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俗是什么意思
① 魅俗是什么意思啊
你说的应该是媚俗吧,媚俗就是过份迁就迎合受众,彻底放弃自己尊严,以作态取悦上级或大众的行为,而且要讨最大多数人好的一种态度,为了讨好,就必需确定什么是大家都想听的,必须为固有的观念服务。关于媚俗(kitsch),原意之一是指“俗气的艺术”。日常意义的“媚俗”显然是一个贬义词,通常用来批评那种有意迎合、巴结庸众/低级趣味的艺术行为,接近拍马屁的意思。
② 媚俗和刻奇区别
媚俗和刻奇区别?从小写日记训练的大家似乎为了证明曾经有过各类情绪把自己的日子过成一个旁观者,像是《围城》里面方鸿渐的父亲,保持记“日记”的习惯以备日后有人怀念自己无可考究。钱钟书早已经辛辣的书写过这种情绪:“好比女人穿中西各色春夏秋冬的服装,做出支颐扭颈、行立坐卧种种姿态,照成一张张送人留念的照相。” 进行一种“精神上的顾影自怜”,主观上是自我炒作。而这些好像是传统语文教学教给大多数人一种遗留的“传统文人酸腐气”。
同样米兰昆德拉也早已经敏感的发现这种情绪,经过翻译者音译从此绪有了自己的专属称呼:刻奇(Kitsch)。这种情绪不好理解,以至于译者在最初将其翻译为“媚俗”,刚好和其本意相反,而这个词更准确的意思是“自媚”:讨好自己、迎合自己。解释刻奇了层层推进的含义:
一、自我感动及感伤;
二,难以拒绝的自我感动和感伤;
三、与别人一道分享的自我感动与感伤;
四、因为意识到与别人一道,感伤变得越发加倍;
五、滔滔不绝的汹涌感伤最终上升到了崇高的地步,体验感伤也就是体验崇高;
六、这种崇高是虚假的,附加含义大过实际含义;
七、当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个感伤的洪流,就是居心叵测。
八、这是最主要的,刻奇是一种自我愚弄。
层层推进的意思,是从昆德拉点点滴滴的说法中总结出来的——“灵魂的虚肿症”、“一个人在具有美化功能的哈哈镜面前,带着激动的满足看待自己”、 “将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把它乔装起来,甚至连自己都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流泪”、“傻瓜的俗套逻辑” 、“极权国家发展了这种Kitsch,因为这些国家不能容忍个人主义、怀疑和嘲笑……”。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里昆德拉自己举的一个例子:当看见草坪上奔跑的孩子,由Kitsch引起了两行“前后紧密相连”的热泪:第一行是说:看见了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多好啊;第二行是说,和所有的人类在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们所感动,多好啊。昆德拉接着强调:“第二种眼泪使Kitsch更加Kitsch”。
一个人为此流出的第一行眼泪,不仅是因为眼前的景象,而是因为自己被这景象而感动。从这种感动中,他觉出自己原来是一个良心未泯的人。他一边流泪一边对自己说:你看我仍然是个好人啊,我的内心仍然是有感情的,有人曾经说过我内心冷漠或者缺乏人性,那统统都是鬼话。
③ 什么是"媚俗"
vulgar
[5vQl^E(r)]
adj.粗俗的, 庸俗的, 普通的, 通俗的, 本土的
n.<古>平民, 百姓
媚俗的艺术
20世纪,现代文艺思潮流行,传统的美的观念,美的艺术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但由于美学把握上的失误,造成艺术商品化的泛滥,造成艺术本身的异化,使得票房价值代替审美价值,表面的暂时的轰动效应代替较持久的审美效应,浅薄的娱乐,消遣功能代替了艺术的社会批判功能倾向和陶冶功能。在商品市场的“感召”下,文艺走向了一个极端,畸形的倾向:媚俗。从而产生一种负面的文化怪胎——媚俗的艺术。
自工业时代开始以后,“庸俗艺术作品”大量地涌现,在16世纪和17世纪流行的趣味低劣的装饰艺术之后,后期古典和后期主义划时代地成为感伤艺术的最早的温床。汉斯.艾霍尔图森曾精辟地分析了现代文学中“苦涩的庸俗艺术”。他引用克劳尔斯网络全书中的定义作为分析的出发点“庸俗艺术是一种虚假的艺术创作,它通过内容上的(性爱的、政治的、宗教的和感伤的)幻想刺激弥补形式力量的匮乏“。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乃至庸俗艺术走进了一个技术化的,缺乏创造性的,商业化的低级庸俗艺术迷宫。从而走向了媚俗的极端。
媚俗、是当代审美文化转型时期所产生的一种负现象,也是一种典型的伪审美现象。或者说,是传统美学在无法正确回应当代审美文化的挑战时所出现的一种畸形的审美形态。米兰.昆德拉云:“对Kitsch(媚俗)的需要,是这样一种需要:即需要疑视美丽谎言的镜子,对某人自己的映象流下心满意足的泪水,他指出:媚俗是对媚俗的需要,即在一面撒谎的美化人的镜子面前看着自己,并带着激动的满足认识镜子里的自己。媚俗是打对他人赞许的需要,许价的需要。因此,媚俗就是迎合他人的口味,不择手段地讨好多数人,为取悦于对象而猥亵灵魂,扭曲自己,屈服于世俗。换言之,就是为他人活着,为他人所左右,并且为他人而表演,其生存就是媚俗的。
近年来,中国读者的兴趣有了新的转移,“留学生文学”风靡一时,港台言情、武侠继续走俏,所谓股票书,“入关”书、期货书等财经贸易关一浪高过一浪。
关于媚俗的产生,昆德拉把它概括为主、客观两年方面。一观态度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心里什么都十分清楚,但为了名利、地位、金钱、物质生活而主动放弃对于美的追求,趋炎附势,以美娱人。另外一种情况是外界压力过于强大:公众的,朋友亲属的,爱人的,亲人的,一共四重眼光。自己承受不了,只好与之妥协,不惜拿美去做交易。如果一个人毕其一生去忘我表演,以求满足上述四重眼光对自己的期待,就是所谓媚俗。
关于媚俗产生的客观环境,昆德拉语不详。就当代社会来说,主要是指在“历史必然的旗号下,横空出世”的商品经济对于美与艺术的冲击。
商品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而且,现代美学中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功于美和艺术的商品化,商品也在抬高着美和艺术。然而,商品毕竟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腐蚀剂。
魏斯曼曾经说:追求金钱是人类最后一次可耻秘密,钱是万恶之源,它具有巨大的负面作用,对于人类价值规范具有巨大的腐蚀作用,因此,当人们一旦量身于钱的诱惑,难免不会像拉摩的侄儿一样失去了内心的平静。过去的守财奴阿尔巴贡被人耻笑,现在的守财奴却成为英雄;只有见到金钱时才会感到诗情画意;谁先榨干自己的感情,先完成感情的物化,谁就可能成为当代的明星,社会织成了一张无所不在的命运之网,构成这张网的经纬线就是闪闪发光的金钱。当商品跨越了它与美和艺术的界限,金钱释物教很快也成为冷酷无情的事实。伊格尔顿承认:“我们说社会现象已经普遍商品化,也就是说它已经是‘审美的’——构造化了,包装化了,偶象化了,性欲化了”“什么是经济的也就是审美的”商品精神打败了美学精神,取代了艺术精神。
美与艺术固然没有使用价值,但它的象征价值却可以对商品进行包装,以便刺激已经停滞的消费欲望,达到促销的目的,从而使商品增值,于是,美与艺术也被商品拉入了消费的狂潮,“休闲文化”做权拍卖,作品包装,甚至仿商品的造假而仿名作家,图书市场出现许多假金庸、冒梁羽生、伪古龙,似流行服饰一样的一股股所谓“文学热潮”,什么“纪实文学”热,“留学生文学”热“陕军进京”热等一浪高过一浪。
媚俗使艺术成为迎合趣味的拙作,迎合了具有主导作用的赞助人的“趣味”这些媚俗令人不忍卒观。诸如,时装表演进入舞厅,以之点式挑逗世人;歌星们在演出中忸怩作态,公开挑逗(某女星竟以“我马上就要脱衣服了”来诱惑观众);作家们粉墨登场,写一些凶杀艳情的小说去换取钞票;广告中的无数作为商品的陪衬的鲜靓的女性;电影中的似乎就是为了最终使男女主角相偕上床的情节;为某些腰缠万贯的人所操纵的电视中的“软广告”;“游戏人生”,“潇酒走一回”三类的喧嚣… …在这里艺术和美已被无情地践踏了,这种媚俗,其实不能称得上是一种艺术。“媚俗”导致了美学的自杀、文化的自杀和社会的自杀。
甘于充当商品的奴隶,压抑自己、去媚俗,最终只会造成一种本体性的痛苦,除非本体已麻木和迷失。它最终止不会使任何人在其中感到快乐,商品表面上满足了你的需要,但实际上是造成了你内心内在分裂。它只满足你的片面需要,身体的需要,但灵魂却被搁置了。
商品化的社会确实会充斥丑恶,堕落的现象,但美和艺术却没有必要因此便向它们投降,媚俗不应成为真正的艺术,因为,美与艺术从本身都是作为丑恶,堕落的对立物而涎生的。
④ 庸俗、低俗、媚俗!~解释
庸俗
【同义词、反义词】——庸俗
同义词:粗俗
反义词:高雅 高尚
【高级汉语辞典】——庸俗
庸俗[yōngsú]
1、[vulgar;philistine;low] 平庸粗俗
[例句1]这人很庸俗
[例句2]相互吹捧的庸俗的作风
低俗
dīsú
[vulgar]
用来形容低级、粗俗、不文明的现象或事物。与“高雅”相对。
例:~文化 ~风气
低俗何解?低俗的意思是指某人某事不入流,没有正经门路。思想空洞、乏味,更多的是带有纯粹的“性思想”。
媚俗:迎合于世俗。
什么是媚俗?
媚俗就是过分迁就迎合受众。为了短期的商业效益,而不惜牺牲崇高和责任。在“眼球经济”的招摇下,影视艺术的娱乐化、名人猎奇、商业炒作、隐私曝光等低俗的、恶俗的、庸俗的低趣味的媚俗现象大行其道,更可怕的是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媚俗就是把受众的心理体验压缩在了一个狭隘、浅薄的表层空间,使艺术失去了原有的深刻理性和美感,使受众失去思想的震撼和心灵的深度。远离了崇高和责任,媚俗便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大众需要通俗却不需要庸俗,需要刚健质朴的中国风骨,需要真正的经典,来滋养心灵,涵养人生。
⑤ 媚俗的细说媚俗
媚俗就是过份迁就迎合受众,彻底放弃自己尊严,以作态取悦上级或大众的行为,而且要讨最大多数人好的一种态度,为了讨好,就必须确定什么是大家都想听的,必须为固有的观念服务。关于媚俗(kitsch),原意之一是指“俗气的艺术”。日常意义的“媚俗”显然是一个贬义词,通常用来批评那种有意迎合、巴结庸众/低级趣味的艺术行为,接近拍马屁的意思。
任何人只要顾忌到公众的存在,而不是依从本心行事,就不免陷入媚俗的泥淖。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制定人类生存中一个基本不能接受的范围,并排拒来自这个范围内的一切。
换句话说,媚俗要求抹煞人类生存方式中一些本来就存在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有时又实在不可避免,而社会又禁止(从行为和意识两方面)人们承认这些东西。 因为媚俗,人们就往往用社会意志代替个人追求。扭曲自我的价值判断以迎合整体的价值取向。一旦两者之间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分裂,整个价值判断体系就会完全失控,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从此无从判别,甚至形成善恶两极的同位合一。为了短期的商业效益,而不惜牺牲崇高和责任。在“眼球经济”的招摇下,影视艺术的娱乐化、名人猎奇、商业炒作、隐私曝光等低俗的、恶俗的、庸俗的低趣味的媚俗现象大行其道,更可怕的是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媚俗就是把受众的心理体验压缩在了一个狭隘、浅薄的表层空间,使艺术失去了原有的深刻理性和美感,使受众失去思想的震撼和心灵的深度。远离了崇高和责任,媚俗便成了生命之重。
⑥ 庸俗,低俗,媚俗这三个词是什么意思
庸俗:1. 平庸鄙陋;不高尚。 晋 葛洪 《抱朴子·穷达》:“庸俗之夫,闇於别物,不分朱紫,不辩菽麦。”《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载》:“ 房琯 喜宾客,好谈论,多引拔知名之士,而轻鄙庸俗,人多怨之。”《西湖佳话·六桥才迹》:“爱慕的是风流才子,鄙薄的是庸俗村夫。” 何满子 《文学呈臆编·论庸俗下》:“庸俗是一种假风雅、赝美,有如混珠的鱼目;但它比鱼目更坏。” 2. 指平庸鄙陋之人。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且常人之所爱,乃上士之所憎;庸俗之所贵,乃至人之所贱也。”明 方孝孺 《王待制私谥议》:“所学归乎仁义,而所为狥乎邪僻。考其为书,则上援圣贤;稽其所至,则仅同庸俗。” 低俗:低俗内容主要是指低级趣味、庸俗,使人萎靡、颓废的内容,相对于超凡脱俗、高尚情趣、积极上进、令人奋进等社会进步意义和价值内容。低俗内容主要包括,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内容, 媚俗:媚俗就是过份迁就迎合受众,以作态取悦大众的行为,而且要讨最大多数人好的一种态度,为了讨好,就必需确定什么是大家都想听的,必须为固有的观念服务。关于媚俗(kitsch),原意之一是指“俗气的艺术”。日常意义的“媚俗”显然是一个贬义词,通常用来批评那种有意迎合、巴结庸众/低级趣味的艺术行为。 任何人只要顾忌到公众的存在,而不是依从本心行事,就不免陷入媚俗的泥淖。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制定人类生存中一个基本不能接受的范围,并排拒来自这个范围内的一切。 换句话说,媚俗要求抹煞人类生存方式中一些本来就存在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有时又实在不可避免,而社会又禁止(从行为和意识两方面)人们承认这些东西。
⑦ 米兰昆德拉所说的媚俗是什么意思
即是说,反抗媚俗事实上是另一种媚俗。米兰昆德拉是这样定义媚俗的:媚俗让人接连产生两滴感动的泪滴,第一滴眼泪说:瞧这草坪上奔跑的孩子们,真美啊!第二滴眼泪说:看到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跟全人类一起呗感动,真美啊。只有第二滴眼泪才使媚俗成其为媚俗。人类的博爱都能是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之上。我认为昆德拉想表达的含义是,媚俗是一种超乎了个人感受的情绪,是一种限制人要求人的普世价值观。在书中,他借萨宾娜的口说出:你是站在媚俗的对立面的。但是他们不能摆脱媚俗,媚俗是人类的博爱,媚俗是枷锁,但是媚俗是让人能够将双脚放在地面上的力量。摆脱了媚俗就会一个人悬挂在半空之间,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⑧ 媚俗什么意思
读音:mèi
sú
媚俗:迎合于世俗。
出处:明
高启
《妫蜼子歌》:“不诘曲以媚俗,不偃蹇而凌尊。”
秦牧
《艺海拾贝·酷肖》:“
齐白石
就说过这样的话:‘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⑨ 无孔不入的媚俗是什么意思
媚俗:原意之一是指“俗气的艺术”.通常用来批评那种有意迎合、巴结庸众、低级趣味的艺术行为,接近拍马屁的意思.
无孔不入:比喻有空子就钻.
无孔不入的媚俗:意思是有意迎合、巴结庸众、低级趣味的艺术行为很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