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为什么要反
1. 郭松龄为什么反奉
想必很多人都看过《少帅》这部电视剧,在这其中就有一个很重要角色——郭松龄。
而此时,看着张作霖发展的太快,南方的孙传芳也开始警惕了起来,于是孙传芳主动出兵,打败了杨宇霆,为此,张作霖不得不赶紧召郭松龄回来。郭松龄本来就和杨宇霆不和,在吃了败仗之后的杨宇霆自然更不被郭松龄瞧得起。
但是,要知道,在杨宇霆身后一直站着的是张作霖,即便打了大败仗,之前的很多好处依旧是都给了杨宇霆,郭松龄自身什么都得不到。张作霖利益的分配不均,也让郭松龄对张作霖大为不满。
而在内战上面,郭松龄一直主张和平发展东北,他这样的决定与张作霖的想法大相径庭了,同时也让张作霖非常生气,而此时外面的风声都传出了张作霖命令郭松龄回沈阳,并且要处置郭松龄。而此刻,张作霖刚好真的命令郭松龄回沈阳,无奈之下,郭松龄最终选择了铤而走险。
2. 郭松龄为什么要反
因为看不惯杨宇霆的做法,所以郭松龄反了。
杨宇霆专横跋扈,恃才傲物,好搞小圈圈。他仗着大帅张作霖的宠信,有时对张学良也不放在眼里。而郭松龄呢,属于那种不苟言笑的特别严肃的人,为人心胸狭窄,刚愎自用。
奉军在整编军队时,杨宇霆常限制二、六旅的经费预算和军械弹药的供应,张学良都感到“事事受杨的刁难”。杨与郭历来不合,分别仗着老帅和少帅的宠信,更成水火不容之势。
冯玉祥赶跑直系军阀、控制北京后,奉系张作霖对他虎视眈眈。因缺粮缺饷,冯玉祥一面虚与委蛇,一面秘密联系奉系少壮派将领郭松龄,打算里应外合,联合反奉。
(2)郭松龄为什么要反扩展阅读:
在郭松龄起兵之初,日本人明里打着“严守中立”、“不干涉”的幌子,背地里却与郭松龄接触,企图乘机取得过去没有得到的利益。
拉拢郭松龄失败后,日本人转而与张作霖接触。在此危急时刻,张作霖慌不择路,也希望日本人能够拉自己一把。张作霖向日本人表示,只要能保住他的地位,“一切要求都好商量”。日本人乘机提出增筑吉会等7条铁路、获得商租权等侵害中国国家主权的要求。
张作霖为一时之急,同意了日本人的无理要求,双方订立了反郭密约。战事结束后,张作霖对日本人所作的承诺全部反悔,作为补偿,张作霖亲自携带私款500万现大洋酬谢日方有关人员。但此举并没有起多大作用,日后被炸身亡,即源起于这个没有兑现的反郭密约。
3. 郭松龄为何反奉以及他的功过。
一、郭松龄反奉原因:
1925年,郭松龄与夫人到日本考察军事,听闻张作霖正在日本购买武器,要与南方的国民军开战,郭松龄愤慨至极,遂决定联络冯玉祥共同反奉,事后却被冯玉祥出卖。
1925年11月,郭松龄在滦州起兵,同时杀害了姜登选,发表反奉宣言。郭松龄率七万大军攻占山海关,夺取绥中、兴城,冲破连山防线,占领锦州。奉军全部退却到辽河东岸据守。
郭军在攻打新民县巨流河时,却遭到日本关东军袭击,后方被从黑龙江来支援的奉系吴俊升切断,白旗堡的弹药库被烧,日本飞机对郭军阵地进行轰炸。
二、郭松龄功过:
1、战功
1905年就读于奉天陆军速成学堂,次年进永平府北洋陆军第二镇随营学堂,1908年任奉天防军哨长。1909年随朱庆澜换防进入四川,担任连长。
1910年加入同盟会。曾为张学良之教官,奉军著名爱国将领。郭松龄历任张作霖麾下第二团团长、第八旅旅长、第三军副军长、津榆驻军司令部副司令,在与段祺瑞、曹锟、吴佩孚作战中取得军功,并与张学良要好。
2、杀害忠臣
姜登选,字超六,直隶省南宫县(今河北省南宫市)陈村人,1903年被派往日本学习军事,毕业于振武士官学校,同时受黄兴、宋教仁等影响,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参加了“同志会”。
(3)郭松龄为什么要反扩展阅读
人物介绍
郭松龄(1883-1925),字茂宸,汉族,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深井子镇渔樵村,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奉系著名爱国将领之一。
郭高大挺拔,朴素简朴,平素穿一套布军服,和士兵军服一样。当时奉军将领都是穿的质地很好的呢军服,布军服除了士兵穿,就是白俄兵穿,郭穿布军服又长得像白俄一样高大,因此遂被人呼为“郭鬼子”。
4. 郭松龄为什么反奉呢
张作霖之所以能从一个绿林成为“东北王”,并不是他对东北有着强有力的控制权,而是他实际上是作为各方利益妥协的最终一个结果。他的背后是无数人借着他的名义去实现自己的个人目的,特别是日本人,还是东北四分五裂的各方的势力。
在很多场合下,郭松龄的成功代表的不只是自己,而是代表张学良。所以他虽然功劳很大,但是却集中了别人的矛盾,还得不到相应的奖赏。
张作霖可以培养张学良,为以后接自己班做准备,另外也是希望张学良能够靠过硬的军功,去在奉军中,乃至整个东北形成强有力的威信。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郭松龄实际上非常尴尬。因为他几乎吸引了奉军中所有其他势力的敌意。别人对张作霖如此捧张学良心里即便不满,但是也不便表达,所以把矛头针对郭松龄是再说难免的。
5. 郭松龄为什么反奉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系内部发生了激烈的地盘之争。据何柱国回忆:张作霖原先预定由姜登选去接江苏,郭松龄去接安徽。不料杨宇霆也想要个地盘,结果杨去了江苏,把姜登选挤到了安徽,郭松龄则落了空。郭松龄在此次直奉战争中功高而未获赏,心中极为不满。后来杨宇霆、姜登选将苏、皖丢失,郭松龄气愤地对张学良说:“东北的事都叫杨宇霆这帮人弄坏了,安徽、江苏失败,断送了3个师的兵力,现在杨宇霆又缠着老帅,给他们去打地盘子,这个炮头我不再充当了。要把东北事情办好,只有把杨宇霆这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赶走,请少帅来当家。”此时,郭松龄已露出反奉的心思,但张学良没有在意11月21日晚,郭松龄发出讨伐张作霖、杨宇霆的通电,提出三大主张:一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二是要求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惩办主战罪魁杨宇霆;三是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
6. 郭松龄为什么要反东北王
奉军将领郭松龄军阀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民国乱世,枭雄辈出,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段祺瑞、孙传芳、吴佩孚、张宗昌、郭松龄,这些草莽英雄却演绎了一件件惊世骇俗的或荒唐、或仁义、或忠奸难辨的故事。从本期开始,《晨报讲堂》特别邀请省内外的相关学者,陆续将这些军阀之间颇有争议的事件讲给大家听。本期堂主聂茂就将为您讲述张学良的良师益友郭松龄为何要反张作霖。是奉系的高级将领,死后却被人扔在小河沿曝尸三天。那是1925年12月25日,数十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在奉天小河沿来回走动。在离士兵不远的地方,摆着一具尸体,肠肚尽被挖去,只剩下血糊糊的躯壳。死者竟是郭松龄。此人系奉军张作霖部高级将领,英勇善战,在奉军中颇有威望。他是怎么死的,竟然死得如此之惨?郭松龄,字茂辰,绰号郭鬼子,奉天省城东郊鱼樵寨(今辽宁沈阳市东陵区深井子镇渔樵村)人。年幼时,郭家十分贫寒。郭松龄十分喜爱读书,他看的书大多是从当地一位老先生家里借来的。为此,他得替老先生干不少杂活,其中包括挑水和劈柴。后来,老先生病了,大小便失禁,瘫痪在床。郭松龄自始至终帮他擦身子,喂饭菜,时间长达两个多月。老先生十分感动,临终前说:“我一生爱书如命,但是现在,你看中什么就拿什么吧!”辛亥革命前,郭松龄表现较为开明,同情革命,且参加了同盟会。武昌起义后,郭松龄密谋闹革命,事败被捕,本来是要被杀头的,幸得红颜知己韩淑秀冒死拦囚车,这才免于一死。1917年,郭松龄随奉天陆军朱庆澜赴粤,会晤过孙中山,对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有了一定认识。在广州待了一阵子之后,他回头投身奉军。开始,东北王张作霖看不起他,但张学良却对他欣赏有加。早在沈阳讲武学堂时,郭、张就已相识。郭是张的老师。读书期间,张就向父亲推荐过郭,郭被委任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张学良为人治军的思想深受其影响,两人亦师亦友,后来张学良甚至称,他和郭松龄好得就像穿一条裤子的兄弟。郭松龄遇难后,张学良更是抱头痛哭。
7. 郭松龄反奉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郭松龄为什么反奉,坊间基本上也是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因为张作霖的行为关乎到了郭松龄的利益,即便张作霖之前对郭松龄有恩,在利益面前人也是说变就变。当时奉系军阀之间对地盘已经有了激烈的争斗。根据何柱国会议,当时张作霖赝本打算让姜登选去接受江苏,让郭松龄去接受安徽。
但是杨宇霆也想要个地盘,于是就自己去了江苏,而姜登选就到了安徽,所以郭松龄就什么也没捞着。但是当时郭松龄在直奉战争中算的上是劳苦功高的,因此就为了杨振宇的这件事情和张作霖起了争执,要让张作霖把杨宇霆这个家伙赶走,但是当时张作霖没有在意,所以后来也就有了郭松龄起兵反奉的事情了。
8. 郭松龄为什么要反奉郭松龄跟张作霖有仇吗
两人并无仇怨,这事得从郭松龄和张学良认识开始说起。
1919年2月,张作霖重开东三省讲武堂,郭松龄调入东三省讲武堂任战术教官。在这里,他结识了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二人结成莫逆之交。时年郭松龄36岁,张学良19岁。张学良毕业后,向张作霖力荐郭松龄出任自己的副手。郭松龄在短短的七年时间里,随着张学良的升迁而升迁,迅速成为奉系集团的军事指挥人物。但随着职位的升迁,郭松龄性格中的弱点越加明显,他孤傲、盛气凌人、刚愎自用、意气用事,并且心胸狭窄,揽权的企图越来越明显。
郭松龄在1925年11月22日起兵反奉之初,是打着张学良的名义进行的,不仅郭的部队被蒙在鼓里,就连张学良也被蒙骗。张在得知郭发布通电是“清君侧”,惩办杨宇霆,请张学良主持东三省大政之时,想尽各种办法企望能够与郭松龄见上一面,然而郭却决绝不与张学良见面,甚至不接张学良打给他的电话。张通过写信仍幻想可以劝说郭松龄幡然悔悟,甚至可以答应郭提出的任何停战条件。
张学良在给郭的信中写到:“承兄厚意,拥良上台,隆谊足感。惟良对于朋友之义,尚不能背,安肯见利忘义,背叛乃父。故兄之所谓统驭三省,经营东北者,我兄自为犹可耳。良虽万死,不敢承命,致成千秋忤逆之名。君子爱人以德,我兄知我,必不以此相逼。兄举兵之心,弟所洞亮。果能即此停止军事,均可提出磋商,必能解决。至兄一切善后,弟当誓死负责,绝无危险……”在这封信里,张学良明白无误地向郭松龄表明自己不可以背叛自己的父亲张作霖,同时也隐含着指明了郭松龄起兵反奉动机,向郭松龄提出只要达成双方停战,一切条件都可以商量,并保证事后郭松龄的安全。然而郭对张学良的转信人日本医生守田道出了他的内心独白:“此次举兵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现在再不能中止。我已经42岁,这样的病躯,也许活不了多久了。如果张上将军(张作霖)痛改前非而下台的话,请学良到日本去留学三四年,自己的经纶抱负实现一部分之后,就将位置让给张学良君,自己愿意下野,静度闲云野鹤的余生,这不是假的,是真的。为此,可请吉田总领事,白川司令官等做保人。”由此可见,郭是急于实现自己的抱负而采取的这次反奉行动,目的是推翻张作霖的统治,达到自己掌权的目的。
张作霖一生崇信关羽,讲究忠义。郭松龄由一个一穷二白的穷书生升官晋爵都靠张作霖的提携。两人并无仇怨,只不过郭松龄人心不足蛇吞象想反奉倒张取而代之。所以当郭松龄打着义旗造反时,他恨恨不已,不仅将他处决,还将他剁去双脚,在奉天小河沿曝尸三日,并将其惨象拍成照片分发东三省全境。
9. 郭松龄为什么要反
主要因为与奉军首领张作霖政见不合。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进军全国,而郭松龄要求退换自守,保境安民,但是没有被接受,导致郭松龄反奉
10. 郭松龄为什么要反奉
“郭松龄倒戈”是奉系军阀由强到弱的重要转折点,虽然张作霖成功击败了郭松龄,但奉军也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实力。郭松龄作为张学良最为倚重和信任的将领,如果不反,未来铁定是奉军的第二号人物,在这种情况下,郭松龄还是选择铤而走险,原因可以概括为三个:
第一,从思想深处来看,郭松龄与张作霖本质上并不是一路人。郭松龄于1906年进入奉天陆军速成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正规军事培训,同时也从同盟会成员方声涛那里接触到民主革命思想。1910年,郭松龄经方声涛、叶荃介绍,正式加入新军同盟会。1912年郭松龄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第二年秋,考入中国陆军大学,毕业后任北京讲武堂教官。
第三,郭松龄本人野心已经膨胀起来。由于张学良的关系,郭松龄掌握着奉军最为精锐的力量,这让他的野心极度膨胀了起来。郭松龄倒戈后,向全国发了一份通报,内容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惩办主战罪魁杨宇霆;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但是紧接着面对张学良的劝降,他开出的条件是“山东归岳维竣;直隶归冯玉祥;热河归李景林;郭回奉执政,统掌东北”。
所以,什么拥护张学良、承办杨宇霆等等可能都是障眼法,郭松龄真正想要的是统掌东北,因为他感觉只有他才能把东北治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