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历史观
1. 儒道法三家历史观及影响
儒家,又称儒学思想,儒家最初指的是丧葬冠婚时的司仪,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崇尚等级制度和礼教德道约束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以奉信以孔子为先师,以“儒”为共同认可符号,各种与此相关、或声称与此相关的思想道德准则,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鲁国讲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为经典,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
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关尹、庄周、彭蒙、田骈等。道家的著作,除《老子》、《庄子》之外,还有《管子》中的《心术》上、 《心术》下、《白心》、《内业》诸篇, 汉初的《淮南子》、晋人的《列子》以及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经法》、《道原》、《称》、《十六经》等。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为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亦称之为刑名、刑名之学。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法家在《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出富国强兵、以法治国。是中国古代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子、李斯、桑弘羊、王叔文、王安石、张璁、张居正、严复、梁启超等。主张社会变革、强化法制。根据中国历史划分的法家理论,主要发展为春秋诸侯国在私有产权下的市场经济和重商主义理论,以管仲为代表。和战国秦汉的君主制中央集权国家下的国有制计划经济理论,以商鞅为代表。
2. 简述法家历史观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http://forum.book.sina.com.cn/thread-3485027-1-1.html
3. 为什么历史书上说韩非子反对儒家古为今用的历史观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当时的儒家古为今用实际上反对变法革新,恢复奴隶制度 ,是社会的倒退。
4. 分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历史观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为社会的稳定和人类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抛却他是为封建阶级统治者服务的角度来讲,儒家在政治、文化以及人格塑造上都有很大积极影响
政治上的忠君爱民
人品上的提倡什么忠义礼仁信为君子的标线等
在文化上就更不用说了 看看现在的儒学研究 如火如荼
其实商业上也有的:以前不是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么 现在好多商人也是在读论语 来经商——这也就有个名词:儒商
5. !!!!怎么理解儒家是非古今的历史观!!!~\(≧▽≦)/~
儒家厚古薄今,实际上是把历史观伦理化的表现。因为儒家敬老,也尊敬已死的古人,尊敬人类历史的守创者。。。
再者,人类往往这山望着那山高,今天何尝不是?自己的制度出了问题,就会轻易的说,学人家的,似乎人家那一套,只要说得出一套通顺的逻辑,在实践中就不会出问题。。。我们在现实中遇到问题,会觉得古代有一个时期,什么毛病都没有,也是自然的。
还有,原始共产主义,物质不丰富,却未必不快乐。有的西方人士观察一些非洲原始部落,的确觉得他们不可思议的靠分享一切,简单快乐的出奇。这个现象也许大量的留在我们古人的记忆里,换言之,炎黄尧舜之世,人们感受到的公平知足,未必是虚的。只是道德丰富物质贫乏的时代,注定不会长久,很想发大财的一群人,注定会后来居上统治一切。
6. 历史史观有哪几种,都是怎样区分的
有阶级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英雄史观。
区分方法是:研究世界的视角和角度不同,因此各种不同的史观拥有对世界不同的解读。
1、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
主要观点是各个阶级为了适应自身发展对原有统治阶级开展了革命,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
2、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3、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
4、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
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5、英雄史观
强调个人英雄对历史的突出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不过往往会犯(课本上的)唯心主义错误,片面的强调个人对历史的绝对性作用。
7. 孔子的历史观
孔子的历史观,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除了资料的局限以外,还有研究方法与态度问题。孔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主张英雄史观的,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地归之于唯心史观,应作具体分析。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夏、商人把天神看成是各种自然力的最高主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①,一切王事都祈求于祖先的保佑。周人再把天命附上社会属性,开始注意到人事,着手研究历史更替的规律。最初,神学历史观认为夏、商王朝的历史完全是由“天命”决定的,“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②。而西周统治者在承认历史是由“天命”、“神意”决定的前提下,鉴于夏、商、周三代兴替的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到“天命靡常”的道理,提出“天命”是授予有“德”之人的,商“不敬厥德”:,失去了天神的欢心,而周“明德”,所以取代了商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急剧转变的时期。
8. 儒家的历史观是什么,100字左右
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
9. (*¯︶¯*)儒家是非古今的历史观怎么理解哈
总体来说 功过于非
10. 怎么理解儒家是非古今的历史观(*¯︶¯*)
儒家理念有很多是我们现代社会所应该继承于发扬的,但我们应该在继承儒家优秀思想理念的同时还要兼容其他各家学说的优秀文化。要做到以法为骨,以儒为肉,以其他显学为皮肉进行装点。对于儒家思想有很多是基于古代封建大背景下的产物,我们在继承与发扬时应有选择性和有条理性的将其变得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但不管怎么说,它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源泉,是我们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