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校园 » 民国的中学

民国的中学

发布时间: 2021-03-10 14:54:55

㈠ 民国时期的学校是什么制度

在我国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学的办学主体是 多元的,学校自主考试,学生可以同时报考几所 大学,最后自己决定上哪所大学。 学生为考上好学校而展开的竞争,与学校为 录取到好学生而展开的竞争,汇聚到一起,最终 将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这是目前我们都 能看到的状况. 而在民国时期,最典型的大学招生录取制度:学 校自主考试,学生可以同时报考几所大学,最后 自己决定上哪所大学。 国立、私立、教会大学共存,中国大学出现 了一个多元时代. 在民国时代,大学的办学主体是多元的,既有 政府创办并拨付经费的国立大学(包含省立、市 立),也有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国立的北京大 学、清华大学固然是办得非常好的大学,但南开 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光华大学也办得极 好,它们却是私立大学。在当年,它们完全可以 和国立大学比肩,而且它们都是综合大学,具有 非常优良的人文传统。有些当时的私立大学至尽 仍是非常优秀的高等学府. 至于教会大学,1915年统计,共有36所。基 本上最好的医学院都是教会大学,比如协和医学 院、设在长沙的湘雅医学院、设在成都的华西协 和大学医学院。燕京大学则是教会大学中非常出 色的综合性大学,其校园就是古色古香的燕园, 即如今的北京大学所在地,而燕京大学最后一任 校长,就是大名鼎鼎的司徒雷登。比较出色的综 合性教会大学还有辅仁大学、东吴大学(那里的英 美法研究是最好的)、岭南大学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根本不可能设想有什么 全国统一的高校录取考试制度——大多数大学不 是政府的,政府怎么能够代替大学组织出题考 试?在这种办学主体多元、甚至非国立大学占据 主流的制度下,当然只能是各学校完全自主地考 试招生,国家教育部仅制定有关招生原则,进行 协调。 大学独立招生录取,也是当时“大学独立、学 术自由、教授治校”原则的必然要求。大学要独 立,当然包括独立地按照自己对学生的要求考核 学生;学术要自由,当然需要在选拔人才方面的 自由;而教授治校,当然也包括教授们按照自己 的标准录取学生。 因此,在民国时代、尤其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 代,各校都独立地组织招生录取。考试形式与录 取方式是灵活多样的,一般是先公布招生章程, 向社会通告招生人数、报考资格、考试科目、考 试的时间、地点和入学相关事宜,然后自行组织 命题考试,确定录取标准,并自行录取学生。考 点的设置往往根据生源情况而定。

㈡ 民国北平最好的中学都有哪几所

贝满女中,孔德中学,育英中学,汇文中学,很多。
北师大附中一直非常有名。
二中和四中的前生也比较出名。

㈢ 民国初年的学制与现今比较

你要的应该是是民国初年的,那应该是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学制。不过为了以防万一把1922的壬戌学制也放上来了。

民国时代,正式颁布过两次学制,即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学制和1922年的壬戌学制。

一、壬子癸丑学制

民国元年(壬子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改革了清末1902年制定的壬寅学制,次年又作了部分修改,合称壬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批判了清政府的“忠君尊孔”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方针。它既有资产阶级教育对道德的要求,又反映了儒家之美、恕、仁的道德意识。在壬子癸丑学制中提出的许多改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进步要求。主要有:(1)废止小学读经,禁止使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废止给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2)缩短了普通教育的学习年限,把原来壬寅学制中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中学5年改成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中学4年,即缩短了3年;(3)开始承认女子受教育的权利,提出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可以设立女子中学和女子职业学校。除直系教育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师范教育有中、高两级,均是本科3年、预科1年;实业教育分甲、乙两种,均3年毕业,分农业、工业、商业等类,所居地位为初等和中等两段。实业教育与师范教育比较起来,实业教育的要求较低,仅相当于三年制的高小和四年制的中学。另外还有补习班与专修科和小学教员讲习所等,是上述各校附设或特设的。

在推行壬子癸丑学制的同时,教育部又于1912年九十月间颁布了《大学校令》、《中学校令》、《专门学校令》,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目的、任务、课程设置、入学条件等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中学校令》提出中学教育的宗旨为:中学校以完足的普通教育,造成健全的国民。规定学习的科目有生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这样,课程的门类比过去合为一门就增多了,而中小学学习的年限却缩短,就使学生同时学习的课时增加。另一方面,中学生毕业后不可能全部升学,这时学生年龄尚小,缺乏参加工作的能力。这样的学制,对中学毕业后的出路带来了问题,就需要设法解决。

在《大学校令》和《专门学校令》中提出,高等学校的宗旨为: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以应国家需要。这是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又规定大学设评议会和各科教授会,审议全校各科教学和其它重要的教育问题。这清楚地体现了教学民主和高等学校里以教学为主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对清末学制中在大学以上的通儒院改称为大学院,相当于后来的研究(生)院。大学分为壬子癸丑学制图文、理、法、商、医、农、工等科,并以文、理两科为主。凡只设法、商而不设文科者,不得称大学;只设医、农、工科而不设理科者,也不得称大学。各省已办的高等学校程度不齐,教学上有困难者可改为预科,附设于大学。这些改革和规定,确实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也有利于物理教育的发展。另外,在《大学校令》中又提出,除高等师范学校外,其它各级各类学校,均可允许私人或团体开办。这项措施,一方面为此后的教育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为外国教会在我国开办学校提供了依据,而且日益扩张,造成了丧失教育自主权的后果。

二、壬戌学制

民国初年的壬子癸丑学制,主要精神是废止读经尊孔,这是一次很重要的改革。但是这个学制所采用的学校系统是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的。由于政治局势的影响,在执行中又出现了几次复辟倒退。有些已经废除的内容又卷土重来。从民国元年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八年中,发生了袁世凯、张勋,段祺瑞的三次复古活动,总是含有恢复读经尊孔的内容,而削弱自然科学的教育。他们的反动措施,不断地受到革命人民的批判和抵制。此时,留美学者回国的日渐增多,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孟禄相继来华,美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逐渐引入我国。国内各教育团体在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推动下,提出了许多改革的要求。对壬子癸丑学制中存在问题的讨论,开始于1916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二届年会上,讨论后指出两个问题,一是壬子癸丑学制所规定的中学学习年限为4年,而《中学校令》中规定的教育宗旨是要求给予“完足的普通教育”,这是难以达到的。而且中学毕业后继续升学者仅占十分之二三,又无法补足其缺失。二是由于学习年限太短,学生在校时缺少谋求职业的训练,毕业后就缺少就业的本领,因此,中学毕业后在升学、就业两方面都感到困难。为此建议教育部改变普通教育的宗旨,由“完足的普通教育,造成健全的国民”,改为“以完足的普通教育为主,而以职业教育、预备教育为输。”教育部接受了这个建议,于1917年3月通令全国普通中学增设第二部,招收志愿于中学毕业后就业的学生。课程设置可以酌减而增加工业、农业或商业的课目。这一增设第二部的办法,是对壬子癸丑学制关于课程过分划一所作的变通。然而,执行这种变通办法的学校很少。原因是,进入普通中学的学生,不愿选择这种职业性质的学科,而且学校又需要增添教师和设备,就是增设第二部的学校,也仅开商科,因为开设商科,不需要增加多少设备;有些已经进入第二部者,又请求转入普通科。因此,这种变通办法,并不能解决普通中学存在的问题。本来,国外的中等学校并不是采取统一的模式的,一般都分为初中、高中两级,各学习3年,美国的初中是普通中学,高中则采取分科制和选课制;德国的中等学校,分文科学校和实科学校。壬子癸丑学制规定中学学习年限只有4年,所以全国教育联合会认为中学学习年限必须改为6年,则上述问题才可以得到解决。因此于1922年(壬戌案)9月提出了《学校系统改革案》称《壬戌学制》,这个改革案于同年11月经大总统批准后公布。

现今的还真的是很难说,大部分的如下吧:
小学的学制六年
初中三年
高中三年
大学学制四年(医学类为5年)
但是有的贫穷的地方不是这样的,而且还有弹性学制。
而且所谓的现今的学制范围也很宽泛,各地的具体实施也各不相同。

我也就只能凭着我的知识尽力而为了,胡言乱语之处莫怪。。。呵呵,算是略尽绵薄之力吧

㈣ 现在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在民国时期都叫什么啊高小是小学吗

民国小学叫新式学堂,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国立XX大学,私立XX大学

㈤ 大陆民国时期著名中学有哪些

北京市第四中学,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等等。
北京市第四中学,简称北京四中(BHSF),是北京市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也是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北京市第四中学创建于1907年,初名顺天中学堂;1912年,更名为京师公立第四中学校;1928年,改名为北平市市立第四中学校;1949年改名北京市第四中学;2002年增设国际部;2005年与北海中学合并。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是北京市重点中学、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是中国共产党在老区创办并迁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学,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师资队伍强大,学校硬件设施先进、齐全,不仅高考成绩优异,更注重素质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北京市一零一中学是郭沫若亲自题名,意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校是一所有90多年历史的学校,原在骑河楼蒙福禄馆,现在北京东城区交道口东大街77号,是省级示范高中。
学校前身为北京市私立大中公学,创办于1924年,首任校长蔡元培,董事长李石曾。1930年更名为北京市私立大中中学,1949年9月更名为北京市私立育德学,1952年9月更名为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

㈥ 民国时候有高中吗

只是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和各界对高考升学率的盲目追求,导致高中教育在不少地区仍存在着单一强调知识教育或单一强调知识的准确度,忽略对学生的全面教育、人格的健全教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

㈦ 民国时期成都中学有哪些

民国时期成都中学有三江中学

㈧ 民国时期北平的中学有多少所

有10多所,或少一点

㈨ 民国的中学课本有哪些

中华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
高中国文
高级中学国文

热点内容
校园歌手大赛唱什么歌 发布:2025-09-23 22:15:47 浏览:823
背影教学案例 发布:2025-09-23 16:34:34 浏览:273
2013考研数学二答案 发布:2025-09-23 15:38:27 浏览:706
奢诗生物 发布:2025-09-23 14:06:38 浏览:960
2年级语文书上册 发布:2025-09-23 10:43:15 浏览:377
教学战歌 发布:2025-09-23 10:39:47 浏览:770
关于老师的儿歌 发布:2025-09-23 08:46:43 浏览:228
吉林意达生物有限公司 发布:2025-09-23 08:20:31 浏览:609
放松功教学 发布:2025-09-23 08:20:02 浏览:674
焦作杨老师 发布:2025-09-23 05:21:56 浏览: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