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题大全 » 商鞅是怎么死的

商鞅是怎么死的

发布时间: 2022-04-08 13:09:20

❶ 商鞅是怎么死的

商鞅相秦期间,商鞅因执法较严引起秦贵族的怨恨。孝公卒后,太子惠王立。公子虔之徒为报夙怨,告商鞅有谋反企图,派官吏逮捕他。商鞅打算逃入魏国,魏人因公子昂曾中其计而丧师,故拒不接纳。商鞅不得已而归秦,乃与其徒属发邑兵攻郑(今陕西华县),兵败被俘。惠王车裂商鞅,并灭其族。 补充: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魏惠王对公叔痤嘱托不以为然,也就没有照做了。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欲收复秦之失地,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三见孝公,卫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河西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❷ 商鞅是怎么死的

秦孝公去世了,他的儿子秦惠文王即位,这就是那位曾经受到过商鞅惩罚的太子。太子当政,表面上仍然支持商鞅的变法,而且对他也很尊重,并且时常在公开场合称赞他对国家做出的贡献。

但是商鞅的一些朋友看得很清楚,秦惠文王是个很阴险的人,说不定哪天要对商鞅下毒手,就私下里劝商鞅赶快离开秦国。而商鞅一方面是为秦惠文王的假象所迷惑,另一方面又贪恋在秦国的荣华富贵,所以就不想走。

商鞅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使国家繁荣昌盛,但是也侵犯了不少人的利益,一些贵族早就对他恨之入骨,秦惠文王一上台,他们就在背后说商鞅的坏话。

而秦惠文王也是明推暗纵,这些人在背后千方百计捏造他的罪名。

太子的两位老师受了商鞅的奇耻大辱,怎能甘心,他们给国王出了个点子,说是商鞅现在想谋反。秦惠文王一听这办法不错,就以谋反为名,下令逮捕他。

商鞅听到这个消息,就化装外逃,逃到边境,天色已晚,要找一个旅店投宿,他到了一个客店,老板向他要证件,商鞅说没有,老板说:“商君颁布的命令,留宿必须有证件,如果留宿没有证件的人,一旦查下来,我们就要连坐,和住店的人一起论罪。”

商鞅感叹道:“我颁布的命令现在惩治起我了。”就离开了旅店。

他趁着天色黑暗,混在人群中,逃出了秦国。他到了魏国,而魏国人知道是他,立即把他捉了起来,因为正是他领兵使魏国吃了那么多的败仗。

魏国为了和秦国修好,就把商鞅押送到秦国。

在把他押往秦都的途中,他逃跑了。他来到自己的封地商,组织了不少人马向北出击。惠文王得知这一消息,就立即发兵攻打商鞅。

商鞅兵马非常少,哪里是秦国大军的对手,最后兵败被杀。商鞅虽然被杀,但是他对秦国的强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秦国的人民感谢他,要是没有他,后来秦国统一天下也不会有可能。

❸ 秦朝的卫鞅是怎么死的

1、卫鞅是因为商鞅因被秦惠王的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 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

2、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

3、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

4、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

(3)商鞅是怎么死的扩展阅读:

1、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 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2、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❹ 商鞅怎么死的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尤其是军功爵制度,造成秦国贵族多怨。秦国公族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❺ 古代商鞅是怎么死的

古代商鞅是战死的。

在秦孝公死后,公子虔等贵族势力便罗织罪名,诬陷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

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骗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於,发动邑兵攻打郑县。秦惠文君派兵征伐,结果商鞅在彤地失败战死。

商鞅的法家思想:

商鞅在变法之争时提到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就成为了秦国政治的指导原则,使秦国领先于山东六国。

其次,商鞅执法不避权贵、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坚决贯彻了法家的这一主张。最后,法家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商鞅一样抱着法家“明法”的态度和精神来推行政治改革,让百姓知晓法律。

❻ 商鞅是怎么死的

商鞅又称公孙鞅,死于秦嬴驷继位后,突被“诬以谋反”,遂仓猝赶回封地,集结党徒民兵,真的北上反击,然所组织直队伍,皆为乌合之众,加上他乃一介书生,怎能指挥千军万马,于是一败涂地,党徒呈鸟兽散,他也被生擒,以五马分尸处决。 每读到这一段,我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商鞅为什么会死,秦人为什么要他死?而且是车裂,死刑中最残酷的一种。商鞅是秦强大起来最大的功臣,是秦的恩人,他有什么罪恶?司马迁没有说;司马光没有评论,连柏杨先生也不想谈论,也许他们认为这很正常,因为在那个时代,被诬谋反而被杀头的忠臣多如牛毛,况且商鞅后来的确还去真的谋反了一下,因此没有什么好评论的。直到后来柏杨先生在评论贾谊的上书时,才指出:“公孙鞅的罪恶在于他轻侮人权和建立绝对专制。除此以外他的其他建树可与日月同辉。”我不知道先生说的轻侮人权和建立绝对专制是指什么,但至少在当时那种历史条件下,建立这样的高度集权和对人权的蔑视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在那时不可能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那只是当时一些名士贵族所建立的食客驿站。因此我倒认为,在这个方面,商鞅是无可厚非的,而且,这样的行为是得到封建地主的绝对拥护的,也绝对不会招致他的身死。 带着这个疑问,直到我看到秦国另一位宰相李斯被杀后,我才从资治通鉴的描写中似乎看到了商鞅死亡的真正原因。 在《资治通鉴》中描写商鞅“杀人无数,十年宰相,怨恨人日益增多”,而李斯“焚书坑儒”为天下读书人所不齿,他们有个共同点,都是在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培养了过多的怨恨”,当然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称呼——法家。 自古法家巨子无好下场!原因盖在于此。 法家之所以培养怨恨,盖因其以法管事,以律治国,恃严刑峻法,而又执法严明,怨自然而生。另外,法家多为改革家,不循旧制,不畏权贵,常常为了国王的利益去牺牲另一部分地主贵族的利益,而国王毕竟不会长生不老,一旦倒台和驾崩,那些原来牺牲了利益的部分人占了上风,法家培养的怨恨便会变成吞噬法家的“老虎”,法家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法家的历史往往是血迹斑斑、白骨累累! 不过,与其他法家不同的是商鞅竟真的“谋反”了,是什么原因? 历史记载是否有误?我们不得而知。 但这种鸡蛋碰石头的游戏,玩家显然是愚蠢的,商鞅显然不愚蠢。尽管原因不得而知,但结果是清楚的,毕竟商鞅是法家巨子,不是兵家才俊,在治理国家的法典海洋里,他是傲视群雄的巨人,而在刀光剑影的疆场上驰骋时,他的命运便注定是个悲剧。

❼ 《大秦帝国》中商鞅是怎么死的

秦孝公去世了,他的儿子秦惠文王即位,这就是那位曾经受到过商鞅惩罚的太子。太子当政,表面上仍然支持商鞅的变法,而且对他也很尊重,并且时常在公开场合称赞他对国家做出的贡献。
但是商鞅的一些朋友看得很清楚,秦惠文王是个很阴险的人,说不定哪天要对商鞅下毒手,就私下里劝商鞅赶快离开秦国。而商鞅一方面是为秦惠文王的假象所迷惑,另一方面又贪恋在秦国的荣华富贵,所以就不想走。
商鞅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使国家繁荣昌盛,但是也侵犯了不少人的利益,一些贵族早就对他恨之入骨,秦惠文王一上台,他们就在背后说商鞅的坏话。
而秦惠文王也是明推暗纵,这些人在背后千方百计捏造他的罪名。
太子的两位老师受了商鞅的奇耻大辱,怎能甘心,他们给国王出了个点子,说是商鞅现在想谋反。秦惠文王一听这办法不错,就以谋反为名,下令逮捕他。
商鞅听到这个消息,就化装外逃,逃到边境,天色已晚,要找一个旅店投宿,他到了一个客店,老板向他要证件,商鞅说没有,老板说:“商君颁布的命令,留宿必须有证件,如果留宿没有证件的人,一旦查下来,我们就要连坐,和住店的人一起论罪。”
商鞅感叹道:“我颁布的命令现在惩治起我了。”就离开了旅店。
他趁着天色黑暗,混在人群中,逃出了秦国。他到了魏国,而魏国人知道是他,立即把他捉了起来,因为正是他领兵使魏国吃了那么多的败仗。
魏国为了和秦国修好,就把商鞅押送到秦国。
在把他押往秦都的途中,他逃跑了。他来到自己的封地商,组织了不少人马向北出击。惠文王得知这一消息,就立即发兵攻打商鞅。
商鞅兵马非常少,哪里是秦国大军的对手,最后兵败被杀。商鞅虽然被杀,但是他对秦国的强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秦国的人民感谢他,要是没有他,后来秦国统一天下也不会有可能。

❽ 变法的商鞅是如何死的呢

在封建社会时代,变法者或后代,皆没有好下场。商鞅,本名叫公孙鞅,也叫卫鞅,因为封地在商邑,所以也叫商鞅。

起初,积贫积弱的秦国,在商鞅的变法之下,开始变得强大起来,一跃成为战国最强国家,为后来的一统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变法时,废除了旧贵族们祖宗留下的原有封地——井田制,被改成郡县制,收归国家所有。这一招相当于固定家产充公。而贵族世家们之所以能生活无忧,人前显贵,就是靠继承先人传下的爵位和封地等家产。而商鞅正是要把他们这种优越的特权和家产都剥去,怪不得旧贵族们恨不能吃了商鞅。

商鞅的两次变法,从权力到财产,主要都是在割旧贵族的肉。于是,割出了公子虔、甘龙、杜挚为首的旧贵族派政敌。

作为秦国最大的贵族——秦王,对商鞅是怎么看的呢?毫无疑问,秦孝公对商鞅是感激与无限信任的,恨不得分他半壁江山,事实也的确差不多。秦孝公把军权、政权都放给了商鞅,还把他封为商君,给了商邑作为封地。

❾ 历史上商鞅怎么死的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

(9)商鞅是怎么死的扩展阅读:

商鞅变法

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

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

其主要内容有: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初为赋 、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执行分户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改革方略。

热点内容
教研组师德师风自查报告 发布:2025-09-18 01:09:50 浏览:611
坏老师吧 发布:2025-09-17 22:02:36 浏览:643
化学能力培养 发布:2025-09-17 20:28:02 浏览:584
师德师风演讲稿格式 发布:2025-09-17 19:57:15 浏览:728
国画培训教学内容 发布:2025-09-17 18:11:05 浏览:464
公教育网 发布:2025-09-17 17:52:26 浏览:706
小学二年级教学总结 发布:2025-09-17 16:05:57 浏览:320
小学教师学习笔记 发布:2025-09-17 15:10:22 浏览:380
2014年小学师德师风总结 发布:2025-09-17 14:19:55 浏览:129
教师1对1 发布:2025-09-17 13:05:38 浏览: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