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历史
⑴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都是那些地方
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这是旧中国流民外出打工路线图。我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都是从山东闯过来的,所以,我还是半个山东人呢,呵呵......
闯关东:关,指山海关。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当时关东为伪满洲国,是日本人的地界。这里虽然工作机会比较多,但是,这里的工作条件和危险性也是可想而知的。一个“闯”字突出了这条路线的艰辛。我姥爷当年就是给日本人做洋服,做地下工作冒了很大的生命危险呢。唉......
下南洋:南洋包括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等地。在海外谋生的流民浪潮中,“下南洋”最为壮观,这是因为流民漂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
走西口:西口,指是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因为中原地区人口众多,而且经常闹灾荒,所以,许多人都跨过长城,到水广地肥的河套地区谋生。但是,那里土匪也是很多的,所以,才流传下来那首“走西口”。呵呵......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都是贫苦民众抗争命运、艰难创业生存的历史,都是一段段苦难与艰辛、血汗与泪水交织而成的回忆。
楼主可以参考这个网址: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003
⑵ 中国人为什么要下南洋具体哪段时期
中国人下南洋有四个原因:
1、下南洋不等于迁徙,一是为了官事。
2、去东南亚经商(海上丝绸之路),这种活动出现最早而且贯穿始终,规模大。
3、去打工式的谋生,起初的主要动因是建立和统治印尼(那个区域小国多而被荷兰打败及建立一个大国即荷属印度尼西亚,统治近四百年)的荷兰当局对当地人有些担心、而来华南招工(作为荷兰人的勤杂工),后来一些下南洋的打工一些年份也回来,因此,不能忽视打工这种事情。
4、迁徙到东南亚。其中,突出的是经商和迁徙,迁徙最显眼、规模大。
具体下南洋的时期在明末、清朝和民国时期。
(2)下南洋历史扩展阅读:
下南洋背景
近代的南洋群岛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苦难辛酸之地,“下南洋”现象在为当地输入大量华人劳动力的同时,也带去了华夏文化,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华人社会。
19 世纪中叶,来自欧洲的殖民者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人的视野从那个时候起便开始逐步从东亚扩散到全世界。随之而来的是东西方文明全方位接触,这使得拥有世界视野的人不再局限于精英阶层。换而言之,中国的普通民众也已然发现,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外,亦可以寻找到新的生存方式。
“下南洋”成为堪与“闯关东”、“走西口”相媲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样有“推-拉”合力的驱动。推力方面,“经济压迫”是最具有能量的“激素”。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69.95%。
拉力方面,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中,劳动力的需求量旺,供不应求,就业机会正多。
⑶ 谁告诉我“下南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
从明朝开始,数百年间,闽南人下南洋从未停息。他们靠着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在他乡闯出一片天下.如今,中国人的脚步已经遍及全世界,而海外华人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就是东南亚华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就是几百年前那些在南洋披荆斩棘开拓者的后代
⑷ 以前的下南洋,南洋是指哪个地方
南洋是指东南亚较深区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及其水向型附近区域,南亚的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海岸。印尼东方的澳洲北部即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菲律宾群岛以东的帕劳群岛等西太平洋群岛。
中国人去南洋区域活动(官事、经商、打工、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或走南洋。
(4)下南洋历史扩展阅读:
“下南洋”的两次浪潮
晚清时期,清政府被迫签订种种不平等条约,包括允许西方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因为应募者要订立契约,名为“契约华工”,俗称“卖猪仔”、“当苦力”。由此,“下南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60年代至20世纪初,出现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即苦力贸易阶段。
1860年代,在经历太平天国、两广洪兵起义和广东土客大械斗之后,东南地区满目疮痍,时值美洲发现金矿、东南亚种植园经济发展,各国纷纷设立招工公所,饱经战乱的闽粤人民引颈以望。
洋行、公所通过雇佣“客头”(猪仔头),将贫民诱至“猪仔馆”,签订契约,以出国后的工资为抵押,换取出洋旅费。当时甚至还有使用欺骗、绑架手段掠卖华工的现象。数十年间,仅东南亚地区就有大约200万华工前往,主要集中于中南半岛的种植园和印尼等国矿山。
契约华工深受“猪仔馆”和船主的非人待遇,招致华工反抗与各界舆论质疑,迫于内外压力,各殖民国家相继出台改善华工状况的条例。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禁止贩运“猪仔”与保护华侨的法令,苦力贸易终结。
第二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50年代初,是“下南洋”的高峰时期。
20世纪前期,中国国内兵连祸结,战火不断,而东南亚则得到殖民宗主国的扶持,除了传统的种植园、采矿业外,铁路、航运、金融、制造等新产业也获得空前发展,急需熟练劳工,仅1922年-1939年间,从厦门等港口出洋的移民就超过500万。
日军侵入东南亚后,打压华人社会,大量华人回迁国内。二战后,迁往东南亚的华人大幅减少。新中国建立后,持续数百年的“下南洋”移民潮基本停止。
⑸ 下南洋是哪一年说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
下南洋并不是单指哪一年 ,每个战火纷飞的朝代都有.可以追溯到汉代,但根据其特点和意思主要指的是明朝到清末。
一般来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不过,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 大规模迁徙: 1.西汉末年,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 2.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 3.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 4.元灭南宋时,大批遗臣遗民也落难到此。 5.明末清初,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余人、战船50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1659年,跟随永历帝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 (今泰国 ),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
⑹ 下南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在明朝到民国这段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到南洋谋生。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随着动乱和王朝更替,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6)下南洋历史扩展阅读:
在下南洋的流民浪潮中,来自全国大部省份,但福建、广东人占据大多数(95%以上),这与其地理、人文因素及有关系。闽、粤两省海岸曲折,老百姓与海相习;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路近费省,较去拉美等地更具“可选择性”。
明末清初,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余人、战船50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
1659年,跟随永历帝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
⑺ 下南洋是什么时候的事
分为两个大致时期,一个是明朝时期,一个就是近代时期的
1、小规模时期:郑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员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规模活动。
2、洪流时期: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各区域时期希望引华人去开发,加之中国几次大乱,讨生活的移民出现了洪流。
南洋一词目前大陆罕用。但中国和东南亚的一些名称仍然沿用南洋一词,中国的名称如厦门南洋学院、南洋模范中学。东南亚的名称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还有一些企业也使用南洋一词。
下南洋: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
南洋包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等地。指流民漂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下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绝对多数。
(7)下南洋历史扩展阅读:
下南洋在福建、广东也称“过番”,属于闽粤方言,指的是到南洋一带谋生。
1、在明朝到民国这段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到南洋谋生。
2、一般来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随着动乱和王朝更替,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3、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这样的政策对于中国国内流离失所、丧失土地的无业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或携妻带子,或孤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南洋。
⑻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各发生在哪个世纪的哪个年代
闯关东发生于17世纪-19世纪。
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
走西口发生于14世纪-19世纪。
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下南洋发生于14世纪-19世纪。
郑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员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规模活动。元朝时期有过元爪战争。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各区域时期希望引华人去开发,加之中国几次大乱,讨生活的移民出现了洪流。
(8)下南洋历史扩展阅读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休养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蹚古道"、“拓北庭”、“填四川”“下南洋”和"赴金山",形成近代七股大的移民浪潮,大部分是以谋生为特点的非官方行为。
“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⑼ 下南洋历史背景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
⑽ 明朝中国人下南洋的原因及作用
产生原因
下南洋在福建、广东也称“过番”,属于闽粤方言,指的是到南洋一带谋生。
1.在明朝末年到民国这段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到南洋谋生。据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 69.95%。那个时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也有在家乡故土呆不下去的人。
2.一般来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3.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马来西亚联邦最大的一个州——沙捞越州,在白色拉者(意即国王 )二世执政时期,就颁布过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等。这样的政策对于中国国内流离失所、丧失土地的无业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或携妻带子,或孤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南洋。
4.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愿意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静生活。要做一个离家的游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与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
作用:
大量的华人涌入东南亚后,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许多华人在侨居国从事商业活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收购当地土特产,销售该国货物,从而形成一个沟通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商业网络。这些人也多为当地政府所倚重,暹罗王室就曾表示,“如果没有华侨,宫廷什么买卖也做不成”。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华人从事手工业,烤面包师、裁缝、鞋匠、金匠、银匠、雕刻师、锁匠、画家、泥水匠、织工,几乎无所不包。从事农业、园艺和渔业的华侨人数也很多,他们同样在当地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