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校园 » 中学生新课标

中学生新课标

发布时间: 2021-09-25 13:26:06

1. 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中对初中生(7~9年级)语文方面应具备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
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
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
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
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1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学科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源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唯一可以在生活中长时间使用,甚至影响事业、家庭的重工业。
课程理念
1.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语文素养能力形成一般是在初中阶段定型的,阅读速度高低就是最明显的体现。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旧比较
1.语文性质功用的回归:由注重思想性、工具性而弱化思想性,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2.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由内容分析本位而重视语感积累。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这是保证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整体感悟绝不等于主题先行,主题先行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中应处理好演绎和归纳的关系。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归纳教学优于演绎式教学,我们可以试想:中心意图都明确了,再分析不是浪费时间嘛。
3.语文教学重心的转移:由强调接受信息而较为强调搜集、筛选、整合、处理和生发(生发要多反思,找教材的毛病)信息。由知识中心论而重视语文历练实践。
4.学习方式的倡导:由被动接受而自主、合作、探究。简单概括就是“对话(讨论)”。
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激活:由课堂中心而接近社会生活。新教材的选文较接近学生年龄和生活实际,可供选择学习的篇目多了。师生能够自主地参与课程的开发,把“学什么”的权利交给学生;学校和教师应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教师应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自主性;学生与课程文本应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已经编定的课本”。语文教师应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应成为平等对话的引导者。教学内容应吸收学生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教师不应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绎,而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既定的教案。
对话意识已深入教师内心,但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师生或生生间的讨论,课堂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怎么教,仅仅关注教法的探索还是形式的,更多的是要关注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的重构。
6.新比旧更强调语文要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探究中的开窍学习。
7.新比旧更强调聆听、口语表达与交际写作。
8.以往侧重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上提出教学要求,新课标对三维、学习习惯明确、系统地提出了学习目标。
9.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实用、实际。个人观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多用于搜集积累、习惯养成、课外延伸、激发兴趣,不宜于公开课。

2. 初中新课标必读名著有哪些

《西游记》
《水浒传》
《朝花夕抬》
《骆驼祥子》
《繁星》《春水》
《鲁滨逊漂流记》
《格列佛游记》
《名人传》
《童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 中学生新课标那本作文书最好

语文作文图书:中学生900字优秀作文

者:
董丽君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05-01
定价:12.00
优惠价:6.00
在当当网购买
在卓越网购买
内容简介
这套燕园新课标作文系列丛书以体现素质教育精髓为宗旨,以新课标为准绳,以帮助同学们实现“学而乐则优”为目的。共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系列。
初中系列汇集了全国各省市中学生最新优秀作文,涉及初中作文的各种体裁。
为方便读者使用,北大燕园针对不同爱众,策划编写了特色各异的初中作文系列丛书,目前已出版下列5种:
中学生作文妙语大全
中学生600字优秀作文
中学生700字优秀作文
中学生800字优秀作文
中学生900字优秀作文

4. 人教版初中语文老课标与新课标的区别

新课标中对初中生(7~9年级)语文方面应具备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
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
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
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
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5. 如何把握初中课程新课程标准

如何把握初中课程新课程标准
一、要明确大纲与新课程标准的差别

新课程标准与老大纲有许多区别。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习内容做了最基本的、最低的要求,这些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新课程标准不强调知识的先后顺序,对教材编排体系、教学顺序等问题没有硬性的规定,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创造性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在这里举几个例子说明:

例1:对“物态变化”部分内容的要求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对比看出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存在的差别。

知识点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温度和温度计

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熔化和凝固

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知道晶体的熔点;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

沸腾

知道沸腾现象;理解沸点、沸点与压强的关系;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

尝试将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沸点联系起来。

课程标准的这种宽泛要求和教学大纲的刚性要求形成明显的对比,可以看到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是刚性的,对每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教学要求。因此我们按照大纲的要求教学觉得容易些。

例2:对“物质属性”的要求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知识范围的宽泛体现在物质的“属性”上,可以在弹性、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磁性等属性里灵活选择。层次要求的宽泛体现在“尝试”上,学生能将物质属性和物质的用途联系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要求。

例3:不过分追求严密性

现代儿童在生活中已经潜在地认识了能量,教学中只要列举实际的事例,学生完全可以形成能量的初步概念,以后在不断的学习中再逐渐加深对这个概念的认识。

再如,允许让学生通过探究直接认识动滑轮的省力作用,而不是先学杠杆,然后把滑轮作为一种特殊的杠杆来处理。

重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生活经验的作用,有些概念可以在不给严格定义的情况下拿来先用,不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不要求严格按照知识在科学中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这是改变学科本位的体现。

例4:对“电能和电功”的要求

对“电能和电功”这一知识点,按原来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是“知道电功及其单位;理解电功的公式”,我们在以往都会把这里当成中考的重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用电器的作用”。

教学大纲对电功的概念和公式计算要求较高,关注的是知识体系和概念的严密,而淡化了电功本质的学习和研究。实际上,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更多的是能量概念,因此,课程标准关注的是能量转化,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能量引入电功的概念,对电功概念和计算要求不高,这样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例5:对“电压”的要求

对“电压”这一知识点,教学大纲的要求是:知道电压及其单位;知道干电池、家庭电路的电压值;理解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上的电压之和;理解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上的电压相等。考虑到这部分内容很容易出偏难的题目,课程标准淡化了这部分知识本身的要求,而注重过程和方法,因此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对于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关系,课程标准没有提出定量的要求,其目的主要是进一步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规律和公式,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进行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的训练上。电压的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也较难理解,课程标准也降低了要求,不过分追求概念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不要求学生知道电压的概念。

例6:关于音调的探究

在教学大纲中,有关声音的知识以往考得最多的是发声体都在振动,其他的很难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但是,声音每时每刻都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项活动都是和声音息息相关的,学生对声音的感性认识十分丰富,进一步了解声音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需求。因此,新课程将声音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提出“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虽然这是一节物理课,教材却抓住了音乐所具有的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让学生在优美乐曲的陶冶中,探究、获取知识。根据以上几个例子看出,大纲与标准是有很大区别的。

二、要正确理解物理新课程标准

1、“科学探究”学习的理解

《标准》指出:“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的目的是要做到知识的传承与知识的探究并重。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已经到了相当深刻的程度,这是人类的巨大文化财富,若是把这些东西都扔了,什么问题都来探究,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科研成果又岂是一个人几十年所能探究解决得了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能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进行应用。

对于初中学生、特别是八年级的学生而言,许多探究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否则一节课45分钟,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学生对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都不甚明了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相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了。若把该教学活动设计为知识传授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建立了凸透镜成像的概念和大致了解凸透镜成像性质与物距有关的前提下,设计实验、采集多组原始数据并在教师指导下分析论证找到规律,效果就好得多。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科学思维和方法的熏陶。成功的愉悦使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对自然科学的亲和力等情感态度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心智方面也可得到培养。物理课程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对初中学生而言,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件新事物,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起始阶段应当以讲授的知识点为载体,设置各种问题情景,以经历一些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为主,从中渗透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同时可选取较简单的题材让学生进行一些只包括部分要素(可适当安排突出不同环节)的探究活动,以后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及各方面能力的增强,再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自主设计一些没有确定答案(初中物理课程内容以外的知识点)的包含所有探究要素的开放性探究课题,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2、正确理解“不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

《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生活经验的作用,不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有很多人断章取义的认为“课改后的物理教学不强调知识的严密性了”,这完全曲解了新课标精神。仔细阅读《标准》可以看出,“不过分强调知识的严密性”是指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况且《标准》是说“不过分强调”而不是说“不强调”。所以要正确理解“不过分强调”的真正涵义。

三、要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总的原则是以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本地实际出发,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重视基本的物理态度、物理方法的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基本功的训练必不可少

作为还是十几岁的孩子,视野并不开阔,如果我们忽视了基础的落实,就谈不上学生今后的发展。同时,从中考试题来看,基础部分的分值都在50%以上。

课程改革不是对以前的物理课程及教育方式的全盘否定。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物理教学中,一些基本的原理、技能和方法永远是物理教学的核心之一。基础不牢,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双基”本身就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抛弃了它就谈不上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所以课堂教学首先要落实好知识与能力目标。落实这个目标要展开三个层次:

⑴情境创设:情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引发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⑵新知探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实现知识内化,即通过解决是什么(陈述性知识)和为什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问题,把握知识规律;二是形成学科技能,即通过知识的应用,把握知识应用规律。

⑶知识应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完成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所以要精心设计训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坡度。为此应该设置智力台阶: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维度,一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本堂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学的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四个维度,一是一题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一题多变,四是学科综合。

其次要落实四项训练: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穿训练,即观察能力的训练、操作能力的训练、表达能力的训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以四项训练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不能成为口号

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就涉及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变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个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的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三、基本的物理态度、物理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能松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试题对学生的基本物理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是重点之一。

四、重视学生的课外探究

在现行教材后面的习题中,要求学生课外探究(包括调查)的题目占有很大比例,如果不让学生去探究,他什么也不知道。例如:探究能量转化的,探究玻璃瓶子形变的等等。学生在课外探究中,有许多需要教师帮助的地方,但一定要克服学生不做而由老师来讲,这样会让学生养成懒惰的习惯。

五、课堂三维目标的落实不能彼此孤立,而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就像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不能分割开来。

总之,在教学中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要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涵义,要明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明确新课程标准与老大纲的区别,要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组织物理教学活动。

6. 中学生必读的语文新课标有哪些

根据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编选
1. 成语故事
2.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3. 中外神话传说
4. 格林童话精选
5. 安徒生童话精选
6. 伊索寓言精选
7. 克雷洛夫寓言精选
8. 小学生古诗词必背
9. 西游记
10. 水浒传
11. 朝花夕拾
12. 鲁滨孙历险记
13. 格列佛游记
14. 童年
15.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6. 初中古诗文必背
17. 中外历史故事
18. 中国民间故事
19. 外国民间故事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编选

1. 论语译注
2. 孟子译注
3. 庄子选注
4. 三国演义
5. 红楼梦
6. 西厢记
7. 呐喊
8. 鲁迅杂文选
9. 朱自清散文精选
10. 老人与海
11. 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12. 堂吉诃德
13. 歌德对话录
14. 巴黎圣母院
15. 欧叶尼·格朗台
16. 匹克威克外传
17. 复活
18. 普希金诗选
19. 泰戈尔诗选
20.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
21.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
22.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23. 高中古诗文必背

7. 教育部新课标要求小学,初中阅读量各是多少

小学为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初中为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初中要求随内文学习基本的容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7)中学生新课标扩展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相关要求规定:

1、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3、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热点内容
电脑粘贴板历史记录 发布:2025-05-07 05:11:26 浏览:557
赢盈历史 发布:2025-05-07 05:04:04 浏览:149
化学过滤 发布:2025-05-07 04:41:01 浏览:845
化学nbs 发布:2025-05-07 04:00:30 浏览:846
数学教学情况 发布:2025-05-07 03:39:48 浏览:681
师德师风建设查摆阶段自查报告 发布:2025-05-07 02:26:41 浏览:954
小学语文笔顺 发布:2025-05-07 02:02:28 浏览:47
八年级上册物理概念 发布:2025-05-07 01:23:45 浏览:527
多的用英语怎么说 发布:2025-05-07 00:54:37 浏览:517
关于地理的诗 发布:2025-05-07 00:35:37 浏览: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