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的历史文化
Ⅰ 关于泰山的历史背景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有专“五岳之首”、“属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
Ⅱ 泰山上历史文化遗址有哪些
世界文化自然遗产1、泰山风景名胜区2、黄山风景名胜区3、庐山风景
3101、《世界遗产名录》新增24项澳门历史城区入选3102、大熊猫栖息地申
Ⅲ 泰山的历史
泰山的历史文化渊源久远。泰山地区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泰山周围地区包括山东丘陵的人,古称夷人,因位于东方,又称“东夷人”,传说是炎帝的子孙,经夏、商、周三代,与黄帝氏族融为一体,因此,泰山是炎黄子孙的根源之山,是华夏历史文化的两源之一。
古代先民对山神的崇拜,逐渐被统治者所利用。泰山因其高而被视为“连接天地,直通帝座”的天堂,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必去泰山封禅。先秦时代,便有帝王封禅或祭祀泰山,从秦始皇开始,封禅活动成为历代封建帝王的旷代大典,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愈演愈烈。宋代以后,只派使臣祭祀泰山。直至辛亥革命,长达数千年的帝王封禅及代表国家祭祀泰山的活动最终宣告结束。与此同时,各种神话的渲染,使泰山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神山。这就为宗教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使泰山出现了大量的宗教建筑和一系列宗教文化。历代的有识之士和文人墨客,从更高的精神文化层次来观察泰山的内涵,鉴赏泰山的美蕴。泰山对他们来说,是一座蕴藏美质、激发灵感、触动爱国情思的灵山、美山。
以帝王封禅祭祀活动为主要线索,山神祟拜与帝王封禅祭祀、群众性的宗教活动、文人墨客的游览观赏、农民起义以及科学研究等内容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转化和影响,形成了泰山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使泰山形成“五岳独尊,雄镇天下”的特殊历史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和精神文化之山,成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Ⅳ 关于泰山的历史故事
泰山奶奶
泰山奶奶选地方的时候,曾到过徂徕山一次,她发现太平顶周围有一片大荒地,
长满各种各样的药材,还有各种花草,共三百多种。泰山奶奶很喜欢这个地方和这些花,就给这个地方取名叫"花坡"。她在泰山长久居住以后,每年五月都要到徂徕山赏花。
她来的时候,让人用小车推着上山,山上就留下了车辙印,这就是车辙山的来历。
她认为这些花虽好,但也需好好管理,她就从泰山上领来一个和尚,让他在花坡为她养花养药,所以花坡旁还有个山,样子很象一个和尚的头顶,叫"和尚头"。
和尚就常年在这里为泰山奶奶浇花。第二年,泰山奶奶又来了,和尚就向她提了几个问题,让他老人家想办法:第一,这里水不充足;第二,这里经常有牛来吃花。泰山奶奶根据和尚的要求,在花坡附近点了两个池,一个叫"上池",一个叫"下池",两池水供浇花用;
在人们进山经常走过的路上,她袍袖一抖,出来了两块石头,叫"夹牛石",如果牛到这里,就会被夹住。
第三年她又来了,坐在一个地方歇了一会儿,她看到好多老百姓上山拾柴禾,鞋都磨破了,用葛条和荆条缠一缠还继续穿。泰山奶奶觉得很可怜,觉得应该给老百姓点儿施舍,于是她把头上的簪子拔下一个说:"你变作一个锥子,为老百姓锥鞋。"
这簪子就变了个闪闪发光的锥山。她又让葛条和荆条围着锥山转了一圈,让老百姓补鞋用。
泰山奶奶到了山上,见到了和尚,跟他说:"你的花养得不错,可还没达到我的要求。"
和尚说:"那上水池和下水池的水太大,花受不了,得想个办法既要浇了花,又不能让它涝了。"
泰山奶奶又一甩袍袖,山上就出来个泉子,不管春夏秋冬,天旱天涝,它总是一点一滴地往下淌水浇花。它就是现在的"滴嗒泉"。
泰山奶奶后来又觉得每年都这样来看花也不大舒服,就对和尚说:"你能不能给我想个办法,让我每年来了能舒舒服服住几天?"
和尚说:"你让底下那些人给你修个观音楼吧!"
泰山奶奶就派和尚化装成一个平常人到底下的村子里叫老百姓给泰山奶奶盖个观音楼。老百姓就献石献料,在花坡上盖了个观音楼。
泰山奶奶觉得老百姓出了力,也应该酬谢酬谢,于是袍袖一甩,花坡上裂了个大缝,缝里有两个瓮,一个叫"米瓮",一个叫"面瓮",在这两个瓮里种庄稼,年年都大丰收。老百姓上山来拾柴,吃完了煎饼,用包煎饼的包袱从瓮里包一包米,包一包面,就回家了。
后来,泰山奶奶邀了她身边的男女随从一起来看花。这样呢,上厕所就很不方便,于是泰山奶奶又一舞袍袖,山上出现了三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叫"三人不见面"泰山奶奶在花山采了很多花,想带着回去,可是没法拿。
她的一个女随从就对她说:"你不是带着脸盆、镜子和梳头匣吗?咱把花装在梳头匣里不行吗?"
泰山奶奶说可以。打开梳头匣,里面有把梳子和一个簪子,泰山奶奶把梳子带走了,觉得簪子没什么用,就随手丢下山去了,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一块很象簪子的石头。
(4)泰山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泰山是山东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脉,地层为华北地台典型基底和盖层结构区,南部上升幅度大,盖层被风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杂岩,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层,其绝对年龄25亿年左右,是中国最古老的地层之一。
北部上升幅度小,盖层保存着典型的华北地台上发育的古生代地层。泰山地貌分为冲洪积台地、剥蚀堆积丘陵、构造剥蚀低山和侵蚀构造中低山四大类型,在空间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层峦叠峰、凌空高耸的巍峨之势,形成多种地形群体组合的地貌景观。
Ⅳ 泰山有着怎样的历史文化
1966年在新泰发现的“智人牙齿化石”证明,早在五万年前,泰山一带就有人类活动。1959年在大汶口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说明,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在这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还有泰山以北的著名的“龙山文化遗址”,也表明了几千年前,以泰山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是我国古代文化一个重要发源地。传说少皞居曲阜,舜耕历山,也和泰山有密切的关系。泰山一带地处黄河下游,远古时期经常是洪水泛滥为灾,为什么这里反而一直是人口密集、生产先进、文化发达的地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时都谈到治水问题。我想上述问题,也和治水有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当洪水泛滥时,都依托泰山,向高处转移;等到洪水过去之后,这里又变成大片适宜农耕和放牧的肥沃的土地。所以治理洪水,变害为利,就成了远古时期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大事,并造就了像舜、禹、益这样的治水专家;而泰山也就成了我们祖先生产和生活以及创造文明的基础。《尚书·舜典》中称泰山为“岱宗”,据我的理解是:岱者,代也,宗者,祖也,意为历代之祖,也就是说,泰山是祖宗之山,由此也可证明,泰山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
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繁衍,生活在泰山地区的人们不断向外地疏散迁徙。他们虽然远离泰山,但仍然视泰山为自己的故乡,死后灵魂还要返回故土。如汉代乐府民歌中的《泰山吟》、《梁甫吟》、《蒿里曲》,晋代干宝《搜神记》中的《胡母班》、《蒋济亡儿》、《贾文合》等民间神话传说,直到宋代《太平广记》中的《集异记》以及清代袁枚的《子不语》、俞樾的《右台仙馆笔记》等书,均记录了人们死后魂归泰山或泰山神主管亡人鬼魂的故事。中国这一古老的宗教神话传说,上下流行数千年,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在穷乡僻壤中还到处可见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的石碣,以求泰山神的保护。此外,诸如“登泰山而小天下”、“挟泰山以超北海”、“重于泰山”、“安如泰山”、“泰山北斗”、“有眼不识泰山”等譬喻,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语。这一切都说明泰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尊贵和崇高地位。
历代帝王的封禅泰山,对于泰山崇高地位的确立与泰山文化的发展,在客观上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封禅之说,最早见于《管子·封禅篇》,原文已佚,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曾节引其片断。据说古者七十七君皆受天命封禅泰山,以表示自己的功业和统治地位得到上天的承认,亦即奉天承运、君权神授。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自以为有“一匡天下”之功,也想封禅泰山,但管仲认为齐桓公还不够资格,因而作罢。以后鲁国三卿之一季氏“旅于泰山”,即到泰山去祭祀,同样遭到孔子的反对,认为是非礼的行动。真正把古代封禅神话变成事实的应首推秦始皇帝。秦始皇吞并六国,一统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完全具备了封禅泰山的资格。于是在统一全国的第三年,即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便亲率千乘万骑,大小臣工巡狩山东,封泰山,禅梁父,并立石颂德,成了有历史记载以来封禅泰山的第一个封建帝王。其后历代帝王不断有封禅活动,著名的有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与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等。宋真宗封禅以后,直至清代,历代帝王虽没有再举行过封禅大典,但仍据祀典按时派遣官员祭告泰山,或亲临致祭。如清朝乾隆皇帝来泰山就多达十一次。当然,不论是封禅还是祭祀泰山,现在看来,都属于封建迷信活动,且有其政治目的;不过从另一方面看,这些活动,也给泰山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丰富了泰山的历史内容。
泰山不仅是历史名山,也是文化名山。中国古代文化大体有三个系统:一是道教文化,一是佛教文化,一是儒家文化。这三系统的文化,在泰山都有集中的多方面的反映。自古以来,泰山就是道教兴盛之地。从祭祀东岳大帝到朝拜碧元君,从山下到山顶几乎所有的重要宫观庙宇(普照寺除外),大都是属于道教的建筑。金元之际兴起于山东半岛的全真教,在泰山也有一定的势力。全真教大师栖霞人丘处机的女弟子訾守慎曾在岱庙西北隅的长春观任主持,后由元帝赐其庙号为妙真观,庙中原有长春真人丘处机的牒文和成吉思汗敕旨立的石碑。另一全真教道士张志纯曾募化扩建泰山顶上的庙宇,“累岁乃成”,其诗友杜仁杰《天门铭序》称其有“破天荒”之功。普照寺,可视为佛教文化的代表。据说始建于北朝,重建于金代,是泰山现存唯一颇具规模的佛教寺院。明初朝鲜名僧满空禅师等人渡海至山东,于宣德三年(1428)领得度牒来普照寺,为重开山门之祖。清初诗僧元玉(号石堂)也在此做过主持,著有《石堂集》。普照寺是清代禅宗的著名寺院。泰山书院则代表着儒家文化。可惜已经废弃,仅存遗址。泰山书院是北宋著名大儒孙复、石介、胡瑗读书讲学的地方,号称“宋初三先生”。黄宗羲《宋元学案·序录》说:“宋世学术之盛,安定(胡瑗)、泰山(孙复)为之先河。”这说明泰山学派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泰山书院治学严谨刻苦,注重学以致用,为普及教育、培养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建议恢复泰山书院,把泰山书院建成一个现代教育中心、学术研究中心、对外文化交流中心。
上述儒释道三大派的文化,通过泰山历代建筑、书画石刻,以及有关泰山大量的名人题咏,各种文物古迹,而充分表现出来,使泰山成为文化名山。有人说泰山是历代书法石刻艺术的长廊,也有人说泰山是古代建筑的博览会,这都是当之无愧的。我以为泰山还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一个缩影和典型代表。因此,研究泰山,开发泰山,不仅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双重意义,而且也是我们泰山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诗经·鲁颂·閟宫》有两句话:“泰山岩岩,鲁邦所瞻。”我斗胆改动其中一个字,曰:“泰山岩岩,万邦所瞻。”就以此作为向世界名山泰山的献礼吧!
Ⅵ 泰山文化的历史简介
“学术盛衰,复当于百年制前后论升降焉。”(清·阮元语)当二十世纪的最后一页悄然翻过之时,“勒马回看岱岭云”(清人题泰山回马岭刻石之语),就会深切感到,关于东岳泰山的探赜考索,在此沧桑百年之中,确乎是丰富而多彩的。众多的学人专家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果数量之丰,水平之高,都远远超迈了以往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从而将泰山之学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Ⅶ 泰山的历史典故
泰山的历史典故:
天禧年间,宋真宗封禅泰山,大兴土木修建岱庙,动工那天,全国各地有名的木匠都请来了,大家不分昼夜,紧张地忙碌着,其中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儿,整天在工地上转悠,这儿瞧瞧,那儿看看,可从不见他伸手干一会儿。
许多木匠虽然有些不满 ,可又看到他这般年纪,也不好把话说明,都无可奈何地说:就让这老头儿混碗饭吃吧。
这一天,老头吃完了饭,对大伙说:我不能光闲着,做几个墨尺给大家用吧,“不一会儿,老头就做了几十个,趁大伙休息的时候分给了大家。许多人都觉得好笑
这老头真是的,墨尺谁不会做,总共不过一拃长,一袋烟的功夫就能做几个,谁稀罕!许多人接过来就扔了,只有一个姓李的木匠细心的收了起来。
过了几天,李木匠的墨尺断了,就拿出老头给的墨尺来用,奇迹出现了,李木匠用墨尺在木头上划线,木头即刻顺着墨线分成了两半,大伙一见,都纷纷去找自己的墨尺,哪里还找的到,大伙这才明白,原来那老头就是鲁班师傅。
从那之后木匠就开始把墨尺叫做斩木剑了。
可笑凡人俗世目,不识神仙真面目。
(7)泰山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泰山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围就被我们祖先所开发,泰山南麓的大坟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便是佐证。再早还有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
战国时期,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 泰山与孔子活动有关的景点有孔子登临处坊、望吴圣迹坊、孔子小天下处、孔子庙、瞻鲁台、猛虎沟等。 神山、文化宝库 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的称誉。它是政权的象征,成为一座神圣的山。
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
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迁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成为中国的传世名篇。
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泰山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表3),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泰山宗教发祥久远,佛教于公元4世纪中期传入泰山。公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 到泰山岱阴创建了朗公寺和灵岩寺。魏晋南北朝时期,泰山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 宝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经石峪是北齐人所刻的佛教经典《金刚经》。
唐宋时,灵岩寺极 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反把泰山灵岩寺称为天下"四绝"之一。泰山道教早在战国时就有方 士隐居岱阴岩洞;秦汉后词庙林立,保留至今的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斗母宫(龙泉观)、碧霞祠、后石坞庙、元始天尊庙等。其中以王母池为最早,创建于公元220年以前。
以碧霞祠影响最大。泰山是王母娘娘神话传说的发祥地。早在魏晋时期就建有王母池道观。王母池位于泰山南麓环山路东首,古称“群玉庵”,又名“瑶池”。三国魏曹植有“东过王母庐”的诗句,唐李白有“朝饮王母池”的吟咏 。
Ⅷ 泰山的 历史文化
泰山的历史文化渊源久远,从名山发展史来看,其主要内容包括:山神崇拜与帝王封禅祭祀历史、群众性的宗教活动历史、文化墨客的游览观赏历史、农民起义史,以及科学研究历史等。其中以帝王封禅祭祀活动为主要线索,贯串着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使泰山形成“五岳独尊,雄镇天下”的特殊历史地位。封禅、宗教、游览、科研以及农民起义运动等活动内容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转化和影响,形成了泰山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之山,成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很多远古文化遗存表明,泰山地区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泰山周围地区包括山东丘陵的人,古称夷人,因位于东方,又称“东夷”。古代东夷人传说是炎帝的子孙,太行山以西黄河中游的居民,传说是黄帝的后裔,经夏、商、周三代,炎黄两大氏族群落的融合,最后融为一体,因此泰山是炎黄子孙的根源之山,是华夏历史文化的两源之一(徐北文:<<济南史话>>)。泰山远古文化的历史地理背景,是形成泰山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史上特殊地位的人文基础。
历代的有识之士和文人墨客,从更高的精神文化层次来观察泰山的内涵,鉴赏泰山的美蕴。在他们看来,“苍然万古与国并存”的泰山,是古老而昌盛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雄伟形象的化身。泰山对他们来说,既不是“神道设教”的假物,也不是镇妖避邪的神灵,而是一座蕴藏美质、激发灵感、触动爱国情思的灵山、美山。
Ⅸ 泰山的历史文化
泰山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围就被我们祖先所开发,泰山南麓的大坟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便是佐证。再早还有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
战国时期,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泰山与孔子活动有关的景点有孔子登临处坊、望吴圣迹坊、孔子小天下处、孔子庙、瞻鲁台、猛虎沟等。 神山、文化宝库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的称誉。它是政权的象征,成为一座神圣的山。
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时期有 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禅;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干计的诗文刻石。
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迁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成为中国的传世名篇;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
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泰山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9)泰山的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泰山文化
泰山研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大致分为古代至1949年、1949年至上世纪末及新世纪三个阶段。《泰山通鉴》该书由曲进贤主编,齐鲁书社2005年出版(先秦至清代卷)这一专著成果。
该专著从全新的角度论述了泰山文化的形成、发展、演变的脉络,阐明了在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文化特征。
论证了泰山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渊源关系,揭示了泰山从一座自然山,到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再到精神山的演进轨迹,凸显了泰山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现实意义,集中展现了当前泰山研究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