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归隐
1. 古代人隐居的例子
1、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魏国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子。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虽然鬼谷子是一名隐士,但他也怀着一颗济世之心。当弟子们掌握了足够的技能之后,鬼谷子则是允许他们出山拯救苍生的。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开山祖师,苏秦与张仪为其最精采的两个门生。还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门生之说。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
2、林逋
林逋,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林和靖,北宋著名隐逸诗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于西湖各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保存。
3、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中国魏晋时期七位名士,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那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任意畅快,故世谓竹林七贤。
七人的政治头脑以及糊口立场分歧于建安七子,他们年夜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制而崇放达”。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团体均持不互助立场,嵇康是以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前后投奔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亲信。
4、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因陶渊明在家门前种五棵柳树,世人又称其“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5、严光
严子陵,名严光,字子陵,生卒年不详,东汉著名高士(隐士),汉族,浙江会稽余姚人。严子陵婉拒之并隐居富春江一带,终老于山林间;其因此被时人及后世传颂为不慕权贵追求自适的榜样。
结束了仕宦生涯,晚年郑板桥归隐乡园,友人们依然以“落拓”称之。王文治曾有诗曰:“板桥道人老更狂,弃官落拓游淮阳”(见《梦楼诗集---为吴香亭题郑板桥画竹》
龚自珍与林别后,自知言过,为避祸,乃弃官南下,归隐于江苏云阳书院,两年后猝然去世。
3. 古代归隐的诗人有哪些及其他们归隐的原因
1、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
其诗歌以风格自然、语言质朴、凝炼、意境隽永而为人所称道,尤其大量以田园生活为内容的作品,更是诗坛上一枝秀丽的奇葩。
归隐的原因:一是陶渊明本性使然,一是社会现实使然。他质性自然,带气负性的为人是根本不可能与世俗腐败风气相结合的。何况仕途充满了机诈和险恶,归隐对他来说是无奈之举。
2、孟浩然(689-740)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
归隐的原因:盛唐诗人孟浩然之所以终身不仕,并非“为隐居而隐居”,也并非出于无奈,或受儒家“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观念的影响。其深层原因在于其始终坚持以“求真”、“放性”并以其作为统摄立身行事的基本原则,当他意识到自己的个性不见容于官场,为了保持真实的自我,选择了归隐。
3、王维(701-761)
王维诗现存不满 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的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
归隐的原因:王维的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使得生活舒适的王维自然向往佛学中的境界,所以他一生几度隐居,一心学佛,以求看空名利,摆脱烦恼。
4、韦应物(737-792)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
归隐的原因: 其隐逸思想的产生与他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等有关。韦应物一生沉浮宦海三十多年,儒家济世思想在其人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仕途的坎坷,命运的偃蹇又促成了其隐逸思想的发展。并且他具有浓厚的隐逸思想,生性淡泊,不慕名利,不汲汲于入世,常以隐居为乐。
5、范成大(1126-1193)
其诗题材广泛,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风格清新明快,优美流畅,富有韵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宋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对后世田园诗产生极大影响。
归隐的原因:范成大父母早亡,家境贫寒。此后宦海沉浮几十年,已是疲惫不堪。人也病老体弱,叶落归根的念头使他想起了过去隐居疗伤的日子。他喜欢清静无忧,向往与世无争的氛围。便又回到人生的原点,在苏州老家再次过起了隐居生活,度过十年余生 。
4. 古代归隐的文人
归隐的诗人有很多,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归隐者是西周的伯夷和叔齐,两个人写下了《采薇歌》:登彼西山兮,不知归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后来东晋的陶渊明把归隐发扬光大。后来很多的诗人都纷纷仿效。古代诗人归隐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厌恶官场黑暗,寻找心灵桃花源。是真正的归隐。另一种是为了获得声名,沽名钓誉,归隐之后一般会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有了名气之后再由朝廷征召,刚开始都会扭捏作秀不愿出山,最后朝廷屡次邀请,最后出仕。还有不常见的一种,就是为了韬光养晦,企图东山再起,比如东晋的宰相谢安。你可以网络下“东山再起”的典故。总之,归隐有真有假,真归隐的不多,大多像是今天的炒作,作秀而已,不足为信的。
首推陶渊明,他是因为无法和东晋社会的贪腐黑暗官场为伍,退而隐居作诗自娱。其后文人纷纷效仿,无论官场士大夫还是落魄文人书生,皆以隐居为雅。王维、白居易、王安石、司马光等都有过归隐时期。孟浩然终身不仕。
可以归纳为:
陶渊明——安贫乐道,崇尚自然。
谢灵运,——在朝不得志。
王维——朝廷动荡。
望采纳
5. 古代归隐的诗人有哪些
中国历代隐士,大抵可分为十种:
其一,真隐、全隐。
如晋宋间的宋炳,元代的吴镇等,从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征召也不去,也不和官方打交道。
其二,先官后隐。
这种一般都是社会太黑暗,官场太腐败,士人不堪,辞官隐居,如陶渊明,《晋书》、《宋书》、《南史》三史中均称之为“隐逸”。明代的文徵明,只在京城当了一年翰林,便安心隐居至死。
其三,半官半隐。
如王维,开始做官,后来害怕了,但如果辞官隐居又没有薪水,生活没有保障,于是虽做官,却不问政事,实际上过着隐居生活。这类人从名义上不能算做隐士,但却大有隐逸思想。
其四,忽官忽隐。
如元末明初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式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
其五,假隐。
如明代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
其六,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
这种人身为隐士,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
其七,以隐求官。
如唐代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载,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果然以高官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这就是后来的“终南捷径”。
用这种隐居手段已求高官者,实非真正的隐士。
其八,无奈而隐。
此类人实际上最热心于时局,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他们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其九,真隐而仕。
此类隐士在隐居时基本上都是真隐,但当时机来临时就出山,没有时机就隐下去。如殷商时的伊尹,商周时的姜尚,元末的刘基,名气最大的当属诸葛亮。
其十,所谓“隐于朝”。
这种人身为官但思想已隐,做官不问政事,“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实际上对国家危害最大。名为“大隐”,实为大患。
中国士人隐居,多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动乱,如魏晋之际出现了“竹林七贤”、“浔阳三隐”,均是因为当时官场的黑暗。他们的个人才能得不到统治阶级的认可,遭受排挤,个人的社会价值无法实现,便愤然远离世俗,归隐山林。但却因此成就了中国隐士文化,使中国历史更具韵味。 因躲避动乱、因求取安全、因官场失意、因不满现状等原因而归隐的,实际上是对社会放弃责任,寻求自我安逸的人生态度,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老子、庄子、鬼谷子、陈抟这样的人,是真真正正的隐士,普通的失意文人隐士们,都还远没有达到这样的大境界。
6. 历史上隐居的名人
陶渊明、范蠡、孟浩然等。
1、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宗”,有《陶渊明集》。
2、范蠡,字少伯,华夏族,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3、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6)历史上归隐扩展阅读;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陶渊明
网络——范蠡
网络——孟浩然
7. 古代隐居的名人
1、许由
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道家前身。帝尧在位的时候,他率领许姓部落活在今天的行唐县许由村一带活动,见到了贤人许由,便想传位于许由。许由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种羞辱,便到颍水河洗他的耳朵。
至今河北省行唐县有一村名叫许由村,据《行唐县志》记载:“为传说‘唐尧访贤’中的贤人许由的故里,因名”。而隔河相望的村庄叫颍南,许由村在颍水河北面,颍南在颍水河南面,颍南因此而得名。
行唐县原名为南行唐县,历史悠久,因唐尧南行而得名,故得名南行唐县,现在行唐县被评为中国最古老的县之一,也是许由的故里。
2、巢父
巢父,传说中的高士,道家前身。因筑巢而居,人称巢父。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隐居聊城(今属山东省),以放牧了此一生。
聊城古有巢陵,为巢父葬处,在今聊城市东昌府区许营村西北二里许。聊城县治曾移此。其墓旁传为当年巢父遗牧处,为聊城古八景之一,曰“巢父遗牧”。
另说巢父隐居地在太行山南麓一带的辽城(河北涉县辽城乡)放牧,该乡至今还有污犊村、污犊脑等地名,与辽城乡接壤的山西黎城县境内有洗耳河村,这都与巢父“饮犊上流”的典故相印证。同属太行山区的行唐县境内有许由村。
据考,这些地名都在千年以上。持此说者还认为,巢父出生阳城(今山西洪洞),距离太行山一带较近,洪洞-黎城-涉县一线山脉地势相连,而山东聊城是平原地带
3、刘基
刘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
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4、李勣
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 ,他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东突厥、高句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
他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
总章二年(669年),李勣去世,年七十六。册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后配享高宗庙庭。
5、陶渊明
陶渊明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8. 历史上,有哪些人功成归隐
介子推,周晋(今山西介休)人。晋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晋公子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早年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重耳流亡时,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被围,介于推割下自己大腿的肉供养重耳。可以说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尽了犬马之劳。重耳返国,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分推”。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介子推不肯受赏,对其母说:“身欲隐,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如是,介子推隐居绵山,文公曾派人多方寻找,并以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故绵山亦称介山。
张良,字子房,汉朝开国功臣,一直为刘邦出谋划策,刘邦登基后,张良称病拒绝了对他三万户的封赏,只要了留地作为自己养老的地方。后自称学道,学道八年后而终。他在刘邦建立和巩固汉朝的过程中,深谋远虑、运筹帷幄,起了很大作用。战争胜利后,他谦虚谨慎,不要3万户候,而要1万户。他的“学道”也是一种避祸的巧妙方法。他深知“狡兔死,良弓藏,猎狗烹”的道理,最终以隐居保全了自己,终于没被刘邦和吕后杀掉.落了一个善终的结局。
范蠡,春秋越国谋臣,助越王勾践灭吴,他认为盛名之下难以久居,则弃官而去,并给另一功臣文种写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享乐。范蠡隐姓埋名,经商置产业,有家产无数,后携带珍宝到陶(山东定陶)定居,称陶朱公,善经商。
刘基,字伯温,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朱元璋,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朱元璋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9. 古代隐居的是人有哪些
中国历代隐士,大抵可分为十种:
其一,真隐、全隐。
如晋宋间的宋炳,元代的吴镇等,从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征召也不去,也不和官方打交道。
其二,先官后隐。
这种一般都是社会太黑暗,官场太腐败,士人不堪,辞官隐居,如陶渊明,《晋书》、《宋书》、《南史》三史中均称之为“隐逸”。明代的文徵明,只在京城当了一年翰林,便安心隐居至死。
其三,半官半隐。
如王维,开始做官,后来害怕了,但如果辞官隐居又没有薪水,生活没有保障,于是虽做官,却不问政事,实际上过着隐居生活。这类人从名义上不能算做隐士,但却大有隐逸思想。
其四,忽官忽隐。
如元末明初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式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
其五,假隐。
如明代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家”。
其六,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虽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
这种人身为隐士,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
其七,以隐求官。
如唐代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载,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果然以高官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这就是后来的“终南捷径”。
用这种隐居手段已求高官者,实非真正的隐士。
其八,无奈而隐。
此类人实际上最热心于时局,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他们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其九,真隐而仕。
此类隐士在隐居时基本上都是真隐,但当时机来临时就出山,没有时机就隐下去。如殷商时的伊尹,商周时的姜尚,元末的刘基,名气最大的当属诸葛亮。
其十,所谓“隐于朝”。
这种人身为官但思想已隐,做官不问政事,“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实际上对国家危害最大。名为“大隐”,实为大患。
中国士人隐居,多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动乱,如魏晋之际出现了“竹林七贤”、“浔阳三隐”,均是因为当时官场的黑暗。他们的个人才能得不到统治阶级的认可,遭受排挤,个人的社会价值无法实现,便愤然远离世俗,归隐山林。但却因此成就了中国隐士文化,使中国历史更具韵味。 因躲避动乱、因求取安全、因官场失意、因不满现状等原因而归隐的,实际上是对社会放弃责任,寻求自我安逸的人生态度,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老子、庄子、鬼谷子、陈抟这样的人,是真真正正的隐士,普通的失意文人隐士们,都还远没有达到这样的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