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
1.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呢
是的,过端午要吃粽子,这是端午节习俗。可是,为什么端午要吃粽子呢?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牛在古代一直都用于耕地,如果杀牛太多,那么用来耕地的牛就会少了。而中国又一直是农耕国家,耕地种地太重要,为了保护牛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历代皇帝都禁止杀牛,如果偷偷杀牛或者吃牛肉还会被惩罚。
又不能杀牛祭祀,又必须用牛,怎么办?
古代聪明啊!他们用代替物,比如牛角状的东西来代替牛,这样既能表达祭祀之礼,又没有真的杀牛,一举两得,完美!
于是,黍就被做成了牛角状。
南北朝时期,随着南北方饮食交流,角黍和南方筒饭的结合,形成了粽子。
为何要在端午吃粽子纪念屈原?
最初的时候,是夏至日吃粽子,这个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当时和屈原还没有关系。
2.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赛龙舟有什么来历嘛
端午节,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划龙舟是代表去打捞他,包粽子是以粽子去喂鱼虾,希望鱼虾吃饱了就不要损坏屈原的遗体
3.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原因
端午节之所以要吃粽子是为了对屈原表示怀念。屈原是战国时期极具知名度的一个爱国诗人,他入仕之后一直想要推行变法改变楚国的积弊。楚怀王起初对他其实较为信任,但是后来在儿子子兰以及其它贵族、朝臣的挑拨下日渐疏远屈原。这些人之所以针对屈原,其原因在于屈原所推行的变法是为民谋利,为达到这个目的势必要以损害上层贵族的利益为代价,因此子兰等人才会针对屈原,反对变法。
被疏远的屈原被流放至汉北,与此同时楚怀王受秦国张仪蒙骗主动放弃与齐国共同攻伐秦国的计划。受此蒙骗的楚怀王心有不甘接连两次出兵攻打秦国,但是均未取得胜利战果。不仅如此,楚国还反遭到秦国的进攻,汉中郡也因此被秦侵占。为此楚怀王又将屈原召回,并命他出使齐国,希望与齐国共结联盟。不过待屈原从齐国回来之后,楚怀王再一次疏远了他。
之后楚怀王听信秦国的花言巧语,与秦复合。屈原对此感到十分不满却又无法改变楚怀王的想法,所以他选择再次前往汉北。两年之后楚国被齐韩魏三国联合攻击,楚国不敌,于是派出太子作为人质为代价求得秦国出兵相助。不曾想一年之后楚国太子因误杀楚国大夫而潜逃回楚国,秦国更是以此为由对楚国发动战争,楚国因此接连失去好几座城池。
这时屈原已经从汉北归来,但是他刚回来没几年就又再次被流放至江南。就在此次流放期间,屈原在听闻楚国都城被破的消息之后便投江自尽了。当地百姓虽极力打捞他的尸首却始终没能寻到,最后他们只能往江中投掷饭团,希望江中鱼儿不要破坏屈原的尸首。这件事情便是端午吃粽子的起源。
文化习俗
粽属于“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节拜祭神灵祖先的贡品。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为广东碱水粽。端午食粽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包粽子主要是用柊叶、箬叶或菰芦叶,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
粽子的形状多,体现了不同地域特色。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也有南国风味的柊叶蛋黄肉粽(海南)、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
4.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端午节之所以要吃粽子是为了对屈原表示怀念。屈原是战国时期极具知名度的一个爱国诗人,他入仕之后一直想要推行变法改变楚国的积弊。楚怀王起初对他其实较为信任,但是后来在儿子子兰以及其它贵族、朝臣的挑拨下日渐疏远屈原。这些人之所以针对屈原,其原因在于屈原所推行的变法是为民谋利,为达到这个目的势必要以损害上层贵族的利益为代价,因此子兰等人才会针对屈原,反对变法。
这时屈原已经从汉北归来,但是他刚回来没几年就又再次被流放至江南。就在此次流放期间,屈原在听闻楚国都城被破的消息之后便投江自尽了。当地百姓虽极力打捞他的尸首却始终没能寻到,最后他们只能往江中投掷饭团,希望江中鱼儿不要破坏屈原的尸首。这件事情便是端午吃粽子的起源。
5.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啊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简介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大中华地区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6.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
粽子 :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开始流传的,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为纪念。并且粽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称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7.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8.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都和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有关,是为了纪念他舍生取义的精神。我国有许多传统文化节日,例如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等,这些节日都有特定的风俗习惯,而端午节更是热闹非凡,家家户户提前几天要泡糯米、摘粽叶,包出花样繁多的粽子,同时各地也会举行划龙舟比赛,而这些都是为了纪念屈原。
罢官流放的时间里,屈原写下了多部爱国诗篇,他忧国忧民却又无计可施,内心充满了悲愤之情,不久秦国再次举兵来犯,势如破竹,攻占了楚国半壁江山,不愿沦为亡国奴的屈原毅然投身于汨罗江自尽,当地的人们得知此事后,纷纷驾船到江中搜寻屈原,可惜都没有找到,为了避免江中的鱼儿啃食屈原的躯体,人们用竹筒装米扔入江中,后来逐渐演变成粽子。
9.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啊
端午节是我们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之一,我们常常听说端午节要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等等一些习俗。每到端午节,我们都会早早的准备好粽子,端午节吃粽子也慢慢的称为中国人的传统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据悉,在屈原死后,楚国的老百姓都悲痛万分。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遭到鱼虾的侵蚀。人们都自发的向江中投粽子。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节日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端午节为什么包粽子?民间也有其他的一些说法,但是,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端午节吃粽子,就是为了表示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和崇敬。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在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节日习俗,无论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会在这一天吃粽子。在这一天,人们都会通过吃粽子来祭奠屈原。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人们依然承袭着传统。都会选择在端午节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这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精神的慰藉。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尽管不同的地区,粽子的种类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义都是一样的。
10.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一般认为,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实际上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节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众的心里愿望而已。
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10)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呢扩展阅读
购买粽子的注意事项:
1、要选购有QS(食品质量安全许可证)标志的商品;其次,查看标签:商品标签上应标明商品名称、净含量、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名、厂址、产品执行标准号;食用时查验主要原料及配料与标签是否相符,不要购买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三无”产品。
2、警惕“返青粽叶”。为保持粽叶新鲜诱人,一些商家采用化学染色手段,在浸泡粽叶时加入工业硫酸铜和工业氯化铜,让已经失去原色的粽叶返青,使其表面光鲜、色泽鲜绿。而人体过量或长期摄入铜,会使大量铜元素积蓄于肝脏,引起铜中毒。
3、最好到正规商场、大型超市购买粽子,同时留存有效购物凭证,以备日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消费者千万不要为了贪便宜或者方便,在一些流动的小摊贩手中购买,因为其流动性较大,即使发现有质量问题,也难以维权。
4、吃粽子时若感到有发酸、发苦或馅口味不对时,千万不要食用。细心的消费者可以发现,市场上的粽子有的是新鲜的,有的是冷冻的,还有的是真空包装的。新鲜的粽子在现在的室温条件中只能保存几个小时,因此,买回家后最好当天食用,否则就可能变质。
5、消费者如果有时间,最好自己购买优质的粽叶、糯米、红枣等材料,自己动手包粽子,吃得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