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版历史书
『壹』 谁有台湾现在高中历史书扫描版的,pdf的,可以看到书上的完整内容,谢谢!
我有
才怪
『贰』 台湾历史教科书
近代史?? 是指清末开始吗??
武昌起义
就鸦片战争
七七事变
国共内战
就连中国的文革都有讲到
大概就这样
其实应该很客观
因为台湾是一纲多本
也就是教育部给出大方向
其余部分内容由各家出版社所订定
而且历史乱写 一堆学者会马上出来炮轰...
是不可能教育什麼 统--独 思想的
通常只是描述历史而已
60末70初 那已经是现在25-30岁的人了耶
现在支持统一的实在是很少很少好吗
不然就是高龄老兵...
不过确实 我出生那一年台湾解严
我爸妈生活的环境还是经过洗脑的
不过台湾民主飞快....有些思想开始取决於他们接不接受
不过我们这一代 大概就都是很开放的了...
『叁』 推荐有关台湾的历史书或近代史书
台湾近现代史学家中,郭廷以的著作值得一读。你可以看看他的《近代中内国史纲》和《近代中国史容事日志》。台湾历史的话《众生台湾》《岁月台湾:1900-2000》可以看看,图文并茂比较立体。或者你可以找一下关于蒋介石,蒋经国,宋美龄等人的回忆录或是传记。虽然自己写的回忆录会有可以美化的成分,但是大多是还是比较接近真实的。
『肆』 台湾的历史书跟我们有哪些不同 谢谢!
台湾的比较客观
『伍』 求台湾版本历史书籍……
已发动,请接收!
『陆』 大陆和台湾历史教科书有何区别
大陆和台湾历史教科书有何区别?以下举几个例子:
、太平天国
【异同比较】台湾版认为太平天国是起因于政风、军备败坏,加上人口激增,耕地面积有限,种族歧视,而大陆版却强调中国社会旧的矛盾加深(所谓旧的矛盾,就是农民受地主阶级剥削,生活已经备受艰苦),西方列强的侵略又带来新的灾难(新的灾难即是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加紧对人民搜刮)。
【异同比较】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两岸叙述很大的不同,台湾版认为是「袁世凯手握重兵,阴持两端,一方面向革命军勒索,意图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一方面利用革命军的声威,逼迫清帝退位」同时「以孙中山先生为了顾全大局,慨然允诺将大总统职位让予袁世凯」来突显袁世凯的负面评价,大陆版则认为是受帝国主义的干涉、封建势力钻入,造成革命党内部有人主张妥协。
『柒』 台湾历史书怎么写大陆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今,台湾教科书也比较吝啬地用了320个字,“中共在大陆的统治”这一节中称大陆人们“等于被关在一个大铁幕之中,以致造成大陆的贫穷与落后”
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古代史由于较少牵涉当下,双方的叙述都有一种轻松感,甚至豪迈感。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叙述历史的角度可以揣摩出双方的政治生态。
大陆和台湾在叙述中国史最大的不同可以说是在农民起义的评价上。台湾对于农民起义有种特别的敏感,基本上评价都是负面的,而大陆对此往往高唱凯歌。
例如对于陈胜、吴广的起义,台湾版只是简单地用几个字叙述,而大陆版对它非常赞颂,花了较多的篇幅来叙述此事,充分突出农民起义的伟大意义,“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台湾的历史书中是这样评价的,“其政治制度为文武合一,极端专制,形成历史上罕见的恐怖统治。”而大陆版对太平天国运动极其推崇,不仅肯定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而且下面还详细分析了它的五点意义。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在台湾叫做“义和团之乱”。台湾版对它的看法较为负面,认为它怪力乱神、经常对外人滋事,故又称为“庚子拳乱”。大陆则没有谈及义和团的局限性,主要篇章描述义和团的勇猛和无助。
对于农民起义的原因,两岸在解读上也存在大分歧,大陆版强调多是官方原因,例如由于官吏摧租逼税、统治残暴等原因造成,而台湾湾则多以流寇、饥民、破坏等负面的词语相称,似乎农民闹事是下层人的自主行为,与统治阶级关系不大。
正因为这个分歧,于是带来了对另一拨人的评价有不同,大陆版对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等人给予较多负面的评价,在课文小字中说到曾国藩因受太平军重创,曾三次投水自杀,以及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组织地主武装淮军,在外国侵略者帮助下从安庆运到上海,进攻太平军。
而台湾版对曾国藩等则较多正面叙述,“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深受儒家传统的熏陶,为一位讲求义理、崇尚经世济用的学者与官员”。文中还称赞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后,使汉人的政治地位大为提高,地方督抚的权力也随之增强。
由于国民党退据台湾后,采取加强中国历史思想文化,去除日本殖民地影响的教育方针政策,尤其重视历史教育,把它作为形塑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所以对于古代史,除了在评价上双方稍有点差异外,其余差别不大。但有一点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台湾和大陆每讲到一个时代结束时,都会有专门的一章节讲述经济文化发展。
台湾更倾向于追寻中国历史的制度演变,而大陆比较多地沉浸于老祖宗哪些技艺又比西方早了多少年。譬如台湾版历史书在讲文化的时候,必定提到一个时期的官制、兵制、赋税、科举的沿袭流变,似乎他们在这里可以找到某种治国方略。而大陆一般是强调经济繁荣、文化领先,对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太着力。
提起抗战,台湾反而不厚道
想必读者最感兴趣的就是双方对抗战的描述,因为这段历史成了双方力量消长的关键时期。笔者仔仔细细地进行了对比,在“八年抗战”这章中台湾版教科书比较简单地讲述了上海、忻口、徐州、武汉四大会战,但着墨非常少(四大会战在大陆版里分别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
除了这几次重大的战役外,台湾版在提及抗战将领时,除了“伟大的蒋委员长”外,只提到吉星文、佟麟阁、赵登禹、谢晋元,其他将领再无涉及,甚至连台儿庄战役中的李宗仁也只字不提。而大陆不但详细提及,前些年版本的历史书中还放了李宗仁在台儿庄车站的照片。倒是台湾版在抗战中特别提到了一个反面典型,在忻口会战中“守军将领韩复榘不战而走。蒋委员长下令拏办,处以极刑,军威大振”。
原本费力气找台湾地区的历史教科书对共产党抗战是如何描写的,可看了之后发现对国军抗战描写都如此之少,那更别指望能对共产党抗战有什么描写了,没有平型关大捷,没有百团大战,没有游击战,也没有反“扫荡”。书中把共产党的敌后抗战完全抹杀,贯穿其教科书的主题是:中共扰乱抗战。
有一段比较详细的描述:是“窜往陕北的残共,为求生存,一再向政府表示输诚。政府为团结抗日,允其所请,将陕北之残共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旋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潜伏江南之残共,编为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表面服从政府,暗中扩张势力。羽毛既丰,故态复萌,窃据地盘,袭击国军。”
这个主题延伸到到皖南事变,整个就黑白颠倒了,说是“民国二十九年十月,军事委员会命令新四军调往江北,不惟不理,反而袭击国军”。在1944年豫湘桂战役国军大溃败之际,教科书中还特地点了一笔,“我国经此一役,损失至大,造成中共得利的机会。”
反观大陆历史教科书,则对抗战这一大事,事实重于感情,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抗战反而是较多的客观描述。大陆的教科书按照时间顺序,对于抗战正面战场上大部分主要会战都有描述。当然作为中学阶段的历史教科书,毕竟是普及教育为主,所以如果要强求将正面战场的所有会战加以记载和详述,也不太现实。
对于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士,书中有不少详细描写,其笔墨明显多于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描写。书中不仅提到了国民党高级将领如马占山、蔡廷锴、冯玉祥、李宗仁、张自忠、池峰城,还有中级军官谢晋元,其中对于张自忠将军为国捐躯有详细描写。
看过台湾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对台湾刻画抗战的功力还存在联想,没想到在教科书这等事上,台湾不太厚道,不仅对自己的抗战不太细处着笔,对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则全部抹杀或者回避,甚至做反面解读。
『捌』 台湾和大陆的历史书有何不同
核心提示: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今,台湾教科书也比较吝啬地用了320个字,“中共在大陆的统治”这一节中称大陆人们“等于被关在一个大铁幕之中,以致造成大陆的贫穷与落后”。而这320个字是什么概念?台版教科书在讲述七七卢沟桥事变时用了270个字,讲述四大会战用了400个字。而大陆60年的变迁,竟然浓缩在这么一点情绪化的字眼里,不难想象冲破双方的认知隔阂要靠多少个320字? 摘自《看世界》杂志2010年5期 作者:毛春初 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古代史由于较少牵涉当下,双方的叙述都有一种轻松感,甚至豪迈感。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叙述历史的角度可以揣摩出双方的政治生态。 大陆和台湾在叙述中国史最大的不同可以说是在农民起义的评价上。台湾对于农民起义有种特别的敏感,基本上评价都是负面的,而大陆对此往往高唱凯歌。例如对于陈胜、吴广的起义,台湾版只是简单地用几个字叙述,而大陆版对它非常赞颂,花了较多的篇幅来叙述此事,充分突出农民起义的伟大意义,“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台湾的历史书中是这样评价的,“其政治制度为文武合一,极端专制,形成历史上罕见的恐怖统治。”而大陆版对太平天国运动极其推崇,不仅肯定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而且下面还详细分析了它的五点意义。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在台湾叫做“义和团之乱”。台湾版对它的看法较为负面,认为它怪力乱神、经常对外人滋事,故又称为“庚子拳乱”。大陆则没有谈及义和团的局限性,主要篇章描述义和团的勇猛和无助。 对于农民起义的原因,两岸在解读上也存在大分歧,大陆版强调多是官方原因,例如由于官吏摧租逼税、统治残暴等原因造成,而台湾湾则多以流寇、饥民、破坏等负面的词语相称,似乎农民闹事是下层人的自主行为,与统治阶级关系不大。 正因为这个分歧,于是带来了对另一拨人的评价有不同,大陆版对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等人给予较多负面的评价,在课文小字中说到曾国藩因受太平军重创,曾三次投水自杀,以及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组织地主武装淮军,在外国侵略者帮助下从安庆运到上海,进攻太平军。而台湾版对曾国藩等则较多正面叙述,“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深受儒家传统的熏陶,为一位讲求义理、崇尚经世济用的学者与官员”。文中还称赞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后,使汉人的政治地位大为提高,地方督抚的权力也随之增强。 由于国民党退据台湾后,采取加强中国历史思想文化,去除日本殖民地影响的教育方针政策,尤其重视历史教育,把它作为形塑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所以对于古代史,除了在评价上双方稍有点差异外,其余差别不大。但有一点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台湾和大陆每讲到一个时代结束时,都会有专门的一章节讲述经济文化发展。台湾更倾向于追寻中国历史的制度演变,而大陆比较多地沉浸于老祖宗哪些技艺又比西方早了多少年。譬如台湾版历史书在讲文化的时候,必定提到一个时期的官制、兵制、赋税、科举的沿袭流变,似乎他们在这里可以找到某种治国方略。而大陆一般是强调经济繁荣、文化领先,对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太着力。
『玖』 台湾的历史书和大陆历史书有区别吗
会啊,关於台湾本土的历史比重会比较多~
凭我的记忆,
一些比较细的,如原住民、日据时期的施政、生活情形、民智启发等,
尤其蒋来台後的事迹,如十大建设、二二八,以及现代的发展,
这些相信大陆历史应该不会有吧,就算有也著墨不多~
而关於中国历史大概讲重点几件~但该讲的应该都有讲~
不过诠释角度会有不同,
比如你们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由於政治立场不同,评价与定位也不一样,
再者经过陈水扁去中化之後,关於台湾本土的介绍比重会更高~
『拾』 想了解台湾历史,应该看什么书
《岁月台湾》、《台湾四百年》、《荷兰时代》、《台湾早期历史研究》及续集。
《台湾地方史》,经典老书,对台湾的考古、文化方面着墨较多。
《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是博士论文编著,是政治类研究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