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怎么死的
1. 同治皇帝死因是怎么回事
众所周知,同治皇帝是病死的,死时年仅19岁。但对于病因历史学界却有很多争议,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同治帝死于一种叫做“痈”的病;另一种说法是同治帝死于花柳病;第三种说法是同治帝死于天花。种种推论皆是猜想,真相会湮没于历史的大河中吗?
根据第一种说法,同治帝死于一种叫做“痈”的病。医书记载,“痈”属于毒疮,也叫“疔”。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说:“同治十三年十二月酉刻,上崩。先是十一月朔……上旋患痛,项背皆一,皆脓溃,先十日已屡昏,殆不知人。”《清宫遗闻·同治帝之殊趣》中也说:“其病实染毒疮”
另一种说法是:同治帝死于花柳病。花柳病是性病的总称,旧说因其多来源于花柳之地——妓馆,故称其花柳病。《清朝野史大观》卷一《清宫遗闻》中说:“孝哲后,崇绮之女,端庄贞静,美而有德,帝甚爱之,以格于慈禧之威,不能相款洽,慈禧又强其爱所不爱之妃,帝遂于家庭无乐趣矣,乃出而纵淫……专觅内城之私卖淫者取乐焉……久之毒发,始犹不觉,继而见于面,蛊于背……太医知为淫毒,而不敢言,遂以治痘药治之,不效。”
第三种说法是:同治帝死于天花,并非死于花柳病。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十一月初二日……见御医李德立、庄守和脉按言:天花三日,脉细口渴,腰疼耳脓,四日不得大便……”,“初八日,两宫皇太后在御榻上持烛令诸臣上前瞻仰。上舒臂令观……伏见天颜,温睟偃卧向外,花极稠密,目光微露。”翁同龢是同治帝授读师傅,同治帝发病期间,他多次去探望,由此可推知,他日记中所说的都是亲眼所见。但翁同龢所见之“花”是否就是“天花”?御医说同治帝“天花三日”,又或许是用“天花”掩实情。不懂医道的翁同龢很难知晓。看来同治帝得了什么病,只有御医知道了。
后人另有一种推测,即同治帝死于慈禧太后之手。但种种推论都没有充足的依据,希望终有一天,真相能大白于后世。
2. 同治帝是怎么死的
对于同治皇帝的死,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他死于天花,有的说他死于梅毒。也有的说他死于疥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同治皇帝死于花柳病的说法主要见诸于一些野史小报。当时在北京的外国医学团体有一份内部报告,里面推断同治帝早在去世四五年前就染上了花柳病,后因治疗不得当,最终导致病情恶化而身亡。
不过,这个外国医学团体中的人并没有亲自见过同治皇帝,所以这份报告中记载的内容都是根据各种传言收集的资料,并不具备权威性。清朝官方公布同治帝是死于天花。比较有力的证据是宫中所藏《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里面记载了太医在同治患病到去世期间的脉案和用药处方。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证据就是晚清重臣翁同龢在自己的《翁同龢日记》中也记载了同治帝是死于天花。由于日记是比较私人的东西,里面记载的内容一般都力求真实,因此可信度较高。两个资料相互佐证,基本可以认定同治皇帝确实是死于天花,而并非民间传言的花柳病。
(2)同治帝怎么死的扩展阅读: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3月23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北京紫禁城储秀宫,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61年—1875年在位,在位13年。
纵观大清泱泱十二帝,同治皇帝确是去世年龄最小的一位。世人皆叹同治皇帝可悲可怜,短暂一生无所作为。
其实同治皇帝并不真是无所作为,在其在位期间,出现了同治新政。同治朝遇上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国内处于“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两次重大社会动荡之间,在国际处于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两次入侵之间,如同处在两次大风暴中间的缓冲期。
同治之前的道光、咸丰,之后的光绪、宣统,都没有这样的有利条件。这就给同治朝实行新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日本明治维新也正在此时。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议政王奕主持政务,互相配合,推行新政。
3. 历史上的同治皇帝是怎么死的
对于同治皇帝的死,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他死于天花,有的说他死于梅毒。也有的说他死于疥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桃花圣解庵日记》记载:……嘻戏游宴,耽溺男宠,日就裸瘠,旋患痈,项腹各一,皆浓溃,日未昏,殆不知人。(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五日)
《慈德外记》记载:“私家著述,皆谓太后纵帝游荡,及至得疾,又不慎重爱护,以至深沉不起,……盖帝常履饮于外,至翌晨召见军机时犹未归也,或醉中言语失次,杂以南城猥贱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间皆窃窃私议恐帝寿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临朝,两宫皇太后代执国政,月底帝遂降谕日:‘朕于本月有天花之喜,……’”。[
《四朝佚闻》记载:“穆宗之崩,传者不一,或云天花,或云内毒,而医药不能尽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为澄清历史事实,在《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七辑中编纂公布了《同治进药簿》。根据宫中所藏《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中御医对载淳临死前诊断记录(即脉案)及处方的研究,认为从这本进药薄的名称,以及从载淳患病到去世的脉案、用药处方,都可以证明载淳是因患天花没有治好而去世的。
(3)同治帝怎么死的扩展阅读
爱新觉罗·载淳 (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61年至1875年在位,共13年。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公历4月27日),同治帝生于北京紫禁城储秀宫。咸丰十一年(1861年)即位。公历1875年1月12日,载淳逝于养心殿,享年19岁。
同治皇帝名载淳,六岁登基,在位十三年,十九岁病死,纵观大清泱泱十二帝,同治皇帝确是去世年龄最小的一位。
在其在位期间,出现了同治新政。同治朝遇上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国内处于“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两次重大社会动荡之间,在国际处于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两次入侵之间,如同处在两次大风暴中间的缓冲期。给同治朝实行新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4. 同治的死因是什么
同治帝六岁登极,十八岁才亲政,然而,仅仅“亲政”两年,就患病而死,终年十九岁,成为清朝皇帝中寿命最短的一个。因此,他的死因也就成为了晚清宫廷中的又一悬案。
同治帝载淳,咸丰六年(1856)生于紫禁城的储秀宫,生母为懿嫔叶赫那拉氏,即后来的慈禧太后。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陷天津,直逼京师。五岁的载淳随皇父咸丰、皇母懿贵妃逃难到承德避暑山庄。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内外交困的咸丰帝,怀着无限遗恨溘然早逝。咸丰临终前,作出一个皇权与臣权互相制衡的精心安排,立皇子载淳为皇太子,命肃顺等八大臣辅佐太子执政,定年号“祺祥”。咸丰帝死后,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废除了“祺祥”年号,六岁的载淳即位,改元“同治”,意寓两宫太后同时治理天下之意,慈禧与慈安两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其实真正执掌国政的是慈禧太后。同治六岁登极,十八岁才亲政,只“亲政”两年,就患病死去,终年只有十九岁,成为清朝皇帝中寿命最短的一个。
在晚清的皇帝中,同治皇帝的死因一直是史界和一般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对此,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同治帝是因微服逛妓院,染上梅毒而死。因为,从常识上说,在当时的情况下,虽然尚未找到医治天花的有效良药,但即使是一般的百姓,患天花还不至于死亡,所以民间把天花称作“天花之喜”,何况是堂堂天朝皇帝,身边有的是高明的御医,怎么就那么容易死的呢?另外,在没有医学专业知识的老百姓眼里,天花和梅毒的病症有点类似,因此怀疑同治得的是梅毒而不是天花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同时,从同治帝平常的行为习惯上怀疑他有可能染上梅毒。据《清代外史》记载,同治帝选皇后的时候,同生母西太后发生了意见分歧。西太后喜欢美貌艳丽但举止轻佻的侍郎凤秀的女儿,但同治帝和东太后慈安却都看中了清朝惟一的“蒙古状元”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该女虽然相貌平常,但举止端庄,一见就知道是有德量者。同治帝不顾母后的反对选择了阿鲁特氏为皇后,凤秀女只被封了个慧妃。对此慈禧太后一直耿耿于怀,甚至没有给予崇绮家“皇亲国戚”的特殊待遇。婚后,同治同治皇帝与皇后“伉俪綦笃”,这就更加激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快。慈禧千方百计地离间帝后二人的关系,派太监阻止皇帝和皇后相见,又强迫同治亲近慧妃。同治帝当时虽有一妻四妾(慧妃之外还有瑜妃、瑨妃和殉妃),却左右不是,不能自主,因此索性谁也不亲近,终年独宿乾清宫。在乾清宫的同治帝独眠难熬,就经常化装成老百姓微行出宫。据传,有好几个人在肆井中亲眼看见过同治帝的行踪。后来,就从宫中传出同治帝出痘病重之事。这样,人们有理由怀疑,皇帝微行时也许到过前门外的八大胡同逛妓院,因而染上了梅毒。现在涉及这段历史的许多文学作品,都采用了类似的说法。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同治帝是死于天花而非梅毒。设在故宫内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研究人员曾经根据从堆积如山的清官档案中找出的《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以下简称药底簿)进行分析,认为同治帝所患之病是天花而绝非梅毒。其理由有以下几点:(一)在患病之初,患天花者发病很急,一般都要伴随着发烧、脉搏跳动加快的反映,而患梅毒者则起病不急,无发烧症状。而药底簿则记载同治发病之初连续发了七天的高烧,“脉息浮数而细,系风瘟闭束,阴气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酸腿软,皮肤发出疹形未透,有时气堵作厥”以及“咽喉干痛,胸满作呕,头眩身热”等,这些都是出天花的症状。(二)从药底簿的记载里可以看出,同治患病时出现头痛、背痛、发冷、寒战等全身性的天花症状,而梅毒患者是不会有这些全身性的明显症状的,表面上看也许像个健康人。(三)从天花皮疹的分布部位和转化规律上可以看出同治帝患的是天花之症。从分布部位上看,天花皮疹一般发于额部、发际、面颊、腕,逐渐延及臂、躯干、而至下肢,多见于身体暴露部位,呈离心状分布,这与药底簿所记的症状是相吻合的;从皮疹形态的转化规律上看,一般天花患者在患病的头两天就会出现斑疹,数小时后斑疹迅速变为圆形的丘疹。病人出疹后,全身中毒症状反而明显减轻,胸堵烦呕现象减退,大便通畅,胃口渐开。又过了二三日,丘疹开始灌浆,成为疤疹,这种疹的中间凹陷成脐形,周围有红晕。到了天花起病的第八九日,疱疹转为脓疽。又过两三天,脓疱逐渐干缩成痂。大约在发病后的二至四周,痂开始脱落,天花发病的过程基本结束。药底簿的记载正好与上述的症状以及皮疹的转化过程相一致。而梅毒则不同,发病的周期要比天花长,而且梅毒的斑疹大小如蚕豆,形状为圆形或略带不规则形,不是天花疱疹的那种脐形。
那么,为什么患天花会导致同治帝的死亡呢?研究者认为,因为同治在天花的后期不幸皮肤感染,“发热头眩俱退,惟湿毒乘虚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浸流脓水,腿痛筋挛,头项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痛”。这种并发性的皮肤感染愈来愈重,使病人逐渐丧失了抵抗力。最后,皮肤感染发展到发生“坏疽性口炎”(俗称“走马牙疳”)的地步,此病一般发生在全身性疾病的末期,很可能导致全身衰竭而突然死亡。
另外,有学者根据父辈传下来的口碑等材料认定同治帝确系死于梅毒,同时强调,后来发生了一个变故,直接造成了同治帝的猝死:“十二月初四日午后,阿鲁特氏来东暖阁视疾,当时载淳神志清醒,看见皇后愁眉锁目,泪痕满面,乃细问缘由。这时早有监视太监走报西太后,说皇帝和皇后阁内私语。慈禧急来东暖阁,脱去花盆底高跟鞋,悄悄立在帷幔之后窃听,并示意左右禁声,切勿声张。此时皇后毫无察觉,哭诉备受母后刁难之苦。皇帝亦亲有感受,劝她暂且忍耐,待病好之后,总会有出头的日子……不料慈禧听到此处正刺所忌,竟勃然大怒,立刻推幔闯入帏内,一把揪住皇后的头发用力猛拖,一大撮头发连同头皮都被拉了下来,又劈面猛击一掌,顿时皇后血流满面,惨不忍睹。慈禧又叫太监传杖,棒打皇后。同治大惊,顿时昏厥,从床上跌落在地,病势加剧,从此昏迷不醒。急传先曾祖入阁请脉,但已牙关紧闭,滴药不进,于次日夜晚死去”。
研究者对同治帝的死因各执一词,同治的死因也就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解不开的谜。
5. 同治皇帝怎么死的
一说,同治养过一些男宠,每天沉溺于此,后来身上长满了疥疮,同治也因此发病而死;
另一说是,慈禧太后不让同治与他的妃子见面,同治流连于烟花之地时慈禧太后又放任不管,同治因此感染上梅毒不治身亡。
正史中记载,同治其实是死于天花,同治感染上天花以后皮肤日渐溃烂,当时的医术并不能控制住同治的病情,所以同治感染后十六天就病逝。当时的诊断记录也被保存了下来,脉案和药方都可以证明同治的死因是天花。
拓展资料:
同治,清代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的年号,慈禧和咸丰帝之子,对应年份为公元1862年至1874年。同治年间,阶级矛盾激化,发生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等多次农民起义。
经济上,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被清朝统治阶级称为“同治中兴”。 同治,也通常代称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生于咸丰六年丙辰三月二十三日(1856年4月27日),卒于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
6. 同治皇帝死因之谜是什么
在晚清的皇帝中,同治皇帝的死因一直是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被称为“清宫四大奇案”之一。
众说纷纭的死亡
同治皇帝年仅19岁就去世,一个春秋方盛的青年为什么会突然死去?清代官书中记载是死于天花;而民间流传甚广的是同治皇帝微服私访逛妓院,染上梅毒而死。从天花和梅毒的病症来看,甚为相似,实在很难分清同治帝究竟是死于什么病?
寂寞难耐,寻花问柳
同治皇帝在两宫皇太后的“垂帘听政”下,悠悠忽忽度过了11个春秋,一直到17岁。同治皇帝不顾母后的反对,坚决迎娶阿鲁特氏为后,凤秀之女只封了个慧妃。对此慈禧一直耿耿于怀,面对婚后同治与阿鲁特氏相亲相爱,更是千方百计地挑拨离间,派人监视阻止皇帝与皇后相见,又强迫同治亲近慧妃。同治帝左右不是,不能自主,因此索性谁也不亲近,终年独宿乾清官。
在乾清宫的同治皇帝孤枕难眠,据说在恭亲王的长子载激引诱下,经常化装成老百姓微服出宫,还去了妓院。这天回宫,给同治皇帝沐浴的小太监发现其两臂肩背等处有许多斑点,颜色淡红。经御医李德立诊治,发现这是梅毒;但他心里清楚,如果据实禀报,必然会招来杀身之祸。思前想后,李德立决定隐瞒真相,好在梅毒与天花的症状颇多相似,一般的外行不易分辨。于是,李德立决定采用医治天花的方法,为同治皇帝疗病。过了不久,同治皇帝得了“天花之喜”的消息传遍了整个皇宫。
郁郁而终
一百多年后,有位自称是李德立后人的李镇,公开了李德立当时治疗同治的药方以及其中秘密。他说李德立认为同治皇帝患了梅毒,责任重大,最终难免治罪,就只好隐瞒病情。反正天花也是冶不好的病,就谎称同治患的是天花,采用金银花之类,滋阴解毒。但即使不用治梅毒的“猛药”而只采用一些“温药”来进行调理,同治帝也不至于死亡。同治的病情在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后,逐渐好转。但是一天,阿鲁特氏来东暖阁探望同治皇帝,当时同治神智同治皇帝清醒,看见皇后愁眉苦脸,泪流满面,于是问起缘由。这时早有监视太监将此事报告了慈禧太后。慈禧慌忙赶来,躲在屏风后面偷听。阿鲁特氏回答说是慈禧百般刁难,皇上甚为难过,劝说皇后暂时忍耐,待病好之后,总会有出头的日子。不料慈禧听到此处,竟然勃然大怒,立刻推倒屏风,冲出来一把抓住皇后的头发用力猛拖,一大撮头发连同头皮都被拉下来,又劈面猛击一掌,顿时皇后血流满面,惨不忍睹。慈禧又叫来太监,棒打皇后。同治十分吃惊,顿时昏厥,从床上跌落在地,病情加剧,从此昏迷不醒。后来传太医诊断,已经牙关紧闭,滴药不进,于次日夜晚死去。
在当时的情况下,虽然还没有找到医治天花的有效良药,但即使是一般的老百姓患上天花,还不至于死亡;何况是堂堂天朝皇帝,身边有的是高明的御医,怎么会那么容易就死了呢?于是,人们常常怀疑同治皇帝患的根本不是天花,而是梅毒。但是从同治皇帝患病时期记录的脉案来看,其症状与天花更为相似。
难以讲明的谜团
中医学家表明,天花与梅毒的病症是有显著的区别的。天花患者患病之初,发病很急,一般都伴有发烧、脉搏加快等症状;而梅毒不会发烧。脉案记载,同治皇帝起初连续发烧7天,咽喉干痛、胸闷、头晕、四肢无力,这都是天花的症状。而梅毒不会有这些全身性的明显症状,表面上看也许像个健康人。并且天花发病带有季节性,有严格的发病时期,一般在冬春发生,同治在阴历十月末生病,十二月初死正好是冬季。从同治皇帝身上的皮疹形状来看,也与天花病症相合。那么,为什么患上天花会导致同治皇帝的死亡呢?
那是因为,同治在天花的中后期不幸患上了感冒并发症。从同治卧床到去世的37天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治因患感冒并发症而导致死亡的全过程。
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下午,太医李德立和庄守和被紧急传召“请脉”,诊断结果是不太严重。经过几天的吃药治疗,第八天,李德立和庄守和对发病以来的病情和治疗作了总结性的诊断结果,认为病情有所好转。第九天之后,同治的病情发生逆转,因为这一天他突然间“微感风寒”,患了感冒,“咳嗽鼻塞,心虚不寐;浸浆皮皱,似有停浆不靥之势”。使本来已经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天花期间最怕的就是感冒,感冒引发的并发症,有可能使患者处于生命危险的境地。因为感冒给痘毒以机会趁虚而入,从而使病菌破坏各个器官和神经系统,借助溃烂的痘盘迅速蔓延生长,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以致病入膏肓。从这以后,同治皇帝的病情每况愈下,直至死亡。
从脉案中,我们可以肯定同治皇帝患的是天花而不是梅毒,但遗憾的是,我们还不能排除脉案是御医为了掩饰同治帝的真实病情而故意伪造的可能性。至于那位自称是李德立后代所说的内幕,也为我们展现了同治皇帝猝死的另一个可供参考的原因。看来,同治皇帝真正的死因,还有待后人的进一步探索。
7. 慈禧太后唯一的儿子,同治帝真实死亡原因呢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公历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即同治帝,在紫禁城养心殿驾崩,年仅19岁。关于同治皇帝的死因,主要有两种说法。按照清朝官方的记载,明确说明了同治帝是得了天花病死的。但民间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说同治帝是因为经常偷偷出宫,光顾烟花柳巷,导致感染了花柳病,最后不治身亡的。那么,同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因此,同治帝的死,慈禧虽然并非凶手,但却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事后,慈禧还把同治帝病死的责任都推到了皇后阿鲁特氏身上,对其百般刁难。两个月后,阿鲁特氏不堪忍受折磨,吞金自尽了。
后来,有一个御史认为皇后阿鲁特氏是为同治帝殉情而死,节烈如此,应当表彰。于是向朝廷上了奏折。结果,没帮阿鲁特氏争取到表彰,还把自己的官给丢了。由此可见,慈禧太后要是想整一个人,光整死是不够的,如有必要,甚至还要再踩上几脚。
8. 同治皇帝因什么而死呢
同治帝载淳是叶赫那拉氏(慈禧)所生,他是咸丰皇帝的独子。同治6岁时即登基称帝,同治十二年亲政。但他亲政不到两年即病逝了。对于同治的死因,有的说是天花,有的说是梅毒。
据说,载淳从烟花巷院染上梅毒,开始时毫无察觉,后来脸面、背部开始长斑点。于是召太医诊治,御医见到这种症状大惊,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请命慈禧。慈禧命令众人向外界说皇上只是染上天花。
于是,御医们按照治天花来开药,但医治无效。梅毒在当时是绝症,以天花病来治,显然是为了掩盖丑闻,以免丢皇家脸面。所以同治后来就日益病重,下部溃烂而死。
9. 同治皇帝是怎么死的详细一点,谢谢
同治死因疑案
同治6岁到14岁期间,每天应景做皇帝,到养心殿摆样子,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他还要抽出半天时间,到弘德殿读书。同治从小没有得到严父的教育,母后皇太后与圣母皇太后都没有文化,不得教育皇子读书的要领。她们常在重华宫潄芳斋办事、传膳、听戏,没有给同治以文化的熏陶。同治贪玩,不爱读书,“见书即怕”,不好学习,没有长进。他的师傅教他学习看奏折,但他“精神极散”;听讲奏折,也极不用心。他的伴读奕详、奕询,本意在陪同读书、互相激励、彼此切磋,实际上往往代其受过,起到“杀鸡吓猴”的作用。在课堂上,“无精神则倦,有精神则嬉笑”,实在是一个顽皮的学生。同治到十七八岁的时候,“折奏未能读”,连“在内背《大学》皆不能熟”。
同治皇帝就其个人来说,出生在帝王之家,享受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独尊荣光,过着“钟鸣鼎食”的生活,没有兄弟竞争便顺利地登上皇帝宝座,这是他人生的喜剧。但是,同治也有人生的悲剧——他短暂的19年就有六大不幸:幼年丧父是为第一大不幸!童年担当社稷重任而不能享受正常童真快乐是为第二大不幸!同圣母皇太后关系不好是为第三大不幸!婚姻不如意是为第四大不幸!无子无女是为第五大不幸!19岁便早亡是为第六大不幸!下面简单说一下他的后妃。
同治有一后三妃,其中皇后的人选:慈安皇太后喜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慈禧皇太后则喜欢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两宫太后,意见不一,要同治自选。同治选定蒙古正蓝旗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于是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17岁,皇后19岁。又册富察氏为慧妃。
皇后的祖父为大学士、军机大臣赛尚阿,外祖父是郑亲王端华。皇后的父亲崇绮,是有 清一代惟一的“蒙古状元”,是有清一代满洲、蒙古以汉文获翰林院编修的第一人。满蒙士林,以其为荣。同治九年(1870年),选侍讲,后充日讲起居注官,再调盛京将军。义和团事起,崇绮同朝廷勋贵多人信仰,事败之后,随荣禄走保定,住居莲池书院,自缢而死。崇绮妻,瓜尔佳氏,在京师陷落时,阖门死难。《清史稿·崇绮传附崇绮妻传》记载:“崇绮妻,瓜尔佳氏,先于京师陷时,预掘深坑,率子、散秩大臣葆初及孙员外郎廉定,笔帖式廉容、廉密,监生廉宏,分别男女,入坑坐瘗(yì),阖门死难。”
皇后出身于官宦名门、诗书大家,自幼习书达礼,性格耿爽,不善阿谀。据记载,皇后阿鲁特氏“雍容端雅”,“美而有德”,且文才好。皇后幼年在家,崇绮亲自授课,读书聪颖,十行俱下,“后幼读书,知大义,端静婉肃,内外称贤。及正位六宫,每闻谏阻,自奉俭约,时手一编”。她被册为皇后,同治帝很喜爱她,也很敬重她,据说不久怀有身孕。慈禧皇太后不喜欢这个皇后儿媳妇,常找碴儿难为这位小皇后。慈禧不许她与同治皇帝同房,而要同治对慧妃好。同治帝不敢违抗,但他不喜欢慧妃,只好赌气独宿养心殿,生活寂寞寡欢。因为慈禧处处刁难,皇后日子过得很不舒心。同治病重,皇后护侍,也遭到慈禧的诃责。《我的前半生》记载:同治病重,皇后前去养心殿探视,二人说了些私房话,被慈禧皇太后知道。慈禧怒不可遏,闯入暖阁,“牵后发以出,且痛抶(chì)之”,并叫来太监备大杖伺候。据说皇后情急之下说了句:“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请太后留媳妇的体面!”慈禧一直以侧居西宫为遗憾,也为咸丰临终前没有册封自己为皇后而不满。慈禧动怒,同治被吓晕,病情加重。慈禧见状,才未对皇后动刑。
同治之死,慈禧将责任栽到皇后头上。皇后阿鲁特氏见同治皇帝死,大恸大悲,不思饮食,吞金自杀,获救得生。皇后之父崇绮,奏告慈禧皇太后。皇太后回答:“可随大行皇帝去罢!”皇帝死了,尚未入葬,称大行皇帝,就是说可以随夫殉死。崇绮将此话告诉女儿。而且慈禧不为同治立嗣,却让同治堂弟兼姨表弟载湉(tián)继承皇位,实际上是不为皇后留余地。皇后只有自尽一条路可走。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同治帝死后75天,皇后阿鲁特氏“遽尔崩逝”,年二十二。野史或谓:皇后阿鲁特氏怀孕,慈禧恐其生男孩,将来缵(zuǎn)承大统,自己不能垂帘听政,故逼其死。
同治生活放纵,同家庭关系不和谐有关。据说:同治既近女色,或著微服冶游。有人给他进“小说淫词,秘戏图册,帝益沉迷”。他常到崇文门外的酒肆、戏馆、花巷。野史记载:“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凤辈,皆邀幸。”又记载同治宠幸太监杜之锡及其姐:“有奄杜之锡者,状若少女,帝幸之。之锡有姊,固金鱼池娼也。更引帝与之狎。由是溺于色,渐致忘返。”据记载:醇亲王奕曾经泣谏其微服出行,同治质问从哪里听来的?醇亲王怫然语塞。又召恭亲王奕,问微行一事是听何人所言?答:“臣子载澄。”同治微行,沸沸扬扬,既不能轻信说其有,也不能断然说其无!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崩于皇宫养心殿。同治之死,传说颇多,主要有死于天花、死于梅毒、死于天花和梅毒三说。
主同治死于天花说。主要是根据历史档案和翁同龢日记。翁的日记记载:同治于十月“二十一日,西苑着凉,今日(三十日)发疹”。十一月初二日,“闻传蟒袍补褂,圣躬有天花之喜”。又记载:“昨日治疹,申刻,始定天花也。”初九日,召见御前大臣时,“气色皆盛,头面皆灌浆泡饱满”。上谕云:“朕于本月遇有天花之喜,经敦亲王等合词吁请静心调摄”云云。经学者研究清宫历史医案《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后认为:同治帝系患天花而死。在同治得了天花以后,太医公布病情与药方,宣布同治之病为“天花之喜”。慈禧太后暨文武大臣对同治之病,不是积极地寻求新医药和新疗法,而是依照祖上传下的规矩,在宫内外进行“供送痘神”的活动,敬请“痘神娘娘”入皇宫养心殿供奉。宫内张挂驱邪红联,王公大臣们身穿花衣,按照“前三后四”的说法,要穿7天花衣。同治的“花衣期”延长为“前五后七”,就是可望12天度过危险期。慈禧、慈安两宫太后,还亲自到景山寿皇殿行礼,祈求祖先神灵赐福。内务府行文礼部,诸天众圣,皆加封赏。一身疮痍的同治,在皇宫求神祭祖的喧嚣中离开了人世。他死在养心殿,这里恰是他的祖先顺治被天花夺去性命的寝殿。《崇陵传信录》记载:“惠陵上仙,实系患痘,外传花柳毒者非也!”近年专家们发现了御医给同治看病的《脉案》。医学史专家对相关档案进行了认真分析,结论是:同治皇帝死于天花。
同治皇帝的惠陵主同治死于梅毒说。也主要是根据历史档案和翁同龢日记。野史中也有载述,《清宫遗闻》记载,同治到私娼处,致染梅毒。翁同龢日记云:十一月二十三日,“晤太医李竹轩、庄某于内务府坐处,据云:脉息皆弱而无力,腰间肿处,两孔皆流脓,亦流腥水,而根盘甚大,渐流向背,外溃则口甚大,内溃则不可言,意甚为难。”二十八日又记:太医云:“腰间溃如椀,其口在边上,揭膏药则汁如箭激,丑刻如此,卯刻复揭,又流半盅。”二十九日再记:见“御医为他揭膏药挤脓,脓已半盅,色白而气腥,漫肿一片,腰以 下皆平,色微紫,看上去病已深。”李慈铭日记也记载:“上旋患痈,项腹皆一,皆脓溃。”但他又说:“宫廷隔绝,其事莫能详也。”
但清宫史专家指出,清朝的典章制度是非常严格的,皇帝私自从紫禁城里出去寻花问柳,是没有什么可能性的。另一种意见却认为,同治重修圆明园计划遭百官反对而失败后,百般无聊,便在太监引导下,微服出宫,寻欢取乐。时外国人可能已知同治帝之病,如美国公使给本国政府的报告说,“同治皇帝病若以西医及科学方法诊治,决无不可医治之理,决非不治之症。”然而,同治帝是一国之君,太医开方要经过严审,出于为君者讳,是不能公布病症实情,也不能按病开方,下药不对症,医治无疗效。
主同治死于天花梅毒说。也主要是根据历史档案与文献资料推断。御医诊断同治的症状是:湿毒乘虚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漫流脓水,腿痛盘挛,头颈、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痛。这种看法是:同治或先患天花未愈而又染上梅毒,或先患梅毒而又染上天花,两种疾病并发,医治无效而死。
民间对于同治皇帝死因有种种说法,清朝官方则保持沉默,不予申辩。因此,同治到底是死于什么病,成了一个历史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