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首畏尾是什么意思
① 畏首畏尾什么意思
【释 义】:畏:怕,惧。前也怕,后也怕。
形容胆子小,疑虑重重。
【近义词】:缩手缩脚
【反义词】:敢想敢干、敢作敢为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② 畏首畏尾的意思
前也害怕,后也害怕;比喻顾虑多多。
畏首畏尾
读音: [ wèi shǒu wèi wěi ]
出处:《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白话译文:人为人处事胆小,疑虑重重,前怕狼后怕虎的!
汉字笔画:
(2)畏首畏尾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近义词
左顾右盼
读音:[ zuǒ gù yòu pàn ]
释义:向左右两边看,顾虑多多。
出处:三国·曹植《与吴季重书》:左顾右盼;谓若无人;岂非君子壮志哉!
白话译文:一个人犹豫不决,左看看右看看的,顾虑多多!
③ 畏首畏尾表示意思相似的俗语是什么
前怕狼后怕虎:
读音:qián pà láng,hòu pà hǔ
表达意思:俗语,意思是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出处:出自出自明代冯惟敏《清江引·风情省悟》曲:“明知烟花路儿上苦,有去路无来路。恶狠狠虎爬心,饿剌剌狼掏肚。我如今前怕狼后怕虎。”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顾虑重重。
(3)畏首畏尾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畏首畏尾”的反义词介绍:胆大妄为
读音:dǎn dà wàng wéi
表达意思:指毫无顾忌地干坏事或大胆地乱做事。
出处:出自清代曾朴《孽海花》第十回:“这种人要在敝国,是早已明正典刑,哪里容他们如此胆大妄为呢。”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谓语、状语;含贬义,指毫无顾忌地干坏事。
④ 畏首畏尾是何意出自于哪
【释义】形容人胆怯多疑,对什么事都怕,不敢放手去做,既不敢进,又不敢退,结果什么事都做不成。
【出处】此典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春秋时,晋、楚两国相互争夺诸侯之长。有一次,晋灵公在扈地(故址在今河南省原武县西)会合诸侯,但不见郑穆公(郑国介于晋、楚之间,当时是附属于晋国的),便以为郑君对晋图谋不轨。郑公子归生于是写了一封信给晋国的执政者赵宣子,说:“……我君(指郑穆公)在三年中,先后三次朝见晋君,我国虽小,但对晋国却已尽了最大的力量。现在你们晋国还认为郑国的表现不能让你们满意;这样,郑国只有亡国而已,不能再增加对晋国的礼节了。常言道:‘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隐’。郑国现在的处境就是这样,既怕楚国攻打,担心晋国袭击。一头鹿被人追赶的时候,是没有多余工夫选择庇护场所的。如果郑国被逼得走投无路时,也会无暇去选择庇护场所了。晋君的命令好像是无穷无尽,这使得郑国没有再好的办法。我郑君也知道国家要灭亡了,因而只好积蓄全国的力量,在国境上等候晋国大军的光临。”
⑤ 畏首畏尾是什么意思
意思: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
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四回:妹子平日但凡遇见吃酒行令,最是高兴,从不畏首畏尾。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瞻前顾后、左顾右盼、缩手缩脚
反义词:无所畏惧、当机立断 、敢想敢干、敢作敢为
(5)畏首畏尾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畏首畏尾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晋、楚两个强国争当盟主。有一次,晋灵公在扈地会见诸侯,郑国国君没有来,晋灵公以为郑国和楚国往来,很生气。
郑国公子归生知道这事后,就给晋国写了封信,首先回顾了郑国和晋国的友好,然后解释了郑君没来参加的原因,最后说:“我们国君在这三年来,先后多次去朝见你们晋君,对晋国已经尽了最大的力量和诚心了,可还不能使你们感到满意,而我们已经无法增加这诚意了,除了亡国。
古人说:‘畏首畏尾,身余其几?’郑国现在的处境便是这样,既怕楚国攻打,又怕晋国袭击。而晋国的命令又好像没完没了似的,这使得我们郑国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将全国力量集合起来,等候你们晋国大军的到来……”“畏首畏尾”形容人胆怯多疑,对什么事都怕,既不敢进,又不敢退。
⑥ 畏首畏尾的俗语是什么意思
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前怕狼后怕虎:
读音:qián pà láng,hòu pà hǔ
表达意思:俗语,意思是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出处:出自出自明代冯惟敏《清江引·风情省悟》曲:“明知烟花路儿上苦,有去路无来路。恶狠狠虎爬心,饿剌剌狼掏肚。我如今前怕狼后怕虎。”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顾虑重重。
(6)畏首畏尾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反义:临危不惧
意思是面临着危险从容不迫,毫不畏惧。临:遇到;危:危险;惧:怕。
出处:《邓析子·无厚》:死生有命,贫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危不惧也。
译文:人的生死都是有命数的,贫困或者富贵是要靠机遇的,怨怪夭折逝去的人,是不知道命数,怨怪自己贫穷的人是不知道机遇。知道这些之后,面临困难和危险也就不畏惧了。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沉着,冷静勇敢。
⑦ 大家好!请问(畏首畏尾)是什么意思;谢谢!
畏首畏尾 释义 比喻既怕这又怕那,疑虑极多。 故事 晋灵公11年(公元前610年),晋灵公在扈和一些诸侯会盟。郑穆公想参加这一盛会,主盟人晋灵公却拒绝和郑公相见,原因是晋公认为郑国和楚国勾结,对晋国怀有二心。郑国的大臣子家派信使去晋国,给执政大夫赵盾(赵国国君的先人)捎去一封信,信中说,郑穆公即位以来和晋国一直是友好的,即使面对楚国强大的压力,也从来不敢对晋国三心二意。信中还反驳了晋君对郑国的无理指责,接着用强硬的口气说:"古人有言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怕头怕尾,剩下来的身子还有多少)?又说:鹿死不择音(鹿到临死前顾不上发出好听的鸣声)。小国事奉大国,如果大国以德相待,那它就会像人一样恭顺……"信中接着说:如果大国待之非礼,小国就会像鹿一样铤而走险,哪儿还能顾得上有所选择?贵国的命令没有标准,我们也知道面临灭亡了,只好准备派出敝国的士兵严阵以待。今后,到底该怎么办,就听恁您的命令吧。赵盾看信中言之有理,劝晋灵公收回拒绝郑穆公参加会盟的成命。这段故事产生了"畏首畏尾"和"铤而走险"两个成语。
⑧ 畏首畏尾 身其余几 是啥意思
“”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出处节选】《郑子家告赵宣子》——先秦·左丘明
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
【白话译文】古人有言说:“头也害怕尾也害怕,留下身子还能剩余多少不害怕呢?”又说:“鹿要死也就不管自己的声音了。”小国服侍大国,大国以仁德对待它,它就是人;不用仁德对待它,它就是一只鹿,着急了就会疾速走入险境,着急了还能选择吗?
大国无准则地下命令,我们也知道要灭亡了,只能把我国的全部军资集中起来在鯈地等待了,任凭你执政命令我们吧。
(8)畏首畏尾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1、《郑子家告赵宣子》创作背景
《郑子家告赵宣子》是春秋时期创作的散文,作者是左丘明。主要讲述了郑国是夹在晋、楚两个对立的大国之间的小国,外交关系很难处理,郑子家的这篇外交辞令,利用两大国的矛盾,逐年逐月罗列事实,批评晋的苛刻要求,甚至不惜以决裂相警告,终于迫使晋人让步。
2、《郑子家告赵宣子》鉴赏
这是郑晋外交斗争的一个回合。郑国处于晋楚两强之间,对于近邻的晋国要侍奉,可对于远一些的楚国也要朝拜,这还未计尚须在齐秦的周旋,察言观色仰人鼻息,夹缝中的苟活苦不堪言。但是晋国对此还很不满意。于是,郑国的执政大臣子家给晋国的执政大臣赵宣子写了这封信。
这是一份照会,也可以说相当于一份最后通牒。在信中子家历数了郑君对晋的朝见,暗示其所表现出的恭顺已无以复加,如果晋再如此逼迫,不对现行政策改弦更张,那郑国只能是铤而走险,彻底投靠楚国,和晋国决一死战。
本文涉及的史实发生在鲁文公十七年,即晋灵公继位的第十年,应该说那时他还是个青少年,国家事务的决断,仍须赵盾为之。子家致函赵盾,是相当适宜的,但是作为正式的外交照会,书面上仍然对着晋灵公。
⑨ 把畏首畏尾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1、我们年青人,要敢于勇往直前,而不能畏首畏尾。
2、青年人应当敢于创新,敢于实践,而不应当畏首畏尾,束手束脚。
3、平日里大家都说得慷慨激昂,但真正事到临头,却一个个畏首畏尾的,把当初的许诺都置诸脑后了。
4、搞改革就要敢于冲破各种阻力,决不能畏首畏尾。
5、我们要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不能畏首畏尾,趑趄不进。
(9)畏首畏尾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畏首畏尾 [ wèi shǒu wèi wěi ]
【解释】:畏:怕,惧。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
【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示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四回:“妹子平日但凡遇见吃酒行令,最是高兴,从不畏首畏尾。”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⑩ 办事畏首畏尾是什么意思
畏首畏尾
【释 义】:畏:怕,惧。前也怕,后也怕。形容胆子小,疑虑重重。出自:《左传·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