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哪个朝代
㈠ 红楼梦是什么朝代
一 “假借汉唐”不符事实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有一段空空道人与石头的对话。在对话中,空空道人提出《石头记》“无朝代可考”的疑惑。石头对此的回答是——
若云无朝代纪年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
其实通观整部《红楼梦》,“假借汉唐”是根本行不通的:书中多处出现古人名,其中很多人物如宋徽宗(第3回)、唐伯虎(第4回)、苏轼(第41回)、朱熹(第56回)等都是在唐朝以后的——至于汉朝以后的人物就更不必说了;再者,还有一系列文艺作品如欧阳修醉翁亭记(第17回)、西游记(第22回)西厢记(第27回)、等皆诞生于汉唐以后;另外,例如算盘(第22回)、眼镜(第53回)、爆竹(第54回)等生活用品也都是汉唐时所没有的。
此外,《红楼梦》第一回还有这样的叙述:
当时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汉朝时南方政治经济都远不及中原,苏州也不可能成为“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而唐朝时“扬(州)一益(州)二”,还有首都兼当时国际大都市长安,苏州自然也与“一二等”无缘。苏州“大显身手”,那是明朝以后的事。
二 似明似清 非明非清
既然汉唐不是《红楼梦》的历史背景,那又该是什么呢?其实在很多读者眼中,《红楼梦》里的人不是生活在明朝就是生活在清朝。诚然,书中一些地方体现了这种观点,略举一二如下:
明日写一封书信会票我们带去,先支三万,剩下二万存着,等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幔的使费。(第16回)
尤氏道:“你是状元榜眼探花,古今第一个才子。我们是糊涂人不如你明白,如何?(第74回)
所谓“会票”是明清时对汇票的称呼,其他朝代并非如此,比如唐代就称之为“飞钱”;而“状元”、“榜眼”、“探花”分别是对明朝科举考试廷试一甲的第一、二、三名的称呼,亦非他朝所有。
除此之外“守备”(掌管分守城堡或负责粮饷等事的官员,见第15回)、“堂官”(衙属长官,见第13回)、“八股文”(第81回)以及《西游记》(第22回)、《牡丹亭》(第23回)等著作都是明清所特有的,那是否就可以说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就是明清时期了呢?
首先,明朝是显然不行的。因为和汉唐一样,全书中也有明朝不曾有过的新事物,如《鲁智深醉闹五台山》(第22回)、《满床芴》(第29回)等大量戏曲和《庄子因》等著作都是清初产生的。
其次,《红楼梦》里的人物也不生活在清代。清代男性是要剃发的,而红楼梦中的男性——比如贾宝玉,则是“头发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历来有关红楼梦的插画以及戏曲中的人物来看,他们也根本不是清朝人;另外第四回中说皇帝开恩典,“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其中的“才人”是宫中女官名,为魏晋时设置,但清朝的宫中并没有才人一职。这进一步说明了清朝和明朝一样,也不是宝黛等人的生活时期。
三 混乱的官制
《红楼梦》里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官衔和官署,可谓混乱不堪:
王子腾升了都检点,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不题。(第2回)
如今代善早已去世……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 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第2回)
雨村断了此案,急忙作书信两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第4回)
如今闹破了,被锦衣卫拿住送入刑部监,要问死罪的了,前几天被人告发的。(第81回)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唐、五代、宋、明、清等朝代所特有的官制在红楼梦里被安排在了同一个时期,进行了一场“同台上演”:节度使是唐宋时的官制;(宋朝有虚名无实权)“都检点”是五代时禁军的最高统帅,宋朝初年并被废除了;“锦衣卫”更是只有清朝才有的特务机构;清代六部之下设司,“员外郎”是司主管郎中的副手,而“主事”则是员外郎的下级。
以上官制虽十分混乱,毕竟还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红楼梦》里更有大量虚构的官制: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苏州人氏……(第2回)
那时已将入都时,却又闻得母舅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第4回)
贾珍便命贾琼……一面吩咐去请钦天监阴阳司来择日,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第13回)
上述的兰台寺大夫九省统制阴阳司皆为作者虚拟的官名或官署名。另外还有龙禁尉(第13回)、体仁院总裁(第13回)、都太监(第16回)等等,都属于这种范畴。
由此可见,《红楼梦》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无朝代可考”,没有历史背景、打破时间上的约束,这也正是《红楼梦》成为一大奇书的一大奇处。
㈡ 红楼梦是发生在什么朝代。
红楼梦是发生在清代的长篇人情小说。
《红楼梦》,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2)红楼梦是哪个朝代扩展阅读
《红楼梦》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时代的特征。它所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
小说的巨大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
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部作品能把爱情的悲剧写得像《红楼梦》那样富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像它那样把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深刻,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
㈢ 《红楼梦》是哪个朝代
红楼梦是一本虚构的小说,朝代的话也是虚构的,所以没有历史背景和时间约束,据相关推测说是明朝和清朝,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朝代,但是《红楼梦》创作于清代。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红楼梦的历史背景
《红楼梦》开篇以神话形式介绍作品的由来,说女娲补天之石剩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经过该地,施法使其有了灵性,携带下凡。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见石上刻录了一段故事,便受石之托,抄写下来传世。
辗转传到曹雪芹手中,经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书。书中故事起于甄士隐。元宵之夜,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被拐走。不久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甄带妻子投奔岳父,岳父卑鄙贪财,甄士隐贫病交攻,走投无路。
后遇一跛足道人,听其《好了歌》后,为《好了歌》解注。经道人指点,士隐醒悟随道人出家。贾雨村到盐政林如海家教其独女林黛玉读书。林如海的岳母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到自己身边。
黛玉进荣国府,除外祖母外,还见了大舅母即贾赦之妻邢夫人,二舅母即贾政之妻王夫人,年轻而管理家政的王夫人侄女、贾赦儿子贾琏之妻王熙凤(凤姐),以及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和衔玉而生的贾宝玉。
宝黛二人初见有似曾相识之感,宝玉因见表妹没有玉,认为玉不识人,便砸自己的通灵宝玉,惹起一场不快。
㈣ 《红楼梦》的故事背景是明朝还是清朝
个人觉得是清朝,因为作者是清朝的。对自己所处年代更熟知。
㈤ 红楼梦是哪个朝代的故事
红楼梦是清朝的故事。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章回长篇小说。红楼梦主要是以贾宝玉、薛宝钗等故事主人公为视角,以小说里的四大家族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一个喜怒哀乐皆存的人生百态,也从各个角度反应出了人性的善与恶以及当时社会普遍的现象。
㈥ 红楼梦是哪个朝代的
红楼梦中的故事让人魂牵梦绕书中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要回答这个问题,咱首先得介绍下《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据史料记载,他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他祖先原是汉人,但很早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入了满籍。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龚江宁织造的官职。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在康熙时,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
他提“南、北”时不提“京”,提“京”时不提“南、北”。比如黛玉回南,不说回南京。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故事哪个朝代也不是。因为曹雪芹他只能影射清代,但是他不敢明写,你只看故事情节就行了,书中有些是清代的东西,有些是明代的东西,如果细抠,是不符的,矛盾的。比如说,关于地点的问题。有很多南方的事物、景物(江宁),还有炕,是北方的事物。不要在这些细枝末节上纠缠。
㈦ 《红楼梦》是哪个朝代呢
《红楼梦》是清代的小说。《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首次出版时间乾隆五十六年。《红楼梦》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红楼梦》开篇以神话形式介绍作品的由来,说女娲补天之石剩一块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经过此地,施法使其有了灵性,携带下凡。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见石上刻录了一段故事,抄写下来传世。
红楼梦的赏析。
《红楼梦》的故事起于甄士隐。元宵之夜,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被拐走,不久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甄带妻子投奔岳父,岳父卑鄙贪财,甄士隐贫病交攻,走投无路。后遇一跛足道人,听其《好了歌》后,为《好了歌》解注。经道人指点,士隐醒悟随道人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