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斗是多少
Ⅰ 一斗是多少
一斗是十升。
在中国市制容量单位中,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古代常用单位换算标准还有:
石: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斛:容量单位,五斗为一斛。
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跬:长度单位,半步为跬
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
舍:长度单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
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1)一斗是多少扩展阅读:
古代单位制
我国度量衡历史悠久。据古书记载:自夏代以来,不仅有了度量衡器具,而且还建立了度量衡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度量衡单位制度混乱。战国后期,度量衡制度形成了由混乱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
秦、隋统一全国后,都采取了统一度量衡制度的措施。特别是秦朝建立的度量衡制度,对我国以后各代的度量衡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唐、宋、元、明、清、民国都建有度量衡制度,而晚清和民国时期,度量衡单位制极为混乱。民国虽曾颁布《度量衡法》,统一度量衡,但全国度量衡单位制终未统一。
Ⅱ 一斗的意思是多少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量词。
通常,一斗等于十升,十斗等于一石。一担等于100斤。
计算容量的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斗和石头都是单位之间换算为10斗为1石。 而在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按此换算1石等于120斤,1斗等于12斤。
因此,古代一斗相当于现在的12~13.5斤左右。
古代单位制
我国度量衡历史悠久。据古书记载:自夏代以来,不仅有了度量衡器具,而且还建立了度量衡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度量衡单位制度混乱。战国后期,度量衡制度形成了由混乱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
秦、隋统一全国后,都采取了统一度量衡制度的措施。特别是秦朝建立的度量衡制度,对我国以后各代的度量衡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唐、宋、元、明、清、民国都建有度量衡制度,而晚清和民国时期,度量衡单位制极为混乱。民国虽曾颁布《度量衡法》,统一度量衡,但全国度量衡单位制终未统一。
Ⅲ “一斗”是多少
一升米现在重1.25斤,10升米为一斗,一斗重12.5斤,=6.25千克
中国古代计量方法极为精确,且为十进位制。即:一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公斤;一升为十合,每合重150克;一合为十勺,每勺重15克;一勺为十抄,每抄重1.5克;一抄为十作,每作重0.15克;一作为十厘,仅重0.015克(约一粒米)。
距今约700年前的元朝,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旁建立黑城,引水灌田并屯田种粮积谷。负责管理国家粮库的官员,对每次出入粮库的粮食重量,有著精确到粒米的详细记录。内蒙古自治区考古人员,通过对黑城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一批元代粮库登记账册,引起我国计量考古部门的关注。据内蒙古考古专家李逸友先生所著《黑城出土文书》:元惠宗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黑城广积仓收入税粮“小麦九升九合六勺五抄二作,大麦四升九合八勺二抄六作”,精确到五位数。记账人为“广积仓副使”,监证人为“广积仓监支”。在另一份出土文书《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粮税文卷》中,记载国库收入粮食“小麦一千一百五十八石四斗五合二勺二抄四作九厘;大麦三百一十五石五斗七升三合七勺九抄六作五厘”,从石以下更精确到六位数。
元朝的建立者入主中原以后,对农业生产和牧业生产一视同仁,经常劝课农桑,以五十户为一社,每社选老农“专一照管本社之人务勤农桑,不至惰废”(《通制格例》)。在中国历史上四部农书中,有两部产生在元代。当时,全国有人口五千余万,超过以往历朝历代的人口数量,粮食成为国民经济的命脉。
为了巩固农业基础,防止社会动荡,元朝政府在各地设立粮仓,以储备粮食,还设有“惠民局”和“养济院”等社会福利部门。为了管理好国拨、国收的粮食,也为了小麦与大麦的互相折算,元朝设在北部边疆的粮库管理官员,在登记账册上使用了精确到五六位的登记方法。这些宝贵的、距今近700年前的粮食登记账册,对於我们研究古代计量法度,节约每一粒粮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
Ⅳ 一斗等于多少斤
斗是量粮食的器,来斤和担是重量单位自,所以二者不能换算。
斗、斛均为容量单位旧时,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 石,读音dan,作为计量单位。
斤是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所用的各种重量单位,现代的斤按照各地使用习惯,与公制有如下换算,中国大陆1斤等于500克(g)。
(4)一斗是多少扩展阅读
容量单位:
担:中国重量单位。旧制一百斤为一担,今以百市斤为一市担。
斛: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升:容器名一斗的十分之一。
斗:dǒu,时指中国市制容量单位。
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
Ⅳ 古代所说的‘一斗’是多少
古代容积单位:
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一合等于十分之一升。
按现代的容积单位换算的话一斗等于10000立方厘米,也就是10000毫升.
如果装水的话,一斗水在摄氏4度的时候质量为10千克(10公斤).
Ⅵ 一斗指的是多少升
一斗等于十升。中国古代计量方法极为精确,且为十进位制,石,斗,升,合之间的换算,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这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米,等于十厘米,100厘米等于1000毫米一样,只不过米分米厘米毫米是长度单位,石,斗,升,合,是体积单位。
一斗的由来
斗是古时计米的容器,一斗等于现在的12.5市斤。古时候很少有称,便剃作了叫斗的器具来量米,这种斗大小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斗还可以与石换算。石也是古时计重单位。十斗等于一石,一石为十斗。也就是125斤等于一石。古时,还有其它计量和计重单位,如计量单位还有升,计重单位还有担。
Ⅶ 一斗是多少克
一般一抖都是500克,也就是一斤,有的一斗是1千克,这个得看你一斗是多大的面积。
Ⅷ 一斗是多少斤
一斗相当于现在的12~13.5斤左右。
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认定:汉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
斗和石头都是单位之间换算为10斗为1石。 而在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按此换算1石等于120斤,1斗等于12斤。
因此,古代一斗相当于现在的12~13.5斤左右。
容量单位:
担:中国重量单位。旧制一百斤为一担,今以百市斤为一市担。
斛: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升:容器名一斗的十分之一。
斗:dǒu,时指中国市制容量单位。
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
Ⅸ 一斗是多少
一斗是十升。
通常,一斗等于十升,十斗等于一石。一担等于100斤。
计算容量的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斗和石头都是单位之间换算为10斗为1石。 而在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按此换算1石等于120斤,1斗等于12斤。
因此,古代一斗相当于现在的12~13.5斤左右。
古代单位制
我国度量衡历史悠久。据古书记载:自夏代以来,不仅有了度量衡器具,而且还建立了度量衡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度量衡单位制度混乱。战国后期,度量衡制度形成了由混乱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
秦、隋统一全国后,都采取了统一度量衡制度的措施。特别是秦朝建立的度量衡制度,对我国以后各代的度量衡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唐、宋、元、明、清、民国都建有度量衡制度,而晚清和民国时期,度量衡单位制极为混乱。民国虽曾颁布《度量衡法》,统一度量衡,但全国度量衡单位制终未统一。
Ⅹ 一斗等于多少升
一斗是十升。
在中国市制容量单位中,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古代常用单位换算标准还有:
石: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斛:容量单位,五斗为一斛。
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跬:长度单位,半步为跬
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
舍:长度单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
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10)一斗是多少扩展阅读:
这“石、斗、升、合”的计量名称是很古老的。解放后农村还一直沿用,如:问农民:“今年一亩地打几斗麦?”,“你家今年收了几石粮食?”过去穷人借贷地主家的粮食,讲究“几合利息?”也就是百分几的利息?比如“5合利”,就等于百分之五的利率。
交公粮和市场买卖粮食都是过秤,而不是用斗量,因为秤更准确,误差小。有句话“海水不可斗量?”这里就是说斗是量具。农村合作化以后,收粮、分粮也都是用秤而不是用斗了,从此这些计量方法基本上被淘汰了。过去用的斗和升子等量具,现在只当作盛物的一种用具,而且越来越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