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历史
Ⅰ 四川为何被称之为巴蜀
今天的四川简称“川”。
古代的四川简称“蜀”,而不是“巴蜀”。因为,秦汉以降,重庆一直只是四川地区一个普通小城。在古代,四川地区从没有“巴蜀”,更没有“成渝”这种叫法。
直到近代,重庆被迫开埠,经济得到发展。尤其是辛亥革命之后,随着政治地位的提高,重庆才开始“以巴文化中心自居”。抗战时期,卫聚贤先生首次提出“巴蜀文化”这一“新地域文化”概念,原意也只是“指先秦之前的一段早期四川文化”,即所谓的“早蜀文化”,并没说“整个四川历史都是巴蜀文化”。事实上,自秦统一中国之后,四川地区曾先后历经多次人口大迁徙、民族大变迁,不断汉化胡化,根本不存在什么巴蜀文化。
但后来,一些文盲学者却误将“巴蜀文化概念”扩大至整个四川历史,甚至直接把“巴蜀文化”等同于“四川文化”,这才导致今天许多人误以为“四川自古都是巴蜀文化”,这就好比说“美国自古都是印第安人文化”一样,荒唐可笑!
以“巴蜀”取代“四川”概念,等于彻底曲解和误导了整个“四川文化”的本质内涵。这才让人误以为四川自古就是成、渝2大中心,误以为“四川文化”就是成、渝文化,就是巴、蜀文化。
《古代没有巴蜀文化,直到抗战时期,四川才开始出现“巴蜀文化”这一新概念》
Ⅱ 谁知道巴蜀地区的历史和神话传说,特别是历史人物和神话人物的故事,要详细点。
历代史书,从《史记》到《华阳国志》,都认定巴蜀的祖先是黄帝、高阳氏的后代支庶。多半是根据的传说。而巴蜀人自己的传说,时代显然较近,都更为具体、更接近真实。
巴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廪君。据说巴人有五个姓氏,居住在武落钟离山(又名难留山,在今湖北长阳县境)。山上有赤、黑二穴,巴氏住赤穴,其余四姓住黑穴。他们决定选出一个首领,把五姓人统一起来,便于生存。怎么选法呢?先比赛投剑,谁能中穴,谁为首领。结果,巴人务相投中,其余不中;又比赛乘船,船是泥土做的,那四姓人坐上去都沉没了,唯独务相的船漂浮水面。大家决议立巴人之子务相为首领,号曰“廪君”。
廪君率领五姓人组成的部落,乘船历经艰险来到西南地区,以后,他们的子孙遍及川东、湖北西部及贵州东北一带,春秋时代建立以江州(今重庆)为中心的巴国。
神话中蜀人的祖先是“蚕丛”和“鱼凫”。蜀与“镯”通,即野蚕。蚕丛“目纵”,居岷山下的石穴里,蚕丛、柏砱、鱼凫三代都有数百岁,“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绩是“教民蚕桑”。从《蜀王本记》到今日川西民间口头故事都有很多这方面的故事。
鱼凫即鱼老鸹,本是一种捕鱼的水鸟,这是神话中蜀人祖先,部落的图腾,现温江一带有不少关于鱼凫的故事和遗迹。
蜀人对杜宇的故事最多、最美,传播也最广。鲁迅说“迨神话演进,则为中枢近于人性,凡所叙述,今谓之传奇。”(《中国小说史略》)。杜宇的故事,正是这个由神话“演进”为“近于人性”的“传奇”的标志。史书上说:“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时间约在公元前666年以前,春秋时代。(秦灭蜀在公元前316年,取代杜宇的开明王朝统治应在350年。)
据说,杜宇是“从天而降”的,他的妻子则是从井中出来的。他的最大功绩是“教民务农”,以致他“仙去”后化为杜鹃鸟,每到春天来临便啼叫不止,催民春耕春种,以致啼出血来。
取代杜宇之后开创“开明”王朝的鳖灵,据说是从楚国漂上来的一具死尸,到纹山下复活了。被杜宇任为相,以治水有功而得王位。(很可能是有治水经验的楚人到蜀夺取了王位)。
这个时期,巴蜀之间的交往,巴蜀和外界的交往都多了起来,争斗自然也多。传说中便塑造了两个称得上“民族英雄”的形象。一个是巴国的巴蔓子,一个是蜀国的五丁力士。
巴蔓子的传说,《华阳国志》有记载,迄今川东一带仍广为流传,重庆七星岗莲花池的“将军坟”,忠县“土主庙”都是纪念他的。据说当年巴国遭蜀国的入侵,将军蔓子请楚国出兵援助,答应平定以后,将三城(其中包括忠县)割让给楚。事平,楚国使臣来要城,蔓子说,城不能给,要,就带我的头去。“割头保土”就是“土主庙”的来历。每年农历三月四日,据说是蔓子割头的那一天,忠县百姓都要抬着蔓子夫妇的塑像游行,举办庙会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五丁的故事流行于川西各地,说法不一,大多与开通蜀道有关。一说“蜀王好财”,秦王送他五头能屙金子的牛,他派五丁力士去接回来,安置于现成都金牛坝;一说“蜀王好色”,秦王送他美女,他派五丁去接,由此打通蜀道,秦乘势从蜀道灭了蜀国。五丁力士,是一个集体的代名词,它是蜀人对开通蜀道的祖先的纪念。有趣的是,与此相联系的关于“成都山精化为美女”的传说,又从另一侧面表现了蜀文化的特点。这留待后面去说。
前面简要地说了巴蜀古代神话和传说的一些情况,可以看出巴蜀在生产方式和文化心理素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原始的文艺(主要是神话传说和歌舞)上表现得非常清楚。
从廪君的选择方式上可以看出,早期的巴人,是以狩猎、捕鱼为主的部族社会,他们经常要和猛兽打交道,因此居石穴,而死后化为白虎,以虎为图腾。这就养成他们“质直好义,土风敦厚”以及“尚武善斗”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失于“重迟鲁钝,俗素朴,无造次辨丽之气”(引文均见《华阳国志》),也就是不够机灵,不善于言辩。他们的首领廪君,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不为声色所惑。当他带领部落经过盐阳的时候,当地的“神女”千方百计想把他留下,结为夫妻共同统治那个地区,他都不为所动,为了部落的利益,射杀了爱他的神女,带领部落继续前进。他和后来那个“割头保土”的巴蔓子,都是巴人的民族英雄,反映了巴人标悍好义的性格特征。
蜀人的祖先,从“教民养蚕”的蚕丛到“教民捕鱼”的鱼凫,到“教民务农”的杜宇,治水的开明,都和农业生产有关。农业比较发达,妇女地位较高,男女之事也就颇多。“蜀王好色”的名誉也就扩展到中原去了。比如蜀人最崇奉的祖先杜宇,传说当他的部下鳖灵带领人马去治水之际,他却和鳖灵的妻子私通,鳖灵归来,一种说法是他“自以为德行不如鳖灵”学尧之禅让,委国而去;另一种说法则是鳖灵用武力将他赶走,因此后人的诗中才有“蜀魂千年尚怨谁”,“似向春风诉国亡”这样的句子。《四川通志》有“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QS1〗,死化为鹃”的说法。禅让也好,赶走也罢,可能里面都包含一种“私情”
Ⅲ 古时候的巴蜀之地,指的是如今哪里
巴蜀,是指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大致范围包括川、渝及其附近地区,即今四川省中东部和重庆大部及陕南、鄂西等地。主要居民为汉族,也是汉地的一部份。
历史上,巴蜀地区、汉中地区和关中地区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必争之地 。
相关信息:
中文名:巴蜀,外文名:Ba Shu
地理范围:川渝及其附近地区,地方政权:巴国,蜀国,蜀汉,前蜀,后蜀等
文化副区:巴蜀文化副区,巴蜀文化:四川话,川菜,川剧等
行政区划:重庆市,四川省等,巴蜀民众:汉族巴蜀民系
(3)巴蜀历史扩展阅读:
巴蜀文化
1,巴蜀方言-西南官话
四川话与重庆话都属于西南官话。西南官话是北方语系一支,是流行于四川省和重庆市(巴蜀地区)及周边省份临近地区的主要汉语言。
西南官话约有1亿6千万的使用者,数量次于日语,多于德语。现今西南官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古巴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是西南官话之四川方言的一支。同时由于四川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 。
2,地方戏剧-川剧
川剧形式活泼,曲调多样,浅显易懂,语言诙谐,表演程式多样化,一些特技如变脸、旋舞、喷火等,有强烈艺术效果。
四川扬琴、四川清音等为主要曲艺形式。相书由一人在幔后表演,能模拟各种声音,惟妙惟肖。谐剧寓庄于谐,能及时反映生活现实。
3,饮食文化-川菜
川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用料广泛,味多而色浓,以麻辣味为特色。火锅、串串香、宫爆鸡丁、麻婆豆腐、灯影牛肉、怪味鸡块等最有特色。
小吃品种极多,赖汤园、担担面、豆花面、宋嫂面、小笼蒸牛肉、蛋烘糕、麻辣小面、合川桃片、合川肉片、江津米花糖、云阳桃片糕等均为传统小吃。
4,习俗信仰
泛灵信仰、主神信仰、大石崇拜、祖先崇拜、白石崇拜、跳神、白虎——土家族信仰、箭神崇拜、跳曹盖、敬梅山神、羊髀骨卜。
Ⅳ 巴蜀的历史渊源是
先秦时期地区名和地方政权名。主要在今四川境内。东部为巴,西部为蜀。据《华阳国志》所记,先秦巴蜀地区的民族有濮、賨、苴、龚、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称,其中大部分是百濮支系。大量出土文物表明,巴蜀文化是与中原有别的另一民族文化。特别是其精致的青铜器,形制、纹饰均具地方特色,但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属于战国时期的兵器及古玺上,还发现两种与汉字不同且迄今未能释读的文字。 考古发现还表明,蜀地早在殷周时代已进入阶级社会。传说最早的蜀王是蚕丛氏,《先蜀记》有“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的记载。岷山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境内。《华阳国志》还说:蚕丛“其目纵﹐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蚕丛之后的名王有杜宇,号望帝。建都于土壤肥沃的郫邑(今四川成都西北二十公里)和瞿上(今四川成都南十公里)。他“教民务农,……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晋时)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后有荆人鳖灵溯江水至郫,为望帝相,时蜀地大水,鳖灵决玉垒山以除水害,从江水分沱以减水势,为蜀中治水先驱。后望帝禅位鳖灵,是为开明帝。为开明王朝约始于公元前666年,建都成都。此后蜀渐强大,曾攻秦至其都城雍(今陕西凤翔南),又取南郑,东伐楚至兹方(今湖北松滋),“据巴蜀之地”,雄长巴蜀。后巴、蜀相争,秦惠王于公元前316年派司马错﹑张仪率兵灭蜀。巴国传说中,以夷水(今湖北清江)流域的巫蜒五氏族共举巴氏子务相为廪君的故事最着(见蛮)。廪君乘土船不沉,又射杀盐神,死后魂魄化为白虎。故其族有以人祠虎的习俗。巴约在战国时为楚所灭,楚在巴地建立巫郡。
秦灭巴蜀
传说在殷末,巴和蜀都曾参加了周武王伐纣的战争。巴人有著名的“巴渝舞”,“歌舞以凌殷人”。武王克殷后,曾封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大概建国在汉水中游。巴在春秋时和邻近的鄾﹑邓﹑申﹑楚等国都有交往,和楚还有婚姻关系。但后来也被楚所并,为楚汉中郡。在今重庆东部涪陵地区当时还有一个枳巴,战国后期灭于楚。秦在灭蜀之后,随即也灭掉建都江州(今重庆)的巴。后又从楚夺得大片巴地,建立巴郡。秦灭巴蜀,为进一步灭楚和统一六国准备了条件。
Ⅳ 中国历史上巴蜀地区出过哪些著名文人
四川十大诗人
一、陈子昂(遂宁射洪人)
唐代诗文革新的领军人物。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李白(绵阳江油人)
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作品:不需要列举了。
三、薛涛(成都人)
唐代最著名的女诗人:
《酬边楼》: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四、苏舜钦(绵阳三台人,一说德阳中江人)
北宋著名诗人,苏州今存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就是当年他的宅子。
《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五、苏轼(眉山人)
历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宋诗最高代表: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六、唐庚(眉山丹棱人)
北宋末著名诗人,有“小东坡”之称:
《醉眠》: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七、虞集(眉山仁寿人)
元代诗人四大家之首
《挽文山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八、杨慎(成都新都人)
明代著名诗人
《咏柳》:
垂杨垂柳管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金茧抱春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风前。
别离江上还河上,抛掷桥边与路边。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
九、张问陶(遂宁人)
清代著名诗人
《过黄州》:
蜻蛉一叶独归舟,寒浸春衣夜水幽。
我似横江西去鹤,月明如梦过黄州。
十、郭沫若(乐山人)
现代伟大诗人
《女神》,
Ⅵ 巴蜀的由来
今天的重庆市和四川省古称巴蜀。大致说来,盆地西部和中部地区称为蜀,盆地东部(即习称的川东)地区称为巴,而整个盆地连同周边地区则又通称为蜀。不过,巴蜀的地域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这个过程是与巴蜀文化区以及历代行政区划的变动大体上相适应的。
在战国以前的历史文献里,巴与蜀是分称的,不论在地域范围、人类群体,还是在古国、古族等方面,巴、蜀之间都有着清楚的分野。到战国时代的文献中,才开始出现巴蜀合称的记载,从地域相连的角度反映了巴与蜀文化和人类群体的交流融汇。
巴字的本义,按照东汉学者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原为“食象它(蛇)”,是一种吞食大象的巨蛇。此外还有一些关于巴字含义的不同解释,但多无确据,没有取得公认。至于蜀字的本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葵中蚕”,再从其它古代文献综合考察,蜀就是桑蚕,它是现代家蚕的直接前身。
重庆有悠久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曾经是古巴国的国都。在历史上,它的名称变化甚多,有过江州、巴州、楚州等名称。隋初改为渝州,取意于古渝水(嘉陵江),重庆位于嘉陵江之滨,故名渝州,所以重庆至今仍简称为“渝”。北宋徽宗时改名恭州。南宋孝宗时,其第三子恭王赵悍封于恭州,后来孝宗禅位,恭王继位为帝,是为光宗。光宗即位时,照例要将封地升州为府,遂取名为重庆府。从此以后,重庆一名沿用至今,今则为直辖市名称。
从现有的各种资料看,作为城市的名称,成都早在战国时代就已见于记载,四川青川战国船棺葬内出土的铜矛上铸有“成都”铭文,稍晚的睡虎地秦墓竹简有“成都”的记载。历史文献记载中,《史记》和《山海经》都提到成都的名称,这表明成都城名的来源是十分久远的。
元代的中央行政机构叫中书省,各地直辖于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叫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代在宋代的川峡四路基础上设四川行省,简称四川省,省治成都。从此“四川”一名沿用下来。 1998年3月行政区划调整,将四川分为今重庆直辖市和四川省。
Ⅶ 在历史中,为何鲜为人知的古巴蜀农业非常发达
引言
巴蜀文明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人类文明在西南地区的重要体现。巴蜀文明的灿烂辉煌离不开巴蜀农业的发展。
据史料记载,古蜀国农业先后经历了五朝,他们分别是“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和“开明”,其中又以“开明”王朝最为繁荣。“开明”氏先祖带领人们兴修水利,提高农作物产量,发展农业经济,让当时的巴蜀之地成为了全国闻名的农业富庶地区。
“开明”王朝所开创的农业盛世对于当时的社会影响重大。秦灭巴蜀之后,以蜀地为农业生产核心,不断发展农业,为后来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结语
“开明”王朝时期的蜀地农业繁荣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让北方的强秦垂涎三尺,埋下了秦灭巴蜀的隐患。
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看,正是由于巴蜀之地拥有坚实的农业基础和繁荣的经济实力,为后来的秦国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秦国之所以能在战国年间的七雄争霸中最终问鼎中原、统一宇内,“开明”王朝的农业发展可以说功不可没。
Ⅷ 四川古时候称为巴蜀,四川对中国到底有多重要
巴蜀资源丰富,地势优越,是自古以来的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秦国在战国时期一举统一了天下,而我们可以推测,当时秦国之所以能一统天下,与它所处的位置不无关系。秦国正是因为在蜀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地势优势,所以它才能够在战国时期渐渐变得强盛起来。历史上同样还有一人,也是因为巴蜀的地理位置而取得了成功,那就是刘邦。
总的来说,四川这块地方从古至今都是我们国家极其看重的一片土地,有世界瞩目的都江堰,还有可爱的大熊猫基地,到了四川便会被这里的人文和历史吸引,所以它是我们国家的一块瑰宝。
Ⅸ 古代巴蜀国是哪里当今常说的巴与蜀又是哪些地方
古代巴国和蜀国也是两个国家,分别在巴和蜀地区。巴国在中国先秦时期位处中原西南面、四川盆地东部的一个国家。始于先夏时期,于夏初加入夏王朝,成为其中一个诸侯国,灭于战国秦惠王时期。巴国的都城为江州,今重庆市渝中区。巴蜀现指四川省和重庆市两地。
在商周时期,四川盆地建立了由古蜀族为中心的蜀国;巴族人在四川盆地东缘建立了巴国。
战国时期(前316年),秦国先后兼并蜀国、巴国,设立蜀郡于成都。又置巴郡,郡治江州县(今重庆北)。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蜀郡均为其一。
(9)巴蜀历史扩展阅读
巴蜀文化又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除与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渗透影响外,主要表现在对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诏文化的辐射,还远达东南亚大陆地区,在金属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元代的双流人费著《岁华纪丽谱》曾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俗尚游乐是巴蜀人的一大特点。
所以,巴蜀很早就兴起了旅游习俗,到唐宋时达到顶点。以成都而论,全年的固定的游乐活动就有23次之多,或游江,或游山,或游寺,或游郊野,而且往往是群体出游,并与歌舞娱乐、体育竞技、商贸活动结合在一起,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Ⅹ 四川盆地是历史上巴蜀文化的
我们曾指出“巴蜀”作为一个涵盖四川盆地及其邻近地区(包括今陕南、陇东南等)的地域概念是战国秦汉时形成的,见于《史记》、《汉书》等典籍。殷墟卜辞和周原卜辞中都有“蜀”是可以肯定的,而殷墟卜辞有无“巴”则颇有争议,笔者也并不认同。“巴蜀文化”是抗战时提出来的,建国后的考古发现(如船棺葬、羊子山土台、水观音遗址、铜器窖藏等)使巴蜀文化成为我国的区域文化中主要的一支。三星堆的考古发现更使四川盆地、尤其是成都平原的“早期蜀文化、古蜀文明、古蜀国”成为学术热点,至今不息,而且大体上有了一个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