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中国煤炭历史

中国煤炭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14 19:41:53

A. 古代黑历史:煤炭是如何在中国兴起的

早在距今3500年前后,中国人就发现了煤炭,并且已经开采和利用,极有可能已经将煤用于生产冶炼。因此,可以骄傲地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开采和使用煤炭的国家。

B. 中国最早煤炭发展第三大煤炭发源地是哪三个

中国最早发展煤炭的地方应该是辽宁省的阜新,这里有全国第一的海州露天矿。其他三大煤炭发源地应该是内蒙,山西,黑龙江等等。

C. 中国历年煤炭进口多少

中国的煤炭储量丰富,且产量巨大,去年的产量为30多亿吨,居世界第一。但是大部分为电煤,高等级的焦煤属于稀缺资源,由于煤炭大部分集中在北部和西部,所以运输是中国煤炭供应的一大瓶颈,以上两点导致了中国进口煤炭的动力。从2008年开始,中国变为煤炭的净进口国,每年大概1亿多吨,大部分为电煤,有几千万吨焦煤。

D. 我国煤炭产业的历史发展

(1)古代煤炭产业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的国家。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充分说明,我国很早就已发现和利用煤炭。

1973年10月在沈阳“新乐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97块煤精雕刻制品和煤块,经鉴定为抚顺煤田西部本层煤,“新乐遗址”出土文物属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这说明我国抚顺煤田早在距今6800—7200年以前就被发现和利用了。1938年有抚顺还发现过一处距今2000多年前汉代居民点遗址燃煤的遗迹。

从汉代开始,煤炭已经用于冶铁过程中。西汉时期,开始采煤炼铁;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煤炭的开采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晋代以及南北朝时期,江西高安、新疆库车和山西大同等地区煤炭开发比较突出。

隋文帝初年,煤炭就成了宫廷中的重要燃料。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炼丹家清虚子发明了黑火药,使采矿业进入了爆破开采的时代。从唐代开始,我国煤炭开发利用的知识逐渐传播到国外,在一些外国著作中,记述了中国人民利用煤炭的情况,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征。

宋代的煤炭开发利用以现今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等地最为突出。在宋代,我国人民就已经利用焦炭,炼焦技术已臻成熟。

元代,在全国统一之后,以蒙古贵族为首的统治集团为了巩固统治,大力发展生产,注重矿业。特别是都城大都(今北京)的西山地区,采煤业发展较为普遍,成为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

明代,我国煤炭开发利用得到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当时煤炭业不仅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有了普遍进步,且在江西、安徽、四川、云南等地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发展。

清代的采煤业,在明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清初到道光,历代统治者对煤炭生产都是比较重视,并对煤炭开发采取扶植措施。由于各级官府对煤炭开发比较重视,加上社会的迫切需要和各地人民的辛勤劳动,从而使清代采煤业有了普遍的发展,尤其是在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出现了我国古代煤炭开发史上的又一个高潮。

(2)近代煤炭产业的发展

中国正式建成的第一个近代煤矿是台湾基隆煤矿。至1895年为止,各地开办了十几个规模较小的近代煤矿,使中国的采煤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此为中国近代煤矿发展的第一阶段。

1895~1936年,在外资和民族资本家争相投资中国煤矿的情况下,又出现一批新式合资煤矿企业。1929年国民党政府建设委员会开办淮南煤矿;同年,成立山西晋北矿务局,开采大同煤矿;至1936年,全国年产5万t以上的新式煤矿61个,全国原煤产量3900万t,平均效率为每工0.3t。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①各帝国主义相继攫取中国矿权,以单独经营或同中国合资经营的方式,控制了中国主要煤矿。这期间外国人投资的煤矿32个,投资额占中国煤矿总投资额的51.78%。1933年全国煤产量属于有外资的产额占61.3%。②中国民族资本在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的条件下,开办了一批煤矿,其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经受不住外煤倾销的打击,往往亏损。③生产环节的机械配置极不合理,矿井提升、通风、排水用新式机器,而回采工作面主要是手镐刨煤,巷道运输多靠人力和畜力。④煤矿企业分布极不合理,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辽宁、山西、河南5省。1936年这5省煤产量占全国煤产量的76.5%。

(3)抗日战争时期的煤炭产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继1931年侵占东北所有煤矿之后,又陆续侵占华北、华中煤矿。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华北、华中占领区进行掠夺性开采,煤矿开采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日本帝国主义为解决设备不足的困难,而又能更多、更快地掠夺中国煤炭资源,煤田开拓方式主要采用小斜井和小立井,例如东北有大小煤坑267个,其中立井8个,露天矿7个,斜井252个;采煤方法绝大多数为残柱式,回收率仅20%左右。②增产主要靠增加劳动力,很少增加机械设备。③生产效率逐年下降,煤炭成本逐年提高。④缺少保安设备和措施,灾害事故严重,1942年本溪湖煤矿发生世界罕见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死亡1549人。

1937年以后,随着华北主要产煤区被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占,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把煤炭开发事业转向西南、华南和西北。从1937~1945年,国民党政府管辖区新建或扩建日产50t以上的煤矿57个,规模最大的是天府煤矿,年产30多万t,其他煤矿年产量多在2万t以下。从1938~1945年国民党政府管辖区共计产煤4562万t。

(4)解放战争时期的煤炭产业

1945年日本投降后,所侵占的煤矿大部分为国民党政府接收。这些煤矿因受日帝掠夺破坏和战争影响,多数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西南等地的煤矿因销路不旺,产量锐减。1946~1948年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直辖的29个煤矿只生产原煤1252万t。

在中国解放区,民主政府先是从日帝手中接管了一批煤矿,嗣后又陆续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接管了除台湾省以外的所有煤矿。这些煤矿都曾遭到严重破坏。民主政府在器材物资极端缺乏的条件下,进行艰苦的修复工作,逐步恢复生产。从1946~1949年,中国解放区约生产原煤2000万t。

(5)新中国成立后的煤炭产业

新中国在建立之初,从旧中国接收了约40个煤矿企业、200处矿井和少数几个露天煤矿,加上解放区民主政府兴办的小煤矿、公私合营煤矿和私人开办的小煤窑,1949年生产原煤32.43Mt。

在三年恢复时期(1950~1952年),全面恢复了原有煤矿的生产,对32处矿井进行了改扩建,并开工建设新井17处,设计生产能力12.51Mt/a,初步奠定了煤矿开采发展的基础。

“一五”时期(1953~1957年)开始了大规模的煤矿生产建设,重点扩建了开滦、大同、阜新、鹤岗等15个老矿区,又开发建设了平顶山、鹤壁、包头、潞安、石嘴山等10个新矿区,开工建设矿井194处,设计生产能力75.37Mt/a;建成投产矿井205处,设计生产能力63.76Mt/a;恢复矿井38处,设计生产能力11.34Mt/a,1957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130.73Mt。

1958年开始的三年大跃进及这期间出现的高指标、瞎指挥等不科学的做法,导致不适当地扩大了煤矿建设规模,一些新建矿井简易投产,一些生产矿井重采轻掘,推行了不合理的采矿方法,出现严重的采掘失调。针对大跃进带来的问题,煤炭工业进行了第一次大调整。

“三五”(1966~1970年)和“四五”(1971~1975年)时期,煤炭开发战略和建设重点有重大改变。在此期间,集中建设了煤炭工业“大三线”——西南和西北煤炭生产基地,突击性开发江南煤田。在西南主要建设了六盘水(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矿区的总称)和攀枝花矿区,建设矿井共28处,设计生产总能力14.11Mt/a,建成投产矿井21处,设计生产能力9.40Mt/a;在西北的贺兰山基地和渭北基地。

“四五”期间,建设总规模达到42处,设计生产能力12.82Mt/a;建成矿井(露天)13处,设计生产能力11.22Mt/a,满足了西南和西北用煤的需要,显著改善了煤炭开发布局。为扭转北煤南运的局面,“三五”时期对江南煤田进行了大规模的煤田地质勘探和分布范围广阔的矿区建设,到“四五”期末,建成矿井295处,设计生产能力39.36Mt/a。由于建设部署不符合江南煤田实际,尽管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扭转北煤南运”的原定目标仍未能实现。

针对20世纪70年代偏重挖掘生产矿井潜力,新井建设规模缩小,一些生产矿井又出现采掘失调的情况,从70年代后期起,又进行了煤炭工业第二次大调整。加大了新井建设规模,建设重点由西南、江南转向北方和东部,加强了生产矿井的开拓延深,改善了安全生产条件。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煤矿开采在质与量方面都有很大发展,新开发了10多个新矿区,新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大型矿井和露天矿,大力推广采矿机械化和综合机械化,有重点地建设多层次的高产高效矿井,大力发展了地方煤矿,开办了遍布全国的乡镇煤矿,有选择地建设了重点产煤县,使煤矿开采在更大规模和高质量的基础上持续向前发展。

20世纪的最后10年,我国煤矿开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应用现代高新技术与采矿技术及装备相结合,加速推进煤矿生产技术的现代化,进行了高产高效矿井(露天)建设,并建成129处高产高效煤矿(井工123处,露天6处),少数矿井达到了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开拓出了我国煤矿开采21世纪发展的新道路。[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煤炭行业发展迅速,掀起了煤矿开发及开采的新高潮。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12年我国原煤产量已达36.5亿t。图1-1为近六年来我国原煤产量及增长情况。

图1-1 近六年来原煤产量及增长比例

E. 中国用煤炭的历史

中国古代煤矿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先秦时期是煤炭的发现与早期开发利用阶段;西汉至南北朝是煤炭开发利用走向成熟阶段;隋唐至元是煤炭开发利用的普遍发展与长足进步阶段;明清时期是古代煤炭开发利用的鼎盛阶段。
孔子时代应该就使用煤炭了,但还用的不多。

F.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大量使用煤炭的

宋以后开始大量使用煤炭,

南宋出现焦炭,
元以后大量使用。
西汉是我国最早开采和使用煤的时期。
煤的颜色黝黑,状似石头,因而在古代有“石涅”、“石炭”、“石墨”、“乌金石”、“黑丹”等名称。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约公元前五世纪)的《山海经·五藏山经》说,“女床之山”、“女几之山”“多石涅”。女床之山在今陕西,女几之山在今四川,说明当时这些地区已经发现了煤,这是我国关于煤的最早记载。
西汉时,我国开始开采煤矿并将煤用作燃料。《史记·外戚世家》记载汉文帝即位那年,即公元前180年,窦太后之弟“窦广国……为其主人入山作炭”。“入山作炭”就是进山采煤。当时还发生了“岸崩”(塌方)事故,“岸下百余人”“尽压杀”,说明采煤的规模已经不小。解放以后,在河南巩县铁生沟和郑州古荥镇等汉代冶铁遗址中,又发现了用于冶炼的煤块以及用煤末掺合粘土、石英制成的煤饼。照一般情况看,煤用作冶炼燃料应该比一般燃料晚,使用煤饼又要比使用煤块晚。可见,西汉使用煤已有较长的时间。
北魏郦道元《水经·河水注》引释氏《西域记》中,有我国古代用煤冶铁的最早记载:“屈茨北二百里,有山。……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屈茨即龟兹,在今新疆库车县内,那里冶炼的铁,可供当时新疆一带的36个国家使用,足见采煤冶铁的规模相当可观。
北宋末年,我国开始大规模开采和广泛使用煤。煤已较为普遍地用于冶铁和制瓷的燃料,有的地方煤还代替了柴草,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主要燃料。宋代的煤矿开采,已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技术。明代的采煤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已出现了排除瓦斯和防止矿井塌陷的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采和使用煤的国家。在欧洲,公元315年才有关于煤的文字记载,比我国的文字记载晚了约800年;英国在公元13世纪才开始采煤,比我国晚了约 1400年。

G. 我国煤碳始于哪个朝代

矿业是人类从事生产劳动古老的领域之一。矿业的发展与扩大矿产资源的开发 利用,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中华民族的祖先和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从他们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从事矿产开发利用活动。历史学家将人类历史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当时人们开发利用的主要矿产种类为特征。正是我们的祖先在适应自然、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发现矿产、认识矿产与开发利用矿产的过程中,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为今天大规模的矿业开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们伟大祖国的辽阔疆域是世界人类诞生、繁衍与发展的重要地区 。从距今200万年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劳动与繁衍在这广袤无垠的土地上。从远古时起至1840年鸦片战争时止,是我国古代地质事业和矿业的萌芽、成长时期。在这个时期,古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为我国古代文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为近代和现代矿业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原始社会时期以利用石料矿产制作工具为特征,始称石器时代,并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旧石器时代从"巫山人"(距今约200万年)、"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起,到"蓝田人"(距今约6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50万年)就开始利用石片、石块等石料矿产制作石器工具来采集食物和抵御毒虫猛兽的袭击。这个阶段属于旧石器时代。到了新石器时代,石料矿产的利用更为广泛,制作的工具也更为实用精巧,除石刀、石箭外,还有石斧、石镰、石犁等,表明锄耕农业开始向犁耕农业过渡。新石器时代在矿业开发利用方面的最大贡献,就是开发利用黏土、陶土等非金属矿产为原料来烧制陶器。另外,对玉石矿产、铜矿和煤矿的利用。
从夏代开始了我国古代史中的奴隶社会。自然铜的利用开始向青铜器过渡,并逐渐达到繁荣,之后又向铁器时代过渡。到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已很普遍。
在先秦时期,除了开发某些非金属矿产外,对铜、铁、银、锡、铅、汞等矿产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煤炭也已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与管理的加强,矿业因摆脱战国后期的战乱影响而逐步恢复,盐矿和铁、铜、金、银、铅、锡、汞等的开采进入一个兴盛时期。魏晋时期,煤炭已用作生活燃料,人们也已懂得将石油作燃料用于战争中的火攻。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矿业的繁荣时期。除了金属矿产的开发利用出现了一个高峰外,盐业的生产也有很大的发展。隋唐矿政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全力发展铜矿并将采矿权全部收归国有。
经过五代时期由于战乱而导致矿业的萧条之后,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矿业继续发展。煤在宋代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手工业较为普遍使用的燃料,山西已有很多人以采煤为生。煤炭已成为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
综观我国矿业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古代矿业活动经历了由认识不自觉到比较自觉,又低级到高级,又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其基本特点为:1、中国是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历史最为悠久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2、我国古代开发利用的矿产数量众多;3、我国古代矿业活动地理分布既相当广泛,又很不平衡,时间分布也是如此。

H. 中国煤炭工业的历史

1895~1936年,在外资和民族资本家争相投资中国煤矿的情况下,又出现一批新式煤矿企业。1896年中美商人合办门头沟通兴煤矿(后改为中英合办)。1898年德国根据不平等的胶州湾租借条约,取得胶济铁路沿线两旁15公里内的矿山开采权,首开攫取中国矿权的先例,1901年德国人成立华德公司开采山东坊子、黉山煤矿。继后,英商福公司(ThePekin Syndicate Ltd.)于1898年取得河南焦作煤矿开采权,1902年正式施工开采(见焦作矿务局)。1898年曾由李鸿章派员创办于1882年的直隶临城煤矿,因连年亏损,向比利时借款,全部资金由比国供给,采矿权乃属比国,至1920年华商还清借款,收回矿权,官商合办,年产煤20多万吨。1936年矿井被水淹没报废。1898年清朝铁路督办盛宣怀委派张赞宸创办萍乡煤矿(见萍乡矿务局)。1899年张连芬集资恢复一度停办的山东枣庄煤矿,取名中兴公司,它是中国人自筹资金开办的生产规模最大的一个近代煤矿,年产煤100多万吨。1931年该矿从德国购买两台割煤机,在薄煤层中试用,每台日产能力160吨左右。1900年英商趁八国联军侵入中国之机,骗买开滦煤矿(见开滦矿务局),后又与滦州煤矿公司合并,改名开滦矿务总局,由中英合办。20世纪30年代开滦煤矿年产煤400~500万吨,是中国近代最大的煤矿之一。1903年中国商人集资开采六河沟煤矿,后因连年亏损,于1911年借德款办矿,聘德人为顾问,受制于德人。1914年该矿主持人以矿产向华比银行抵押,借比款偿还德债,又为比国人所控制,直到1919年还清比债,收回矿权,成为华商自办的煤矿,最高年产70多万吨,1946年后因战争破坏,矿井遭水淹没报废。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军占领中俄合办的抚顺煤矿,后交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经营,直至1945年。抚顺煤矿用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方法。其露天开采规模,是20世纪初世界上比较大的。从1914~1945年,抚顺露天矿采煤7700万吨,剥离土石量18921万米3,其剥离量等于世界有名的巴拿马运河土石挖掘量的2倍。抚顺煤矿的产量在当时是中国产量最多的煤矿,在东亚也首屈一指(见抚顺矿务局)。1908年山西省官绅成立保晋矿务公司,赎回英商福公司在山西的开矿权,开采阳泉、大同等地煤矿。1910年中日合办本溪湖煤铁矿(见本溪钢铁公司)。
1929年国民党政府建设委员会开办淮南煤矿 (1937年改为商办,主要投资者是宋子文经营的建设银行公司),日产能力700吨。同年,成立山西晋北矿务局,开采大同煤矿,日产300~400吨。至1936年,全国年产5万吨以上的新式煤矿61个,其中年产60万吨以上的煤矿8个(开滦、井陉、中福、淄博、中兴、抚顺、本溪、西安煤矿)。全国原煤产量3900万吨。平均效率每工0.3吨。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①各帝国主义相率攫取中国矿权,以单独经营或同中国合资经营的方式,控制了中国主要煤矿。这期间外人投资的煤矿32个,投资额占中国煤矿总投资额的 51.78%。1933年全国煤产量属于有外资的产额占61.3%;②中国民族资本在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的条件下,开办了一批煤矿,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经受不住外煤倾销的打击,往往亏损;③生产环节的机械配置极不合理,矿井提升、通风、排水用新式机器,而回采工作面主要是手镐刨煤,巷道运输多靠人力和畜力;④煤矿企业分布极不合理,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辽宁、山西、河南5省。1936年这5省煤产量占全国煤产量的76.5%。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继1931年侵占东北所有煤矿之后,又陆续侵占华北、华中煤矿。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从“九·一八”事变起至1945年8月)、华北、华中(从“七七”事变起至1945年8月)占领区进行掠夺性开采,抢走原煤41950万吨。
日帝侵占的煤矿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日帝为解决设备不足的困难,而又能更多、更快地掠夺中国煤炭资源,煤田开拓方式主要采用小斜井和小立井。例如东北有大小煤坑267个,其中立井8个,露天矿7个,斜井252个。采煤方法绝大多数为残柱式,回收率仅20%左右。②增产主要靠增加劳动力,很少增加机械设备。③生产效率逐年下降,煤炭成本逐年提高。④缺少保安设备和措施,灾害事故严重。1942年本溪湖煤矿发生世界罕见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死亡1549人。
1937年以后,随着华北主要产煤区被日帝的侵占,国民党政府不得不把煤炭开发事业转向西南、华南和西北。从1937~1945年,国民党政府管辖区新建或扩建日产50吨以上的煤矿57个,规模最大的是天府煤矿,年产30多万吨。其他煤矿年产量多在2万吨以下。从 1938~1945年国民党政府管辖区共计产煤4562万吨。 1945年日本投降后,所侵占的煤矿,大部分为国民党政府接收。这些煤矿因受日帝掠夺破坏和战争影响,多数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西南等地的煤矿因销路不旺,产量锐减。1946~1948年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直辖的29个煤矿只生产原煤1252万吨。
在中国解放区,民主政府先是从日帝手中接管了一批煤矿,嗣后又陆续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接管了除台湾省以外的所有煤矿。这些煤矿都曾遭到严重破坏。民主政府在器材物资极端缺乏的条件下,进行艰苦的修复工作,逐步恢复生产。从1946~1949年10月,中国解放区约生产原煤2000万吨。中国1912~1949年煤产量见附图。 1949年以来,中国煤炭工业在原来破落不堪的基础上,经过30年建设,形成一个能够独立完成勘探、设计、施工、生产、洗选加工、机械制造和科研、教育等各项任务的工业体系。中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垂深1500米(南方1000米)以内的预测储量为32000亿吨,1982年末累计探明储量 7527亿吨,保有储量7418亿吨。煤种齐全,有烟煤、无烟煤和褐煤,主要是烟煤。在烟煤中,气、肥、焦、瘦等炼焦煤和非炼煤约各占一半。成煤地质条件较好,有一定储量可供露天开采。到1982年,拥有407个统配煤矿、2333个县营以上地方煤矿、101个选煤厂、84个建井工程处、34个重点煤矿机械厂、131个煤田地质勘探队、29个煤矿设计院,另有为煤炭工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技术储备、开展科学研究的大专院校12所,中专36所,煤炭科学研究机构34所。共有职工447万人,其中省属以上煤炭企业专业技术人员23万余人。1949~1982年原煤产量的平均增长速度为9.6%,1982年生产原煤66632万吨,比1949年的3240万吨增长19.5倍。煤炭洗选加工和综合利用也有一定发展,洗煤厂设计处理原煤能力11699万吨/年。

I. 谁知道中国的煤炭发展史谢谢

1 前言
1.1 世界及我国煤炭储量与分布
1.1.1 世界煤炭资源储量与分布
世界煤炭资源在地区分布广泛且具有不平衡性。全世界拥有煤炭资源的约有80个国家,共有大小煤田2,371个。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的侏罗纪,以及新生代的第三纪,是地史上最主要的聚煤期。从资源的地区分布看,集中北半球,北半球北纬30°~70°之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聚煤带,占有世界煤炭资源量的70%以上,尤其集中在北半球的中温带和亚寒带地区。
世界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以两条巨大的聚煤带最为突出,一条横亘欧亚大陆,西起英国,向东经德国、波兰、原苏联,直到我国的华北地区;另一条呈东西向绵延于北美洲的中部,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的煤田。南半球的煤炭资源也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比较丰富的有澳大利亚、南非和博茨瓦纳。其中地质储量在5,000亿吨以上的7个大煤田是苏联的勒拿、通古斯、泰梅尔、坎斯克——阿钦斯克和库兹巴斯,巴西的阿尔塔—亚马孙,美国的阿巴拉契亚。此外,储量超过10亿吨的煤田尚有近200个。
各大洲相比,北半球的三大洲都比较丰富,现探明煤炭资源量中,亚太地区296889百万吨,约占世界的32.7%;北美洲有254432百万吨,约占世界的28.0%;欧洲及欧亚大陆有287095百万吨,约占世界的31.6%。南半球各大洲的煤炭资源都比较少,其中中南美洲19893百万吨,约占世界的2.2%;非洲和中东50755百万吨,约占世界的5.6%。
从各国拥有煤炭资源来看,储量上100亿万吨的有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南非、乌克兰、哈萨克斯坦、波兰、巴西10个国家。其中最多的是美国,探明储量246643百万吨,占世界煤炭储量的27.1%;其次是俄罗斯,探明储量157010百万吨,占世界煤炭储量的17.3%;中国和印度分别是114500百万吨和92445万吨,分别占世界煤炭储量的12.6%和10.2%。
2005年底世界煤炭探明储量909064百万吨,其中:北美洲 254432百万吨,约占世界煤炭探明储量的28.0%;中南美洲 19893百万吨,约占世界煤炭探明储量的2.2%;欧洲及欧亚大陆 287095 百万吨,约占世界煤炭探明储量的31.6%;非洲与中东 50755百万吨,约占世界煤炭探明储量的5.5%; 亚太地区 296889百万吨,约占世界煤炭探明储量的32.7%。

图1-1 世界煤炭资源分区区分布示意图

图1-2 世界煤炭资源分布图
1.1.2 中国煤炭资源储量与分布
中国也是煤炭储量大国,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比例高达70%左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倍。截至2007年底,我国保有资源量约14000亿吨,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地域广,但不均衡,具有东少西多、南贫北富、相对集中的特点。北方已经查明资源量占90%,其中65%集中分布在晋陕蒙三省(区)。南方查明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0%,且集中分布在贵州和云南省,占南方区的77%。资源量与储量的相对集中反映了与大型含煤盆地的密切关系,也决定了我国煤炭“北煤南运””、 “西煤东调”的发展格局。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具有多时代分布,煤类分带性明显的特点。晚古生代以中变质煤为主;中生代以低、中变质煤为主;第三纪主要形成低变质褐煤。煤类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天山—阴山以北,以褐煤与低变质煤为主;天山—阴山以南,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以北,则分布有各级变质程度的烟煤和无烟煤及少量褐煤;秦岭—大别山以南,以高变质煤为主,中变质煤有分布,低变质煤很少。煤类品种全,但以优质动力煤为最丰,占保有储量的72.9%;优质炼焦煤、无烟煤比例偏小,占25.4%。煤田区伴生矿种类多,可综合利用产生新效益。

图1-3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图

图1-4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及主要产煤基地
1.2 我国煤炭工业发展概述
1.2.1 我国古代煤炭工业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的国家。煤炭的开发与利用,有利地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极大地便利和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1)远古时代
我国一些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充分说明,我国很早就已发现和利用煤炭。众所周知女娲氏炼石补天的神话,这就与煤的发现和利用有关。相传女娲氏在山西平定东浮山上设灶炼石,使用的燃料就是煤炭。明代学者陆深根据民间传说和当地人民自古以来用煤烧塔火的习俗(“家家置一炉焉,当户,高五六尺许,实以杂石,附以石炭,至夜炼之达旦,火焰焰然,……是之谓补天”),认定女娲氏用煤来炼石补天,并为此写了《浮山遗灶记》碑文。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则进而认为“此即后世烧煤之始”。明代另一学者甄敬也认为“石火(烧煤)之利,其始于女娲乎!”。所谓女娲氏补天,并不可信,但平定地处盛产煤炭的阳泉矿区,那里很早就利用露头煤来烧火则是十分自然的。
此外,在山西大同矿区还流传着天火把石头引着,人们于是知道这里的黑石头能烧、可以取暖做饭,以及“木头不着石头着”的传说等,都是中国人民很早就发现煤炭的间接例证。
2)从新石器时代到先秦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我国个别地区一经发现煤炭的可燃性能并从煤层露头处零星拾取和利用煤炭。
中国2500年前的《山海经》,最早记载了煤并称之为“石湟”。从辽宁沈阳发掘的新乐遗址内,发现多种煤雕制品,证实了中国先民早在6 000~7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认识和利用了煤炭。继新石器时代到夏朝、商朝煤炭逐步得到了更广泛的利用,到了周代(公元前1122年)煤炭开采已有了相当发展,并开始了地下采煤。采矿业就有了很完善的组织,采矿管理机构中还有“中士”、“下士”、“府”、“史”、“胥”、“徒”等技术管理职责的分工,这既说明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劳动分工,也反映出矿业有相当大的发展。
3)两汉时期煤的开发与利用
从汉代始煤炭已经用于冶铁过程中,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时期,开始采煤炼铁。这是因为周代已出现了铁器,到了汉代时铁制兵器数量猛增,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分别在产盐和产铁地区设盐官和铁官。从而使汉代的冶铁业得到较快发展。于是解决燃料问题成为开办冶铁业的先决条件。汉代的冶铁业一般都靠近燃料产地,记载西汉盐铁会议情况的《盐铁论》一书反映了这一事实:“盐冶之处,大校(抵)皆依山川,近铁炭”。这里的“炭”所指的就是煤。
三国时期东汉末年,煤炭的开采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前后,以城为基,修建三台(铜雀、金虎、冰井)之一的冰井台中就贮藏了大批煤炭。八九十年以后,西晋文学家陈云登临三台,见到曹操在三台中所贮藏的煤炭(当时叫石墨),很觉得新奇,于是写信告诉他哥哥陆机。信中说:“一日上三台,曹公藏石墨数是万斤,云烧此消复可用,然(燃)烟中不知,见颇见之不”。这里所提可燃烧的石墨,即是煤。
当时曹魏的煤炭开采情况是怎样的呢?西晋左思《魏都赋》中讲:“墨井盐池,玄滋素液”,又据《魏都赋》唐人李善注:“邺西,高陵西,伯阳城西有石墨井,井深八丈”。当时煤称石墨,墨井即石墨井,故《魏都赋》中的墨井以及李善所注的石墨井即煤井无疑。魏都即指邺都,这条关于墨井的记载及其注释正好是曹操在三台贮藏煤炭的补充说明,它提示了煤井的位置在伯阳城西。邺镇以西,乃今安阳、磁县以及峰峰、邯郸一带矿区。至于井深八丈,当指立井井筒深度,并非包括井下巷道的延深,当时已用深八丈的立井采煤,其生产规模也大致可知。
4)西晋南北朝时期的煤炭开采与利用
晋代以及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9年),江西高安、新疆库车和山西大同等地区煤炭开发比较突出。
江西高安煤炭开发利用见于《后汉书•郡国志》。该书在豫章郡建城一节的注中载:“《豫章记》曰:县有葛乡,有石炭两倾,可燃以鬓”。这是我国南方用煤的最早记载。
新疆一些地区煤炭开采的程度,利用规模更为庞大,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载:“屈茨北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故郭义恭《广志》云:龟兹能铸冶”。郦道元所引《西域记》中的这一段话,把新疆煤炭的产地、自燃现象、广泛用途都讲得一清二楚。“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是我国用煤冶铁最早的文字记载。说明至迟在《西域记》作者所处的晋朝,我国就完全掌握了用煤冶铁的技术。
“恒充三十六国用”这一记载更为重要。三十六国泛指西域的广大地区。当年西域战事频繁,铁制兵器及铁制农具的用量是相当大的,其用煤量之多是可想而知。煤炭开采的具体地点,是“屈茨北而百里”一代的山中,屈茨即龟兹,在今新疆库车地区。
5)隋唐时期的煤炭开采与利用
隋文帝初年,煤炭就成了宫廷中的正要燃料。任著作郎的王劭在表中说:“在晋时,有人以洛阳火渡江者,世世事之,火色变青。今温酒及炙肉,用石炭火、木炭火、竹火、草火、麻警火,气味各不相同”。王劭在关于火的奏报中把石炭放在首位,并与木炭、竹草等其他燃料较其异同,说明石炭已成为宫廷内第一位的燃料了。
到了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炼丹家清虚子发明了黑火药,使采矿业进入了爆破开采的时代。从唐代开始,我国煤炭开发利用的知识逐渐传播到国外,在一些外国著作中,记述了中国人民利用煤炭的情况,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征。
唐代开采煤炭的地区已较多,利用煤炭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因此唐代诗人李婉有“长安分石炭,上党结松心”的诗句。据山西地质资料记载,太原西山煤田“远自唐宋年间即有土窑开采”,经地质调查,那里“虎峪的神底窑,官地附近的林沟窑以及晋祠、梁泉沟的西沟窑等,就是唐宋年间开凿的”。
辽宁抚顺在唐五代时期,特别是辽金时期,已进入了煤炭采掘高潮。当时烧制陶器普遍用煤作燃料。《东北的矿业》一书载:“唐朝时,有国人李氏者,首先开掘,知用煤之方法,惟今日尚可发现高丽人采掘之遗迹,亦即圆形斜坑与容油器等”。《满铁十年史》一书也讲:“烟台(今辽阳境内)煤炭采掘和利用的方法,是由唐朝李某所传,且和抚顺矿一样,在唐宋时期为高丽人所采掘”。
山东淄博和枣庄两个煤田也都是在唐朝时被发现和开发。据吴承洛《今世中国实业通志》记载,山东枣庄“矿区内有唐宋时期旧井甚多”。
在唐代,我国已大致掌握了炼焦技术,当时虽没有出现正式炼出的焦炭,但已经有焦炭的雏形。据唐人康骄《剧谈录》载:“洛中豪贵子弟……,凡以炭炊饭,先烧令熟,谓之炼炭,方可入暴,不然犹有烟气”,这里的炭指的就是煤而不是木炭,因为木炭在少制过程中已炼去烟气,这里还是有炼去烟气,显然是指煤是有烟的,先烧一下,使之去掉煤烟,正好炊用,所以才有生熟之分。但是,这里的炼炭并非有目的烧炼而成,仅接近于焦炭,所以只是焦炭的雏形。尽管如此,炼炭的出现,是我国用煤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表明古人在发明炼焦技术的道路上已前进了一大步。
6)宋代煤炭的开发与利用
宋代的煤炭开发利用以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等省最为突出。宋代文人朱翌讲:“石炭自本朝河北、山东、陕西方遂及京师。”足见石炭产地之广。据《汝州全志》卷四载:“宋时宝丰清岭镇产煤、矾,故名兴宝”。此外,河南文物工作队于1960年在鹤壁矿区发现了包括一个井口、4条巷道、10个采区、和1处排水井在内的宋元时代煤矿遗址,说明当时已经有了很完整的采矿技术。
此外,在辽宁抚顺大官屯金代瓷窑遗址以及山东淄博、河南鹤壁、新安,陕西铜川、旬邑,河北曲阳、观台等地的宋代或宋元时代瓷窑遗址中,都发现了烧煤的遗迹。这些发现表明,上述地区已经开采利用煤炭了。
特别应该提出,至迟在宋代,我国人民就已经利用焦炭,炼焦技术已臻成熟。宋朝已用焦碳冶铁了。1961年,在广东新会县发掘的南宋咸淳六年(1270)前后炼铁遗址中,除找到炉渣、石灰石、矿石外,还找到焦碳,这说明那时已用焦碳来冶铁了。目前所知,这是世界上冶铁用焦碳的最早实例。欧洲到18世纪才开始炼焦,比中国晚了500多年。
7)元代煤炭开采业
元代,在全国统一之后,以蒙古贵族为首的统治集团为了巩固统治,大力发展生产,注重矿业。特别是都城大都(今北京)的西山地区,采煤业发展较为普遍,成为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据《元一统志》记载:“石炭煤,出宛平县西十五里大谷(峪)山,有黑煤三十余洞。又西南五十里桃花沟,有白煤十余洞”,“水火炭,出宛平县西北二百里斋堂村,有炭窑一所”。由于煤窑较多,元朝政府不得不在西山设官吏加以管理。为便于煤炭买卖,还在大都内的修文坊前设煤市,并设有煤场。
在元朝时,从意大利来中国的马可•波罗(Marc Polo,1254—1324),看到中国用煤的盛况,很感新鲜惊奇。回国后,他写了一部《游记》,书中描述了中国有一种“黑石头”,像木材一样,能够燃烧,火力比木材强,晚上燃着了直到第二天早上还不熄灭,价钱比木材便宜。于是欧洲人把煤当作奇闻来传颂。至于欧洲人用煤炼铁,到16世纪才开始。
元明以后,使用煤炭已经普及。明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他的著作《天工开物》“冶铁”条下说:那时全国冶铁,用煤炭的约十分之七,用木炭的约十分之三。可见在明末,煤炭已是冶铁的主要原料了。
8)明代煤炭开采业
明代(公元1368~1644年),我国煤炭开发利用得到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当时煤炭业不仅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有了普遍进步,且在江西、安徽、四川、云南等省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发展。据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煤炭普天皆生,以供锻炼进士之用”,宋应星还详细记述了在冶铁中所用的煤的品种、使用方法、操作工艺等。据他估计,“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之)七,木炭居十(之)三”。煤炭在炽铁燃料中竟占70%之多,说明煤和铁的密切关系,再联系到明代冶铁业的发展,不难想象这一行业用煤量之大。在明代,煤炭的勘查、采掘和提升运输技术都有很大发展。在嘉靖以前一段时间,河南安阳一带煤窑井下延深已经到数十百丈,煤炭可以大规模地开采,产量不断增加,煤炭开采范围十分广泛,主要产煤区几乎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
9)清代煤炭开采业
清代的采煤业,在明代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清初到道光,历代统治者对煤炭生产都是比较重视,并对煤炭开发采取扶植措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六月十五日,两广总督鄂弥达、广东巡抚杨永斌奏请开发广东煤炭,陈述了“煤斛为民间日用炊爨之物,未便概为封禁”的道理,雍正皇帝明确指示道:“煤始于薪,乃日用所需,非矿厂之比,何须封禁”。这些区别对待的矿业政策对于煤炭开发是十分有力的。由于和各级官府对煤炭开发比较重视,加上社会的迫切需要和各地人民的辛勤劳动,从而使清代采煤业有了普遍的发展,尤其是在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出现了我国古代煤炭开发史上的有一个高潮。
1.2.2 我国近代煤炭工业发展
中国正式建成的第一个近代煤矿是台湾基隆煤矿。在李鸿章奏请试办直隶磁州煤矿的同时,两广总督沈葆桢奏请试办台湾基隆煤矿。磁州煤矿试办失败了,而基隆煤矿却试办成功,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煤矿。基隆煤矿1878年建成投产出煤,与1895年台湾沦陷时关闭。基隆煤矿最高年产在1881年,为54 000t,当年每工工效为0.18t。
1)中国近代煤矿的发展与特点
1887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任命唐廷枢、丁寿昌、黎寿棠筹办开平煤矿,1881年建成唐山矿,以后又建成林西、西山等矿。至1894年还先后开办了直隶磁州煤矿、湖北开采煤铁总局、安徽池州煤矿、湖北荆门煤矿、山东峰县煤矿、广西富川县贺县煤矿、直隶临城煤矿、江苏徐州利国驿煤铁矿、安徽贵池煤矿、北京西山煤矿、山东淄川煤矿和湖北大冶王三石煤矿、江夏马鞍山煤矿。自台湾基隆煤矿和直隶开平煤矿创建后,中国民族资本家开始对投资煤矿业感到兴趣,在19世纪80~90年代初,形成了一个开办煤矿的小高潮。至1895年为止,各地开办了十几个规模较小的近代煤矿,使中国的采煤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此为中国近煤矿发展的第一阶段。
1895~1936年是中国近代煤矿发展的第二阶段。40年间,帝国主义相继掠夺了中国的采矿权,外国资本大量侵入中国煤矿,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请王朝为止,外资经营煤矿的产量占当时中国近代煤矿产量的83.2%,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煤炭工业。从1903年起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回收矿权运动。经过斗争,全国收回矿权9宗,并创办了民族资本煤矿企业,主要有陕西保晋矿务局、晋北矿务局、山东中兴煤矿公司、华东煤矿公司和河南中原煤矿公司,开办了阳泉、大同、寿阳、晋城、峰县、焦作、六河沟、萍乡、贾江等煤矿。1914~1918年,中国民族资本近代煤矿得到了一定发展,又先后开办了华东、长兴、北票、正丰、长城、柳江、恰立、中和、大通、淮南等煤矿,(煤炭产量虽有所上升,但仍不到外资经营煤矿之半。)
中国近代煤矿是适应洋务派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形成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1、创办人大都既是封建官僚又是大买办。他们一部分来自清朝政府或政府官吏,一部分来自商人。
2、技术上完全依赖外国。矿井设备要从国外购买,矿师、工匠都从国外聘请,生产技术管理的实权都在外国矿师手中。自1875年试办新式煤矿起,至1895年止,20年间,居然没有一个掌握近代开采技术的中国矿师主持过近代煤矿的开采。
3、生产的煤炭主要供洋务派开办的军工和民用企业,剩余部分供国外企业、轮船和城市居民使用。
上述三个特点就是我国早期近代煤矿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据统计 ,在1875~1895年20年间,我国共先后开办了16个煤矿。从1895~1936年41年间,外国资本在中国开办的煤矿就有32个,其产量占全国煤产量总数的1/2到2/3。在同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亦先后开办了几十个新式煤矿,到1936年止,中国年产5万t以上的近代煤矿共有61个,其中年产达到60万t以上的煤矿有10个(开滦、抚顺、中兴、中福、鲁大、井陉、本溪、西安、萍乡、六河沟煤矿)1936年,全国产煤3934万t,其中新式煤矿产量2960万t,编造的劳动效率平均每工0.3t左右。在1933年,煤矿工人已经发展到27万人,占当时全国工人总数的33.5%左右。这期间,政府制定了矿业法,企业制定了若干管理章程,使管理工作略有所循,尤其明显进步的是,逐步开展了全国范围的煤田地质调查工作,初步搞清了中国煤田分布于煤炭储量。

J. 中国什么时期开始大量使用煤炭

人类发现和使用煤炭,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古时期」(十二到十七世纪左右)快要结束的时候,煤炭才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到了西元1710年左右,「蒸气」动力开始被运用在工业上,推动机器,甚至发动火车.

中国人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已懂得用煤炭作为燃料。然而,大多数欧洲人在十三世纪,还不知道煤的用途。故此,当马可波罗看到中国人用煤时,竟以为那是一种可以燃烧的「黑石头」。可见十三世纪时,中国的物质文明远在西方国家之上。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热点内容
初音的历史 发布:2025-05-25 21:37:34 浏览:870
女人做什么生意好 发布:2025-05-25 19:48:13 浏览:643
教育部大纲 发布:2025-05-25 19:23:37 浏览:960
2014高考地理试题 发布:2025-05-25 18:48:51 浏览:712
画角的教学反思 发布:2025-05-25 18:23:46 浏览:241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试题 发布:2025-05-25 17:18:36 浏览:173
英语地点单词 发布:2025-05-25 16:47:05 浏览:848
中国地理顺口溜大全 发布:2025-05-25 15:58:28 浏览:657
co化学式 发布:2025-05-25 15:35:28 浏览:825
二年级数学余数应用题 发布:2025-05-25 15:31:43 浏览: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