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的历史
Ⅰ 昭通的地方传统文化有哪些
昭通唱书,为云南汉族独特的一种曲艺形式。至今有150多年的历史。昭通唱书的演唱活动一般在农历正月春节和农闲季节。闲暇和婚丧嫁娶也有唱的,但内容和唱腔有严格区别。办婚事时多唱歌颂美好姻缘和坚贞爱情方面的内容;办丧事时多唱忠孝节义、伦理道德,唱腔悲切忧伤,专曲专用,称孝歌。
Ⅱ 昭通历史上叫恭州是那个朝代
昭通历史上叫恭州是:
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26),在南宁州东北部分置恭州,辖今昭通市、东川区和曲靖市会泽县。治所昭通。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设恭州、协州。恭州辖今永、昭、鲁、巧、会泽、东川;协州辖今镇、彝及贵州省威宁县。恭州治所今昭通。
唐武德八年(625),改恭州为曲州,辖朱提、唐兴二县。治所昭通。
Ⅲ 云南省昭通市有多少年的l历史,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幅员2.3万平方公里。2001年8月撤地设市,辖1区10县172个乡镇(办事处)。2004年末总人口524万人,有彝、苗、回等23个少数民族52万人。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昭通古称“朱提”、“乌蒙”,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为我国“南丝绸之路”的要冲。近现代以来,这里曾诞生和哺育了一大批杰出人才。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区位特殊,地处要冲。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处于昆明、成都、贵阳、重庆等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辐射的交汇点,位于国家规划的“攀西——六盘水经济开发区”腹心地带,是云南的北大门和滇、川、黔三省经济、文化的交汇重地。随着内昆铁路的建成通车,由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具雏形。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昭通居于云岭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结合部,属典型的山地构造地形,山高谷深,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4040米(巧家县药山),最低海拔267米(水富县滚坎坝)。气候属亚热带、暖温带共存的高原季风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2.6℃,年平均日照190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760毫米。
钟灵毓秀,物产丰饶。这里青山育翠,黑土藏金,有资源“金三角”的美誉,开发潜力大。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已知矿产资源33种,现已探明储量22种。煤、硫储量居全省首位,其中煤炭储量165.82亿吨,探明储量102.27亿吨,昭通盆地褐煤储量达81.98亿吨,为我国南方第二大褐煤田。铅锌矿已探明储量166.92万吨。硫铁矿为全国五大矿区之一。有色金属为云南三大基地之一。水能资源富甲云南,水能蕴藏量为2080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612万千瓦,国家在金沙江下游昭通境内规划有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三座巨型电站。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是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昭通苹果、天麻、杜仲、魔芋、花椒、苦丁茶等特色产品驰名省内外。
Ⅳ 历史上的昭通古名叫什么
昭通,云南省下辖市级行政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处专;金沙属江下游沿岸;坐落在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度地带。
昭通地势南高北低,最低海拔267米(水富县),最高海拔4040米(巧家县),总面积23021平方公里。
昭通辖一区(昭阳区)10个县143个乡镇(办事处)。2010年末总人口521.3万,其中有苗、彝、回等23个少数民族54.2万人。
昭通历史上是云南省通向四川、贵州两省的重要门户,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云南文化三大发源地(大理昭通昆明)之一,素有小昆明之称为中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
Ⅳ 昭通出过哪些历史名人
从古至今复,昭通人文历制史群英荟萃。杜宇传播和农耕文明的传说,孟碑被誉为“海内第一石”,“天下绝”的观斗山石雕,近现代史上名垂青史的刘平楷、罗炳辉、龙云,卢汉和国学大师姜亮夫、著名学者肖瑞麟、邓子琴、张希鲁、谢饮涧,时代英雄徐洪刚等一大批雄才俊杰使昭通山水殊胜,人文增辉。
Ⅵ 请问一下昭通的历史有多长时间 如:中国历史5000多年。也就是要具体数据。大概一点就行了。 谢谢各位~
一、昭通历史文化悠久 昭通这块古朴神奇的土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1982年,昭通市北郊过山洞出土了一枚人牙化石,经鉴定为“早期智人化石”,距今约10万年,称作“昭通人”,填补了云南省猿人阶段到晚期智人阶段之间的空白,说明昭通市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大约距今一万年左右至距今四千年的约六千年时间里,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们已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并懂得了制陶、纺织、农业和放牧等技术,开始了邑居和定居生活。西周末至春秋初期时的杜宇部落,入蜀,“教民务农”,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明,得到了蜀民的拥戴,当了蜀王,号“望帝”。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以蜀郡太守李冰开凿焚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进一步经略云南,派常颔将李冰开凿的焚道延伸至建宁(今曲靖),史称“五尺道”。中原文化的南渐,今昭通地处“五尺道”枢纽,得风气之先,是云南最早、最充分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地区。 公元前135年(西汉武帝建元六年),汉武帝改变汉初“闭蜀故徼”的封闭政策,重开“南夷道”,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扩大中原与西南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王朝在今昭通市设朱提县(郡),昭通首次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管理之下。商品自由运销,汉文化影响蔚然成风,昭通社会经济文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自西汉建元六年至唐天宝年间,今昭通以“朱提”冠名,或为县治,或为郡治,或为犍为南部、犍为属国都尉治所,前后达800余年。其间,汉晋两代,发达的农业经济、灿烂的青铜文化特别是白铜的发明、闻名全国的朱提银、儒学的兴起和传播,表明朱提地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这从汉孟孝琚碑和晋霍承嗣壁画墓等的出土发掘可以得到充分的佐证。尤其是汉孟孝琚碑,有“寰宇稀世之奇珍”,“海内第一石”之美誉,著名学者梁启超、罗振玉、袁嘉谷、黄膺、赵藩、方树梅、谢饮涧等学者对此碑纷纷进行过考证,该碑是迄今为止云南所发现的唯一一块汉碑,其碑图、碑石、碑文为研究云南古代文化史及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证。霍承嗣壁画中的“夷汉部曲”的写实画像,是现存晋代壁画的唯一,对研究古代民族史及汉晋时期云南民族关系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朱提文化受滇、夜郎、巴蜀、荆楚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其表现的主要文化特征仍然属于成熟的汉文化体系。也就是说,朱提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同时包容了多种周边文化因素的复合型、地域性文化。 唐宋时期,南诏、大理两个地方政权先后称雄于云南地区,昭通既与中原文化疏离,也未能充分接受南诏、大理文化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唐豆沙关袁滋题纪摩崖,是作为封建统一国家的唐中央政权与南诏地方政权关系史中一项重要的实证文物,又是唐贞元间中原、巴蜀与云南交通史的真实记录。学术界认为袁滋题纪摩崖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阙,正载籍之误、留袁书之迹”六大历史价值。已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碑在今盐津县豆沙镇境内,刻石高约60厘米,宽约25厘米,全文八行,直下左行,计一百二十二字,释文为:“大唐贞元十年九月廿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严,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刊石纪之。袁滋题。”宋封乌蒙。元置乌蒙路。明代置乌蒙府。清雍正九年在完成改土归流后,改乌蒙为昭通。上溯唐、宋两代行羁縻之治时中断中央政权建置的近五百年,今昭通称“乌蒙”(阿猛)前后千余年。土司制度的形成和逐渐完备,因用兵、屯田、民族迁徙而形成的土著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同样值得关注,同样是昭通历史文化资源中极为宝贵的财富。 清雍正五年(1727年)实行改土归流,“诏改乌蒙府为昭通府”。历雍正、乾隆、嘉庆三代,实施了一系列安定社会、发展生产、繁荣文化的方针政策,昭通社会经济文化又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以兴修水利和高产农作物引进种植为代表的农业开发;朱提银铜的再度辉煌;因大规模铜运而推进的水陆交通建设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儒学的日渐复苏;非本土宗教文化的进入等等,昭通历史文化仿佛又走进了繁荣的朱提文化的又一个轮回。可惜,匆匆而来的晚清咸同年间的动乱,又一次断送了昭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好前程。 民国时期的昭通,成为云、贵、川三省边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时有“小昆明”之美誉。昭通涌现出了中共早期云南地方组织领导人刘平楷、李国柱,中国中央军委确认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三位军事家之一的罗炳辉;昭通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 二、昭通历史文化文化遗存多样 昭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全市有新石器遗址20余处,著名的有鲁甸野石山遗址、马厂遗址和巧家小东门新石器遗址,时代在四千年左右。据1983年中国科技大学科研处编的《科研情况简报》第六期及有关论文公布,对安阳殷王武丁妻子妇好墓出土的部分青铜器进行检测,说明距今三千年前殷朝铸造青铜器的铜矿来自今天云南的永善和巧家一带。战国至秦汉,许多墓葬出土的器物,有的具有滇文化因素,有的含巴蜀文化因素,有的近似邛都文化。有意义的是,昭通市盘营、水井湾、白沙地出土的陶器不少有“刻画符号”,或者是一种古代少数民族文字。著名的《孟孝琚碑》出土就与“粱堆”相关;崖墓分布九个县(区),近千座,为云南之最。昭通市北坡,镇雄县城北,现存东汉以来彝族乌蒙部、芒部部分遗址。盐津豆沙关、威信棺木岩、永善桥湾,遗留着众多悬棺墓。石板墓分布于巧家、绥江、盐津、大关、镇雄、彝良、威信,早至新石器时代,晚至明代。 三、昭通历史文化发扬显著 昭通市继20世纪50年代初以汉砖、石室墓为主的考古发掘后,在70年代以来,先后发掘了大关县岔河崖墓群、昭阳区象鼻岭崖墓群,鲁甸县马厂新石器时代遗址,昭阳区洒渔营盘村战国西汉土坑墓群和小弯子崖墓群,水富县楼坝、箭刀湾崖墓群,以及张滩坝战国西汉土坑墓群,巧家县小东门新石器时代石棺墓群,鲁甸县野石新石器时代遗址,威信县瓦石、旧洞悬棺葬。这些考古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对研究云南、昭通的历史,甚至在中国考古学上都有重要意义。 四、昭通历史文物众多 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野石山遗址、孟孝琚碑、罗炳辉故居、扎西会议旧址、水田寨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铁炉红军标语、鲁甸拖姑清真寺、观斗山石雕群、霍承嗣壁画墓等。 五、昭通馆藏文物丰富 市文物管理所和11个县(区)的文管所、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的馆藏文物有17497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件。例如:“孟琴”三联子母铜印、“建初元年”双鱼铜洗、巫师陶俑等;国家二级文物10件,例如:骑鹿铜俑、带盖提梁铜壶、驮羽人宝瓶青铜朱雀、天王镇小鬼铜像等,国家三级文物278件,一般文物517件。昭通已是云南省文物藏品富集的地区。 六、昭通人文历史璀灿 从古至今,昭通人文历史群英荟萃。杜宇传播和农耕文明的传说,孟碑被誉为“海内第一石”,“天下绝”的观斗山石雕,近现代史上名垂青史的刘平楷、罗炳辉、龙云,卢汉和国学大师姜亮夫、著名学者肖瑞麟、邓子琴、张希鲁、谢饮涧,时代英雄徐洪刚等一大批雄才俊杰使昭通山水殊胜,人文增辉。 众多历史文化资源的存在,为昭通文化产业的开发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资源和潜力,也是昭通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也给现在的昭通人以丰厚的文化营养,昭通这块土地现在形成昭通作家群现象,不是偶然的,与这块土地上的历史文化气息的滋润是分不开的。
顺便给你说一声我就是昭通人
Ⅶ 昭通市在古代叫什么
昭通市在古代叫朱提、乌蒙府、昭通府。
昭通在夏商之前为荒虞之地,尚无记载。 夏商时期属古梁州。周为窦地甸。秦汉间为夜郎国地,西汉建元六年,西汉王朝在今昭通市设朱提县,昭通首次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管理之下。
自西汉建元六年至唐天宝年间,今昭通以朱提冠名,或为县治,或为郡治,或为犍为南部、犍为属国都尉治所,前后达800余年。
唐宋时期,南诏、大理两个地方政权先后称雄于云南地区,昭通既与中原文化疏离,也未能充分接受南诏、大理文化的影响。
元置乌蒙路。明代置乌蒙府,清雍正九年在完成改土归流后,改乌蒙为昭通。上溯唐、宋两代行羁縻之治时中断中央政权建置的近五百年,今昭通称乌蒙前后千余年。
清初袭明制,称镇雄土府,属四川省。清雍正五年实行改土归流,诏改乌蒙府为昭通府。雍正六年2月,乌蒙土府改土归流,是为乌蒙府。
移治于土府东二十里地,于米贴地方置永善县,大关屯地方置大关厅,改镇雄府为散州划归乌蒙府。雍正八年7月,乌蒙府更名为昭通府。
(7)昭通的历史扩展阅读:
昭通境内群山林立,海拔差异较大,具有高原季风立体气候特征。昭通境内四季差异较小,但是不同的海拔上气候有着较大的差异。
海拔从高到低有高原气候、温带气候、亚热带气候之分,而在同一海拔上,昭通南部温度比北部高,湿度比北部低。
昭通全年平均气温在11℃-21℃之间,最冷气温出现在1月,月平均气温在1℃-12℃之间,最热温度出现在7月,月平均气温在20℃-27℃之间。
昭通降水比较丰富,但是南北分布不均,南干北湿,涝灾和旱灾时有发生。截至2010年,昭通已知矿产资源33种,现已探明储量22种。
煤、硫储量居全省首位,其中煤炭储量165.82亿吨,探明储量102.27亿吨,昭通盆地褐煤储量达81.98亿吨,为中国南方第二大褐煤田,铅锌矿已探明储量166.92万吨。硫铁矿为全国五大矿区之一。有色金属为云南三大基地之一。
Ⅷ 云南省昭通市
云南省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历史上为云南通往中原的重要枢纽,是“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也是云南通往四川和长江中下游的北大门。^^昭通地跨东经102°52′~105°19′,北纬26°55′~28°36′。东西宽241公里,南北长234公里,总面积23021平方公里 ,东面与贵州省接壤,西北与四川为邻,南面与曲靖地区会泽县接界。从昭通地区所在地到省会昆明市公路里程430公里,空中航行时间30分钟。
昭通2001年撤地设市。全市辖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水富县1区10县173个乡镇。面积23021平方公里,人口467万。
昭通是多民族散杂居住地区,全国56个民族中,昭通有31个,其中10万人口以上的有苗族、彝族、回族。苗族是昭通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彝族是昭通的土著民族,历史较为悠久,回族人口占全省回族的1/4 。昭通是云南回族居住较为集中,人口最多的地区。
昭通市历史上是云贵川支省的物资集散地,是云南与内地各省的重要通道。自秦开“五尺道”以来,秦汉间为夜郎国地,明初称乌蒙军民府,清雍正九年才改为昭通府。这里手工业、私营工商业曾一度繁荣,昭通酱、绿豆糕、羊毛皮衣等土特产曾远近闻名,素有云南的“小昆明”之称。
昭通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在这儿繁衍生息,至西汉时更是创造了灿烂的朱提文化,它介于巴蜀文化与夜郎文化、 滇文化的交汇点,又受中原文化影响,因而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及其区域特色,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
昭通为云岭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受金沙江水系的切割,山高谷深,沟壑纵横,高低差异大。南部最高点为巧家药山,海拔4040米 ,北部最低点为水富滚坎坝,海拔267米 ,相对高差3773米,立体气候十分突出。中部乌蒙山和五连峰山脉横踞其间,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将全区的自然环境分为两大部分,北部经常阴雨蒙蒙、雾气沉沉,日照时数少;南部降雨量少,积温多,致使南北两部分的整个生物群落各具鲜明的特色。最古老的活化石桫椤树在威信成片生长就达1200亩,具有重要的科研、旅游价值。
昭通的旅游资源集自然、人文景观两大类,多姿多彩。五尺道、棘人悬棺、汉孟孝踞碑、扎西会址、大山包高原风光及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水富铜锣坝、省级风景名胜区黄连河瀑布群、威信观斗山石雕群等。奇特的自然景观与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和革命历史文化名胜相结合的旅游资源尚待开发。
Ⅸ 昭通市历史发展情况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幅员2.3万平方公里。2001年8月撤地设市,辖1区10县172个乡镇(办事处)。2004年末总人口524万人,有彝、苗、回等23个少数民族52万人。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昭通古称“朱提”、“乌蒙”,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为我国“南丝绸之路”的要冲。近现代以来,这里曾诞生和哺育了一大批杰出人才。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区位特殊,地处要冲。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处于昆明、成都、贵阳、重庆等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辐射的交汇点,位于国家规划的“攀西——六盘水经济开发区”腹心地带,是云南的北大门和滇、川、黔三省经济、文化的交汇重地。随着内昆铁路的建成通车,由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具雏形。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昭通居于云岭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结合部,属典型的山地构造地形,山高谷深,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4040米(巧家县药山),最低海拔267米(水富县滚坎坝)。气候属亚热带、暖温带共存的高原季风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2.6℃,年平均日照190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760毫米。
钟灵毓秀,物产丰饶。这里青山育翠,黑土藏金,有资源“金三角”的美誉,开发潜力大。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已知矿产资源33种,现已探明储量22种。煤、硫储量居全省首位,其中煤炭储量165.82亿吨,探明储量102.27亿吨,昭通盆地褐煤储量达81.98亿吨,为我国南方第二大褐煤田。铅锌矿已探明储量166.92万吨。硫铁矿为全国五大矿区之一。有色金属为云南三大基地之一。水能资源富甲云南,水能蕴藏量为2080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612万千瓦,国家在金沙江下游昭通境内规划有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三座巨型电站。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是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昭通苹果、天麻、杜仲、魔芋、花椒、苦丁茶等特色产品驰名省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