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种
1. 一,一共有多少种
这个问题没有问清楚什么?请你再把问题补充一下,这样我们可以详细的看看,就能给出你准确的答案,或者你可以上传一张照片,我们也可以看看到底是什么?这样也能说清楚,就能准确的给出你答案。
2. 中国一共有多少种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全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其中兽类约500种,鸟类约1258种,爬行类约376种,两栖类约284种,鱼类约3862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十分之一。另有无脊椎动物5万余种、昆虫15万种。 如果答案对您有用,请及时采纳,谢谢~
3. 人类有多少种
这在人类学界有不同看法,不过普遍认为人种分为四个亚种:白、黄、黑、棕色人种。
黄色人种(也叫蒙古人种)、白色人种(也叫欧罗巴人种)、黑色人种(也叫尼格罗人种)和棕色人种(也叫澳大利亚人种)。黄色人种的主要特征是肤色浅黄,脸扁平,颧骨突出,头发直而且较硬,眼睑有内眼褶。白色人种的皮肤白,鼻狭而高,虹膜的颜色和头发类型多种多样。黑色人种的肤色黝黑,鼻低而宽,嘴唇宽厚,头发卷曲。棕色人种的皮肤黄褐或棕黑,鼻短而宽,唇较厚,头发波形或卷曲。
一般来说,各亚种在体质特征上的差异是由于人类在一定的地域内长期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形成的。例如黑色人种卷曲的头发,犹如一个多孔隙的毡帽,导热性能较差,在赤道强烈的阳光下,能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又如,褐色人种短而宽的鼻腔和厚嘴唇,增加了水分散失的面积,有利于他们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生活;相反,生活在寒冷地区地区的白色人种,鼻子却很高,鼻黏膜面积明显增大,这样可以使吸入的冷空气在鼻腔里得到预热,起到保护肺部的作用。
不同的人种是怎样形成的呢?目前,关于人种起源的学说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现代人都是由一个已经基本具有现代人特征的人群分化而成的。最初,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地区,以后扩展到世界各地,取代了当地原有的人群,在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人种。另一种认为,各地区的人种是土生土长的,由当地的直立人逐渐演化而成。
4. 一共有多少种
有些字体太模糊了 看不清楚啊 图形右边的字体看不清楚
5. 有多少种类
南瓜品种类型很多,多数为晚熟品种,也有中、早熟类型的品种。按照瓜的形状,可分出多种类型。从皮色上看也各有不同,有墨绿、黄红、橙红及绿皮上散生黄
6. 一共有多少种b
摘要 你好 很高兴可以为你解答 我是小雪老师 108种
7. 动物有多少种
地球上的动物有多少种?
要准确说出地球上的动物有多少种,恐怕连专家也不敢保证,因为对动物的了解,也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现,随着对自然的不断认识,而不断积累的。
古希腊的伟大学者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描述过450种动物;第一个动植物分类学家林内,曾在18世纪上半叶描述过大约4000种动物;19世纪上半叶,人们知道的动物共有48000种;19世纪末,有记载的动物已达50万种;而目前,资料中的动物已超过100万种了,据分类学家的意见,这个数字仍没有达到实际的种数。
在世界各种科学杂志中,每年都报道发现千百个昆虫新种,这就说明,我们对昆虫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1931年时,人们一共知道有80000种蝶蛾类动物,而到1942年,人们又发现了1万种新的。有些动物学家推测,自然界中可能还有200万种昆虫不为人所知。
在脊椎动物中,对鱼类的研究也很不够。1938年在南非沿岸,偶然捕捉到了一条奇怪的大鱼,鱼身上发出美丽的蓝色光焰,渔夫们把这条鱼送到了一个地方博物馆,在没有进行详细研究的情况下,把这条鱼的外皮制成了标本,后来当专家们研究了它的标本和头骨以后,才发现这条鱼非同寻常,它不但独立地属于一个新科,而且属于一个新的种属,这一目中的鱼类早被认定在几百万年前就已经绝迹了。这种鱼极其稀少,从发现到1954年的6年间,总共才捕到8条。
另外,在我们认为已研究得很清楚了的哺乳动物中,也不断有新种发现,如小啮齿类动物塞氏鼠的发现就是证明。因此,自然界到底有多少种动物,是一个在不断变化的数字。
8. 现今世界上有多少种物种
世界上一共有150万种动物。 物种的概念和动物分类的等级 “物种”(Species)或又简单地称为“种”,是动物分类上的基本单位。正确地理解物种的概念,在动物分类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恩格斯说:“没有物种的概念,整个科学便没有了”。但是对于物种的定义,或者说对于物种的理解,迄今确还是一个在自然科学中争论很大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林拉的看法。林拉以一切物种均由特创而成,各有其特征,固定不变,而以模式标本的形态特征作为物种的准绳。 第二,达尔文的看法。达尔文认为一切物种均由同宗同祖繁衍下来,而且都还在进化中,一个物种通过一系列过渡类型而转变成另一个物种,因此物种是人为的,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划分出来的,变种是正在发育中的物种,而物种是差别更显著的变种。 第三,近代一般学者的看法。归纳起来认为①物种由进化形成,而且仍然在发展中,但在一定阶段,却又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即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通过量变至一定程度时,就可发生质变,形成新物种,②种是以种群,而非以个体为其存在形式,因此在进行动物分类时,不宜只靠个别标本,而应以一系列标本为依据,从中选出模式标本。③同种的动物不仅在形态构造上彼此相似,而且在生理上相同,它们在生理上的相亲合,较之形态上的近似,更是基本的,同种间可以交配,并把特征传于后代,不同种的动物虽然也可能用人工的方法促使其互配,但是在自然界它们并不进行杂交,纵使杂交,一般也不能产生杂种,或即使是产生杂种,但不能生育,固而并不传种下来。 简单地说,物种是一群在形态和生理方面彼此十分相似,或性状间差别很微小,并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动物个体;凡种内的有性个体间能够互配,并且产生能够发育的个体后代;不同种的有性个体间不能够互配和产生后代。物种是动物进化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飞跃,是自然界自然选择的历史产物。 如上所述,物种是动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在动物分类学上,为了将数量众多的物种进行鉴定、研究,便建立了一个科学的系统,设立了很多的等级或阶元(Category),用以表示各种动物间类似的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这些等级单位是将若干相近似的物种归并在一起,称为属,又将一些相近似的属归并在一起,称为科,再将若干科并为目,若干目并为纲,若干纲并为门,门是动物界最高的分类等级,这样从上至下则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形成了一个科学的动物分类系统。有时为了更精确地表达动物间的分类地位,和相似的程度,或因各等级间范围过大,不能完全包括其特征关系或系统关系,有的学者将原有的等级再进一步细分,如在某一等级之前加上总(Super-)或在某一等级之后加上亚(Sub-)这一级。即为门、亚门、总纲、纲、亚纲、总目、目、亚目、总科、科、亚科、属、亚属、种、亚种等。以家犬及泥蚶为例,其排列如下: 界Kingdom 动物界Animalia 门Phylum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Subphylum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Class 哺乳纲Mammala 亚纲Subclass 真兽亚纲Eutheria 目0rder 食肉目Carnivora 亚目Suborder 裂脚亚目Fissipedia 科Fami1y 犬科Canidae 属Genus 犬属Caneis 种SpecieS 家犬Camilaris familaris 界Kingdom 动物界Animalia 门Phylum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纲Class 瓣鳃纲Lamellibranchia 目0rder 列齿目Taxodonta 总科Superfami1y 蚶总科Arcacea 科Fami1y 蚶科Arcide 属Ascaris 蚶属Arca 种Species 泥蚶Arca granosa Linnaeus 除上述的分类等级外,有的物种分布较广,变异甚大,因此在物种以下,尚建立3种以下的分类单位,一般可分为: 1.亚种Subspecies 即种内个体在地理上和生殖上充分隔离后,形成的一类种群;它是一个种内的地理种群,或生理、生态种群,并具有地理分布上或生态上的不同。现今动物分类学上多以亚种作为种以下的分类等级或阶元。如分布广泛的短尾蝮蛇Agristr0d0n ha1ys brevicaus即为蝮蛇Agristrod0n halys (Pallas)的一个亚种。 2.变种Variety 通常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并在特征上与原种有一定的区别,与其他变种有共同的分布区。如家鸡Gallus gallus d0mesticus Brisson系由原鸡Gallus galus (Linnaeus)驯化而来,可将家鸡看作为原鸡的一个变种。在动物分类学上多用亚种而较少用变种的名称。 3.宗Race 是在同一物种内,一类形态特征比较不稳定的群体,表现在个体群或个体上出现的细小变异,一般不给予拉丁学名。至于品种(Sort)是指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培育出来的类群,它在经济上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是人工选择的结果,而在野生动物中不应用品种一同,一般也不给予拉丁学名。如家鸡有九斤黄、狼山鸡、乌骨鸡等品种。 此外,在科之下除分亚科外,有的还分为族Tribus、亚族Subtribus,属以下除分亚属外,有的还又分为组Section和系Series等单位。按照惯例,门的标准拉丁学名词尾是一phyta,纲的词尾是-eae,目的词尾是一ales,科的词尾是一dae,总科的词尾是一oidae,业科的词尾是一inae,因而对一些不常见的类群名称,也可以根据词尾来判别属于何种分类等级,以便于查找或核对。 在上述的各分类等级中,除“种”这一分类等级外,其他较高的分类等级,在很大程度上都同时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两个概念,说它们是客观性的,因为它们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划分的实体;说它们是主观性的,因为在各等级之间的范围和划分,完全是由不同的动物分类学家主观来确定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客观规律,如有的分类学家定为属的概念,到后来会被定为科,甚至定为目,而且一个等级,在不同的类群中,其含义也不是完全相等的,如鸟类的目与目之间的差异,就远比昆虫纲的目与目之间的差异定得为小。总之,动物的分类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困难的工作,也需要掌握很多相关学科的知识,才能作好动物的分类,使之更接近于自然。 希望本团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谢谢采纳!
9. 自然界一共有多少种物态
三大基本物质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固态
粒子(包括离子、原子或者分子)都是紧密排列。粒子之间有很强的吸力,所以只能在原位震动。因而令固体拥有稳定、固定形状和固定容量的特性,只有因施力而切断或打碎时才可改变它的形状。
在晶体固体中,粒子(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都是以三维空间的结构排列,而同一种物质可以排列成不同形式晶体结构。
例如铁在摄氏912度下是面心立方,摄氏912至1394度之间便是体心立方。又例如冰,世上已知有关冰的晶体结构有15种,这15种的固体物质状态分别存在于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之下。在物质状态的转变过程中,固体会透过熔化变成液体,相反液体会凝固成固体。
如果由固体直接转变为气体,例如在大气压力下的二氧化碳,我们称之为升华,反之则是凝华。
液态
在温度和气压是常数的情况下,液体的容量是固定的。当固体加热到熔点之上时,便会成为液体。内分子(内原子或者内离子)之间的力仍然不可忽略,但分子有足够的能量,因而可以有相对运动,结构亦是流动的。
液体的形状是不定的,由容器的大小来决定。一般情况下液体的容量会比它在固体时要大,水(H2O)是一个反例,因为水从0-4摄氏下密度上升并达到顶点,参看水分子。而物质以液体存在的最高温度和最高压力分别名为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
气态
在气态中,分子拥有足够多的动能,因而内分子力的影响相对减少(对于理想气体会是0),分子之间的距离亦较远。气体并没有限定的形状和容量,但是它会占据整个密封的容器。液体可以透过在常压下加热到沸点或者在常温下减压而转变成气体。
当气体温度低过临界温度时,这种气体称为蒸气,可以单单透过加压而变成液体。
如果气体的压力等同液体的蒸气压,两者便可达致平衡,兴固体亦然。当一种气体的温度和气压分别超越自身的临界压力及临界温度时便成为超临界流体(SCF)。它拥有气体的特性,同时是一种高密度的溶剂,因此而工业中有不少用途。
例如超临界二氧化碳可用透过超流体抽取法去抽取咖啡因,从而制造出脱咖啡因的咖啡。
(9)有多少种扩展阅读:
其他状态
一、“等离子态”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通常情况下电子都围绕着原子核旋转。然而在几千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中,气态的原子开始抛掉身上的电子,于是带负电的电子开始自由自在地游逛,而原子也成为带正电的离子。温度愈高,气体原子脱落的电子就愈多,这种现象叫做气体的电离化。科学家把电离化的气体,叫做“等离子态”。
除了高温以外,用强大的紫外线、X射线和丙种射线来照射气体,也可以使气体转变成等离子态。在广漠无边的宇宙中,它是最普遍存在的一种形态。因为宇宙中大部分的发光的星球,它们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都高极了,这些星球内部的物质几乎都处在等离子态。
这是物质的第四种状态。处于等离子态的物质,电子与原子核“身首异处”,彼此离开。
二、“超固态”
在白矮星里面,压力和温度更高了。在几百吉帕气压的压力下,不但原子之间的空隙被压得消失了,就是原子外围的电子层也都被压碎了,所有的原子核和电子都紧紧地挤在一起,这时候物质里面就不再有什么空隙,这样的物质,科学家把它叫做“超固态”。
白矮星的内部就是充满这样的超固态物质。在我们居住着的地球的中心,那里的压力达到350吉帕左右,因此也存在着 一定的超固态物质。
三、“中子态”
假如在超固态物质上再加上巨大的压力,那么原来已经挤得很紧的原子核和电子,就不可能再紧了,这时候原子核只好宣告解散,从里面放出质子和中子。
从原子核里放出的质子,在极大的压力下会和电子结合成为中子。这样一来,物质的构造发生了根本的 变化,原来是原子核和电子,现在却都变成了中子。这样的状态,叫做“中子态”。
中子态物质的密度更是吓人,它比超固态物质 还要大十多万倍呢!一个火柴盒那么大的中子态物质,重30亿吨,要有960000多台重型火车头才能拉动它!在宇宙中,估计只有少 数的恒星,才具有这种形态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