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原理与问题
1. 物理知识提问
都静止,好象没有哪个物理理论这样预言吧?
你是不是从热寂说得到的结论啊?那样的话,最终宇宙中各个物体的温度将一致,是构成他们的分子都在以相同动能运动,并不是完全不动的。
回到你的问题上来,这种情况下,讨论时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所有的变化都消失了,也无所谓什么人和动物,天体了,整个宇宙都均匀的弥漫着稀薄的物质,这样的话,时间即使在流逝,但宇宙不会在变化,你说没有时间也可以啊。总之,准确的说法是时间已经失去了意义。
PS,热寂说并不被广泛接受,详细资料可以参考下面。
1867年克劳修斯曾表述这样的思想“宇宙的能永远守恒,宇宙的熵永远增大”,“宇宙的熵处于极大,进一步变化的能力就越小,如果最后达到极限状态,那就任何进一步的变化都不会发生了,这个宇宙将进入一个死寂的,永恒的状态”克劳修斯的表述便是“热寂说”的最初由来。
现在的宇宙学和宇宙发展的客观事实都说明了“热寂说”是错误的,这似乎说明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宇宙学不相容。
热力学与宇宙学相容的关键之一是宇宙在膨胀。
考虑一种简单情况,在一定空间里有两种物质,比如一种是辐射,一种是粒子。(在高一物理教材的绪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宇宙大爆炸的开初,有的只是极高温的热辐射和其中隐现的高能粒子……)如果两类物质的温度不同,即辐射温度Tr≠粒子温度Tm,显然,按照热力学,经过一段时间后将会是Tr=Tm。可是如果上述空间不断膨胀,结论会完全不同。膨胀会使各类物质的温度降低,一般来说,不同物质的温度随着膨胀而降低的速度不一样。辐射温度随膨胀降低得较慢,而粒子则较快。这就是说,随着宇宙的膨胀,原来温度相同的两种物质会变得不同,即Tr>Tm,产生温度差,有人会说这个温度差不能保持,它们将由辐射和粒子之间的碰撞而消失,最后达到热平衡。
热力学与宇宙学相容关键之二是引力理论。
一箱气体,其中包含许多分子,如果气体分子分布不均匀的,按热力学第二定律演化的结果气体分子分布是均匀的,但是同样是这箱气体,如果气体分子之间的引力作用不可忽略,而且起主导作用,结果将完全不同。假定气体分子的分布开始是均匀的,在没有引力时,这是平衡态,而在引力的主导作用的条件下,均匀分布状态并不是稳定的。因为在某个局域内,由于某分子的杂乱无章的运动会使某个局域的密度会变得稍大一点,则这个局域的引力将会变得更强一些,这就会吸收更多的物质,形成更大的密度,这就是破坏不均匀。
在宇宙范围内引力是主导的,所以哪怕是宇宙开始时是均匀的,无结构的,它也会产生出非均匀的有结构的状态。各种尺度的天体,就是依靠这种非均匀化的过程聚集而成的。从早期的均匀宇宙到现在非均匀宇宙就是这样演化的。
为什么宇宙并不象热死预言那样从复杂到简单,而是由简单到复杂?因为有引力。
为什么宇宙并不象热死预言那样从有序到无序,而是从无序(混乱)到有序(有结构)?因为有引力。
为什么宇宙并不象热死预言那样从非热平衡到热平衡,而是热平衡生成非热平衡?也是因为有引力。
由于引力的存在,热寂说已成为历史的一页,为什么引力有“回天之术”,保证着宇宙的进化?因为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引力理论,所有这些问题尚有待解决。
2. 物理问题
选C
为防止外界的场 (包括电场、磁场 ,电磁场 )进入某个需要保护的区域 ,称为屏蔽 .屏蔽分为静电屏蔽、静磁屏蔽、电磁屏蔽是电磁学的三种不同分支.这三种屏蔽的根本目的则是依据不同的物理原理 ,利用屏蔽壳上由外场产生的感应效应来抵御外场的影响 ,从而为“保护区”设立了屏障 ,抑制了外界的干扰。
3. 《物理:原理与问题》电子书下载txt
去新浪爱问找
4. 求解释一个物理现象,用物理知识回答
分两种情况来解释:
1. 第一种情况:蚊子一开始就趴在桌子上,或者窗户上等地方,这种情况很好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当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时,蚊子和它的接触面之间的静摩擦力给它提供了一个跟汽车一样的加速度而和汽车一起运动。所以当汽车加速到某一个速度时如果蚊子从桌子上飞起来,蚊子只需要花和汽车静止时飞起来时一样的速度就可以了。这只是一个运动参考系的问题。
2.第二种情况:蚊子一开始就是在车厢里面,跟任何物体都不接触,为什么它还能保持和车子一样的速度前进呢?
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和第一种情况是有类似之处的。虽然蚊子不和任何我们看得见的物体接触,但是它和空气是接触的。当汽车速度改变(加速或者减速)时,会带动车厢里面的空气一起加速或者减速。蚊子的身躯是如此的娇小,以至于空气加速减速的力量,以及空气对它的摩擦力都会带动蚊子一起做加速或者减速运动,从而保持和车厢大体一致的运动速度。这道理就好像我们坐在一个电梯里面,电梯向上加速时,我们不会掉到楼下去,而是会因为电梯向上的推力而和电梯一起加速一样。
另外一方面,蚊子本身是有适应能力的,在上面所说的"空气力"的作用下,虽然不能保证它的飞行速度和车厢完全一致,但是当它感觉的和周围环境(或者目标位置)的距离有偏差的时候,它自己也会调整飞行姿态和飞行速度,以便使自己的飞行位置维持在自己所需要的准确位置。这是物种的本能,也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所以,您提的这个问题,既是物理问题,也是生物问题,嘿嘿。
5. 物理理论问题
这个问题应该不是合力这么简单的。大船向左转向,向前的原速度和向左的新速度的合速度也是向左前吧,怎么能把大船向右推开?
没有看过完整的动画,看图感觉像是在描绘船吸现象。船吸现象是指相隔间距较小的同向行驶的两条船,会发生不受控制相互吸引导致撞船的一种物理现象。
导致船吸现象发生的物理原理是流体力学里面的伯努利原理。伯努利原理的推论简单说就是流体流动时流速越大压力越小,即流速与压力成反比。两船靠近并行的时候,两船之间的水流速变大,对船身的压力减小,因船外侧的水压大于内侧水压,两船就会开始强烈吸引。如果不及时减速并拉开距离,两船就会发生碰撞。
如果在图中这种情况,试着解释一下。大船向左转向,等于是大船用较大的船头阻挡了两船之间的水流,两船之间的水流速度减慢、水位升高,对船身的压力随之增大,大于船身对侧的低水位负压区水压,这样大船左侧的水压就把大船向右推开,同时小船也因同样原理被水压向左推开,两船分离。
当然这个解释只是基于船吸的物理原理,并不是实际试验的结果,实际情况下的物理因素会更复杂,是否真会按动画的方式演变也不一定。
6. 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问题,中学生能够初步分析、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十分广泛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发掘并引入这些实际问题。由于实际问题只给出了具体情境,而未给出相应的物理模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首先要对问题进行合理简化,建立起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然后找出这个物理问题与哪些物理概念、规律有联系,用相应的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际问题可分为“解释现象”和“作出判断或提出方案”两种类型。
解释现象的实际问题是用物理知识去说明实际现象背后的为什么。例如:
(1)烧水的铝壶壶底有凸凹不平的同心圆圈,这些同心圆圈起什么作用?
(2)油炸食品时,油锅中滴入水滴会发生爆裂声,并把热油溅起;沸水中滴入油滴却没有类似的现象。这是为什么?
(3)夏天,自来水管上常有水珠,这是为什么?
(4)为什么许多电冰箱的后背都涂成黑色?
在回答这些解释现象的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把问题中原有的日常生活语言转变为物理语言,做解释时不要依据直觉的生活经验而要紧紧依据物理知识。
作出判断或提出方案的实际问题是利用物理知识进行思维,确定解决问题所应当采取的行动或提出行动的详细方案。例如:
刘丰打算在他家外屋库房安装一个防盗报警装置,想实现如下效果:只要有人打开他家库房的房门,装在住室里的灯和电铃同时发出警报(灯亮铃响)。请你设计这个电路,并说明工作原理。
这类问题如能结合实物或现场任务提出,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和操作,看到实际成果,其教学效果会更好。
当学生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解决了过去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之后,会进一步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同时会感到一种由衷的喜悦,会感到对自然、对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将激励他们以更高昂的热情去学好新的物理知识。
7. 物理知识
吸收紫外线?我觉得应该是阻挡紫外线的吧?!
8. 浙江教育出版社《物理原理与问题》的答案 +化学的求大神帮助
你去正规书店买正版的绝对有答案~或许是你们老师给抽了
9. 羽毛球中的物理原理和现象(请详细一些)
学打羽毛球我觉得贴切一点讲是学怎么样发力!学会了发力以后,后期再学手法、步法什么的就很容易迎刃而解,后期只是一个过程!很多人以为学打球就是将精力放在学步法怎么跑,手法啊假动作啊怎么才漂亮……清醒一下,打球的手还是硬的,试问学步法学杀球、反手啊这些有什么用呢?没用……学打球严格来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找发力的窍门。其实掌握了发力的过程,就基本上能掌握打羽毛球的技巧了,而这个过程,有些人几天就学会,有些人却几年都不解。在此,我先向大家做个实验,以加深对如何发力以及发力过程的理解:
拿一条软绳,放在一平面的桌上,手握软绳的一端向上轻快地抖动一下,做100次都会出现同一个现象:软绳产生波浪型从你的手握位置向软绳的末端移动。为了便于识别,我从手握位置开始到软绳的末端分成A、B、C 3段作记号。好了,现在拿一根很短的空心竹子套在软绳上的B位,你再试一下抖动软绳,现象就是波浪型只从A传到B,而C位是静止不动了!将空心竹子套在软绳上的C位,同样是波浪传到C位就静止不动。
当我们手握鞭子把鞭子甩出去的时候是从根部就开始用力的,也就是说你的初始力量越大,鞭子末端击向物体的力量越大!我们的手臂就好比是这条鞭子,是从身体传到大臂,大臂传到小臂,小臂传到手腕,手腕传到拍子,拍子再传到羽毛球上!某一个环节发硬,就好比在软绳上套上了竹子,力量会刹时减弱!
那我们如何通过手臂的发力将这个“波浪”加大?还记得上面的A、B、C吗?在波浪正在通过A点时我们就在A点发力,这样波浪就会增大一倍!这个波浪通过B点时我们再在B点发力,波浪就会再增大一倍!但,假如波浪正在通过A点时我们在B点发力你知道会出现什么情况吗?很有趣,到达C点的时候只传送到B点的力,A点的波浪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明白了吗?又或者假如波浪正在通过C点时我们才在B点发力,那么最后也是产生2个波浪!后面的波浪力量是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有人说大臂和小臂同时发力,或小臂和手腕同时发力,从绝对上来说是错误的!我可以推翻,实际的情况是大臂比小臂早发力,小臂比手腕早发力,早多少呢?0.01—0.02秒左右吧。呵呵。
所以学怎么样发力就是要学怎么样放松手臂的肌肉、放松手臂的关节!举个例:打头顶高远球就是靠手臂迅速的挥动,不懂得发力的人就千万不要用力了,在击球的一刹那要做的只是把拍子握紧,不让它脱手就行了。就算手臂完全不发力我试过这样的高远球也能打得好远,只要一开始挥动得够快……以后慢慢再学用力吧,把自己的力量添加到A或B或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