻为食,吸收绿藻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得以生存。绿藻则依靠自身的叶绿素,利用阳光、水和小虾呼出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自身需要的葡萄糖,同时放出氧气。小虾排出的粪便由细菌分解,分解后的粪便正好是绿藻的肥料。两者相辅相存,得以长期生存。 3.结论 小小生态瓶实际上是地球生态系统的缩影。在生态系统的教学中,演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生动直观。该生态瓶制做容易,且可长期使用。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模拟淡水生态系统) 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闭的广口瓶中,便形成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小生态瓶。 实习原理 一个生态系统能否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是衡量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将少量的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闭的广口瓶中,便形成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小生态瓶。通过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其中动植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间的长短,就可以初步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且进一步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因素。 目的要求 1.初步学会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 2.初步学会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供选择的材料用具 浮萍、满江红、黑藻、生有杂草的土块、螺蛳、蜗牛、蚯蚓、小鱼。 河水(或井水、晾晒后的自来水)、洗净的沙、凡士林(或蜡)、广口瓶。 方法步骤 根据目的要求和实习原理,设计这项实习的方法步骤,并写在《实验报告册》上。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法步骤制作小生态瓶,每天观察一次。如果发现小生态瓶中的生物已经全部死亡,就应当停止观察。 浅析生态瓶失败的原因 大家是否还记得生态瓶?它是一个人工模拟生态系统的实验装置。其中包括少量的植物,如:浮萍、满江红,黑藻等;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如:小鱼、螺蛳、蜗牛、蚯蚓等;其他非生物物质,如:沙土、石块、水、空气等。这些共同构成了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根据我们所学到的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的能力的知识,我们可以推测出小生态瓶可以维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然而,事实却恰恰出乎我们的推测。这个小生态系统最多也只能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为什么实验结果与我们推测的结果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小生态瓶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该生态系统的流动性非常差。大家应该知道在生态瓶做好之后,要用凡士林或者石蜡把生态瓶密封,使其与外界隔离开,这就使外界的空气流动、水流动等影响不到瓶内, 并且小生态瓶做好之后,只是将其放在阳光下,而不会时常去晃动瓶子,因此可以说小生态瓶中的空气和水几乎是不流动的,这就好比一潭死水—毫无生机,生态瓶中的生物必然会死亡,只不过是时间的长短问题。而我们所生存的地方地球——这个稳定性较好的生态系统,它的流动性就非常好。时时刻刻都有大陆风,城市风等气流带动空气流动;洋流、河流等水流带动水流动;降雨、降雪等带动物质流动。这不间断的流动就使得整个生态系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说,流动性就好像人体的血液循环。大家都知道随着血液循环的进行人体的各组织细胞进行着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营养物质与非营养物质的交换等。这样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能够正确有序的进行。但假如人体的血液循环突然停止,那么人也将很快走向死亡,正如我们所说的小生态瓶一样走向失败。 另一方面,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畅,大家应该还记得实验结果中有一项使测量小鱼增重多少。现在让我们做个大胆的假设。假设小鱼的体重增加了0.1g,并且全部都是葡萄糖(C6H12O6),则至少需要碳原子2.26×1021个,氢原子4.25×1021个,氧原子2.26×1021个,假设小生态瓶的体积为250ml,且全为空气——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则可算出小生态瓶中空气中的氧原子个数最多为2.96×1021个,也就是说,如果小鱼增重0.1g葡萄糖,则几乎要耗掉瓶内空气中的氧原子的80%。所以后来必然会出现缺氧的情况,而小鱼也必然走向死亡。而我们所处的地球,虽然说也有不少物质流向生物,但同时也有不少死亡的生物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盐重新回到无机界,使得整个生态系统基本上保持着一个动态的物质平衡。因为地球上的生物是如此的多。仅仅人就有60亿多,几乎每秒钟都有人死亡或者出生。我还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某村农民王某不懂得科学种田,在分到一块肥沃的土地之后,连续好几年种土豆,但收获之后不及时补充损耗的物质。结果便是他头一年收成非常好,而后几年收成都非常差。后来他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及时补充损耗的物质,结果,收成恢复到和头一年差不多的水平。后来他了解到前几年收成不好是因为他长时间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土豆,使土豆所必需的几种物质在原来丰富的土地中严重减少,又不及时使物质循环恢复正常,而我们所说的小生态瓶不也是这样吗?瓶子使瓶内的物质与外界的交换停止,而瓶内的物质又不断地流向动物和植物,从而导致物质循环受阻,则小生态瓶必然会走向失败。 总之,我认为小生态瓶失败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生态瓶内的流动性差,另一个是物质循环的不畅。 铜陵三中高二理科实验班 吴勇 指导老师:杨春生 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小生态瓶,是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它可以是模拟的微型池塘生态系统,也可以是模拟的微型陆地生态系统。本文就模拟的微型池塘生态系统为例,介绍小生态瓶设计的要求、制作和观察的方法。 一、小生态瓶的设计要求 1.生态瓶制成后,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封闭的。 2.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使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3.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可以让里面的生物得到阳光,并便于观察。 4.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5.小生态瓶的采光,以较强的散射光为好,不能采用强烈的直射光,否则瓶内水温过高,会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二、小生态瓶的制作方法 1.材料用具 水草(如茨藻)、水生小动物(如椎实螺、环棱螺)、水、砂子、玻璃瓶(如标本瓶、大试管或医用葡萄糖注射液瓶)、凡士林。 2.方法步骤 ①瓶子处理:洗净标本瓶,并用开水烫一下瓶子和瓶盖。 ②放砂注水:在瓶中放入1cm厚的砂子,再加水至瓶子容积的4/5。 ③投放生物:待瓶内水澄清后,放入水草和水生动物。 ④加盖封口:瓶子加盖,并在瓶盖周围涂上几上林。 ⑤粘贴标签:在瓶上贴标签,注明制作日期、制作者姓名. ⑥放置瓶子:将制作好的小生态瓶,放于阳面窗台上(以后不要再随意移动其位置)。 三、对照实验 生态系统稳定性,要受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为了探索人工模拟的微型池塘生态系统的最佳组成,使其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可以多设计几组对照实验,每个对照实验中,只变动其中一种因素。如果欲探索哪种小螺对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为重要,则又可增加一倍的实验组合。即前14组为椎实螺,新增加的14组为环棱螺。 四、观察 1.每天观察1次,并做好记录。 2.判别水草和小螺存活的标准。 水草绿色为生活状态,发黄、变黑,而且柔软下沉,即为死亡。小螺外壳灰绿,能运动,为生活状态;外壳变白,而且浮起,即为死亡。 五、说明 在放有河水的封闭生态系统中,除了有投入的水草和小螺外,河水中还有单胞藻,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动物,而且水中还溶解有各种矿质元素,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但也是一个营养结构极为简单的生态系统。 投入的椎实螺,用腹足爬行瓶壁,以齿舌刮取瓶壁上生长的绿藻为食。环棱螺杂食。 六.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结束之后,应对结果作出分析。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分析小生态瓶中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如果设计多组实验,则应进行结果比较,找出最佳设计方案。
转载来的~希望你能满意

⑨ 高中生物教师个人课题题目

我是一名准生物教师,我最近对生物实验教学很感兴趣,主要对初高中的生物实验老师的实验教学的一个调查,希望对你有所启示,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热点内容
1是多少 发布:2025-05-28 02:12:53 浏览:950
教师课堂过渡语 发布:2025-05-28 02:03:24 浏览:40
智囊团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5-27 23:37:49 浏览:344
班主任与孩子的沟通 发布:2025-05-27 22:32:18 浏览:576
wps如何做ppt 发布:2025-05-27 22:31:35 浏览:931
数学六年级上 发布:2025-05-27 21:16:05 浏览:727
0551哪里的区号 发布:2025-05-27 20:09:34 浏览:197
班主任坏处 发布:2025-05-27 18:37:28 浏览:318
赠老师诗句 发布:2025-05-27 18:06:04 浏览:131
手淫多久能戒掉 发布:2025-05-27 15:19:57 浏览: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