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高中地理地震

高中地理地震

发布时间: 2021-08-14 16:48:22

1. 高一地理研究性课题 题目 人们在地震时应如何逃生

地震虽然目前是人类无法避免和控制的,但只要掌握一些技巧,也是可以从灾难中将伤害降到最低的。

1.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

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这是首先应顾及的是您自己与家人的人身安全。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2.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大地震时,也会有不能依赖消防车来灭火的情形。因此,我们每个人关火、灭火的这种努力,是能否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

从平时就养成即便是小的地震也关火的习惯吧。

为了不使火灾酿成大祸,家里人自不用说,左邻右舍之间互相帮助,厉行早期灭火是极为重要的。

地震的时候,关火的机会有三次

第一次机会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的小的晃动之时

在感知小的晃动的瞬间,即刻互相招呼:“地震!快关火1,关闭正在使用的取暖炉、煤气炉等。

第二次机会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

在发生大的晃动时去关火,放在煤气炉、取暖炉上面的水壶等滑落下来,那是很危险的。

大的晃动停息后,再一次呼喊:“关火!关火1,并去关火。

第三次机会在着火之后

即便发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钟之内,还是可以扑灭的。为了能够迅速灭火,请将灭火器、消防水桶经常放置在离用火场所较近的地方。

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4.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平时要事先想好万一被关在屋子里,如何逃脱的方法,准备好梯子、绳索等。

5.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

在1987年日本宫城县海底地震时,由于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的倒塌,曾经造成过多人死伤。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躲避。

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此外,还应该注意自动售货机翻倒伤人。

在楼区时,根据情况,进入建筑物中躲避比较安全。

6.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在百货公司、地下街等人员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发生混乱。请依照商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来行动。

就 地震而言,据说地下街是比较安全的。即便发生停电,紧急照明电也会即刻亮起来,请镇静地采取行动。

如发生火灾,即刻会充满烟雾。以压低身体的姿势避难,并做到绝对不吸烟。

搭乘电梯的话

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

高层大厦以及近来的建筑物的电梯,都装有管制运行的装置。地震发生时,会自动的动作,停在最近的楼层。

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请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

7.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发生大地震时,汽车会象轮胎泄了气似的,无法把握方向盘,难以驾驶。必须充分注意,避开十字路口将车子靠路边停下。为了不妨碍避难疏散的人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

都市中心地区的绝大部分道路将会全面禁止通行。充分注意汽车收音机的广播,附近有警察的话,要依照其指示行事。

有必要避难时,为不致卷入火灾,请把车窗关好,车钥匙插在车上,不要锁车门,并和当地的人一起行动。

8.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在海岸边,有遭遇海啸的危险。感知地震或发出海啸警报的话,请注意收音机、电视机等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9.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因地震造成的火灾,蔓延燃烧,出现危机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时,采取避难的措施。避难的方法,原则上以市民防灾组织、街道等为单位,在负责人及警察等带领下采取徒步避难的方式,携带的物品应在最少限度。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

对于病人等的避难,当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从平时起,邻里之间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难的方式等进行商定。

10.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遥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

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相信从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

2. 地质灾害有哪些种类高中地理学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常见的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3. 高中地理:中国和日本哪个地震多为什么

日本,因为他的国土位置处在两个地理板块之间,板块与板块之间是地震高发地区

4. 高一地理地震波

对照课本插图,可判断此波波速较小,为横波;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波波速发生突变约在5千米处,正确答案为A;莫霍界面在大陆和海洋的厚度不同,大陆为33千米处,海洋为5千米处,平均为17千米处,因此,根据第2题可判断此图中莫霍界面位于海洋,而选项A为北京,B为新疆,C为南极点,都是陆地,所以只有D符合答案。

5. 高中地理题目,这个是怎么判断震源在地壳中的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地震是由于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因而震源在地壳。另外,地核是流体、地幔是塑性体,都不可能成为震源。据统计 90%以上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地震可以发生在地表以下几公里至数百公里,而绝大部分地震的震源深度都是几十公里。根据震源深度,可以分为:1.浅源地震:0—60公里,简称浅震。浅震对构筑物威胁最大。同级地震,震源越浅,破坏力越强。2.中源地震:60—300公里。3.深源地震。300公里以上。目前观测到最深的地震是720公里 。地震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对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

6. 求高一地理有关地震的所有知识点。。要全部!!

我只提供骨架,自己去丰满
一、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横波和纵波。横波:固体,传播速度慢;纵波:固体、液体、气体,传播速度快。
2.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速度变化
3.圈层划分: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的特性
二、内力作用与地球表面形态
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板块学说与火山地震带:六大板块、两大地震与火山带,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
3.构造地貌:褶皱、断层、火山
三、地震
1.概念及分类
2.地震的结构: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
3.烈度与震级划分:五级以上地震属于破坏型地震
4.地震波的特点:
5.影响地震的破坏度的因素:震源、震级、震中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人们防震减灾意识、政府的应急方案与措施、经济发展水平与地震的科学研究、人口密度、地震发生时间
6.防震减灾的措施:
7.全球地震的分布:
8.地震与其他地震灾害的关联性:滑坡、泥石流与地震的关联性

7. 高中地理,地震来源于地球哪个圈层

地幔 ---------软流层

8. 地震相关高考的地理知识

1、全球火山、抄地震带的分布(袭张裂带、消亡带)
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带
2、近期亚欧板块附近的各大地壳活跃活动(日本地震)
3、地震所在山区的等高线地图判图(高原峡谷地形、公路的选线、空降的难度、偃塞湖问题等)
4、灾后新城选址的问题
5、山区气候和天气
6、逃生常识
7、地震后各种地质灾害问题(泥石流、坍方、西部偃塞湖)
8、地震相关概念(等震线、震中、震中距等)
9、灾后防疫(估计综合科生物

9. 可以用地震波来定义地震么高中地理书上可是这么干 的

地震波是如何传播的?下面的图形形象地给出了说明。以加利福尼亚北岭地震为例,1994年1月17日,震级6.8北岭是位于洛杉矶以北不远的圣费尔南多谷中的一个社区,在1994年1月17日当地时间4:31 AM受到大地震的冲击。约60人死亡,财产损失估计为300亿美元。因为地震发生那天是马丁.路德.金纪念日,所以当天早晨高速公路上的人并不象通常的星期一早晨那样多。这个事实很可能使死亡人数减少了。工程师对这次地震的影响既感到高兴,有感到吃惊。在1971年的圣费尔南多地震(在这次地震的震中以北不远处)后,这个地区公路上的很多桥梁加固了。这些加固过的桥梁没有一座坍塌。然而,几座已计划要进行加固的桥梁坍塌了。很多钢结构建筑物在接缝处断裂了。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和地表传播。使时间加速,你能够看到这一切的发生。右图表明了面波是如何从地震发生处向外传播的。切面图显示的是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在遇到内部障碍物时发生改变。地表的黄色条标示的是面波的传播范围。

这个图形显示了是从全球的地震台站收集来的实际地震图。当各震相(P波,S波等)到达地球表面和切面图上的某一台站时,你可看到地震波形的变化。在P波和S波之后的是面波。它们是地震中造成主要破坏的地震波。有两种类型的面波:一种是勒夫波,物质粒子在沿与波传播方向垂直的方向作水平的前后运动,另一种是瑞利波中,物质粒子沿与波传播方向同方向作垂直的前后运动。地震学家利用这些地震波的到达时间来测定地球的内部结构。

这是地球的一个三维视图瞬间记录,它显示了地震波是如何从震中处向外播,并最终传遍整个地球的。红线表示P和PP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后到达地处。面波是发散的,这意味着它们在传播时不断向外扩散。黄色条带表示任一时刻受面波影响的区域。

地球的切面图显示的是地震波如何穿过地层并受各种间断面影响。注意:震源产生两种波:P波与S波。P波是纵向波,在纵波中,物质粒子与波的传播方向同向往复运动,而横波中的物质粒子则作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运动。观察有些波在穿过核幔及内/外地核边界时,如何从一种波转变为另一种。T各震相的名字显示了它们的传播路径。字母K表示外核,而字母I表示内地核。因此,以纵波开始,从地幔穿过外地核,再穿过内地核,最后返回外地核的地震波用"PKIK"表示。若它以横波的形式到达地表就变成了PKIKS。看看你是否可以确定该表内的不同震相是如何命名的。黄色条表示了面波的区域,它会变得越来越大,因为面波在传播时会展开。因此,这种展开也被称为散射。
参考资料:http://tech.163.com/05/1126/11/23FSJHQP00091N1N.html

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 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

◢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

◢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10. 世界地震带分布形成原因高中地理解答~~

我不复制了,以高中地理需要掌握的只是可以这也解答:
世界主要要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注意不要与灾害带弄混了)一般高考就要求这两个。
成因:
环太平洋地震带: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西部)和美洲板块(东部)碰撞挤压而成的。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有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热点内容
睿思语文 发布:2025-05-26 05:10:02 浏览:924
初音的历史 发布:2025-05-25 21:37:34 浏览:870
女人做什么生意好 发布:2025-05-25 19:48:13 浏览:643
教育部大纲 发布:2025-05-25 19:23:37 浏览:960
2014高考地理试题 发布:2025-05-25 18:48:51 浏览:712
画角的教学反思 发布:2025-05-25 18:23:46 浏览:241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试题 发布:2025-05-25 17:18:36 浏览:173
英语地点单词 发布:2025-05-25 16:47:05 浏览:848
中国地理顺口溜大全 发布:2025-05-25 15:58:28 浏览:657
co化学式 发布:2025-05-25 15:35:28 浏览: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