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薛氏历史

薛氏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14 12:51:13

1. 我姓薛,谁知道有关薛的历史

薛姓历史来源与家族名人及地望分布。薛姓起源参考之一
「薛」源出 :
一、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奚仲居於薛(山东滕县),一度迁於邳(山东徽山县)。春秋後期迁到下邳(江苏邳县),後成为齐国的属地。战国时为楚所灭。公子登仕楚。怀王赐沛邑,为大夫,逐以原国名「薛」为氏。
二、据《吴录》所载,孟尝君受封於薛。秦灭六国而失祀,子孙逐以「薛」为氏。
三、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叱乾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後,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薛」氏。
家族名人
薛仁贵(612~681) 名礼,唐绦州龙门人(今山西省河津县西二里)。少贫贱,以田为业。善骑射,贞观年间随太宗征辽东,所向披靡。高宗时屡破高丽、契丹、突厥,而立奇功,官拜本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永淳二年卒,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後世据其功勋,编撰杂剧与演义。
薛涛(768~831)字洪度。唐长安人,知音律,工诗文,有才情,为一代名妓。晚年居浣花溪,能制松花纸与深红小粉笺,裁书供吟,酬献贤杰,时人称为薛涛笺。著有诗集一卷。
地望分布:
山西河东郡,河南河南郡,河南新蔡郡,安徽沛郡,山东高平剧。
薛姓起源参考之二
“长泰山重”说薛家
在福建省漳州市的长泰县有个山重村,台湾回来的乡亲们,看到这村口熟悉的樟树,还有祖先当年走过的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它连着山那边的厦门,又和海峡对面的台湾岛,紧紧地连在一起,更加确认这里就是两岸薛氏1300多年来祖居地。
福建漳州长泰县山重村村长薛选民说:“我们(村)整个有50平方公里的面积,南面只隔一座山就到了厦门,我们全村总人口3810人,其中姓薛的有2600多人。”
有关薛氏的渊源,历史上记载很多。《元和姓纂》云:“黄帝二十五子,一为任姓,裔孙奚仲居薛,……遂以国为氏,望出河南、新蔡、沛国、高平。”可见,后世的汉族薛氏,最早来源于河南省新蔡县,山西黄河流域以东,和今天安徽省宿县一带,后来有些迁移到福建和广东,而后迁往台湾。
山重村薛氏于唐朝时由河南光州固始县迁此定居。
福建漳州长泰县山重村的薛寿椿说:“唐朝那个时候是在垂拱第二年,我们的祖先(薛)武惠公,看这个地方山水不错,就定居下来。到台湾去,一个情况是到顺治十一年,闽南这个地方天旱,叫甲午大旱,田间颗粒无收,但是朝廷的丁税、关税压顶,再加上我们的(薛)玉进公,当时惹了官祸,朝廷要抓他,这个情况下,他不得不深夜逃到台湾。”
薛氏祖先去台湾的时候是1654年,比郑成功去台湾还要早7年,随后他又把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接了去,这就是长泰山重薛氏去台湾的祖先。
后来他事业比较有成就以后,才在台南高雄市茄萣那个地方安定下来,开始建他的家舍,后来在茄萣繁衍非常快,在此产生了上茄萣 ,还有一个下茄萣。
三百多年来,薛玉进公的后代,繁衍到了高雄、台南、台北、屏东、永安,人丁兴旺,渐成望族。大家都很清楚,就连茄萣、山庭等地名,都是薛氏祖先赴台后,用家乡地名的谐音命名的。在台湾,许多薛氏家族的门上都刻有“长泰山重”的字样。
薛选民说:“薛家从台湾到大陆来寻亲,薛清财先生他们不辞劳苦,飘洋过海,到大陆以后,千方百计,一直找到我们山里来,很不容易啊,他们回来后看到这个祖庙、祖祠、还保存的这么完整,心里很高兴。”
从1988年以来,台湾岛上的薛氏后人曾多次回到山重村,他们不仅捐资修缮祖祠,还捐资家乡的地方建设和教育事业,又为村里的父老乡亲盖了一座茄萣公园。据说,历史上山重村曾因大旱缺水,薛家和林家为争水还发生过打斗,这次薛氏后人从台湾回来又捐款为村里修建了自来水工程,不论姓氏,全村每一家都用上了从山上引来的纯净的自来水。
在这山青水秀的山重村,人们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
记者采访村民薛甲乙:“您今年高寿?”“92岁。”“您是不是村里最长的长者?”“还有一个女的多我几岁,她101岁。”
“长泰山重”已经深深地刻在两岸薛氏后人的心里。
薛姓起源参考之三
薛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四十八,在台湾排名第六十位。薛姓出自任姓,是黄帝的后代。据传说,黄帝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得姓十二个,其中黄帝的小儿子禹阳,因为受封于任,因此得了任姓。禹阳的第十二代孙子奚仲,被封在薛,建立了薛国。奚仲的后代,曾任商朝宰相,周灭商以后,又封奚仲的后代在薛,并且被称作薛侯。战国时,薛国被齐国所灭,薛国的国人就有人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薛。薛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有一支薛姓出自田姓。战国时期,田氏代齐,孟尝君田文,因功被封于薛,建立薛国。后来,薛国被秦国灭掉,子孙从此也姓薛。此外,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把鲜卑族的叱干氏改成了薛姓。薛姓早期主要在山东发展,战国时已经扩展到了湖北,江苏,湖南,河南,河北等地。三国时,薛姓跟随刘备开始进入四川,并且在魏国已经发展到了甘肃。南朝时期,薛姓首次进入福建,南宋时,开始进入广东。清朝康熙年间,薛姓开始有人迁入台湾。薛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高平,沛国,新蔡,河东,淮阳,汾阴,竹邑,天水,晋安,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按周时封黄帝之后奚仲于薛,子孙以薛为氏。又齐封田婴于薛,后亦以氏,见吴录。

2. 薛姓的来龙去脉

《姓纂》写道:“黄帝25子,一为任姓,裔孙奚仲居薛,至仲虺为汤左相,代为侯伯,历三代凡64世,周末为楚所灭,公子登仕楚,怀王赐沛邑为大夫,遂以国为氏,望出河东、新蔡、沛国、高平。”

《姓氏考略》说:“本自黄帝任姓之后,裔孙奚仲居薛,历夏、殷、周64代为诸侯,周末,为楚所灭,后遂氏焉。”

《吴录》:“孟尝君封于薛,秦灭六国而失其祀,子孙遂以薛为氏。”

《魏书官氏志》:“西方诸部叱干氏,后改为薛氏。”

《通志氏族略》:“辽西有薛氏。”

《唐书》:“薛怀义,本姓冯,名小宝。”

从以上这些记载看来,薛姓既具有光耀而悠久的历史,组成的分子又众多而庞大。有出自黄帝的任姓奚仲之后,有出自虞舜的妫姓孟尝君之后,有出自周文王的姬姓冯氏之后,又有出自外族叱干氏之后,则“薛”这个姓氏,岂不是十分的多采多姿!

薛姓最早在历史上出现,不管是传自任姓的一支,或是孟尝君的一支,都是在大约2000多年以前的周朝末期,他们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国亡之后子孙才“以薛为氏”。不过,传自任姓的一支,出现的时期应该略早于出自孟尝君的一支,因为,周代的薛国,最初是封给奚仲的,在漫长的春秋时期,一直为黄帝的任姓后人所有,到了末期,该地方变成了齐国的领地,并且成为孟尝君的封邑。由此看来,两支薛氏的得姓虽然有时间上的差别,但却发源于同一地方,也就是发源于昔为薛国,而今为山东省滕县薛城的地方。当然,后世的汉族薛氏,最早也都是来自山东的薛城。

根据《姓纂》的记述,这两支汉族薛姓,后来主要是繁衍于河东、新蔡、沛国、高平等地,河东就是现在山西省黄河流域以东的一片地方,新蔡即为今河南省新蔡县,沛国在今安徽省宿县西北,高平则为现在山西省的高平县。这些线索,实在不失为姓源头绪众多的薛姓人士探寻家世渊源时的宝贵资料。

薛姓的姓源,虽然头绪不少,但传自奚仲和孟尝君的两支,无疑是两股主流,而薛姓的两位主要始祖,全都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这一点,更无疑是每一位薛姓人士都引以为荣的。

薛姓出现于周朝末期的战国时代,便已名人能士辈出。譬如,当时主张长幼尊卑皆应有序的高士薛居州;秦国以善于相剑而闻名的薛炬;以及稍后佐刘邦定天下有功,在汉高祖所定的十八侯位中列为第十四的薛欧等,都是早期历史上的薛姓知名人物。

汉代的400年间,薛姓的名人更是光宗耀祖,重要人物满载于史书,其中,又以薛宣和薛包的名气最为响亮。

唐代,对于薛氏来说,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但人才辈出光耀史册,而且一方面子孙向南播迁,一方面也由于外姓和外族的改姓为薛,而增加了许多新的血轮。

先谈他们的向南播迁。根据《崇正同人系谱薛氏条》的记载,南方的薛姓,正是在唐代开始自中原迁移过去的。该谱是这样记载的:“而南方薛氏,则由唐末黄巢之乱,其族有避乱而南,徙于福建宁化县石壁乡者,及元代薛信,由宁化转徙粤之平远。”换言之,薛姓南迁的头一站,也是福建,到了元代,再由福建繁衍到广东。

谈到唐代的薛姓名人,头一个浮上国人脑际的,可能就是那位家喻户晓的薛仁贵了。实际上,薛仁贵的确是唐太宗手下一名威猛无比的大将,“征东”时曾经把辽东的20万大兵打得落荒而逃,溃不成军。

3. 关于薛姓历史的研究报告

薛(Xuē),一个中国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68位.


姓氏渊源

薛(Xuē)姓源出有三:

1、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之后,以国名为氏。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一支叫禺阳的,被封于任地(约今山东省济宁),得任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通志·氏族略》等所载,黄帝之子禺阳封于任,其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其于薛国(今山东省薛城),后世子孙以国为氏。曾一度迁邳(今山东省微山西北)。奚仲十二世孙仲虺,在商汤时任左相,复居薛。其裔孙成,徙国于挚,更号挚国。商末,周伯季历娶挚国之女太任为妻,生姬昌,即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后,又封成的后裔为薛侯。春秋后期,薛国再次迁到下邳(今江苏省邳县西南)。薛国历夏、商、周三朝,共六十四世,至战国时为齐国所灭,公子登到楚国为官,因以国名为氏。

2、出自妫姓,为虞舜后裔孟尝君(田文)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吴录》所载,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齐相田婴被齐缗王封于薛(即任姓薛国旧地),田婴死后,田文袭封,仍以薛为食邑。至秦灭六国,失封,子孙分散。西汉初,田文之孙田国、田陵到竹邑(今安徽省宿县北)居住,以封邑命氏,遂为薛氏。

3、出自他姓或他族改姓而来: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的复姓叱干氏改单姓薛。

② 出自周文王的姬姓冯氏之后裔。唐时有薛怀义,本姓冯。

③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辽西有薛姓。

④ 今满、蒙、土家、朝鲜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奚仲。薛姓出自黄帝的任姓,黄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阳,因被封在任(今山东济宁市)而得任姓。任姓传到十二世孙奚仲,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为车的创造者,居住在薛,称为薛侯。其后人祖已的七世孙曰成,举国迁于挚,改号为挚国。商末时,周伯季历娶挚国女大任为妻,生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春秋时,齐桓公称霸诸侯,惟有薛侯不从,被黜为伯爵。春秋后期,薛公子登在楚国做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州),楚怀王赐沛地为其食邑。薛国历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战国时亡国,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薛姓。他们尊奚仲为薛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1. 秦、汉时期: 薛氏自春秋战国得姓以后,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山东是薛氏的发源地,地处中原东部,薛氏人由山东向周边地区扩散,活动地域大致在赵、宋、楚、齐、秦诸国地,相当于今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的部分地区。

2.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薛氏呈现出全面发展的势头,薛氏族人已遍及北方的黄淮流域,很大一部分集中于今山西、河南、山东、安徽北部等地,并形成了薛氏的主要繁衍中心。

3.隋、唐时期: 隋唐时薛氏除在黄淮流域中下游继续发展外,更称盛于中国西北部部。南北朝时,薛氏族人主要沿自东向西北部的路线传播,三国时魏有天水人(今甘肃天水)薛夏,说明此时已有薛氏人居住在今甘肃省。至隋唐时,甘肃省薛氏已形成壮大之势,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家财万贯,隋朝末年曾起兵反隋,后一度称帝。

及至唐朝,薛氏家族达到了空前繁荣。薛氏郡望已全部形成。唐朝的政治中心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因为有薛氏人多在朝中为官,因此,大量的薛氏族人迁居关中,今陕西关中地区成为薛氏一个重要繁衍地,从而跻身关中望族。武则天女儿太平公主嫁给源于河东薛氏家族的薛绍,既是恩宠,也是唐王朝对薛氏家族的拉拢。唐末,河南薛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

4.宋、元、明、清时期:

五代时期有薛怀让,其先世为戎人,说明他是由少数民族加入薛氏的。他自幼勇敢,在后唐庄宗时任军职,唐明宗时任神武厢都校、州刺史。后晋时历任宿州团练使。后汉时安国军节度使,后移镇同州。后周时加同平章事衔,任左屯卫上将军、左武卫上将军。

宋朝建立后,国家重新统一,人民又得以过上较为安定平稳的生活。这一时期,薛氏散居于全国各地,发展相对稳定,其中北宋初年薛居正家族比较显赫。

明清时期,薛氏规模日盛,族人已遍及大江南北,尤其向南迁徙的进度更快、规模更庞大了。自南宋开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元朝有薛信,由宁化转徙粤之平远,其后复由平远转徙程乡(今福建程乡)。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有着辉煌事迹的家族,这一时期的薛氏人不逊先辈,以多姿多彩的形象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

自南宋开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

从清康熙时始,闽、粤薛氏陆续有迁入者,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5.迁入台湾:

自明清起,于东南部沿海的薛氏已零星迁入台湾。清康熙年间,派兵攻灭台湾郑氏政权,随即在台驻军,设置府县。当时台湾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对于地窄人稠的闽粤居民很有吸引力,于是陆续有人从闽、粤两地入台垦殖,其中也有薛氏人士。大约在公元1710年前后,有一个入垦打猎东堡的人,名叫薛大;另有一位粤籍人薛昌贵,定居于淡水。乾隆年间又有薛君隆从广东到桃园的大桃村开垦,广东的薛华梅到台中县的东势镇定居。近代以来,特别是公元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后,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一度中断达五十年之久,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台湾方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其间薛氏极少有移居台湾者。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居台湾后,党、政、军、科、教、文各界有大批人员自大陆迁台,其中就有为数不少的薛氏人,如国民党高级将领薛岳、资深报人薛心熔等。

6.迁徙海外:

薛氏人在清朝迁往台湾的同时,也开始有人涉洋过海,向东南部亚等地迁徙,成为当地华侨。进入近代,由于世界奴隶制的废除,欧美各国及其殖民地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而此时清政府也由于政局不稳,世事多变,且急需外汇弥补巨额贸易赤字。如清光绪十年(公元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上奏称,每年需要总数二千万银元(合一千四百万两白银)的侨汇,已相当于光绪后期每年关税收入的65%,所以不但解除清初的禁海令,同时大力鼓励华人出洋劳务。这样又极大刺激了中国向海外移民的热情,进一步壮大了华侨的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到光绪末年,全球华侨及华裔已达四百多万人,其中就包括大量的薛氏族人。

如今,薛氏族人已广布全国,其分布以江苏、山西、陕西、河北、福建等省为多,这几个地区的薛氏占到全国汉族薛氏人口的63%。薛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约六百七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42%。

4. 薛氏的由来

薛姓是中国人的一个姓氏,发源于今山东济宁、滕州,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8位。现今,薛氏族人已广布全国,其分布以江苏、山西、陕西、河北、福建等省为多,这几个地区的薛氏占到全国汉族薛氏人口的63%。薛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约六百七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42%。 由来一 源于任姓,出自黄帝之幼子禹阳在颛顼帝时的封地任,属于以居邑为氏。相传薛氏先祖最早源自古代任姓部落,是人文始祖黄帝的后裔。由来二 源于妫姓,出自虞舜裔孙齐国丞相田婴的封地薛,属于以居邑为氏。由来三 少数民族姓氏 例如鲜卑族 突厥族 蒙古族。由来四 源于冒姓,出自唐朝武则天时期冯氏后裔冯小宝,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5. 关于薛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结论

1、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之后,以国名为氏。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一支叫禺阳的,被封于任地(约今山东省济宁),得任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通志·氏族略》等所载,黄帝之子禺阳封于任,其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其于薛国(今山东省薛城),后世子孙以国为氏。曾一度迁邳(今山东省微山西北)。奚仲十二世孙仲虺,在商汤时任左相,复居薛。其裔孙成,徙国于挚,更号挚国。商末,周伯季历娶挚国之女太任为妻,生姬昌,即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后,又封成的后裔为薛侯。春秋后期,薛国再次迁到下邳(今江苏省邳县西南)。薛国历夏、商、周三朝,共六十四世,至战国时为齐国所灭,公子登到楚国为官,因以国名为氏。

6. 薛姓的由来

一、姓氏源流
薛(Xuē)姓源出有三:
1、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之后,以国名为氏。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一支叫禺阳的,被封于任地(约今山东省济宁),得任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通志·氏族略》等所载,黄帝之子禺阳封于任,其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其于薛国(今山东省薛城),后世子孙以国为氏。曾一度迁邳(今山东省微山西北)。奚仲十二世孙仲虺,在商汤时任左相,复居薛。其裔孙成,徙国于挚,更号挚国。商末,周伯季历娶挚国之女太任为妻,生姬昌,即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后,又封成的后裔为薛侯。春秋后期,薛国再次迁到下邳(今江苏省邳县西南)。薛国历夏、商、周三朝,共六十四世,至战国时为齐国所灭,公子登到楚国为官,因以国名为氏。
2、出自妫姓,为虞舜后裔孟尝君(田文)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吴录》所载,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齐相田婴被齐缗王封于薛(即任姓薛国旧地),田婴死后,田文袭封,仍以薛为食邑。至秦灭六国,失封,子孙分散。西汉初,田文之孙田国、田陵到竹邑(今安徽省宿县北)居住,以封邑命氏,遂为薛氏。
3、出自他姓或他族改姓而来: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的复姓叱干氏改单姓薛。
② 出自周文王的姬姓冯氏之后裔。唐时有薛怀义,本姓冯。
③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辽西有薛姓。
④ 今满、蒙、土家、朝鲜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奚仲。薛姓出自黄帝的任姓,黄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阳,因被封在任(今山东济宁市)而得任姓。任姓传到十二世孙奚仲,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为车的创造者,居住在薛,称为薛侯。其后人祖已的七世孙曰成,举国迁于挚,改号为挚国。商末时,周伯季历娶挚国女大任为妻,生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春秋时,齐桓公称霸诸侯,惟有薛侯不从,被黜为伯爵。春秋后期,薛公子登在楚国做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州),楚怀王赐沛地为其食邑。薛国历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战国时亡国,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薛姓。他们尊奚仲为薛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上文已述,薛姓发祥于今山东薛城,后又迁江苏邳州。有资料表明,战国时薛姓已播迁于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省境内,如薛公子登的曾孙薛倪曾为楚令尹,薛倪之孙薛鉴,为刘邦献策灭黥布,薛鉴五世孙薛广德为汉御史大夫,广德之孙薛愿,因仕宦淮阳太守而落籍当地。薛愿嫡孙薛汉之八世孙薛兰为曹操所杀,其子薛永从刘备入蜀,为蜀郡太守并落籍当地,永之子薛齐在蜀亡后降魏,拜光禄大夫,迁家于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世号“蜀薛”。薛齐为河东郡的开基始祖。薛齐的长房长孙恢号“北祖”,长房次孙雕号“南祖”,长房三孙兴号“西祖”。三国时,吴国竹邑人薛综的三个儿子(莹、孙、兼)皆为太子太傅,谓之吴国三傅,魏国薛夏为天水人,说明已有薛姓徙居今甘肃。晋永嘉之乱,河东人薛推随中原士族南渡,数传至薛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徙居福建晋安,是为入闽薛姓始祖。唐初,河南固始人薛使,随其岳父陈政率军入闽,从此定居漳州,数传至薛一平,为漳浦东山开基祖。北宋初年,歙县薛彦博迁居宜章南关(今湖南宜章县),是为湘、粤薛姓始祖。其六世孙薛前儒在元时移居广东乐昌九峰,是为乐昌九峰薛姓世祖。明初,薛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河南、陕西、山东、北京等地。明清两代,薛姓渡海到台湾者,闽籍较众。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如今,薛姓已广布全国,其分布以江苏、山西、陕西、河北、福建等省为多,这几个地区的薛姓占到全国汉族薛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八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二。

三、历史名人
薛 举: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人,隋大业三年(公元617年)曾与其子仁果举兵,自称西秦霸王,据陇西之地,率众三十万,不久称帝,迁都天水。后其子继位,兵败降唐。薛道衡:河东汾阴人,隋代著名诗人,累官至司隶大夫。其诗词藻华艳,边塞诗较为雄健。明人辑有《薛司隶集》。
薛 稷:蒲州汾阴人,唐朝大臣、书画家。曾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善画人物、鸟兽,画鹤尤为生动,时称一绝,他的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唐初四大家”。
薛 涛:字洪度(770-832),一作宏度,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女诗人,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父早亡,沦为歌妓。善歌舞、工诗词,曾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明人辑有《薛涛诗》。
薛 雪:字生白,吴县(今江苏省苏州)人,清代医学家,其医术与同郡叶天士齐名,各有心得,不相上下。他的主要著作有《医经原旨》6卷等。《湿热论》是他对湿热病探索研究的力作,具有真知灼见,全书不逾万言,但对于湿热病“感之轻重浅深,治之表里先后,条分缕析,深切详明”。他的《湿热论》与叶桂的《温热论》,可以说是阐发湿热、温热病的姊妹篇。
薛 岳:中国国民党军军将领。字伯陵。广东乐昌人。早年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8年,任粤军连、营长。1921年,任孙中山总统府警卫团营长。1923年,调回粤军,先后任团长、师参谋长。北伐战争期间,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1师代理师长。1927年12月,率部参加镇压广州起义,旋任第四军副军长。1930年蒋阎冯大战中,随张发奎支持冯、阎反蒋,失败后避居九龙。1933年后,历任第五军军长、第六路军总指挥等职。1934年1月,率部进犯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第二路军“前敌”总指挥,所部自湘尾追长征中的红军至黔、滇、蜀等省。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一兵团总司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等职,曾率部重创日军。1946年后,历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国民党政府参军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兼海南防卫总司令等职。1950年,所部在海南岛与人民解放军作战失败后,逃往台湾省。
薛道衡:隋代诗人。字玄卿(540-609),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隋朝建立后,任内史侍郎,加开府仪同三司。炀帝时,出为番州刺史,改任司隶大夫。后为炀帝所杀。薛道衡少孤,好学。13岁时,作《国侨赞》,颇有思致,见者奇之。北齐武平年间,以主客郎接待南朝陈使者傅縡。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北称美,当时著名文人魏收说:“傅縡所谓以蚓投鱼耳。”他和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其诗虽未摆脱六朝文学浮艳绮靡的余风,有些作品,却具有一种刚健清新的气息。如与杨素唱和的《从军行》,就是较好的边塞诗。代表作《昔昔盐》描写思妇孤独寂寞的心情,其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一联,最为脍炙人口,甚至传说是其引起隋炀帝嫉妒而被杀害的原因。小诗《人日思归》含思委婉,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隶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20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文8篇。事迹见《隋书》、《北史》本传。
薛大鼎:汾阴人,唐代良吏,曾担任沧州刺史,开通无棣渠直达大海,被誉为铛脚刺史。永徽中升任行荆大都督长史。
薛仁贵: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人,唐朝名将,骁勇善战,善于骑射,他东征“白衣驰敌阵”,大败高丽;西征“三箭定江山”,镇住突厥。对巩固唐王朝的边疆有很大贡献。
薛居正:北宋史学家。字子平(912-981),浚仪(今河南省开封)人,五代后唐进士,后周时官至兵部侍郎,入宋位至司空,曾监修国史。开宝六年(973年)与卢多逊、扈蒙等撰修《旧五代史》毕,晋平章事。著有《文惠集》等。
薛绍彭:长安人,宋代书法家,工行草书,笔致精润遒丽,颇得晋唐人法度。与米芾齐名,世称“米薛”。
薛王宣:山西省河津人,明代著名学者、理学家,官拜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阁参豫机要。著有《读书录》、《从政名言》、《薛文清集》等。
薛素素:明代女画家,名薛五,又字润娘,一作润卿,又字素卿,号雪素、素君,吴(江苏省苏州)人,万历(1573-1619)间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名妓,生卒年不详。姿容艳雅,诗、书、琴、棋、箫俱精妙,而驰马走索、射弹等尤为绝技,以“女侠”自命。为李征蛮所嬖,画像传入蛮峒,倾动蛮中。善书,尝书《黄庭经》小楷,殊工。长于画人物,兼白描大士,李日华题其所绘《花里观音图》有“慧女春风手,百花指端吐”之句。善山水,尤工兰竹,下笔迅扫,韵复高胜,无不入神。中年长斋绣佛,数嫁皆不终。传世作品有《吹箫仕女图》轴,绢本,水墨,自题:“玉箫堪弄处,人在凤凰楼。薛氏素君戏笔。”钤“沈薛氏”、“第五之名”二白文印,现藏南京博物院;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作《兰石新篁图》扇页图录于《名家藏扇集》;同年作《兰石图》轴藏上海博物馆;二十九年(1601年)与马守真合写《兰花图》卷著录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著有《南游草》诗集。从艺活动约在万历年间。
薛允升:清末律学家。字克猷,号云阶,陕西省西安人。清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居官41年中,除出任外官和礼、工、兵部侍郎总计不过10余年外,其余30年均在刑部任职,官至刑部尚书。为官清廉,在晚清政治黑暗、衙风腐败的情况下,他主持刑部,有严格的衙规,对受贿卖法者从不宽容。执法如山,不媚权贵,甚至敢于冒犯慈禧太后。善于剖析疑难案件,任职期间平反了大量冤案,拯救无辜,为人称颂。著有《读例存疑》、《唐明律合编》。
薛福成:江苏省无锡人,清外交家、改良主义者,曾作《筹洋刍议》,主张维新变法。历任浙江宁绍台道、湖南按察使、驻英、法、比、意四国公使。称赞西方君主立宪,主张发展中国工商业,著有《庸全集十种》。
薛时雨:字慰农,一字澍生,晚号桑根老农。安徽全椒人。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参李鸿章军幕,授杭州知府。兼督粮道,代行布政、按察两司事。著有《藤香馆集》,附词二种:《西湖橹唱》、《江舟唉乃》。罢官后,主讲崇文书院,从游者甚众。光绪七年(1881年),任全椒观察使,其时薛时雨主持重修醉翁亭,使其恢复原貌。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东郡:秦初所置,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相当于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东晋时移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地域缩小至今山西西南汾河下游至王屋山以西一角。新蔡郡是晋时所设置,治所在今河南新蔡县,辖地有今河南新蔡、息县、淮滨及安徽临泉等县地。
新蔡郡:即今河南省新蔡。蔡国自蔡迁此,故名。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治所在今河南省新蔡)。北齐改广宁郡。
沛 郡:为汉高帝时设立,其范围约为今安徽省淮河以北、西淝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丰、沛等地。
高平郡:晋时以山阳郡改置,治所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南),相当于今山东金乡、巨野、邹县等地。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西北),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2、堂号
忠谏堂:汉朝时候,沛人薛广德为御史大夫,敢于直谏。元帝要做楼船供自己玩乐,广德脱帽子谏阻,如果元帝不听,他打算光着头向皇帝车轮上碰。结果皇帝采纳了他的谏议。
此外,薛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崇礼堂”、“慎德堂”、“三凤堂”、“河东堂”、“新蔡堂”、“沛国堂”、“高平堂”等。

五、宗族特征
1、薛姓的故事广为流传,使薛姓在老百姓心中成为一个妇孺皆知的姓氏。诸如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乃至薛家媳妇樊梨花移山倒海的神通等等。
2、薛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辽宁锦县薛姓一支字行为:“继致顺积美,大中其允从。”又如河南新蔡牛湾薛姓的辈份序列为:“孝灵兆庆,守善光宗,恩培世荫,一道统风。”

====================================================================

【薛姓宗祠通用对联】

〖薛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鼎铛重望;
竹邑名公。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良吏薛大鼎,字重臣,汾阴人。尝为沧州刺史,浚无棣渠通海,商贾流行,民食其利,被誉 为铛脚刺史。永徽中迁行荆大都督长史卒谥恭。下联典指三国吴太子少傅薛综,字敬文,竹邑人。善辞令,擅诗赋杂论,凡数万言。

三凤媲美;
五隽齐名。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汾阴人薛无敬,少年时与叔父薛收及族兄薛德音齐名,当时号称“河东三凤”。武德年间官天策府记室参军,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时,任他为舍人。下联典指东晋竹邑人薛兼,字令长,清廉朴素,器宇轩昂,少年时与纪瞻、闵鸿、顾荣、贺循齐名,号称“五隽”。入洛阳,任比阳相,后官太子少傅,明帝时,加散骑常侍。

仲虺世泽;
三凤家声。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仲虺为黄帝时奚仲之后,商汤时为左相,奚仲居于薛,子孙以为氏。下联典指唐代薛元敬、薛收、薛德音,并称“河东三凤”。

大义首创;
天爵自高。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魏·薛孝通,平萧宝夤,首创大义,封蓝田县子。下联典指后魏·薛聪太,为治书侍御史,文帝欲进其位,聪太固辞。文帝曰:“卿天爵自高,非人爵所能荣也。”

-----------------------------------------------------------------

〖薛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翔河东之凤;
尊关西之师。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天策府记室参军薛收,字伯褒,河东汾阴人。十二岁能写文章,与两个侄子薛德音、薛元敬并称“河东三凤”。历官秦王府主簿、天策府记室参军,随秦王李世民平定刘黑闼有功,封汾阳县男。曾上书谏阻秦王攻猎。武德中卒。年三十三岁。王哭之恸。下联典指隋代名官薛道衡,字玄卿,薛收的父亲,河东汾阴人。先后在北齐、北周做官。入隋,官至司隶大夫,司台湾省。后被炀帝杀害。其诗词不达意藻华艳,少数边塞诗较为雄健。专精好学,素著才名,有诗文集七十卷。

三箭定天下;
一笺传古今。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名将薛仁贵(614-683),名礼,绛州龙门人。农民出身,善骑射。太宗时,应募一从军,屡立战功,升为右领军中郎将。后又率军大败九姓突劂于天山,军中有“将军三箭定天下”的赞歌。后参与进攻高丽的战争,留任右威卫大将军兼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下联典指唐代女诗人薛涛,字洪度,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父薛郑官蜀早亡,母孀居贫困,遂沦为歌妓。善歌舞,工诗词,名士韦皋、元镇、白居易、杜牧等,均曾与之唱和。居浣花溪,创制深红小笺写诗,酬献名人,人称薛涛笺。今其地有薛涛井,相传乃薛涛制笺汲水处。所作情调感伤。明人辑有《薛涛诗》。

悬车宗广德;
讲学绍文清。
——薛时雨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杭州知府薛时雨自题联。薛时雨(1818-1885),字慰农,又字澍生,号桑根老人,安徽全椒人。清咸丰进士,做过嘉兴、嘉善知县和杭州知府。后主讲杭州崇文书院、江宁尊经书院和惜阴书院。著有《藤香馆诗删》等,楹联多收于《藤香馆小品》、《扫叶山房丛钞》中。

黑潭千载洁;
玉泉一堆香。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云南昆明黑龙潭畔明代学者薛尔望祠联。薛尔望不愿称臣于清,率妻儿七人,投黑龙潭而死。

-----------------------------------------------------------------

〖薛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六代江山纵临洮;
一门鸑鷟起人文。
——薛时雨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进士薛时雨自题联。薛时雨,字慰农,全椒人。知嘉兴,有政绩。参李鸿章军幕,授杭州知府。罢官后,主讲崇文书院,从游者甚众。

花笺名碗香千里;
云影波光活一缕。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成都市薛涛井联。薛涛井位于望江楼公园建筑群内,“薛涛井”三字系康熙三年成都知府冀应熊手书,乾隆六十年翰林院编修周厚辕手书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及己作《薛涛井》诗各一首,刻于石牌旁。望江楼公园座落在成都锦江河畔的一片茂林修竹中,面积170亩,园内岸柳石栏、 波光楼影、翠竹夹道、亭阁相映,是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的古迹和游览胜地。园内的崇丽阁、濯锦楼、吟诗楼枕江而立,五云仙馆、泉香榭、枇杷门巷、清婉室、浣笺亭等纪念性建筑群,布局精巧,匾联碑刻颇多。薛涛一生爱竹,为纪念薛涛,后人在园内遍种各类佳竹,荟萃了国内外150余种竹子。人们把这幽深如海、 清趣无穷的园林,誉为“竹的公园”。

魏宫人神针妙技;
蜀秘书锦笺乐诗。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薛灵芸,下联典指唐·薛涛。

-----------------------------------------------------------------

〖薛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理学名臣,敬轩重望;
龙门良将,仁贵英风。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名人薛宣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名将薛仁贵(614-683),名礼,绛州龙门人。农民出身,善骑射。

论道有灵异,文武双全成名早;
生白具奇才,诗书并美信誉高。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散曲家薛论道,定兴(今属河北)人。少年时一只脚残废,八岁能文,喜谈军事,后从军三十余年,官至指挥佥事。下联典指清代医学家、诗书画家薛雪,字生白,号一瓢,苏州人。以医名。诗书画亦精妙。尝自题云:“我自濡毫写楚词,如何人唤作兰枝。风时雨露君看遍,一笔何尝是画师。”有《医经原旨》等著述。

生意此时多,正光转绿萍、气催黄鸟;
诗怀何处寄,是人归雁后、思发花前。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薛氏宗祠联。全联典指隋代诗人薛道衡,字玄卿。河东汾阳(今山西省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入隋官至司隶大夫。后为炀帝所杀。少孤,好学。北齐武平年间即有诗名。和卢思道齐名,在隋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其诗虽未摆脱六朝余风,有些作品却刚健清新,如边塞诗《从军行》。代表作《昔昔盐》描写思妇的孤独寂寞,其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一联,最为脍炙人口。小诗《人日思归》含思委婉,也很著名。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隶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20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文8篇。

吾先人由西蜀来兹,启十七世门楣,只耕读相传,敢远引皇族奚仲;
予小子自古杭罢郡,承五百年堂构,欲本支勿替,常勉为善士居州。
——佚名撰薛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全椒县复兴镇薛氏宗祠联
薛姓家谱介绍
家乘谱牒,即记录氏族世系的书,简言之即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一般多指用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或图表,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土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由于家族不同,反映在谱中的内容也各有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谱的续修、重修,家谱的形制越来越完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于是便相应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谱文化。
薛姓宗族虽然历史悠久、谱系绵长,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其家族修撰家谱始于何时,今已无从考证。不过从北朝薛安都家族事迹来看,当不晚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当时盛行的门阀谱系之学有关。目前保存最早的薛氏族谱为唐代人林宝的《元和姓纂》,是书于中唐以前姓氏族望,记载颇详。其论得姓受氏,多源于《世本》、《风俗通义》、《三辅决录》及《姓苑》。这些书后世颇多失传,赖《元和姓纂》之征引,后世学者方得以了解姓氏梗概。北宋欧阳修等人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参考了《元和姓纂》,其《薛姓世系表》较为系统地记述了薛姓二大主支——任姓薛氏、妫姓薛氏的源流始末。
目前存世的家谱多为修谱盛行时期的明清两代家谱。这些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礼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字辈谱、续后谱、领谱字号等内容,其中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等都是常见的内容,也是各种家谱的中心。

7. 薛姓家谱的薛姓宗族历史

薛姓宗族虽然历史悠久、谱系绵长,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其家族修撰家谱始于何时,今已无从考证。不过从北朝薛安都家族事迹来看,当不晚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当时盛行的门阀谱系之学有关。目前保存最早的薛氏族谱为唐代人林宝的《元和姓纂》,是书于中唐以前姓氏族望,记载颇详。其论得姓受氏,多源于《世本》、《风俗通义》、《三辅决录》及《姓苑》。这些书后世颇多失传,赖《元和姓纂》之征引,后世学者方得以了解姓氏梗概。北宋欧阳修等人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参考了《元和姓纂》,其《薛姓世系表》较为系统地记述了薛姓二大主支——任姓薛氏、妫姓薛氏的源流始末。
存世的家谱多为修谱盛行时期的明清两代家谱。这些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礼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字辈谱、续后谱、领谱字号等内容,其中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等都是常见的内容,也是各种家谱的中心。

8. 薛氏的祖先是起源于哪里

薛氏
历史来源 「薛」源出 ;
一 ; 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奚仲居于薛(山东滕县),一度迁于邳(山东徽山县)。春秋后期迁到下邳(江苏邳县),后成为齐国的属地。战国时为楚所灭。公子登仕楚。怀王赐沛邑,为大夫,逐以原国名「薛」为氏。
二:据《吴录》所载,孟尝君受封于薛。秦灭六国而失祀,子孙逐以「薛」为氏,
三: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叱干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薛」氏。
家族名人 薛仁贵(612~681)
名礼,唐绛州龙门人(今山西省河津县西二里)。少贫贱,以田为业。善骑射,贞观年间随太宗征辽东,所向披靡。高宗时屡破高丽、契丹、突厥,而立奇功,官拜本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永淳二年卒,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后世据其功勋,编撰杂剧与演义。
薛涛(768~831)
字洪度。唐长安人,知音律,工诗文,有才情,为一代名妓。晚年居浣花溪,能制松花纸与深红小粉笺,裁书供吟,酬献贤杰,时人称为薛涛笺。着有诗集一卷。
地望分布 山西河东郡,河南河南郡,河南新蔡郡,安徽沛郡,山东高平剧

9. 姓薛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1999版《辞海》收录薛氏25例,《中国人名大辞典》
收录薛氏224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285例。薛姓的历史名人战国时宋国有薛居州;汉代有隐士薛公,又有薛宣,郯人,长安令;隋代有著名文学家薛道衡;唐代有名将薛仁贵,龙门人,封平阳郡公,宰相薛元超,著名女诗人薛涛;宋代有宰相薛绍彭,又有薛居正,监修《五代史》;明代有薛王宣,河津人,理学家。
从西汉开始,薛氏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唐千余年,长盛不衰,历代被封为王、公、侯爵的17人,县伯、子、男爵的5人,任朝廷文官宰相的3人,各部尚书、侍郎、御史的68人;武官任大将军的6人,任将军的9人;地方封疆大吏中任总管、节度使的15人,任州刺吏、郡太守的83人,任州、郡副职文武官员43人。其中著名人物有后魏镇南将军、河东康王薛安都;隋末西秦霸王薛举;唐初四大书画家之一的薛稷,唐右威大将军兼安东都护平阳郡公薛礼(又名薛仁贵),薛礼战胜九姓突厥于天山,军中有“将军三箭定天山之歌”,妇孺皆知。薛礼征东,曾路过枣庄开发区石沟营村,此村即是薛礼路过扎营之地。宋司空《五代史》监修薛居正,宋学者官至大理正的薛季宣;明医学家薛立斋;清总理衙门大臣薛焕,清出使英法比意四国大臣薛福成,清刑部尚书薛允升;当代教育家薛迅,政治家薛子正,艺术家薛觉先等人,都是影响较大的薛姓名人。

薛岳
抗日战争的名将,长沙保卫战天炉战法大量杀伤了日军

10. 薛姓的起源!

薛(Xuē)姓源出有三:
1、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之后,以国名为氏。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一支叫禺阳的,被封于任地(约今山东省济宁),得任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通志·氏族略》等所载,黄帝之子禺阳封于任,其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其于薛国(今山东省薛城),后世子孙以国为氏。曾一度迁邳(今山东省微山西北)。奚仲十二世孙仲虺,在商汤时任左相,复居薛。其裔孙成,徙国于挚,更号挚国。商末,周伯季历娶挚国之女太任为妻,生姬昌,即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后,又封成的后裔为薛侯。春秋后期,薛国再次迁到下邳(今江苏省邳县西南)。薛国历夏、商、周三朝,共六十四世,至战国时为齐国所灭,公子登到楚国为官,因以国名为氏。
2、出自妫姓,为虞舜后裔孟尝君(田文)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吴录》所载,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齐相田婴被齐缗王封于薛(即任姓薛国旧地),田婴死后,田文袭封,仍以薛为食邑。至秦灭六国,失封,子孙分散。西汉初,田文之孙田国、田陵到竹邑(今安徽省宿县北)居住,以封邑命氏,遂为薛氏。
3、出自他姓或他族改姓而来: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的复姓叱干氏改单姓薛。
② 出自周文王的姬姓冯氏之后裔。唐时有薛怀义,本姓冯。
③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辽西有薛姓。
④ 今满、蒙、土家、朝鲜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奚仲。薛姓出自黄帝的任姓,黄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阳,因被封在任(今山东济宁市)而得任姓。任姓传到十二世孙奚仲,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为车的创造者,居住在薛,称为薛侯。其后人祖已的七世孙曰成,举国迁于挚,改号为挚国。商末时,周伯季历娶挚国女大任为妻,生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春秋时,齐桓公称霸诸侯,惟有薛侯不从,被黜为伯爵。春秋后期,薛公子登在楚国做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州),楚怀王赐沛地为其食邑。薛国历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战国时亡国,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薛姓。他们尊奚仲为薛姓的得姓始祖。

热点内容
英语发音词典 发布:2025-05-26 10:39:33 浏览:280
睿思语文 发布:2025-05-26 05:10:02 浏览:924
初音的历史 发布:2025-05-25 21:37:34 浏览:870
女人做什么生意好 发布:2025-05-25 19:48:13 浏览:643
教育部大纲 发布:2025-05-25 19:23:37 浏览:960
2014高考地理试题 发布:2025-05-25 18:48:51 浏览:712
画角的教学反思 发布:2025-05-25 18:23:46 浏览:241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试题 发布:2025-05-25 17:18:36 浏览:173
英语地点单词 发布:2025-05-25 16:47:05 浏览:848
中国地理顺口溜大全 发布:2025-05-25 15:58:28 浏览: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