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皖南事变的历史真相

皖南事变的历史真相

发布时间: 2021-08-14 17:10:15

A. 皖南事变真相是怎么样的

皖南事变是国共矛盾集中爆发的体现,但是果脯干的确实不怎么漂亮。果脯现存台湾的资料以及报告一如既往的大义凛然、官样文章,跟事实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查询资料的时候要求进行一定的判别,然而他们估计忘记了他们败退台湾后,当时电报没烧完现在还有很多留在第二历史档案馆。比如有人提到了第三战区的报告,上面提到政委刘少奇逃跑:民国30年(1941)1月,国军认为新四军于安徽省茂林一带集结,企图向东控制京沪杭(南京、上海、杭州)三角地带。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调集国军第四十师、第四十四师、第五十二师、第六十三师、第七十九师等5个师,以违抗中央移防命令为由,向新四军发动攻击。战斗从1月5日持续至12日,国军歼灭新四军,俘虏军长叶挺、政治部主任黄凌波等约2万人,政委刘少奇逃脱,副军长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被击毙。国军伤亡仅2千余人,新四军尸体与伤患达万余人。

B. 皖南事变留下了哪些谜团

项英一再推迟皖南新四军部队北上日期的原因,项英的“三山计划”。

1、项英一再推迟皖南新四军部队北上日期的原因

有的分析是项英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受到王明右倾错误的严重影响,抵制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向敌后发展的战略方针,强调皖南特殊等。

2、项英的“三山计划”

最后决定绕道的路线时,项英是作了遇到袭击时坚持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坚持战斗的准备的,并且主要是考虑了新四军各部队善于在山区地形进行作战的因素的。

只不过在北上的实际过程中,由于他对蒋介石等的反动本性认识不足,应付突然袭击的准备不充分,故在皖南事变中遇到袭击时,还等不到我军到达广德、宁国一带就被围歼,连他本人也在皖南事变中不幸牺牲。

(2)皖南事变的历史真相扩展阅读:

皖南事变历史背景

皖南事变是抗战期间,国民党顽固派对华中的新四军军部所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制造反共摩擦活动。

1940年10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发出致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新四军叶挺军长的“皓电”。

“皓电”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进行了种种攻击和诬蔑,并要求在大江南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并将50万八路军、新四军合并缩编为10万人。

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又密令汤恩伯、李品仙、韩德勤、顾祝同等部准备向新四军进攻。“皓电”成为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起点。

C. 皖南事变始末

听真实历史还是历史教科书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自己随便网络一下,真实历史我就说一点
其实当时的新四军的驻地和防区根本就不是苏北,为什么皖南事变发生在苏北?
抗日当时情况国共其实还是合作着的,所以新四军是归于国民革命政府领导的.
不遵号令,擅自行动,而且对友军先开火....
新四军因为抢功劳和地盘,先对的国民军动的手,然后把地盘给占了下来,国民党军队才开始动手的,动手后就是皖南事边:你说打不过你还那么冲动做什么...打不过就先忍着呗....然后挨打了就怪别人先动的手.....

哎, 国共两党关系,明争暗斗的, 谁动手都没错,关系本来就不大好,但是在抗战的前提下,而且在自己打不过的前提下还这么干,偏偏干了还在历史教科书上叫屈....这就不怎么对了。.

D. 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

抗战期间,国共关系颇多风雨,但两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却是1941年初的事。在此之前,两党纵有磨擦冲突,仍属局部问题。而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双方剑拔驽张之程度,离全面破裂以至发生大规模内战,实仅一步之遥。事变最后虽以相互妥协而告收场,但由此而导致的两党感情之对立和实际之分立,已无可避免地决定了两党关系的最终走向。
皖南事变发生之国内原因:
1、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推行反动政策的必然结果
2、皖南事变的发生与苏北新四军在黄桥战役中歼灭顾祝同嫡系部队李守维部有关联
3、人民革命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极度恐慌和敌视,是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的内在动因
4、华中及皖南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是国民党顽固制造皖南事变的客观原因
5、华中国民党军事力量较强,蒋认为可以轻而易举地消灭新四军

苏美日战略调整与皖南事变发生之国际背景:
1、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的苏联对华政策
2、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3、日本侵华战略与政略的调整

E. 皖南事变的简介

皖南事变又称为新四军事件,此间的“皖南”即指事变发生地区——安徽南部,而新四军则是指共产党辖下;分别由叶挺和项英担任正副军长袁国平担任政治部主任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该事变发生于民国30年(1941年)1月4日-1月14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辖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部队与新四军之间的一次数万人规模的中等冲突事件。

事件中,新四军所属军部兵力与皖南部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范力沛认为,此事件起因为此前黄桥事件,是国民政府对黄桥事件的报复行动。

(5)皖南事变的历史真相扩展阅读:

当时担任新四军秘书长的李一氓,晚年总结出新四军十一条失败原因:“出动太迟,假如能提早四五天,结果也不会如此之难堪;估计敌人太低,估计自己太高,以为四十师不堪一击;在地形选择上当把自己放在高山上,放在深谷中毫无作用;

战斗准备不足,非战斗员太多,行装太多;行军过久,行军力不强,敌人是每天一百里路,我们仅四十里路;使用兵力不恰当,兵力分散,假如全军作一路攻击,不会感到兵力不足与彼此脱节;

缺乏大兵团作战经验,过去三年,战斗都是团为单位,这次六个团一齐打,毫无协同作战可言;因过去子弹多,不注意节省弹药,到后来有枪无弹;参谋长工作差,周子昆只能管后方勤务与教育工作,对作战部署与指导毫无把握;

项指挥大兵团作战之经验与能力差;战时工作全无计划,对连指导员只要求单纯的鼓动工作,缺乏整个战役的组织工作。”

F. 皖南事变的真相

新四军到国×军的防区拉人参军,引起国×军公愤,纷纷向国府中×央×军×委控诉要求处置,国府于是强令新四军撤离原作战地区。当时的延安不愿与国府关系搞得太僵,指令新四军速撤,但新四军实际领导人项英却没有立即行动,而是拖了一个月才开拔。至于上官云相是不是国府直接命令其半途邀击新四军,没有证据表明是,也没有证据表明不是

G. 皖南事变的历史评价

皖南事变后,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随即整编为7个师和1个旅,新四军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更加发展壮大。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斗争和国内外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在3月1日召开的第二届国民参政会上表示“以后再亦决无剿共的军事”,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实际上被打退了。

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的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动,对中国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事变前,我军虽然也是由党独立自主地指挥,但它仍隶属于国民政府,在全局上受蒋介石的军事委员会节制,遵守国民党的政令军令,发展地域、方向和规模都受到严重限制,我党我军少数领导人或多或少都受到“一切通过统一战线(即国民政府)”的影响。

事变后,我军尽管损失了部分新四军力量,但从此摆脱了国民党当局的羁绊,我军不再属于国民党哪个战区的序列,政治地位进一步提高,逐渐向独立自主地肩负抗战使命转变。新四军的指导思想和组织领导,也由事变前与中央尚未形成完全的一致,向事变后思想上高度一致和组织上集中统一转变。

我军建设与发展方向,实现了由事变前的游击兵团向事变后主力兵团的转变。政治组织建设更加健全,军事建设更加正规,后勤、经济建设进一步加强。从此,我军建设和抗日根据地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7)皖南事变的历史真相扩展阅读: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名义致电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叶挺、项英,强令将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

11月9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复电何应钦、白崇禧,据理驳斥了国民党的无理要求,但为顾全大局,仍答应将皖南新四军部队开赴长江以北。而蒋介石对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计划密令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将江南新四军立即“解决”。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

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参考资料:人民网-皖南事变真相辨析:蒋介石早有消灭新四军的方略

网络-皖南事变

H. 皖南事变的具体资料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名义致电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叶挺、项英,强令将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

11月9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复电何应钦、白崇禧,据理驳斥了国民党的无理要求,但为顾全大局,仍答应将皖南新四军部队开赴长江以北。而蒋介石对此不予理睬,仍按原定计划密令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将江南新四军立即“解决”。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

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8)皖南事变的历史真相扩展阅读

中共中央提出在政治上取攻势、在军事上取守势,坚决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正确方针。周恩来领导南方局在重庆,对国民党顽固派从政治上和宣传上进行了猛烈反击。周共产党的正义自卫立场,得到了各界人士、民主党派的同情和支持。

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的形势下,不得不收敛其反共活动。1941年2月,蒋介石公开表示“以后再亦决无剿共的军事”。

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惊醒和教育了对国民党抱有幻想的人们,孤立了自身。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立场和维护抗战大局的态度,赢得了多方面同情,扩大了群众影响,提高了政治地位。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傍泾川,邻城区,环境优美。主碑纪念广场由纪念碑、纪念廊、无名烈士墓等组成。纪念碑高12.36米、宽27米,碑面镶邓小平“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题词。

I. “皖南事变”是怎么回事

1941年1月7日,国民党反动派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以8万多军队的优势兵力,袭击和围歼新四军9000余人。这一事件被称为“皖南事变”,也就是国民党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0年10月,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以参谋总长名义,强令在长江南北和黄河以南坚持抗战的新四军、八路军在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阴谋在我军行动中借机围歼。中国共产党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但为了顾全大局,同意将皖南的新四军部队调到江北。新四军副军长项英执行王明投降主义路线,不执行党中央指示。1941年1月7日,新四军部队行进到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官顾祝同布置的7个师的突然袭击,新四军仓促应战,激战7昼夜,最后弹尽粮绝,大部分壮烈牺牲和被俘,突出重围的只有千余人。军长叶挺被国民党扣押,副军长项英和副参谋长周子昆等突围后在山洞中被叛徒杀害。

“皖南事变”发生时,《新华日报》正值创刊3周年。1月17日夜,报社的全体工作人员通宵末眠,紧急动员,警卫着编辑部、排字房和印刷房,严防反动派破坏。17日半夜,国民党新闻检查所的老爷们“亲临”报社,坐等审查次日报纸的内容,企图阻止我们发表文章揭露“皖南事变”的真相。为了同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周恩来同志向国民党提出了严正抗议,并在《新华日报》上用大字题写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尽管题词只有25个字,但它揭露了“皖南事变”的实质和真相,向国民党反动派提出了最强烈的抗议,向全国和全世界人民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罪行!使国民党反动派在政治上完全处于被动。

J. 皖南事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军加紧政治诱降,也由于恐惧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国民党顽固派反共反人民的倾向日趋严重,不断制造反共摩擦。

1940年10月,蒋介石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撤到黄河以北,企图趁机围歼。中国共产党为了顾全团结抗战的大局,同意将皖南新四军调到长江以北。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9000多人奉命北移,途经皖南茂林地区时,遭到埋伏在那里的8万余国民党军的包围袭击。新四军战士殊死奋战七昼夜,除2000多人突围外,2000余人壮烈牺牲,4500余人被俘或失散。叶挺在同国民党谈判时被扣留,副军长项英被叛徒杀害。

热点内容
睿思语文 发布:2025-05-26 05:10:02 浏览:924
初音的历史 发布:2025-05-25 21:37:34 浏览:870
女人做什么生意好 发布:2025-05-25 19:48:13 浏览:643
教育部大纲 发布:2025-05-25 19:23:37 浏览:960
2014高考地理试题 发布:2025-05-25 18:48:51 浏览:712
画角的教学反思 发布:2025-05-25 18:23:46 浏览:241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试题 发布:2025-05-25 17:18:36 浏览:173
英语地点单词 发布:2025-05-25 16:47:05 浏览:848
中国地理顺口溜大全 发布:2025-05-25 15:58:28 浏览:657
co化学式 发布:2025-05-25 15:35:28 浏览: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