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校园 » 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发布时间: 2021-03-24 20:55:18

如何理解和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体:主体、本质;
2、用:由主体派生,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
3、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版是儒家的纲常名教;权
4、西学:指西方的先进科技、文化、思想,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5、“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6、“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近代科技,仿效其教育、赋税、武备等办洋务,挽救清王朝.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学习西方科技来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

㈡ 综合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张之洞( 1837-1909年),字孝达,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传统礼教熏陶,16岁考取顺天乡试第一名举人,在会试中又考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此后官运显赫,先是作过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四川学政等教育行政官,后又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两湖)总督等地方长官,晚年调到京师,任军机大臣,主管学部事务。

张之洞在多处主持地方政务,都致力于兴学办教育事业。其中既有传统式的书院,如四川经心书院、山西令德堂、广州广雅书院、湖北两湖书院等;更有许多新型学堂,如广东水陆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商务学堂、自强学堂、江南铁路专门学堂以及湖北师范学堂、南京三江师范学堂等,并大力倡导留学教育。后又将一些书院改造成为新式学堂,开创了使旧教育向新教育转轨的历程。入朝执掌学务后,他主持制定了第一个近代学制系统-“癸卯学制”,又与他人一起,促成了科举制度的最终废除。他有大量关于教育的论著和奏折,以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影响最大。《劝学篇》分内、外两篇,内篇“务本”,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务通”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张之洞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

张之洞所言的中学,是“《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即传统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这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是国情的主要体现,是绝对不能放弃和削弱的。张之洞尤其强调作为封建伦理道德核心的“三纲”的地位,他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五伦之要,百行之源,相传数千年更无异议。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以此坚决反对西方资产阶级推崇民权和男女平等之说。由此可见,张之洞强调中学为体,目的就是要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制度框架。

张之洞所言的西学,包括“西政”和“西艺”两部分(有时他还另列“西史”,即西方各国历史)。“西政”有“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历、劝工、通商”等,即西方各类具体的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西艺”有“算、绘、矿、医、声、光、化、电”等,即西方各类科学技术。他认为这些新学确有实用之效,“此教养富强之实政也”,反对守旧派一概将其贬斥为奇技淫巧、异端邪行。但是,引进西学有一个明确的原则界限,就是“果其有益于中国,无损于圣教者”,即不能触犯封建王朝的根本利益。如推崇自由、平等、博爱“泰西哲学”,则必须坚决抵制,维新派希望仿照资产阶级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也是不能接受的。

由此可见,中体西用区分了二者不同的功能,并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之用,决不能触犯中学为体。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就是在坚持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及某些社会管理制度措施,以为我所用。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中体西用在人才培养方面,具体体现在领域上的分工和层次上的递进上。张之洞说:“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也就是说,应该以封建伦理纲常作为个人品德修养的准则,以传统的经史之学作为个人文化修养的根基,再掌握一些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技能,以用于处理实际事务。从学习程序上说,就是“讲西学必先通中学”。张之洞主持修订的构成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办学宗旨上明确指出:“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然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人成材,各适实用。”可见张之洞在中体西用原则的落实上确是作了认真构思的。在教育领域,西学为用一开始尚不影响中学为体,可以较为充分地引进西方近代学科、课程及制度、措施,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程中是起到了促成作用的

㈢ 如何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体:主体、本质;
2、用:由主体派生,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
3、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4、西学:指西方的先进科技、文化、思想,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5、“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6、“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近代科技,仿效其教育、赋税、武备等办洋务,挽救清王朝.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学习西方科技来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

㈣ 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含义和作用如何评价

中国近代有关中学与西学关系的命题。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版“中学为体”,是权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 、 武备 、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举办洋务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
19 世纪 70~80 年代 ,早期改良派曾提出 “ 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口号,主要目的是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反对顽固守旧 。到了 19 世纪末 ,发生了尖锐激烈的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争。守旧的封建顽固派坚决反对西学,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事物都采取仇视和排斥态度。而资产阶级维新派则积极提倡西学,认为中国不但应当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更要效仿它们的议院制,改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张之洞强调“ 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表面上是要“新旧兼学”,实际上是站在旧学、中学一边,反对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伦理学说。

㈤ 洋务派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如何评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所谓“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自有体用的文化系统。其核心是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其灵魂是儒家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的近代文化,也是一个自有体用的文化系统。其核心是资本主义的各种制度,其灵魂是以自由、平等为标志的天赋人权思想。这两种文化经过19世纪上半期血与火的碰撞,在中国放开眼界看世界的先进知识界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思想。100多年来人们对这个指导思想的评价不一。那么,怎样理解这个指导思想呢? 第一,“中体西用”是那个时代那样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实体都是植根于自己的社会经济结构之中的。洋务运动前夕的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尚不存在而自然经济普遍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要建立起“西体”是不行的,因为还不具备西方式的制度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传统的“中学体用”还按照其自身的逻辑运作着,但是,面对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严峻挑战,不引进西学,则国将不国,在这种情势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于是产生了。 第二,它是洋务经济深层的需要。洋务经济乃是一种以政府为依托,以集权为特征的官僚经济。无论从资金、技术、市场诸方面,它都是一刻也不能离开政府的。它是靠政府之力,集中纳税人手中的钱财,解决兴办的经费。它是靠政府之力引进技术,其原料和产品的相当一部分,都是靠政府调拨的。于是,政府的支撑就成了洋务经济存在的前提。这样,维护政府所代表的传统制度,就成了洋务运动的天职。正是这种既要举办洋务,又要依赖政府的经济现实,决定了“中体西用”的必然性。 第三,这是洋务派自存的一种需要。兴办洋务,这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资金之难措,又有技术的难备,还有习惯势力障碍,更有顽固派之攻击与责难……真是举步维艰。唐山——胥各庄铁路通车,顽固派提出机车轰鸣会震动皇陵,洋务派不得不一度用马匹来牵引车厢。办天文算学馆,顽固派又说这是以夷变夏,是废弃中国的封建统治秩序。这些在今天看来无须驳斥的奇谈怪论,在当年却是极具份量,可置人死地。甚至连洋务派也不得不称这些谬说“陈义甚高,持论甚正”。这样,洋务运动为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在引进传播西学的时候,维护中体就非常必要了。不如此,洋务派就无以自存。我们从“中体西用”的主旨,也可以看出洋务派的良苦用心。该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冯桂芬说:“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很明显,作者强调的,不是中学如何善,而是学西“善之善”。在这样的口号下,学西就名正言顺了。当然,这个口号的实际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当革命兴起之际,再大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重心就不在学西,而在不准革命、不准破坏中体这一层意思了。这个口号提出之初的进步用意,我们是不能抹煞的。 第四,“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播大开了方便之门。虽然中学是体、但西学既然已经为用,它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传统框架,取得了合法地位,从而有利于打破国民拒斥外来新生事物的传统文化心理障碍。于是,在“用”的招牌下,西学大量涌入。江南制造总局仅1896一年就译介西书120多种,平均每三天即译介一种,真是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伴着西学传播,中国的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夕,一些主要的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了”(吴柏均:《中国工业化的发韧》)。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政治理论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引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交融,从而产生出中国自己的近代政治思想。中国新的社会,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孕育生成的。总之,一句话概括, 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㈥ 如何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体:主体、本质;
2、用:由主体派生,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
3、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4、西学:指西方的先进科技、文化、思想,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5、“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6、“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近代科技,仿效其教育、赋税、武备等办洋务,挽救清王朝.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学习西方科技来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

㈦ 如何看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提出有个逐步成熟的过程。追本溯源,中体西用的初始状态来自林则徐和魏源的言行。林则徐在流放途中将他编纂的《四州志》交给魏源,后来魏源以《海国图志》之名在扬州出版此书,这是中国人了解世界的开山之作。因为开眼看世界了,特别是列强闯进来了,中国的统治阶层才知道泰西各国之强悍和中国处境的危险。怎么办?魏源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口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是“西用”的开始。进步思想家冯桂芬于1861年在《采西学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两句话已明显地含有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意思。到了1896年,孙家鼐在筹办“京师大学堂”的奏折中提出:“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是指什么?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文化遗产浩如烟海,洋务派所说的“中学”不是指一般的学问,而是指支撑着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延续运行的那个核心的“学说”。这个学说的基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简称“三纲五常”。
中学为体中的“体”是什么意思?它不是指身体或形状,而是指国家的本体、主体、政体、基干、准则、法纪,简言之,“体”就是封建社会的政权。这个“体”,君临一切,高于一切,凌驾于一切人和一切事之上。“中学”和“西学为用”,都是为了保护和尊崇这个“体”。
所谓西学,大体上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二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文艺复兴以来创造的精神文明,主要是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和多种形式的民主制度。
先说“中学”那个“三纲五常”。“三纲”己成无稽之谈。所谓五常,与“三纲”则大不相同,它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全社会需要大力提倡的——仁,即仁者爱人,以人为本;义,就是个人对国家、对人民、对他人要有担当的勇气;礼,即遵纪守法,讲道德,为社会和谐做点贡献;智:不断学习,尊重知识和人才;信:当今全社会太需要诚信、诚实和诚恳了。总之,“三纲”已完全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五常”则是迫切的需要,我们要赋予它时代的内容,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以德治国并行不悖。简言之:“三纲”死了,“五常”活着。死了的不可复辟,活着的继续流传。
“西学”,首先说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清代一些人把这些物质文明说成是“奇技淫巧”,但又不得不承认人家“船坚炮利”。洋务运动的出现是不得已而为之。指望洋务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封建社会的落后是不可能的,但以后来的革命观全盘否定洋务运动也是不公正的。比如,在洋务运动中发电技术的引入,改变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西医在中国的引入和普及,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电讯的引入,千百倍地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炼钢、铁路、机械、纺织、造船、海运、招商等等近代工商业的建立,奠定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基础,这基础尽管十分薄弱,但毕竟实现了从无到有。客观地说,洋务运动功不可没。遗憾的是洋务派诸多活动的目的,完全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那个“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洋务运动又是不成功的。
晚清搞洋务运动,和当代中国搞改革开放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封建社会为了自身“救亡图存”;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求富图强。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一种思想文化遗产,是一种可以被赋予时代精神,为改革开放服务的文化资源。任何一个国家,要全盘否定或无视自家的传统文化,是不可能完成现代化的。同样,不分良莠地死抱着传统文化当命根子,也不可能实现现代化。西学为用,这是必需的。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引进“西学”势在必行。比如电脑和互联网都是“西学”,它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一切角落,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自由、平等、民主,并非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马克思说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和理想吗?

㈧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及作用

从实质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晚清士人在近代西潮冲击下逐步形成的一内个变革性共识,容即中国传统的政教模式已不适应当时的局势,必须有所改变,有所革新;而既存思想或知识资源又不足以因应当下的变局,故变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学习西方。

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是什么

张之洞( 1837-1909年),字孝达,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传统礼教熏陶,16岁考取顺天乡试第一名举人,在会试中又考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此后官运显赫,先是作过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四川学政等教育行政官,后又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两湖)总督等地方长官,晚年调到京师,任军机大臣,主管学部事务。

张之洞在多处主持地方政务,都致力于兴学办教育事业。其中既有传统式的书院,如四川经心书院、山西令德堂、广州广雅书院、湖北两湖书院等;更有许多新型学堂,如广东水陆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商务学堂、自强学堂、江南铁路专门学堂以及湖北师范学堂、南京三江师范学堂等,并大力倡导留学教育。后又将一些书院改造成为新式学堂,开创了使旧教育向新教育转轨的历程。入朝执掌学务后,他主持制定了第一个近代学制系统—“癸卯学制”,又与他人一起,促成了科举制度的最终废除。他有大量关于教育的论著和奏折,以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影响最大。《劝学篇》分内、外两篇,内篇“务本”,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务通”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张之洞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

张之洞所言的中学,是“《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即传统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这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是国情的主要体现,是绝对不能放弃和削弱的。张之洞尤其强调作为封建伦理道德核心的“三纲”的地位,他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五伦之要,百行之源,相传数千年更无异议。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以此坚决反对西方资产阶级推崇民权和男女平等之说。由此可见,张之洞强调中学为体,目的就是要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制度框架。

张之洞所言的西学,包括“西政”和“西艺”两部分(有时他还另列“西史”,即西方各国历史)。“西政”有“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历、劝工、通商”等,即西方各类具体的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西艺”有“算、绘、矿、医、声、光、化、电”等,即西方各类科学技术。他认为这些新学确有实用之效,“此教养富强之实政也”,反对守旧派一概将其贬斥为奇技淫巧、异端邪行。但是,引进西学有一个明确的原则界限,就是“果其有益于中国,无损于圣教者”,即不能触犯封建王朝的根本利益。如推崇自由、平等、博爱“泰西哲学”,则必须坚决抵制,维新派希望仿照资产阶级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也是不能接受的。

由此可见,中体西用区分了二者不同的功能,并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之用,决不能触犯中学为体。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就是在坚持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及某些社会管理制度措施,以为我所用。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中体西用在人才培养方面,具体体现在领域上的分工和层次上的递进上。张之洞说:“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也就是说,应该以封建伦理纲常作为个人品德修养的准则,以传统的经史之学作为个人文化修养的根基,再掌握一些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技能,以用于处理实际事务。从学习程序上说,就是“讲西学必先通中学”。张之洞主持修订的构成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办学宗旨上明确指出:“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然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人成材,各适实用。”可见张之洞在中体西用原则的落实上确是作了认真构思的。在教育领域,西学为用一开始尚不影响中学为体,可以较为充分地引进西方近代学科、课程及制度、措施,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程中是起到了促成作用的

㈩ 针对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请做简要评价

第一,中体西用思想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第二,中体西用思想起了强化民族整合性的作用。
第三,中体西用给人们思想以新的启示,即学习外国的东西,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
第四,"中体西用"是那个时代那样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
第五,它是洋务经济深层的需要。
第六,这是洋务派自存的一种需要。
第七,"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播大开了方便之门。
请采纳

热点内容
万人教师 发布:2025-09-21 13:46:14 浏览:460
汤柳老师 发布:2025-09-21 13:20:16 浏览:847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发布:2025-09-21 13:03:09 浏览:196
个人师德教育总结 发布:2025-09-21 10:17:52 浏览:733
江苏数学题 发布:2025-09-21 08:50:43 浏览:764
师德师风整训活动方案 发布:2025-09-21 08:45:29 浏览:713
地理信息框架 发布:2025-09-21 05:52:59 浏览:41
2017年全国高考物理卷 发布:2025-09-21 05:11:48 浏览:799
教师反思日记 发布:2025-09-21 03:46:57 浏览:193
福建教育学校 发布:2025-09-21 01:31:13 浏览:783