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文水历史

文水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15 01:22:15

Ⅰ 文水县有什么历史背景

据从文水县上贤、西峪口出土的石器及穴居房屋等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文水县就有人类定居。
文水为古冀并之域,在唐虞时为冀州辖地;尧为唐候时都平陶(文水县平陶村)。后为并州辖地。
春秋时为晋国祁氏之田。
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晋灭祁,为平陵大夫邑,晋司马乌为平陵大夫。
战国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属赵为大陵邑(大陵即大陆),邑治在文水县武陵村北的大陵庄(原名大陵屯)。
秦朝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1年),始名大陵县,属太原郡。
唐初文水交城地图
唐初文水交城地图
新朝王莽-建国元年(9年),改大陵为大宁县,属太原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大陵县。
三国、晋、南北朝一直称大陵县。
北魏真君九年(448年),移寿阳民于大陵县,置受阳县(亦名西寿阳),县治在文水县旧城庄。
隋开皇九年(589年),称受阳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590年),始名文水县。文水旧县志载:文水之名由来,盖因县境文峪河(旧称文谷水、文水)水波多纹,故以文水名之。
唐武德三年(620年),隶汾州,武德六年(623年)属并州,武德七年(624年)又属汾州。唐贞观元年(627年),属太原郡。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因文水县是其故里,改文水县为武兴县。唐神龙元年(704年),中宗复位,恢复原名文水县。
五代、十国、宋,称文水县。宋元符年间(1098年至1100年),因避水患,文水古城迁于章多里之南,仍属太原郡。
文水政务大厅
文水政务大厅
金、元,属太原路,称文水县。
明、清、民国初,属太原府。明朝时,文水县编户79坊都;清朝时,文水县并为70坊都。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晋西事变后,文水县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区,属晋西区第八专员公署。

Ⅱ 文水历史之最什么意思

文水是一个地名。文水县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西依吕梁山,东临汾河水,位于汾河谷地中部。文水县东隔汾河与祁县、平遥县相望,南与汾阳市接壤,西与吕梁市离石区交界,北与交城县、清徐县相邻。文水县总面积1064.4平方公里,耕地60万亩,山地平原各半,是山西省的农业县。至2012年,文水县下辖7个镇、5个乡,199个行政村,总人口426285人
你所说的历史之最应该是县志上记载的一些历史典故之类的吧!

Ⅲ 文水的历史名人

狄青,刘胡兰,武则天。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Ⅳ 文水县的来历

因境内有文峪河水而得名。
春秋属晋,称平陵县,战国为大陵。西汉设大陵县,别置平陶县,北魏废大陵县置受阳县,平陶县徙往今平遥,隋开皇十年改受阳为文水县,唐天授元年(690年)因文水是武则天故里,改名武兴县,神龙元年(705年)改称文水县。1958年并入汾阳县,1959年复置县。
2000年,文水县辖7镇11乡:城关镇、南安镇、开栅镇、南庄镇、刘胡兰镇、下曲镇、孝义镇、沟口乡、宜儿乡、南武乡、西城乡、南白乡、上曲乡、南齐乡、北张乡、西槽头乡、马西乡、苍儿会乡。总人口401641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64800 开栅镇 31213 南庄镇 21455 南安镇 17531 刘胡兰镇 31201 下曲镇 26829 孝义镇 27914 沟口乡 2289 宜儿乡 27893 南武乡 22372 西城乡 25725 南白乡 16903 上曲乡 13027 南齐乡 14265 北张乡 26791 马西乡 12435 西槽头乡 15323 苍儿会乡 3675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0年12月至2001年4月,文水县基本完成撤并乡镇工作。经山西省人民政府2001年1月12日晋政函(2001)16号函《关于文水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批准,文水县乡镇调整情况如下:一、将沟口乡和宜儿乡并入城关镇,设立凤城镇。以原沟口乡、宜儿乡及城关镇的行政区域为凤城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城内大陵街118号原城关镇办公楼内。二、将苍儿会乡并入开栅镇,设立新的开栅镇。以原苍儿会乡和开栅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开栅村。三、将上曲乡并入刘胡兰镇,设立新的刘胡兰镇,以原上曲乡和刘胡兰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刘胡兰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刘胡兰村。四、将南白乡并入南安镇,设立新的南安镇,以源南白乡和南安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南安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南安村。五、将南齐乡并入下曲镇,设立新的下曲镇,以原南齐乡和下曲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下曲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下曲村。六、原南庄镇、孝义镇、西城乡、南武乡、北张乡、马西乡、西槽头乡建制保持不变。
2001年,文水县辖7镇、5乡:城关镇、南安镇、开栅镇、南庄镇、刘胡兰镇、下曲镇、孝义镇、南武乡、西城乡、北张乡、西槽头乡、马西乡。

Ⅳ 求山西省文水县历史上都出过哪些历史名人。文水县上贤村铁佛寺的历史。

武则天 狄青 孔天胤 刘胡兰上贤塔由于古塔屡次遭劫而不毁,民间便给它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关于它的传说脍炙人口、遐迩闻名。相传,古代有星相家察知上贤村一带风水极佳,将出真龙天子,于是皇帝传旨命能工巧匠修建此塔以镇,故上贤塔又名“镇龙塔”。塔高耸入云,挡住了担山赶太阳的二郎神的去路。二郎神勃然大怒,挥起扁担,连击两下,将塔截为三段。塔顶落在了距上贤村15公里处的碱场村,塔根震到了2.5公里以外的冀村。从那以后,只留下少半截塔身在上贤村。这就是上贤塔既无塔顶又无塔基的由来。二郎神歇担放山的地方,因山落土,留下了两座小山,就是如今的上贤坡。

Ⅵ 文水县的名人

刘胡兰(1932年—1947年),女,文水县云周西村人。1947年1月12日,阎军包围了云周西村,刘胡兰慷慨就义,时年15岁。1947年3月25日,毛泽东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文水县刘胡兰村建有刘胡兰纪念馆。
武则天(624年—705年),女,名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文水县南徐村建有武则天纪念馆。
狄青(1008年—1057年),男,字汉臣,北宋大将。
孔天胤(1505年—1581年),男,字汝阳,号文谷子,又称管涔山人,死后门人称文靖先生,理学泰斗。
左昌德(1808年—1879年),男,1808(清嘉庆十三年)出生于文水县孝子渠村一个武术世家,以拳把式闻名,人称“左二把”。
孙谦(1920年—1996年),男,原名孙怀谦,文水县南安村人。曾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山西作协副主席,山西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
张稼夫(1903年—1991年),男,原名张法古,文水县西北安村人。曾任第五届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中顾委委员等职。

Ⅶ 文水古代

文水县城历史上曾两次迁移,最初在大陵城,后迁至现旧城庄处,史称“文水古城”。 文水古城在今城东5。5公里之旧城庄,建于北魏时期。《后魏风土记》曰:“太平真君九年(448),迁山戎外出,徙寿阳民三千户于大陵城南十里,置受阳县”,移县治于此城。《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城甚宽大,约三十里,百姓于城中种水田。”宋元丰七年(1804)汾文二水涨溢,毁于水患,基址不存。现在在旧城庄是一个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文峪河从不远处流过,雨天仍然是比较泥泞的小村,已经完全见不到当年的辉煌。

春秋时为晋国祁氏之田,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晋灭祁,为平陵大夫邑,(晋平陵大夫世袭之地)。 前376年(战国周安王二十六年),韩、魏、赵共废来靖公,三分其地,属赵为大陵邑,邑治在该县西北二十五里武陵村之北大陵庄(原名大陵屯)。《史记》载:前344年赵肃候游大陵,即此地,其后310年赵武灵王亦游之。大陵庄在公元1621年(明天启年间),即划归交城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五年)灭赵并六国,郡县天下,始名为大陵县,属太原郡。前221年至8年(西汉初始元年)的229年中,一直为大陵县。
前202年~9年(西汉)时,于大陵县境南部别置平陶县,包括后来的平遥县西北境。县治在文水县平陶村。
公元9年,王莽称帝,改汉为新,改大陵为大宁县,属太原郡,从公元9年(新莽建国元年)至24年(更始二年),历时16年间,为大宁县。
公元25年东汉立,从25年(建武元年)又复名为大陵县。在东汉,三国时属太原郡,西晋属太原国。从东汉,三国、晋到南北朝、公元447年(北魏真君八年)422年间,一直称为大陵县。
北魏省大陵,公元448年(真君九年)移寿阳民于大陵县,置受阳县(亦名西寿阳)县治在文水县城东十里之旧城庄。从北魏至589年(隋开皇九年),历经141年,名受阳县,属太原郡。
590年(隋开皇十年)始名为文水县。文水之名由来,盖因县境文峪河自管涔龙门而下,至于峪口,其水波多纹,故以文水名之。
620年(唐武德三年)隶汾州,六年属并州,七年又属汾州。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又属太原郡,至公元689年(永昌元年)历时99年名为文水县。
690年(天授元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因文水县是其故里,改文水县为武兴县,至公元七704年(长安四年)历时15年,名武兴县。
704年(唐神龙元年)中宗复位,又恢复原名文水县。后经五代、十国、宋、没称未变。
1098年到1100年(宋元符年间),文水古城,因避水患,将城迁于章多里之南,即后来的文水城,仍属太原郡。 金、元时,仍名文水县属太原路。明、清至民国初,属太原府。
1939年晋西事变后,文水县完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区,属晋西区第八专员公署。
1949后,新设汾阳专区,归汾阳专区。1951年3月至1854年5月属榆次专区。
1954年5月至1958年属晋中专区。1958年11月,汾阳、文水、交城三县合并为汾阳县,改称文水镇,设汾阳县文水镇办事处。1959年9月,三县分置,恢复文水县建置,属晋中行政专员公署。
1971年5月1日,吕梁地区革委会(后改称吕梁地区行政公署)成立,文水县属之管辖。2004年3月,吕梁市成立,文水属之。

Ⅷ 文氷县历史

以下摘自网络,仅供参考:

据从文水县上贤、西峪口出土的石器及穴居房屋等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文水县就有人类定居。

文水为古冀并之域,在唐虞时为冀州辖地;尧为唐候时都平陶(文水县平陶村)。后为并州辖地。

春秋时为晋国祁氏之田。

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晋灭祁,为平陵大夫邑,晋司马乌为平陵大夫。

战国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属赵为大陵邑(大陵即大陆),邑治在文水县武陵村北的大陵庄(原名大陵屯)。

秦朝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1年),始名大陵县,属太原郡。

新朝王莽-建国元年(9年),改大陵为大宁县,属太原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大陵县。

三国、晋、南北朝一直称大陵县。

北魏真君九年(448年),移寿阳民于大陵县,置受阳县(亦名西寿阳),县治在文水县旧城庄。

隋开皇九年(589年),称受阳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590年),始名文水县。文水旧县志载:文水之名由来,盖因县境文峪河(旧称文谷水、文水)水波多纹,故以文水名之。

唐武德三年(620年),隶汾州,武德六年(623年)属并州,武德七年(624年)又属汾州。唐贞观元年(627年),属太原郡。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因文水县是其故里,改文水县为武兴县。唐神龙元年(704年),中宗复位,恢复原名文水县。

五代、十国、宋,称文水县。宋元符年间(1098年至1100年),因避水患,文水古城迁于章多里之南,仍属太原郡。

金、元,属太原路,称文水县。

明、清、民国初,属太原府。明朝时,文水县编户79坊都;清朝时,文水县并为70坊都。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晋西事变后,文水县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区,属晋西区第八专员公署。

1949后,新设汾阳专区,文水县归汾阳专区。

1951年3月至1954年5月,文水县属榆次专区。

1954年至1958年,文水县属晋中专区。

1958年11月,汾阳、文水、交城三县合并为汾阳县,文水县改称文水镇,设汾阳县文水镇办事处。

1959年9月,汾阳、文水、交城三县分置,恢复文水县建置,属晋中行政专员公署。

1971年5月1日,吕梁地区革委会(后改称吕梁地区行政公署)成立,文水县属之。

2004年3月,吕梁市成立,文水县属之。

Ⅸ 文水的历史有多久

文水县
历史悠久,据从该县上贤、西
峪口
出土的石器及穴居房屋等考证,远在
新石器时代
,先民就在这里定居。

Ⅹ 前一千年前文水县的历史

据从文水县上贤、西峪口出土的石器及穴居房屋等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文水县就有人类定居。文水旧县志载:文水为古冀并之域,在唐虞时为冀州辖地;尧为唐候时都平陶(文水县平陶村)。后为并州辖地。文水之名由来,盖因县境文峪河自管涔龙门而下,至于峪口,其水波多纹,故以文水名之。
春秋时为晋国祁氏之田。
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晋灭祁,为平陵大夫邑,晋司马乌为平陵大夫。
战国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属赵为大陵邑(大陵即大陆),邑治在文水县武陵村北的大陵庄(原名大陵屯)。
秦朝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1年),始名大陵县,属太原郡。
唐初文水交城地图
新朝王莽-建国元年(9年),改大陵为大宁县,属太原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大陵县。
三国、晋、南北朝一直称大陵县。
北魏真君九年(448年),移寿阳民于大陵县,置受阳县(亦名西寿阳),县治在文水县旧城庄。
隋开皇九年(589年),称受阳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590年),始名文水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隶汾州,武德六年(623年)属并州,武德七年(624年)又属汾州。唐贞观元年(627年),属太原郡。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因文水县是其故里,改文水县为武兴县。唐神龙元年(704年),中宗复位,恢复原名文水县。
五代、十国、宋,称文水县。宋元符年间(1098年至1100年),因避水患,文水古城迁于章多里之南,仍属太原郡。
金、元,属太原路,称文水县。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热点内容
英语地点单词 发布:2025-05-25 16:47:05 浏览:848
中国地理顺口溜大全 发布:2025-05-25 15:58:28 浏览:657
co化学式 发布:2025-05-25 15:35:28 浏览:825
二年级数学余数应用题 发布:2025-05-25 15:31:43 浏览:196
叶圣陶学语文 发布:2025-05-25 15:29:29 浏览:753
勾股定理数学论文 发布:2025-05-25 15:04:07 浏览:796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答案 发布:2025-05-25 14:09:24 浏览:756
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总结 发布:2025-05-25 12:45:12 浏览:733
生物除臭池 发布:2025-05-25 12:44:35 浏览:554
2016年考研数学一 发布:2025-05-25 12:43:30 浏览: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