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1.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校园文化
校训:勤奋、仁爱、求实、创新
校徽:主题图案外形为“鼎”寓意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鼎盛;内形为”炉“,象征岐黄学子在校内淬炼成才。内核的太极图案为艺术化呈现。主体图案似”申“,特指上海申城,彰显学校的地域特点及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该图案又似篆书“东”,暗含中医药文化源起东方之意。图案中央蕴含“中”字造型,体现学校的中医药特色。中英文校名体现学校的国际化与开放性。“1956”表示建校时间。色彩为暗红色,古朴,庄重,衬托出学校源远流长的历史。
校歌:《杏花开遍美丽的校园》吴佐忻(署名乐莪)作词、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家朱钟堂作曲
歌词(节选)
阳光洒遍清脆的心灵
我们相聚在浦江之滨
努力地弘扬中华的瑰宝
为人类托起浓浓的绿茵
平凡的人类
求实创新
跨越世纪
走向世界
伟大的...
2. 对于中医药文化进入校园,你支持吗
现在很多的教育部门正在大力地开展中医药文化进入校园的工作,这是值得肯定和支持的。因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医学的发展也有着突出的贡献。中医药文化有很重要地学习和传承的价值,进入校园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学习它,更能为人类造福。
在中西文化强烈碰撞的当下,要懂得文化的包容性,让医学更好地发展下去,就要取百家所长,中医药文化历经传承,留下了更多的精髓,如果能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融入新思想,必将变得更加的完善,更有利于造福人类。所以中医学文化要和西医文化一样,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学子去探讨学习。
3. 如何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
宣传中医药文化历史。历史是文化的积淀,中国医药学有几千年的历史,曾经有过很多的辉煌。从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到东汉的华佗最 早发明用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从中医针灸疗法到东汉时期张仲景创立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从宋代开始就在民间流传的用人痘接种 预防天花的方法到明代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问世等等,都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医药学成就。对中医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蕴 藏,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弘扬,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价值,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传承中医药文化理念。中医药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特别是运用整体观和系统论作为指导中医 药认识健康、辨证论治、预防保健“治未病”的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充分显示了中医药所具有的超前性和有效性。中医对人体的健康,提 倡预防为主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重视平时保健调理,关注日常养生的思想至今仍弥足珍贵,传承这种理念,对于增强社会的中医药 共识大有裨益。 弘扬中医药传统医德。中医提倡的是“医为仁术”,强调一个“仁”字。“医为仁术”便是对一个合格医者的道德标准定义,它是中国古代 医学家对医学的定性,是对医学灵魂的高度概括。对于医者而言,所要求的就是对病患者要怀抱一颗仁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与患者 的交流在充满爱的氛围中进行,而不是没有表情的程序化的诊治。“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 良,不可信也。”中医药服务只有充分体现中医药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环境形象,才能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医患 关系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而良好的服务。 建设中医药“名科”品牌。几千年形成的中医的独特理论体系和独到的诊治方法,是中医能够保持其活力的重要原因。因此,从中医服 务机构角度看,应该着力打造自己的“名科”品牌,突出中医药在养生、预防、康复中的特色优势,通过“名科”品牌打造走出一条“中医院以 中医药收入为主导”的路来。 发挥中医药文化助推区域发展的作用。中医药在群众中具有广泛认同感,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作用,我们应努力 探索如何使中医药真正成为我市破解农民“看病贵”难题的重要手段、融入“海西”的重要纽带、打造“秀山丽水,养生福地”的重要媒介、提高 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让中医药在助推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大更多的作用。 尽管当下中医药发展步履维艰,但只要它的文化根基还在,它就有迅速走向复兴的可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中医药发展的不
4. 关于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你支持吗
我是非常支持的,因为我觉得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
5. 中医药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了吗
江西首批中医药实验班日前在南昌市湾里区开班。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走进小学一年级课堂,为小学实验班的孩子们讲第一课。
学生们通过课程学习,可以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了解中医药常识,既可以培养对中医药的认知和兴趣;也可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明确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获得一生都有用的中医健康教育。
6. 为什么要让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医药文化
让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振兴发展的新使命新课题
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刘彭芝是这次“中医文化进校园校长研讨会”的发起者,她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在学生心中植入中医药这样的文化基因,激发、唤醒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就在今年1月份,刘彭芝在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在北京市中小学校、幼儿园普及推广中医药基础知识,并提议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
刘彭芝表示,让中医药进校园,主要目标不是培养出多少个中医药名家,而是发挥中医药文化在教书育人中的独特作用。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生在校内中医馆调配中药。新华社发
“中医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契合,反映出中华文化在把握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智慧,也让中医超越一般的经验科学,具有人文关怀的文化属性和多元价值,是一种与文化紧密相融的医学科学体系。”原卫生部部长张文康认为,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的现实需要,更是传承、发展、创新中医科学的战略性需求。“让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黄璐琦院士说。
“在孩子们心中埋一颗信任中医的种子”
中医药文化传承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但让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还是一件新事。
2012年,北京全面启动了“中医文化进校园”活动,是最早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城市之一。
“我们提出,要把北京打造成全国中医药的文化中心,这可不光是我们有多少中医专家,有多少中医院,有多少博物馆,关键是得有文化,尤其是让孩子们具备这种文化。”在多年的工作中,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党委委员、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深有感触。
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李萍希望:“在孩子们心中埋一颗信任中医的种子。”从史家学校的中药体验课程、育才学校的神农本草课程、北京小学的四季课程中……李萍认识到,中医药文化要与教学体系紧密相连,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是跨学科的,需要由语文、数学、生物、劳动等多门课程综合形成。
西南大学附中学生在实验室开展中医药专项《薏苡种质资源材料组培快繁研究》。资料图片
比如育才学校开设的“敬先农,爱本草”系列课程,分年级进行内容递进的授课:二年级由“京药”开始,种植常用中药,建立校园“盆栽百草园”;三年级在种植“京药”的同时,记录本草的生长过程,四年级学习代茶饮功效、配方及制作工艺,五年级通过参观学习,掌握桑的生长规律、药用价值及桑蚕文化。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认为,倡导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也不能盲目跃进,必须要遵守严谨、科学的精神,不能把中医讲成一个玄之又玄的东西,它是一门实践科学,不能夸大中医药治愈疾病的疗效,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据,切勿把成功个案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认为,“可以在学生当中开展中医药知识大赛,如《黄帝内经》知识大赛、《本草纲目》知识大赛等,既可以学习先贤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又能体会其中的哲学思维、古汉语知识。”
与此同时,大学与中学的合作在加深、加强。在“中医文化进校园校长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学校总校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北育才教育集团与辽宁中医药大学分别签署了合作协议。东北育才教育集团校长高琛表示,将围绕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丰富拓展国家课程,把中医药知识渗透其中;同时,将开设选修课程,把中医药文化中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养生观等内容编制为校本课程。“中医药大学、高校医学院要加强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支持,并在培养师资力量、合作编写教材、共同举办活动等方面提供好服务。我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小学生能够自觉认同和热爱中医药文化。”徐安龙这样畅想。
7. 中医药进校园你有什么看法的作文
中医药是秉承中国的哲学文化而生的,只是中医药进学校没太大意义,还需要中国古典哲学文化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